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小学科学常态课中的非理性现象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u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拖堂是公开课活动中的“常客”,在常态课中却比较少见。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又多次走进常态课堂,并且与执教教师进行了交流,结果令人惊讶:许多常态课中,老师虽然没有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但常常出现一系列不理性现象,如:剔除费力费时的内容,简单地降低教学目标,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进程与铃声同步,只要下课铃一响,讲到哪算哪……显而易见,这些非理性现象比拖堂的弊处更多,我们教者不仅要高度重视,更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教材处理简单,应对的策略是对教材进行折断重组
  【案例】《摩擦力的秘密》
  首先揭示摩擦力和阻力的概念。
  接着讨论摩擦力的“功”与“过”。
  师:(演示木块在桌上运动)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减小木块的摩擦力?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师:现在交流一下我们的方法。
  生:给木块装上轮子变成小车,就能减小摩擦力。
  师:想法不错。还有别的方法吗?
  没有学生举手发言。
  师:既然想不出别的方法,我们就都来研究装轮子的方法。
  减小木块摩擦力的方法很多,可学生为什么想不出更多的方法?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教材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教师也就没有引导学生研究。试问,学生不了解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又怎能想出更多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这就说明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内容,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过于简单,使得学生想不出更多的方法,他们也只能研究出一种方法。这虽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流畅性,表面看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学生对于摩擦力的理解不透彻,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探究能力没有得到更大的提升,简而言之,教学任务没有真正完成。
  众所周知,科学课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体现的是“折断与重组”理念。具体做法是:在上述案例前添加一个环节,研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学生一旦知道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自然能够根据相关因素想出更多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科学探究的目标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二、弱化探究过程,应对的策略是提高探究过程的实效
  【案例】《斜坡的启示》
  研究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的影响。
  师:同学们都认为斜面坡度大小不一样,拉力就不一样。你觉得斜面坡度大小和拉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坡度越大,拉力也会越大,坡度越小,拉力也会越小。
  生:我觉得坡度越大,越省力。因为建造金字塔时,需要把石块运到很高的地方,建了一个很高的斜坡后,人们就能把石块运上去。
  师:你知道得还真不少。到底哪一种假设正确呢?需要我们用实验验证一下,除了小车外,还需要哪些器材?
  生:测力计、斜面、记录表。
  引导学生制定、交流实验计划。
  引导学生交流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师:现在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跟老师一起完成这个实验,下面的同学认真观察并记录数据。
  上述案例从假设到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确定、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都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和交流,可以感觉到效果还不错。但在实验环节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应该是分组实验,却变成了师生合作的演示实验。如此处理,实验前的指导价值何在,岂不是纸上谈兵?案例中明显地弱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长此下去,学生的“想”与“做”如何统一?手脑如何并用?探究、创造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包办代替,既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又抑制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一种罪过。作为有良知的教师,我们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因此对于内容较多的课,我们可以分解为两课时甚至三课时,决不能通过“偷工减料”、牺牲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代价。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少玩些“花拳绣腿”,多把功夫花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
  三、课堂应变不力,应对的策略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案例】《声音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师:在鼓面上放些大豆,敲击鼓面,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分小组实验、观察。
  师:现在交流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哪个小组先来?
  各小组依次交流实验现象。
  这时,老师放在讲台上的手机振动起来,发出“嗡嗡”的声音。
  学生窃窃私语起来,老师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老师沉默了几秒,维持好了课堂秩序,继续按教案预设的一个个环节走下去。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话题,预设的内容比较容易实现,生成的资源如何利用是值得思考的。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一敲鼓面,鼓面产生振动,大豆就会跳起来,鼓就响起来;鼓面停止振动,大豆就停止跳动,声音就没有了。学生刚刚对声音产生的原因有了一点科学的认识,这时,上课老师振动起来的手机,正好能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能让几名学生到讲台前观察一下,一定可以发现手机在振动。可遗憾的是,由于执教老师的课堂综合素质较差,即应变不力,导致了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的白白流失。其实,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突发事件(如手机振动),有的来自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有的来自学生的实验观察,有的来自学生的奇思妙想……这些教学资源需要教师智慧地发现,合理地利用。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用教案教”而不是“教教案”。我们教者的教案预设得再好,也不能穷尽课堂的千变万化。学生是有思维的,是课堂中动态的因素,我们的预设要根据当时的课堂情境,作出适当的调整,这种调整的过程就包含了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处理。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是消极的,不可取的。
  总之,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者都要切记“学生是科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发展是渗透在每一次科学活动中的。作为新时期的科学教师,我们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勇于向课堂中的非理性现象说“拜拜”。
  【作者单位:灌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自从实施课改以来,“健康第一”的思想始终贯穿在体育教学之中。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师务必要开展创新型的体育
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经历,而学校即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并不是专门去学习知识或技能的一个场所,而是一个社会组织;学校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交往互动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可以有共享的愿景;能够彼此的交流;人人平等;有规则纪律约束;关心照顾学生;气氛是快乐的。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师生互动式探究学习的共同体,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共同参与探究活动,
让体育课堂焕发出艺术的光彩,追求个体自身的完美是人类的崇高愿望,也是体育教学的宗旨,从古希腊健与美的雕塑到现代的各类体育作品,都表现出体育和音乐、美紧密相连。体育中表现出的韵律美、身体美、运动美和精神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正因为音乐和美育在体育中的存在才能使体育运动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音乐和美的追求较为迫切、强烈,这为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音乐和美育开展活动提供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