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在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方面,存在着“非人性化、崇洋文化、失去特色、简俗零乱”的缺陷,这些问题的核心主要是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理念问题。其在道路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体现的尤为严重,如何重视人性化设计,改进设计方法,成为城市道路建筑设计的关键。本文通过对道路建筑空间的认识,总结其特点,使其加入人性化设计因素,完善道路建筑空间设计。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念及意义
芦原义信在分析传统建筑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将格式塔心理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外部空间的概念:建筑外部空间是从自然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中框定的空间。换句话说。外部空间就是建筑物之外的、为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具体到公共建筑群的外部空间.是指建筑外部的。包括建筑群各体量之间.以及与周围建筑和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它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之间的中间领域.也是一个有秩序的人造环境。
在城市景观环境中,道路建筑往往占据着重要的角色。道路建筑是整个城市景观环境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决定了景观环境的最终效果。整个城市景观环境又根据建筑物划分为无数个小景观,可以称为建筑环境。前面提到的建筑环境就是指这类景观。
所谓建筑环境,并不是指单幢建筑物,而是包括建筑物所控制的周围的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是由建筑物的功能和特点所决定的。建筑物仅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建筑环境还包括周围的附属建筑、围墙、绿地、硬地、小广场、环境小品等,它们和建筑物一起共同构成了城市景观的基本部分。
城市和建筑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因此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便是任何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型公共建筑群的尺度和规模庞大.对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心理有巨大影响.因此如何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对人性的关怀.消解大尺度和高密度带给人的心理压力.成为其外部空间设计的关键。
二、城市道路建筑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要素
城市道路建筑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的意义就在于:首先,通过空间比例的设计消解大体量的建筑主体对人心理的负面影响:其次.利用空间质感和色彩的变化塑造舒适的吸引人的空间环境:此外.精心设计庭院花园等室外景观并合理布置足够的、舒适和美观的、并与整体空间效果匹配的室外设施。只有在每个细节的设计中都认真地考虑人的需求.才能真正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创造出宜人的空间环境。
(一)空间尺度
外部空间的比例处理适当与否是城市道路建筑空间设计成败的关键要素。所谓的外部空间比例通常包含人与实体空间的比例关系和空间与实体的比例关系。外部空间比例与人的感觉密切关联.而感觉与空间距离又有直接关系。根据人的心理反应.如果两个人相距约1.2米可以产生亲切的感觉:两人相距约12米就能看清对方的面部表情:相距约25米能认清对方是谁:相距约130米仍能辨认对方身体的姿态:相距约1200米只能看得见对方的身影。所以距离愈近亲切感愈强。距离愈远则愈疏远。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采用20米~25米的模数。他认为:“关于外部空间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米~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若单调的墙面延续很长.街道就容易形成十分非人性的氛围。可每20米~25米布置一个退后的小庭院或是改变橱窗状态或是从墙面上做出突出物.就能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
(二)质感和色彩
外部空间的质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空间的界面和底面.如建筑立面、矮墙、树丛和铺地等表面的材料质感;二是指整个空间系列的质感.如空间的疏密感和虚实感等。
城市道路建筑空间界面如果过于僵硬和连续.会让人感受到空间质感是硬的、密质的、均匀而无疏密变化的,因而给人的感觉很单调。但是通过界面的凹凸处理.形成有规律和富于韵律感的变化.这样的外部空间就具有了疏密、软硬、明暗与轻重变化。而显得富有生机而不令人生厌。
(三)室外设施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为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需要及一些辅助功能的需要.合理地布置足够的路灯、座椅、花坛、花盆、电话亭、交通标志和广告牌等这些室外设施不仅具有确定的使用功能.而且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能进一步增强外部空间品质。
(四)绿化和水景
人类与自然共生.依附于自然是人的本性。从生理和心理上,人们都愿意接近自然.作为自然景色重要组成的植物和流水也是人们乐于接近的.因而绿化和水景的设计是外部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植物除具有净化空气、吸尘、隔音、降噪等生态作用外,还能参与空间的营造。植物材质的视觉屏障效果虽然有限.但能暗示空间意义的差异.作出一定的空间界定和划分。如能在一个整体的空间中创造出公共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等:广场上整齐的树阵往往成为人们休憩交谈的理想场所:丛植的树林则能创造宁静的空间.在喧闹的城市中为人们提供一块幽静的场所.而单植的大树还具有汇聚人群和标志空间的意义。
水景对人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引起人的各种联想。水景的处理有独特的环境效应.可活跃空间气氛,增加空间的连贯性和趣味性。利用水体倒影、光影变幻产生出各种艺术效果。在功能上水景可调节环境的小气候并且净化空气。
三、城市道路建筑空间设计原则
1周边环境的整合、优化设计
城市住区常具有人口密度高、建筑容积率高、绿地率低等特点,往往存在人均户外活动面积不足等情况。通过对城市住区的调研和对资料的分析,找出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及周边环境设计普遍存在的缺点如;道路空间封闭、呆板,道路周边景观单调、重复等特点,并提出通过,来改善目前住区道路封闭、呆板的形式,同时创造居民舒适的休闲活动场所,改善住区居民休闲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 2充分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原则。城市的道路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史,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并融入当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形成新的城市街道景观文化和城市风貌。
3以整体观念有序组织创造道路景观序列的原则。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要以城市设计的理念来做指导,从城市总体出发,从规划一开始,就对道路、节点小品、水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城市景观空间构成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与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街道景观空间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一体化的设计,并利用当地材料、传统建筑符号,并融合社会、文化、展现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来达到景观空间设计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充分展示城市的整体形象与个性,体现人性化。
4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环境也随之恶化,环境的恶化要求我们尽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城市道路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另一方面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节水、节能,提高物质的循环使用率,维护生物本土性和多样性,保持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畅通,维护自然界本生的缓冲和调节功能,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三者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5调道路与外部空间可持续的原则。主要是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在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建设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适应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根据人们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进行空间选择,提供最佳的服务。如午间休息、等公共汽车座椅、电话亭、小卖点、夜间照明、香氛植物等。
参考文献:
[1] 克莱尔·库泊·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
[3] 刘晓峰,胡敏平,道路建筑空间与环境协调过度处理[M]。浙江树人大学城建学院,2006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念及意义
芦原义信在分析传统建筑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将格式塔心理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外部空间的概念:建筑外部空间是从自然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中框定的空间。换句话说。外部空间就是建筑物之外的、为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具体到公共建筑群的外部空间.是指建筑外部的。包括建筑群各体量之间.以及与周围建筑和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它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之间的中间领域.也是一个有秩序的人造环境。
在城市景观环境中,道路建筑往往占据着重要的角色。道路建筑是整个城市景观环境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决定了景观环境的最终效果。整个城市景观环境又根据建筑物划分为无数个小景观,可以称为建筑环境。前面提到的建筑环境就是指这类景观。
所谓建筑环境,并不是指单幢建筑物,而是包括建筑物所控制的周围的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是由建筑物的功能和特点所决定的。建筑物仅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建筑环境还包括周围的附属建筑、围墙、绿地、硬地、小广场、环境小品等,它们和建筑物一起共同构成了城市景观的基本部分。
城市和建筑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因此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便是任何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型公共建筑群的尺度和规模庞大.对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心理有巨大影响.因此如何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对人性的关怀.消解大尺度和高密度带给人的心理压力.成为其外部空间设计的关键。
二、城市道路建筑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要素
城市道路建筑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的意义就在于:首先,通过空间比例的设计消解大体量的建筑主体对人心理的负面影响:其次.利用空间质感和色彩的变化塑造舒适的吸引人的空间环境:此外.精心设计庭院花园等室外景观并合理布置足够的、舒适和美观的、并与整体空间效果匹配的室外设施。只有在每个细节的设计中都认真地考虑人的需求.才能真正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创造出宜人的空间环境。
(一)空间尺度
外部空间的比例处理适当与否是城市道路建筑空间设计成败的关键要素。所谓的外部空间比例通常包含人与实体空间的比例关系和空间与实体的比例关系。外部空间比例与人的感觉密切关联.而感觉与空间距离又有直接关系。根据人的心理反应.如果两个人相距约1.2米可以产生亲切的感觉:两人相距约12米就能看清对方的面部表情:相距约25米能认清对方是谁:相距约130米仍能辨认对方身体的姿态:相距约1200米只能看得见对方的身影。所以距离愈近亲切感愈强。距离愈远则愈疏远。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采用20米~25米的模数。他认为:“关于外部空间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米~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若单调的墙面延续很长.街道就容易形成十分非人性的氛围。可每20米~25米布置一个退后的小庭院或是改变橱窗状态或是从墙面上做出突出物.就能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
(二)质感和色彩
外部空间的质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空间的界面和底面.如建筑立面、矮墙、树丛和铺地等表面的材料质感;二是指整个空间系列的质感.如空间的疏密感和虚实感等。
城市道路建筑空间界面如果过于僵硬和连续.会让人感受到空间质感是硬的、密质的、均匀而无疏密变化的,因而给人的感觉很单调。但是通过界面的凹凸处理.形成有规律和富于韵律感的变化.这样的外部空间就具有了疏密、软硬、明暗与轻重变化。而显得富有生机而不令人生厌。
(三)室外设施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为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需要及一些辅助功能的需要.合理地布置足够的路灯、座椅、花坛、花盆、电话亭、交通标志和广告牌等这些室外设施不仅具有确定的使用功能.而且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能进一步增强外部空间品质。
(四)绿化和水景
人类与自然共生.依附于自然是人的本性。从生理和心理上,人们都愿意接近自然.作为自然景色重要组成的植物和流水也是人们乐于接近的.因而绿化和水景的设计是外部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植物除具有净化空气、吸尘、隔音、降噪等生态作用外,还能参与空间的营造。植物材质的视觉屏障效果虽然有限.但能暗示空间意义的差异.作出一定的空间界定和划分。如能在一个整体的空间中创造出公共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等:广场上整齐的树阵往往成为人们休憩交谈的理想场所:丛植的树林则能创造宁静的空间.在喧闹的城市中为人们提供一块幽静的场所.而单植的大树还具有汇聚人群和标志空间的意义。
水景对人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引起人的各种联想。水景的处理有独特的环境效应.可活跃空间气氛,增加空间的连贯性和趣味性。利用水体倒影、光影变幻产生出各种艺术效果。在功能上水景可调节环境的小气候并且净化空气。
三、城市道路建筑空间设计原则
1周边环境的整合、优化设计
城市住区常具有人口密度高、建筑容积率高、绿地率低等特点,往往存在人均户外活动面积不足等情况。通过对城市住区的调研和对资料的分析,找出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及周边环境设计普遍存在的缺点如;道路空间封闭、呆板,道路周边景观单调、重复等特点,并提出通过,来改善目前住区道路封闭、呆板的形式,同时创造居民舒适的休闲活动场所,改善住区居民休闲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 2充分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原则。城市的道路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史,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并融入当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形成新的城市街道景观文化和城市风貌。
3以整体观念有序组织创造道路景观序列的原则。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要以城市设计的理念来做指导,从城市总体出发,从规划一开始,就对道路、节点小品、水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城市景观空间构成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与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街道景观空间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一体化的设计,并利用当地材料、传统建筑符号,并融合社会、文化、展现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来达到景观空间设计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充分展示城市的整体形象与个性,体现人性化。
4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环境也随之恶化,环境的恶化要求我们尽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城市道路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另一方面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节水、节能,提高物质的循环使用率,维护生物本土性和多样性,保持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畅通,维护自然界本生的缓冲和调节功能,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三者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5调道路与外部空间可持续的原则。主要是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在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建设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适应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根据人们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进行空间选择,提供最佳的服务。如午间休息、等公共汽车座椅、电话亭、小卖点、夜间照明、香氛植物等。
参考文献:
[1] 克莱尔·库泊·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
[3] 刘晓峰,胡敏平,道路建筑空间与环境协调过度处理[M]。浙江树人大学城建学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