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育专家对此有具体的诠释:教师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言语的鲜活示范;良好的教学语言能极大提高教学效能;要帮助教师增强职业语文意识和提高专业语言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还应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用语。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教学语言的准确、优美、富于感染力,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有效性的完美体现。
课堂教学语言大体包括:课堂环节承启用语、课堂提问语言、教师评价语。
一、课堂环节承启用语——简洁、优美、精致
课堂环节承启用语包括:导入语、环节衔接语、结语。它们既有共同的特性又各有特色。
(一)课堂导入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导入艺术是非常关键的。明代大儒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上课伊始,运用恰当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能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如讲授《雨说》这篇课文时可这样导入:“关于雨,李白说:‘野凉疏雨歇,春色遍萋萋。’(以下列举名家诗文)现在我们来看看郑愁予是怎么说的……”精彩纷呈的雨景诗句让学生如临其境,自然能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切情切境的导入语句起到了内容提示、情感铺垫和内涵引导的作用。
导入手段有多种形式,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无的放矢。应该根据文本的特征(语文文本有其不同个性,所以其教学的价值点应该也有所不同)去设计导入手段及导入语。例如:《安塞腰鼓》这类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文本应该用视频加讲解的方式导入,诗歌鉴赏类的用吟哦诗句的方式导入;历史题材类的文本用叙说故事式的语言导入,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无论选择哪种形式的导入,导入的语言应该反复锤炼,不是简洁,就是优美;不是含蓄,就是抒情;不是感情澎湃,就是气势恢弘;不是质朴无华,就是幽默诙谐。总之,不仅要美,更要保证切情切境。
(二)课堂环节衔接语
华东师大王建军教授对听评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之一就是看这堂课是不是和谐的一个整体,诸环节是不是具有内在一致性,而不是平行并列的一些片段。要达到这一标准就要特别注意衔接语言的精练、准确与到位。
如一位老师上《端午的鸭蛋》这堂课的环节用语就十分到位:1.如果我们把每次学习都当做一场旅行,那么沿途的景致将风光无限,现在让我们开始这次学习之旅(在第一环节中介绍交流了各地的风俗文化习惯后);2.一切资源都会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汪先生的《端午》(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予以指导朗读技巧后);3.介绍一个作者的逸闻引发学生讨论文意的热情(学生整体感知完课文后);4.这是篇介绍端午风情的文章,承载作者太多的情感,而情感是由文字来表示的,现在让我们走进文字,好好体会一下这种情感(品味完语言特点后);5.故乡和童年永远是我们内心至爱,而流传下来的风俗更是我们怀想的所在,但是我们现在却有更多的喜欢外来节日而忽视自己传统节日的现象,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我们可以看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因为这些精致的衔接语融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很好地体现了王建军教授的理论。
(三)课堂结语
结语从语言特点上看和前两者是一致的,都应该追求简练、优美、精致、诗化,但也有其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必须具备总结性和余韵性,应追求绕梁三日的效果。我们看看以下两个结语:《散步》这篇课文,一位老师的结语是:“亲情不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衣,也不单是母亲为你冲的一杯牛奶,还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为母亲送上的问候。让我们的家永远都充满爱,让爱永远住进我们的家。”北师大附中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的结语是:“结尾的段落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一样慢慢推远,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生答:亲情、深深的爱。)“是啊,人需要亲情、友情、爱情,有这些感情的人才是健全的,上了这堂课,请同学们记住这一点收获。”语文课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就在这里得到了强调和总结吗?
二、课堂提问语言——清晰、简练、确切
有一个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调查,发现平均每堂课老师要提22个问题,讲授一篇文章大概会有55个问题左右。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教师提问是教学环节的链接器,师生交流的黏合剂,一个理想的问题犹如鱼网的纲,举起就能张开目。就课堂而言,能牵一发而动全程。所以关键就在于我们该淬炼怎样的提问语言。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具备这样的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难易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指向性明确,不宜含糊;问题有一定内涵,能揭示文本本质。
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时,就可这样提问: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学习环境、教课先生、学习内容上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种儿童教育?如讲授《范进中举》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能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样的提问方式,就可以借鉴。
三、教师评价语言——激励、个性、丰富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在评价时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正因如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有利于课堂氛围的协调和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教师的评价语要达到以下要求:
(一)激励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赏识的心态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给学生以赞赏、鼓励性的评价。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千过,莫如褒子一长。”请看这样的语言:“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真大方!”“你知道得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不难想象,孩子听到这样的语言会怎样。
(二)个性。要杜绝一些缺乏个性的套话,如“很好”、“非常好”等。学生不知道好在哪儿,评价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去评价学生,增加评价的针对性。例如以下语言:“口头表达是你的强项,如果在作业中,将你的字写得再认真些,老师会更喜欢你。”“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我非常欣赏你!”就容易让学生理解并得到激励。
(三)丰富性。在个性的基础上,我们要追求评价语言的丰富性,不能总是那么单调的几句。如这些评价用语:“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你的发言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啊!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做我的老师了!”诸如此类的评价语应是我们要积累的。
华师大郑桂华老师有一堂课的评价语:(一生回答得很到位,她的个子较高,坐在后排)师评:厉害吧,知道什么叫高人了吧!全场笑声。(一生对问题的解答很有诗意,同学纷纷鼓掌)师评:我没有鼓掌,因为我发自内心地为她震撼了。这样的评价确实应该是我们一线教师去学习、领会的。
综上所述,不论是教学语言的哪个部分,都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与追求。语文课堂有不绝的风景,只要精心打造教学语言中的每一句话,就能呈现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实现我们追求的课堂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还应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用语。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教学语言的准确、优美、富于感染力,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有效性的完美体现。
课堂教学语言大体包括:课堂环节承启用语、课堂提问语言、教师评价语。
一、课堂环节承启用语——简洁、优美、精致
课堂环节承启用语包括:导入语、环节衔接语、结语。它们既有共同的特性又各有特色。
(一)课堂导入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导入艺术是非常关键的。明代大儒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上课伊始,运用恰当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能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如讲授《雨说》这篇课文时可这样导入:“关于雨,李白说:‘野凉疏雨歇,春色遍萋萋。’(以下列举名家诗文)现在我们来看看郑愁予是怎么说的……”精彩纷呈的雨景诗句让学生如临其境,自然能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切情切境的导入语句起到了内容提示、情感铺垫和内涵引导的作用。
导入手段有多种形式,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无的放矢。应该根据文本的特征(语文文本有其不同个性,所以其教学的价值点应该也有所不同)去设计导入手段及导入语。例如:《安塞腰鼓》这类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文本应该用视频加讲解的方式导入,诗歌鉴赏类的用吟哦诗句的方式导入;历史题材类的文本用叙说故事式的语言导入,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无论选择哪种形式的导入,导入的语言应该反复锤炼,不是简洁,就是优美;不是含蓄,就是抒情;不是感情澎湃,就是气势恢弘;不是质朴无华,就是幽默诙谐。总之,不仅要美,更要保证切情切境。
(二)课堂环节衔接语
华东师大王建军教授对听评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之一就是看这堂课是不是和谐的一个整体,诸环节是不是具有内在一致性,而不是平行并列的一些片段。要达到这一标准就要特别注意衔接语言的精练、准确与到位。
如一位老师上《端午的鸭蛋》这堂课的环节用语就十分到位:1.如果我们把每次学习都当做一场旅行,那么沿途的景致将风光无限,现在让我们开始这次学习之旅(在第一环节中介绍交流了各地的风俗文化习惯后);2.一切资源都会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汪先生的《端午》(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予以指导朗读技巧后);3.介绍一个作者的逸闻引发学生讨论文意的热情(学生整体感知完课文后);4.这是篇介绍端午风情的文章,承载作者太多的情感,而情感是由文字来表示的,现在让我们走进文字,好好体会一下这种情感(品味完语言特点后);5.故乡和童年永远是我们内心至爱,而流传下来的风俗更是我们怀想的所在,但是我们现在却有更多的喜欢外来节日而忽视自己传统节日的现象,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我们可以看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因为这些精致的衔接语融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很好地体现了王建军教授的理论。
(三)课堂结语
结语从语言特点上看和前两者是一致的,都应该追求简练、优美、精致、诗化,但也有其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必须具备总结性和余韵性,应追求绕梁三日的效果。我们看看以下两个结语:《散步》这篇课文,一位老师的结语是:“亲情不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衣,也不单是母亲为你冲的一杯牛奶,还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为母亲送上的问候。让我们的家永远都充满爱,让爱永远住进我们的家。”北师大附中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的结语是:“结尾的段落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一样慢慢推远,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生答:亲情、深深的爱。)“是啊,人需要亲情、友情、爱情,有这些感情的人才是健全的,上了这堂课,请同学们记住这一点收获。”语文课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就在这里得到了强调和总结吗?
二、课堂提问语言——清晰、简练、确切
有一个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调查,发现平均每堂课老师要提22个问题,讲授一篇文章大概会有55个问题左右。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教师提问是教学环节的链接器,师生交流的黏合剂,一个理想的问题犹如鱼网的纲,举起就能张开目。就课堂而言,能牵一发而动全程。所以关键就在于我们该淬炼怎样的提问语言。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具备这样的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难易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指向性明确,不宜含糊;问题有一定内涵,能揭示文本本质。
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时,就可这样提问: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学习环境、教课先生、学习内容上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种儿童教育?如讲授《范进中举》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能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样的提问方式,就可以借鉴。
三、教师评价语言——激励、个性、丰富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在评价时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正因如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有利于课堂氛围的协调和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教师的评价语要达到以下要求:
(一)激励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赏识的心态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给学生以赞赏、鼓励性的评价。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千过,莫如褒子一长。”请看这样的语言:“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真大方!”“你知道得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不难想象,孩子听到这样的语言会怎样。
(二)个性。要杜绝一些缺乏个性的套话,如“很好”、“非常好”等。学生不知道好在哪儿,评价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去评价学生,增加评价的针对性。例如以下语言:“口头表达是你的强项,如果在作业中,将你的字写得再认真些,老师会更喜欢你。”“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我非常欣赏你!”就容易让学生理解并得到激励。
(三)丰富性。在个性的基础上,我们要追求评价语言的丰富性,不能总是那么单调的几句。如这些评价用语:“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你的发言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啊!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做我的老师了!”诸如此类的评价语应是我们要积累的。
华师大郑桂华老师有一堂课的评价语:(一生回答得很到位,她的个子较高,坐在后排)师评:厉害吧,知道什么叫高人了吧!全场笑声。(一生对问题的解答很有诗意,同学纷纷鼓掌)师评:我没有鼓掌,因为我发自内心地为她震撼了。这样的评价确实应该是我们一线教师去学习、领会的。
综上所述,不论是教学语言的哪个部分,都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与追求。语文课堂有不绝的风景,只要精心打造教学语言中的每一句话,就能呈现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实现我们追求的课堂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