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煤矿区土地复垦的复垦措施

来源 :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419444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土地复垦是生产建设项目的一部分,是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土地复垦的复垦措施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煤矿;土地复垦;措施
  1.引言
  十多年来,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从起步到全面推进,在补充耕地、保护耕地资源,提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用结构,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惠民利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还存在目标单一、补充耕地力度不够,占补平衡任务没有完全落实,规划统筹乏力、资金征收石油还有差距、监管工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切实加大补充耕地力度,从构建保证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出发,按照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多元投入、规范管理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手段,推进开源节流的重要抓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平台,即保护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又促进新农村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
  2.土地复垦前预防控制措施
  按照“统一规划、防复结合”的原则,在生产过程中需通过一系列工程技术相关措施合理布局、防止土地退化、减少环境恶化,以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和生产活动结束之后能够及时对待复垦土地进行复垦修复。方案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处理好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实现边采边复,以期达到复垦工作能够节省投资、提高效益、便于操作、科学合理的长远目标。
  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合理规划生产布局,减少破坏范围。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规划和施工管理,尽量缩小对土地的影响范围,各种生产建设活动应严格控制在规划区域内,将临时占地面积控制在最低限度,尽可能地避免造成土壤与植被大面积破坏,而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威胁。煤矸石的运输及利用,应尽量减少原地表植被的破坏,各种运输车辆规定固定路线,道路规划布置应因地制宜、尽量减少压占土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严禁乱堆、乱扔,应规划设置指定的处理地点,以免占用土地,污染环境。
  2)协调开采方法。根据地表变形的动态分布规律,在推进中的工作面的上方地表,其前后分别为拉伸和压缩变形区。因此,当工作面开采时,通过在推进方向上合理地布置工作面及开采顺序,抵消一部分地表变形,使被保护对象处于下沉塌陷区的中间部分或压缩变形区,而不是承受最终的拉伸变形,因此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变形对土地的损害。
  3)表土剥离。项目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表层土壤经过多年植物作用而形成熟化土壤,具有庞大的种子库及适合植物生长的理化性状,是深层生土所不能替代的,对于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矿井建设以及土地复垦时,要保护和利用好表层的熟化土壤。首先要把表层的熟化土壤尽可能地剥离后在合适的地方贮存并加以养护以保持其肥力;待复垦结束后,再覆于地表裂缝填充地表面,使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4)各施工场所尽量减少施工占地,减小地表植被破坏面积。各施工区域、临时占地区域挖方首先用于回填,对于挖方不能立即回填的,其堆放场所要做好临时防护措施。
  5)在开采时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以减少塌陷发生的几率:
  6)地下工程建设及生产中,对软弱岩组及破碎地带应加强支护措施,避免冒落、垮塌。
  7)采取合理完善的监测措施,对采区地面进行监测,了解开采对地面的影响程度,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把监测措施落实到复垦工作中去,建立完善监测制度,确保实施。为给监测措施提供资金保障,把监测费作为复垦工程费的组成部分作出合理预算。
  8)开采工作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和《开发利用方案》进行,留足保护煤柱,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回采保护煤柱时应合理布置工作面位置协调开采,干净开采不残留煤柱,避免对地表产生叠加影响使变形增大;并且提高回采速度,达到充分采动,使地表移动盆地尽快出现减小动态变形。从而使塌陷的破坏区域尽快确定,塌陷对地表的变形破坏降到最小。
  3.土地复垦措施
  3.1工程技术措施
  根据煤矿施工工艺、时序,结合工程土地复垦适宜性分析,矿山开采结束后对工业场地的复垦区采取如下措施:
  1)建筑物构筑物拆除:闭矿后拆除工业场地地内的构建筑物及井口,拆除的建筑废料用于回填井口。
  2)井口回填:主井、副井及风井回填物为矸石及构建筑物拆除物。为防止回填巷道时底部不稳定,回填前在巷道底部砌筑挡墙。
  3)土地翻耕:工业场区长期作为工业场地,地面已经板结,直接恢复植被难以成活,需对地面硬土层进行翻耕,使地面土层疏松,利于植被生长成活。
  3.2生物和化学措施
  1)复垦适生植物选择
  复垦区域植被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乡土植被优先:乡土植物,是指原产于当地或通过长期驯化,证明其已非常适合当地环境条件,这类植物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养护成本相对较低等诸多优点,作为复垦土地先锋植物具有较大的优势。不加论证盲目地从外地引进植物,虽然在景观或经济效益方面能够取得较好效果,但新引入的植物往往不适应环境变化,表现出生长不良、对病虫害抗性较弱等性状,更严重的会损毁当地生态环境。
  因此,在选择复垦适生植物的过程中,应首先考察项目区及其周围的乡土植物,应尽量做到物种乡土化,逐漸恢复遭到损毁的生态环境。
  ②种植品种多样化:在选择植物种类的过程中应尽量多选择一些种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尽可能做到林、草合理搭配,形成高低错落的立体空间结构。草种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草种进行撒播。针对公众参与中林业部门提出树种的意见,本方案设计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适生能力强、生长较快、区域内经过长期测试和区域化试验的多种树种进行搭配种植。   ③选择有利于改良土壤及环境的植物:复垦植被的主要作用在于修复已损毁的土地,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区域环境,因此在尽量选择成活率高的乡土植物的前提下也应该注意选择一些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的绿肥牧草等植被种类。
  综合以上几点,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林、草结合,快速恢复植被的原则,栽种适宜在当地生长和寿命较长的树种。根据对当地植被的调查,本方案确定种植过程中选用樟子松、高羊茅草。
  ④种植工程:煤矿矿区土地复垦项目种植工程设计对象多为工业场地。采用林、草混种,树种选择樟子松进行坑殖;草种选择撒播高羊茅草。
  ⑤培肥:土壤经扰动后肥力降低,应对复垦区域施用化肥,提高复垦后用地土壤肥力,仪式土壤尽快达到复垦标准的要求。
  4.土地复垦中的监测措施
  土地复垦中需要对损毁土地进行监测,监测包括土地损毁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复垦植被监测三方面内容。
  1)土地损毁监测:为保证矿山企业的安全,以及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矿山企业应组织专业人员对矿区内土地损毁情况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地面变形与水体监测。
  2)土壤质量监测:本项目复垦后,需要对其进行土壤质量监测。
  3)复垦植被监测:对复垦区域需要进行植被监测。
  5.土地复垦后期的管护措施
  复垦土地植被管护工作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植物种植之后仍需要一系列诸如补种、加种、浇水、防冻等管护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灌溉施肥措施:矿区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多雨、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水集中;秋季凉爽、降温快;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基本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不需设计专门的灌溉管道等装置。植物种植及移栽三年内,为增加出苗率以及植物的成活率需一定的灌溉施肥措施,采用水车拉水灌溉的方式,在栽植后三年内定期灌溉,三年之后可以转为完全依靠自然降水。不同植物种植时可以适当施以不同量的化肥做底肥,之后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基本能够满足植物生长需要,为提高植物的长势,可采取追肥措施。
  2)幼林抚育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幼林抚育工作应在春末进行,以免造成水土流失。具体抚育措施为实时的进行劈灌、锄草、松土、培土、施肥等。严禁打枝,保护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以达到保持和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作用。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特别是幼林阶段,需针对不同植物易染病虫害种类(如褐斑病、煤烟病等病虫危害),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及时采取适宜的药物进行预防治疗,疏林补密,轮流封禁,保持郁闭。
  3)补种加种等管护措施:种植后的一两个月内需要对栽植区域进行补植,确保成活率,以保证能够植被尽快覆盖地表,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能。
  区域复垦后的植被为人造植被,虽在选择植物种类以及進行搭配的过程中尽量趋于合理,但是与自然植被相比仍有较多不足,因此复垦后进行封育管护,在项目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设立长期可视的封育管理宣传牌,严禁放牧、捕杀动物等损毁林地和损毁森林的行为,聘请护林员等措施,切实保护、维护好复垦区的生态环境,以增加区域生物多样性,使其生态环境趋于合理。
  6.结语
  土地复垦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项目,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损毁的土地都需通过土地复垦来进行土地保障。复垦措施是土地复垦的主体,所以对于复垦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复垦规定[S].1988年10月21日国务院二十二次常务会通过.
  [2]土地复垦条例[S].2011年2月22日国务院第145次常务会通过.
  [3]李根福.土地复垦知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4]卞正富.国内外土地复垦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
  [5]肖兴田,王志宏.煤炭资源开发对土地破坏及土地复垦之研究[J].露天采煤技术,2001,(4).
  [6]严志才.土地复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 要】 建筑设计管理关乎工程的质量进而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投资,并且更加重要的是建筑设计过程当中的优化设计和创新设计以及生态设计,不仅能够使工程的造价降低,还会给环保与绿色设计做出贡献。本文就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对策。  【关键词】 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对策  建筑设计管理的价值在于对建筑工程实现先期的科学性监管,进而实现建筑工程的各种设计性能和建设目标,在建筑设计管理工作中要注
期刊
【摘 要】 大型泵站的自动化监控系统般包含供电系统自动化、PLC集散控制及数字视频闭路监视等几部分,介绍大型泵站自动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关键词】 自动化监控系统;排水泵站  泵站是大型水利、环保、城市供排水及企业水务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供电和排水(或供水)两大系统构成。大型泵站的自动化由供电系统自动化、PLC集散控制及数字视频闭路监视等几部分组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PLC软
期刊
【摘 要】 高科技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新麻烦。日常事故寻常发生,其中火灾的发生率提高,因此,怎样防止火灾的发生和蔓延是当前极其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室内喷淋消防;给水设计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身上的压力逐渐加大,而高科技和新鲜事物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新麻烦。日常事故经常发生,其中火灾的发生率提高,因此,怎样防止
期刊
【摘 要】 建筑工程中的节能理念的贯彻是需要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在国家目前颁布的相关标准和规定中对建筑各方面的节能都有了具体的规定,相关要求从整体到细部都逐渐健全,在节能数据标准方面也更加的具体化。本文主要就是针对建筑节能方面的几点建议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 建筑;节能;建议  我国建筑节能起步较晚,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就包括节约资源
期刊
【摘 要】 在大型工程项目中,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项目的信息数量呈现出加速递增趋势,由于各种信息来源于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不同专业,来源的广泛往往给信息的处理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常常会发生信息断点或者信息孤岛,如何完整、准确、及时的收集项目信息以及合理的处理项目信息显得十分重要。应用BIM技术,作为沟通工程项目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专业的重要技术,它通过协同工作网络环境,应用交换机和网线把项目
期刊
【摘 要】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耕地面积少,耕地后备资源少,这是我国目前土地的基本国情。在现有土地基础上,怎样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地利用、节省有限的每一寸土地资源,是我国总图设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值得深入思考、研究的课题。针对我国土地资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分析了工业企业建设用地与总图运输设计的关系,探讨了工业企业总图设计中如何有效地节约用地,并提出节约用地的具体
期刊
【摘 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建筑工程越来越多,建筑给排水施工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建筑给排水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用水安全,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给排水施工质量,尽可能减少由于施工过程的马虎,给以后的使用带来不便。本文对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技术与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质量控制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给排水工程的施工量也越来越大,从而对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从燃气管网系统工期可靠性评价的必要性出发,对于管网供气的可靠度进行了评价分析。  【关键词】 燃气管网系统;供气;可靠性;评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西气东输”、“川气东输”工程已完成,燃气输配系统建设不断,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当下我国燃气输配系统还存在一些问题:天然气供不应求。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多个行业和人们生活对天然气的需求越来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普及而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认可,尤其是在工业生产工作中,其应用更是日益广泛。当前,人们通过工业电气生产和管理工作中采用数字技术来进行总结和控制,从而使得整个工作模式和工作体系发生了转变与优化,并形成了一种高效化、综合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更是目前社会发展中最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环节。本人主要就数字技术概念、特点以及其在工业电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建筑施工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逐渐走向集权式管理模式。本文对施工企业财务实施集中管理的必要性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并对施工企业实施财务集中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解释,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施工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建设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