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学;问题;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A)-0054-01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许多教师没有深入领会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最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自主变成自流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所以,不少教师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自主与课堂生成,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弱化,课堂上教师讲述畏首畏脚,生怕讲多了违背课改的精神。有些本来一讲就明白的问题,有的教师非要让学生“自主”不可;还有的教师一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学生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还有的教师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连学习伙伴也由自己挑,这些都是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2 教学时“表面热闹”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地转变思想、转换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蹲下身子,放下架子,真正地融入到学生中,做“平等中的首席”。于是我们惊喜地看到了转变,过去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学生发言的“多言堂”。在课堂上为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们忙这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样一些目的性差、无体验和反思的活动,使得不少课堂“形”聚“神”却散。
3 泛化式的探究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性学习。不少课堂生活化情景泛滥,化学实验操作活动充斥着整个课堂。诚然,适度的化学实验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过度地依赖实验操作与化学知识泛生活化的现象,造成学生化学思考缺乏,阻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机械化,将探究泛化,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
4 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一堂课下来只是在电脑前点鼠标,课件设计得异常丰富多彩,时而出现卡通小天使飞呀飞,接着拖出“思考题”;时而出现背景音乐,有时将课堂演示实验甚至学生实验改成了观看多媒体视频,使学生失去了亲自动手的机会。然而再精美的课件演示也无法代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由实验现象所引发的探究欲望。
那么,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该如何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呢?
1 巧妙设计引题,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使学生感兴趣,产生想学、好学的心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盐的水解”时,我们从一些有趣的实验入题,特别是以一些现象显著的实验作为“开场白”的话,不但会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自然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设一些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新课标注重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两种倾向:一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忽视过程与探索;另一种是单纯地注重过程与探索,脱离知识的传授。一堂课既要落实知识点,又要讲究教学方式,还要注重情感体验。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 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还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一切教学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讲、议、辩、练相互穿插,各种媒体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编辑:张昀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A)-0054-01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许多教师没有深入领会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最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自主变成自流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所以,不少教师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自主与课堂生成,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弱化,课堂上教师讲述畏首畏脚,生怕讲多了违背课改的精神。有些本来一讲就明白的问题,有的教师非要让学生“自主”不可;还有的教师一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学生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还有的教师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连学习伙伴也由自己挑,这些都是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2 教学时“表面热闹”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地转变思想、转换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蹲下身子,放下架子,真正地融入到学生中,做“平等中的首席”。于是我们惊喜地看到了转变,过去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学生发言的“多言堂”。在课堂上为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们忙这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样一些目的性差、无体验和反思的活动,使得不少课堂“形”聚“神”却散。
3 泛化式的探究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性学习。不少课堂生活化情景泛滥,化学实验操作活动充斥着整个课堂。诚然,适度的化学实验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过度地依赖实验操作与化学知识泛生活化的现象,造成学生化学思考缺乏,阻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机械化,将探究泛化,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
4 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一堂课下来只是在电脑前点鼠标,课件设计得异常丰富多彩,时而出现卡通小天使飞呀飞,接着拖出“思考题”;时而出现背景音乐,有时将课堂演示实验甚至学生实验改成了观看多媒体视频,使学生失去了亲自动手的机会。然而再精美的课件演示也无法代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由实验现象所引发的探究欲望。
那么,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该如何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呢?
1 巧妙设计引题,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使学生感兴趣,产生想学、好学的心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盐的水解”时,我们从一些有趣的实验入题,特别是以一些现象显著的实验作为“开场白”的话,不但会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自然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设一些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新课标注重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两种倾向:一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忽视过程与探索;另一种是单纯地注重过程与探索,脱离知识的传授。一堂课既要落实知识点,又要讲究教学方式,还要注重情感体验。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 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还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一切教学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讲、议、辩、练相互穿插,各种媒体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