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是一個古代的将军,你在帐内指挥的时候,可以用手势和呐喊指挥你的部下;如果你在千米之内指挥上千人的队伍,就需要锣鼓和旌旗;如果你在万里之内指挥上万人的队伍,就需要烽火台和驿站;如果你的对手发明了电子通信,而你仍然使用烽火台和驿站,你就必败无疑。对于银行金融企业管理也是如此。
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服务业将大幅度对外开放。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放松对国内金融银行业的管制。中国的金融体系将面临风险考验。
目前,金融业的运营环境正经历着三大变化, 即政府管制的放松和市场化,跨国贸易投资壁垒的下降和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崛起和信息化。
市场化
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开始放松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尤其是对金融业的限制。新型崛起的东南亚市场经济国家更是大幅度对外开放资本市场。与此同时,主要计划经济国家相继开始经济改革,转向市场经济。在进入90年代后,改革加速,开始打破国家垄断银行金融业的局面。
伴随着管制的放松,在金融市场出现跨行业经营和新的行业外的竞争者。一方面,金融行业内部出现混业经营的趋势。在许多国家,银行、证券和保险企业开始彼此向对方的业务领域渗透和扩张。另一方面,非金融企业(如互联网的网上交易)开始进入金融行业,甚至传统的连锁零售企业和电子电器企业也开始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例如,不久前新闻报道SONY宣布成立网络储蓄银行。在入世后,为了适应国际竞争,中国金融企业必须适应国外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
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金融服务业是面临开放最多的行业之一。外国银行、证券、基金和保险公司将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保险业,特别是非寿险,是对外开放最快和最彻底的领域之一。银行业将在5年内逐步全面开放。5年后,外资银行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民币业务,即全面开放。
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革命使传统国界消失。由于信息流的全球化,物品市场、劳务市场和金融市场将迅速国际化。其中,由于其数字密集的本质特征,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最为迅速。因此,中国金融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将会加快。愈来愈多的中国银行、证券、基金和保险公司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开设分支机构,与外国金融企业同时在海内、外展开竞争。换句话说,全球化由于信息化而加快。
信息化
20世纪中叶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在上个世纪末网络技术出现时达到高潮。数据技术(包括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提供了信息储存和知识发现的工具。网络技术(包括互联网、移动网和万维网)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自由交换信息的巨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行各业纷纷发展电子商务。
由于数字密集和时间价值的本质特征,金融银行业是最早和最适合电子化和发展电子商务的行业。金融企业间的竞争由于渠道的增加而加剧,即同时在网上和网下竞争。
如前所述,信息化以电子化为基础,以知识化为升华。电子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构成知识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知识金融将是知识经济中最有生气的部分。
管理知识经济金融与管理传统经济金融有许多不同点。传统经理的主要任务是产品管理和成本管理,而“知识经理”的主要任务是标准管理、伙伴管理、客户管理及价值链(网)管理。这些知识管理的内容可以统一在由信息系统支持的知识化管理平台上。
三大趋势交互影响促进,特别是市场化和信息化推动全球化。其结果导致银行金融市场的竞争空前剧烈:市场化加剧跨业务竞争(混业经营),全球化加剧跨地区竞争(跨国经营),信息化加剧跨渠道竞争(多渠道经营)。市场化提供发展中间业务的机会,而网络数据技术则提供发展电子商务的手段。诸多中间业务(如信用卡、保理和代理等)和电子商务构成增值经营的内容。特别是,企业网上银行、企业理财和企业间电子商务代理会成为银行业务升级的重点。出现混业、跨国、多渠道和增值经营要求联合经营或跨企业的经营模式,即不同业务、不同国家或不同渠道的企业相互合作,如银证合作、中外合作或网上与网下合作。金融企业兼并、联合和破产浪潮席卷全球。几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众多的银行金融企业倒闭和许多公司陷入瘫痪。
新的业务模式和市场环境要求新的管理模式:管理集中、风险防范、绩效评估、客户至上、接轨国际及面向未来。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都表明,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制度上建立金融规范和程序,并从管理技术上构建金融信息系统以支持和保证制度的贯彻。
运用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管理平台,金融企业可以实现跨地区、实时的集中管理,从而取得与对手竞争的战略优势。
金融危机与解决方案
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大幅度银行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市场开放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的出现: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到90年代初的墨西哥,再到上个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能避免金融危机吗?这是未来数年内中国金融界的首要重大课题。
金融业是信息最密集和信息最不对称的行业,因而它也是最容易发生危机的行业。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对外开放往往是双刃剑:它既可带来竞争的加剧和效率的提高,又可带来一定时期内信息不对称的增加和潜在风险的扩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防止金融危机并取得领先地位,摆在中国银行金融企业面前的5项基本决策是:
第一,如何规范、整合、集中和控制银行金融企业资源及进行成本控制、获利分析和绩效评估?第二,如何评估、模拟、分析和控制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运营风险?第三,如何开发、保留和利用金融客户关系及发展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第四,如何采用国际最佳金融实践、与国际金融规范接轨并开展或扩大跨国金融业务?第五,如何构建金融信息系统和知识化管理平台,支持面向未来的混业、跨国、多渠道、增值及联合经营模式?
概括来讲,这5个方面是“管理集中、风险防范、绩效评估、客户至上、接轨国际和面向未来”。 管理集中包括人员、财务和业务等方面的规范、整合、集中和控制。风险防范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运营风险的评估、模拟、分析和控制。绩效评估包括KPI、平衡计分卡、人事考核及管理驾驶舱等。客户至上、接轨国际和面向未来是与外国银行金融企业竞争所必不可少的。
这5项基本决策中,管理集中和风险防范是两个最根本的方面。1995年巴林银行的新加坡之劫、2001年中国银行的开平之劫和2002年爱尔兰联合银行的巴尔的摩之劫就是例证。
实现这5项基本决策依赖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制度安排包括会计审计、金融银行、公司治理监管等国内法律法规和国际协议惯例。中国正逐步建立自己的法律体系并不断与国际接轨,尤其是与德国为主的大陆法系接轨。中国的会计准则和银行监管要求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如《巴塞尔银行业标准》)。
由于金融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因而高度依赖信息技术。中国的银行业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长期以来重业务而轻管理。金融信息化的现状是“业务处理实现有余,业务支持管理不足”。通过自己开发、外包或外购,中国银行业已经拥有较完整的业务处理信息系统。不过,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缺乏集成,这正是目前数据大集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业务处理相比,业务的支持和管理则部分仍为手工,部分使用自己开发的或国内软件公司的系统。
具体地讲,国内管理软件大体为管理电子化,功能结构就事论事,缺乏可扩展的技术基础, 更缺乏市场经济管理经验、思想、模型和算法。因而我们的国产管理软件大都停留在“项目成果”的阶段,尚未发展为“标准软件”系统。每当有新的金融产品或新的营业部门出现时,软件重新开发不可避免。
国内“财务系统”基本上为记账电子化,并无强大的管理会计和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尚停留在人事档案记录电子化,缺乏分析功能和与财务系统等的集成。“企业管理系统”基本限于办公自动化等,没有有效的利润分析、风险控制、绩效评估和战略决策功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基本限于呼叫中心,缺乏深入的客户信息分析及与后台可集成的销售业务操作功能。
中国银行业已基本完成了或需要继续完成电子化,但需要进一步信息化,最终知识化。
电子化是信息化的基础。而信息化则是通过数据集中仓储和分析,系统地把数据转化为有用的内容(信息)并支持管理决策,它的进一步发展是知识化。知识化是利用数据挖掘等知识发现工具,系统地从信息中发现具有普遍或长远意义的规律(知识),并优化管理决策。
银行业的两个本质特征 及IT外购的趋势
与其他行业不同,银行业有两个显著的本质特征。 第一, 整个服务过程可以数字化,即金融服务业属于数字密集型行业或“数字行业”。金融服务本身不涉及物流, 只涉及数字和符号的储存、处理和传送。第二, 服务内容有极高的“时间价值”。由于利率、汇率和股价的频繁变动,有关金融产品特别是证券的信息与交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因为有这两个本质特征,银行业是最适合发展电子商务的行业。
由于金融业数字密集的本质特征,数据仓库、OLAP以及数据挖掘等知识发现技术大有用武之地。运用知识发现技术和金融学及管理学模型可以提供金融商务智能和支持一对一的客户关系管理。换言之,银行业最适合推行知识化管理,成为知识密集型行业。
正因为银行业最适合发展电子商务和知识化管理,银行花在IT上的钱显然高于其他行业。大多数银行有庞大的自己开发的和外购或外包的混杂历史系统。根据IDC对中国17个行业IT开支的统计, 银行名列榜首。
在当今全球互动的电子商务运营环境里,银行极需要防范风险和在日益加剧的竞争中经营取胜。因此,大多数银行将大幅度增加在IT尤其是应用软件系统的投资,并由内部开发转向外包,转向独立专业解决方案供应商。TowerGroup权威估计和分析,根据金融企业日趋复杂的内部整合和与外部衔接的迫切需要,以及信息技术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规模经济,金融信息技术和系统的外购日益成为发展主流。德意志银行曾经雇用比SAP更多的程序员开发自己的系统,现在转向使用SAP的标准软件。
这种信息系统外购趋势背后的道理就像供水、供电、供气和电话等公用能源的发展历史一样;早期很多企业为自己提供水、电、气和电话,现在大家依赖专业的水、电、气和电话公司。通过外购或外包于专业的金融信息化解决方案供应商,银行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在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中取胜。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业在进行管理软件选型时,除IT部门进行技术可行性论证外,作为最终使用者的业务部门应当积极参与需求论证和供应商选择,而领导层则应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制定最优规划(包括规划部门和项目组、预算和时间表)。规划部门或项目组应当由领导层、主要业务部门、IT部门及外部专家共同组成, 负责项目的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这样做既可避免供求不符,又可避免局部(部门/短期)而非整体(企业/长期)最优。否则IT系统的发展就会像北京老胡同的四合院一样,互不通水、电和电话,最终必须危改拆迁, 新建智能大厦。
(作者为SAP中国金融行业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