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新建或扩建大学内建筑的教学空间和交流空间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和设计实践,提出大学建筑应注重教学主体关系和教学技术手段变化的观点,阐述了大学建筑中教学空间和交流空间转换的可能性。以适应现代教学模式的教学空间,为提高大学建筑空间设计的质量,使大学建筑空间不再是单纯满足基本功能要求,同时也满足现代教学活动对教学场地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教育建筑,教学空间,交流空间,设计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理论与分析
1.1、教学空间的定义
教学空间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场所。脱离了教学活动,教学空间也没有存在的意义。在定义上,教学空间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空间是指一切教学行为活动所发生的地方,比如师父带徒弟作业的工厂、大人带子女去动植园认知自然等。
1.2 教学空间常用的布置方式
教学空间布置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5 种,它们分别是:围绕核心筒布置、围绕走廊
布置、走廊单面布置、围绕中庭布置与混合式布置。
(1)围绕核心筒布置
围绕核心筒布置主要是指教室围绕交通核排布。这种布局方式的优点是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功能流线较为清晰。缺点是走廊光照不足,无法形成展示空间。但可以通过灯光设计来弥补这个缺点,使走廊空间得以充分利用。
(2)围绕走廊布置
这种布置方式是将教室围绕走廊排布。 这种布局方式的优点是人流通畅, 功能简单,十分实用。缺点是若走廊过长,层高较低的话同样会产生光照问题;并且人流疏散也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不容忽视。
(3)走廊单面布置
这种布置方式是第二种布置方式的简化,即一般是一排教室排布在一条走廊上,优点是采光十分充足。但若是教室排布数量较多时占地面积会变得十分庞大,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空间浪费。
(4)围绕中庭布置
围绕中庭布置主要是指在教学楼内部设计一个中庭,所有教室围绕中庭排布。优点是方便学生下课时可以在教学楼内部活动,但一般只适用于层数不高的教学楼,若中庭面积不是很大的话使用率也会有所下降。
(5)混合式布置
混合式布置顾名思义,是指将以上一种或几种布置方式通过设计组织到一栋教学楼中,优点是流线清晰,不易产生人流交汇,但需要增加楼梯确保人流疏散,建筑造价会有所提高。
1.2、交流空间的分析
從诸多建成的高校教学建筑中,我们不难发现:相比常规的教学楼而言,交流空间的比重明显加强。笔者认为这是大多数建筑师在项目设计中,重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外交流活动的结果。
在新建成的高校教学建筑中,建筑师采用多种空间相结合的设计手法来增加交流活动场所:有的结合交通空间(见图1),采取扩大门厅、局部放大走道、加宽辅助楼梯等处理手法来增加;有的结合共享空间,采取立体化中庭、设置边庭、放大端厅等处理手法来增加;也有的直接整体架空底层作为全开放的公共活动平台,加强建筑内外部的相互交流
2、空间设计内因:高等教育变革所带来的教学环境的变化
2.1、教育手段的变革要求
现代高等教学体系中,知识、信息不再是仅靠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学生在课本上记录的形式来传递,主要靠多媒体、投影仪、远程视频等现代教育手段,更为直观的、生动的传播。教育手段的变革,要求新的教学楼为现代高等教学提供相应的设备和场所。
2.2、上课形式的变化
传统课堂上,讲究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辅的教学关系,采用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上课形式。然而在现代高等教学体系中,上课形式也由传统的听讲式向相互讨论式、导师辅导型转变,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辅导为辅(见图2)。
2.3、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教育学家阿什比认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生产力变革,教育也发生了变革;他认为人类教育史上发生了四次大的教育变革:第一次发生在原始生产方式解体之时,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从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第二次是书写工具和文字的出现为前提,教学手段从口口相传变成了文字传播的方式。第三次变革在于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发展,普遍采用教科书作为教学的基本工具。第四次始于二十世纪初,现代新型电子科学技术普遍用于教学活动,至今仍方兴未艾。
不难看出,四次教育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特别是第四次教育变革,光电磁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尤为显著。
3、新教学、交流空间的建设
3.1、科教兴国战略科
教兴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加速了全国各地高校校园硬件的建设力度,促进了各大城市大学城、城市高教园区的规模化建设。
3.2、新教学楼设计实践
在充满历史感和人文气息的湖南大学中,研究生院楼作为一幢实验、科研、办公的综合性教学建筑,其内部空间设计引入了复合界面的理念。
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为了让其使用者的内在特性能充分地在建筑空间及布局中得到体现,尽可能摒弃传统的中间走廊两边用房的做法,故在设计中引入“复合界面”的概念。即在各类用房之间引入一些不确定的、随意的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驻足休息、交流,观赏风景。尽管用地极其局促,可供发挥的余地不大,但在设计中还是尽可能地安排了这样的空间,如底层宽敞的门厅,其南北向的落地大玻璃连廊可以将外面景色充分引入,同时在边角一侧留有安静的休息空间。再如各层走道并不全是同一宽度,而是结合用房在多处局部放大,形成“厅”的概念,创造出学生交流、停留的空间等等。(如图3、图4)
4、教学空间的功能布局及使用
教学空间的功能布局具体是指教室与教师准备室之间的功能组织方式。教室准备室,是教师准备上课所需器具,课间休息的场所,其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20㎡。有时也可作为办公室来使用,因此也称之为教师办公室,这种情况下面积一般按照使用人数来确定。
教学空间的功能布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联排式、附着式与嵌入式。
(1)联排式
联排式主要是指教室与教室准备室平行排列,空间组合方式多种多样,若教师人数不多,不需要过多的教室准备室,可以两间、三间或多间教室共用一间教师准备室:若教师人数很多的话,也可以每间教室旁都设置一间教师准备室。这种布局方式是现如今使用较多的一种方式。
(2)附着式
附着式主要是指教室准备室附着在教室空间上,这种布局方式下教室准备室面积一般都较小,或者干脆设计成为柜子摆放在走廊并紧贴教室空间。这种布局方式优点是占用面积较小,但容易阻碍走廊交通,并缺乏私密性。这种布局方式在实际中应用不多,若做成柜子一般也是给学生使用。
(3)嵌入式
嵌入式主要是将教师准备室设置在教室空间内部,这样设计占用面积小,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但从另一方面说,挤占了教室内部空间,减少了教室空间的使用面积,不利于教室的使用。
5、结论
本文以国外新学校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某大学研究院楼的内部空间设计感受,分析了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的影响,并阐述了新大学建筑中教学空间和交流空间转换的可能性。校园建筑的设计不应是简单的满足任务书功能要求,而是通过研究空间场所中活动的主体关系,以及满足教学设备环境要求,来进行综合考虑设计。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2](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3]宋婷.现代高校教学楼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探析[J].科教文汇,2009(24).
[4]朱秀莲.浅谈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甘肃科技,200622(4).
[5]蒋赛百.现代大学公共教学楼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07.
关键词:高校,教育建筑,教学空间,交流空间,设计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理论与分析
1.1、教学空间的定义
教学空间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场所。脱离了教学活动,教学空间也没有存在的意义。在定义上,教学空间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空间是指一切教学行为活动所发生的地方,比如师父带徒弟作业的工厂、大人带子女去动植园认知自然等。
1.2 教学空间常用的布置方式
教学空间布置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5 种,它们分别是:围绕核心筒布置、围绕走廊
布置、走廊单面布置、围绕中庭布置与混合式布置。
(1)围绕核心筒布置
围绕核心筒布置主要是指教室围绕交通核排布。这种布局方式的优点是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功能流线较为清晰。缺点是走廊光照不足,无法形成展示空间。但可以通过灯光设计来弥补这个缺点,使走廊空间得以充分利用。
(2)围绕走廊布置
这种布置方式是将教室围绕走廊排布。 这种布局方式的优点是人流通畅, 功能简单,十分实用。缺点是若走廊过长,层高较低的话同样会产生光照问题;并且人流疏散也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不容忽视。
(3)走廊单面布置
这种布置方式是第二种布置方式的简化,即一般是一排教室排布在一条走廊上,优点是采光十分充足。但若是教室排布数量较多时占地面积会变得十分庞大,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空间浪费。
(4)围绕中庭布置
围绕中庭布置主要是指在教学楼内部设计一个中庭,所有教室围绕中庭排布。优点是方便学生下课时可以在教学楼内部活动,但一般只适用于层数不高的教学楼,若中庭面积不是很大的话使用率也会有所下降。
(5)混合式布置
混合式布置顾名思义,是指将以上一种或几种布置方式通过设计组织到一栋教学楼中,优点是流线清晰,不易产生人流交汇,但需要增加楼梯确保人流疏散,建筑造价会有所提高。
1.2、交流空间的分析
從诸多建成的高校教学建筑中,我们不难发现:相比常规的教学楼而言,交流空间的比重明显加强。笔者认为这是大多数建筑师在项目设计中,重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外交流活动的结果。
在新建成的高校教学建筑中,建筑师采用多种空间相结合的设计手法来增加交流活动场所:有的结合交通空间(见图1),采取扩大门厅、局部放大走道、加宽辅助楼梯等处理手法来增加;有的结合共享空间,采取立体化中庭、设置边庭、放大端厅等处理手法来增加;也有的直接整体架空底层作为全开放的公共活动平台,加强建筑内外部的相互交流
2、空间设计内因:高等教育变革所带来的教学环境的变化
2.1、教育手段的变革要求
现代高等教学体系中,知识、信息不再是仅靠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学生在课本上记录的形式来传递,主要靠多媒体、投影仪、远程视频等现代教育手段,更为直观的、生动的传播。教育手段的变革,要求新的教学楼为现代高等教学提供相应的设备和场所。
2.2、上课形式的变化
传统课堂上,讲究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辅的教学关系,采用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上课形式。然而在现代高等教学体系中,上课形式也由传统的听讲式向相互讨论式、导师辅导型转变,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辅导为辅(见图2)。
2.3、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教育学家阿什比认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生产力变革,教育也发生了变革;他认为人类教育史上发生了四次大的教育变革:第一次发生在原始生产方式解体之时,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从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第二次是书写工具和文字的出现为前提,教学手段从口口相传变成了文字传播的方式。第三次变革在于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发展,普遍采用教科书作为教学的基本工具。第四次始于二十世纪初,现代新型电子科学技术普遍用于教学活动,至今仍方兴未艾。
不难看出,四次教育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特别是第四次教育变革,光电磁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尤为显著。
3、新教学、交流空间的建设
3.1、科教兴国战略科
教兴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加速了全国各地高校校园硬件的建设力度,促进了各大城市大学城、城市高教园区的规模化建设。
3.2、新教学楼设计实践
在充满历史感和人文气息的湖南大学中,研究生院楼作为一幢实验、科研、办公的综合性教学建筑,其内部空间设计引入了复合界面的理念。
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为了让其使用者的内在特性能充分地在建筑空间及布局中得到体现,尽可能摒弃传统的中间走廊两边用房的做法,故在设计中引入“复合界面”的概念。即在各类用房之间引入一些不确定的、随意的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驻足休息、交流,观赏风景。尽管用地极其局促,可供发挥的余地不大,但在设计中还是尽可能地安排了这样的空间,如底层宽敞的门厅,其南北向的落地大玻璃连廊可以将外面景色充分引入,同时在边角一侧留有安静的休息空间。再如各层走道并不全是同一宽度,而是结合用房在多处局部放大,形成“厅”的概念,创造出学生交流、停留的空间等等。(如图3、图4)
4、教学空间的功能布局及使用
教学空间的功能布局具体是指教室与教师准备室之间的功能组织方式。教室准备室,是教师准备上课所需器具,课间休息的场所,其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20㎡。有时也可作为办公室来使用,因此也称之为教师办公室,这种情况下面积一般按照使用人数来确定。
教学空间的功能布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联排式、附着式与嵌入式。
(1)联排式
联排式主要是指教室与教室准备室平行排列,空间组合方式多种多样,若教师人数不多,不需要过多的教室准备室,可以两间、三间或多间教室共用一间教师准备室:若教师人数很多的话,也可以每间教室旁都设置一间教师准备室。这种布局方式是现如今使用较多的一种方式。
(2)附着式
附着式主要是指教室准备室附着在教室空间上,这种布局方式下教室准备室面积一般都较小,或者干脆设计成为柜子摆放在走廊并紧贴教室空间。这种布局方式优点是占用面积较小,但容易阻碍走廊交通,并缺乏私密性。这种布局方式在实际中应用不多,若做成柜子一般也是给学生使用。
(3)嵌入式
嵌入式主要是将教师准备室设置在教室空间内部,这样设计占用面积小,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但从另一方面说,挤占了教室内部空间,减少了教室空间的使用面积,不利于教室的使用。
5、结论
本文以国外新学校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某大学研究院楼的内部空间设计感受,分析了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的影响,并阐述了新大学建筑中教学空间和交流空间转换的可能性。校园建筑的设计不应是简单的满足任务书功能要求,而是通过研究空间场所中活动的主体关系,以及满足教学设备环境要求,来进行综合考虑设计。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2](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3]宋婷.现代高校教学楼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探析[J].科教文汇,2009(24).
[4]朱秀莲.浅谈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甘肃科技,200622(4).
[5]蒋赛百.现代大学公共教学楼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