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之美的生成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sa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空灵美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与万物最深处的永恒寂静的本体力量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以王维的诗为例来对空灵美的生成及其前提进行论述,并分析空灵美作品中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统一。
  【关键词】寂静;空灵美;宇宙本体
  在“空灵”一词中,“空”与时间、空间的无与少有关联,指涉永恒空寂的本体,“灵”是活跃的、自由灵动的生命力的显现,“空灵”是动与静的统一。“空”、“灵”本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那么“空”与“灵”是如何进入人的视野的?
  一、空灵的文化内涵
  “空灵”一词最初是佛家用语,在唐代佛经中使用次数较多,多指涉空灵的心境,后来渐渐被引入唐代的文学和艺术的领域。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禅宗认为一切现实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主张在日常的生命现象中感悟宇宙本体,而要感悟宇宙本体就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禅宗强调“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无念”“无心”,即“不执著于念,不为外物所累,保持人的清静心”。然而一切众生都被遮蔽了光明的本性,不能看清世界的本源,人只有离开生灭心,止息贪欲,明心见性,才能够亲见不二之法,破除色与空、动与静、有与无的界限,超越现实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对立,才能够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体验整个宇宙散发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盛唐时期,在佛教教义的影响之下,出现了一些水墨画、山水诗,这些艺术作品中都体现出了一种人回归于真我的本然状态,自然万物在其作品中也展现出其本来面目。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在晚年受南宗禅学的影响极深,长年过着隐居生活,纵情山水,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空灵意境的诗作。这种纵情山水的淡泊心境在其诗作中多有体现,如其在《答张五弟》中写道:“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长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诗人在这首轻快自然的小诗中表示自己长期隐居修行,“无心”“无念”的闲适心境,又如《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古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素心恬淡,萧然世外,洒脱超然,不为世俗烦恼所困,在大自然中自得其乐。
  二、空灵美感的生成
  “空灵”本是禅宗推崇的一种心灵境界,它又是如何生成美的呢?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即人由内心的极度平静而进入到对“万物皆空”的体验,正因为内心体悟到永恒的空寂,世间万物之象便能够自由的进入人的心灵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意境。宗白华认为空灵美是因隔而美,其在《美学散步》中说到,“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粘不滯,物象得以绝缘,自成境界。”叶朗在《美学原理》中说到,人一旦领悟到永恒空寂的本体之后,其内心之中就会感受到一种喜悦,由这种禅悟或禅悦形成的特殊审美形态就是空灵美。
  人在“有我”时,看事物是由兴趣和目的指引的,其结果只是达到一种在知觉上适意者的愉悦或在理性上的善者的愉悦。当人进入“忘我”的境界时,会体验到空灵的愉悦,这是一种平静恬淡的愉悦。如王维在《鸟鸣涧》中写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寂静的夜晚,诗人独坐,桂花飘落无半点声息。一个“闲”字显示出诗人内心世界的平静与淡然,“闲”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种内心的闲适,是人的一种超脱的心灵状态。人闲了就能拥有自由的心胸,进入空灵的审美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才能体会到世界本体的寂静。诗中此刻的世界寂静到万物的运动也要缓慢到接近于静止,桂花在轻轻的缓缓地飘落,就在这似乎时间凝固的时刻,月亮出来惊动了树枝上栖息的鸟儿,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寂静而空灵的世界。
  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散发一股动人力量,人在禅悟之中,去除生灭之心,进入不分别的境界,如初生婴儿一般,体验到了自然之中的一种类型的力量,一种宇宙万物散发出来空灵之美,因此,空灵美不在物中,不在我中,而在物我两忘、物我一体之中得以显现。此时生命的本源得以显现,人与物都回归到其本然的存在状态。由此,人进入了一种距离化的心境之中,无兴趣指引的纯然静观万象,在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游戏的心灵状态之中对万物本然存在面貌进行纯粹的审美,生成了“色空有无之际”的意象世界。这种美在人的纯然静观之中不断加强和再生自己,使得美本身的余韵源源不断地散发力量。如王维在《萍池》中写到,“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春池静谧,似乎有无边的深与广,诺大的水面上水波不兴,似乎会有轻舟经过打破这一片寂静。绿萍在这平静的水面上缓缓地闭合,只见垂柳划过,又将即将闭合的绿萍轻轻拂开。绿萍、垂杨微微的、自然的运动给这无边寂静的画面增添了无尽的生趣,诗人在静观之中,完全忘去“我”的存在,进入到物我两忘、“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他看到的万物之中毫无自己的踪影,万物显现了自身本来面目,皆自得天真。在永恒寂静的宇宙本体之中,人体验到万物任运自然、浑然一体之至美,体验到生命的灵动与天趣,这既是空灵的审美意象。人在这寂静与灵动中获得难以言说的普遍的审美愉悦。
  三、空灵艺术美的生成
  空灵艺术美生成涉及到创作者将自然美转化成艺术美的过程,那么艺术家在呈现空灵艺术美时,如何让自然之真、善、美转化成艺术之真、善、美?如何让艺术美与真、善相统一?
  (一)美与真
  在空灵的美感生成过程中,审美主体处于一种纯然静观的审美状态,而在其将空灵的意象世界呈现于文艺作品中时,则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活动。文艺作品的创作是通过一定技巧为文艺作品注入生命精神的人为性的活动。此时的文艺创作并不是纯然审美活动,也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生产性活动。尽管如此,创作者却是将自己心灵感受到的自然精神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将这种自然精神的力量借助形式自然而然的释放。为了在文艺作品之中释放这股生命力量,需要艺术家打破俗套,寻找最恰当自然的、与内容相契合的美的形式,而寻找一种最恰当的形式需要艺术家的知性和想象力的和谐配合。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荆溪潺缓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寒冷,红叶也变得稀疏。山路上本来没有雨,只是苍翠的山色映照的人的衣服仿佛是湿的一样。诗人在对空寂本体之中的万物进行审美时,不做理性思考,而是依靠人的想象力和知性的游戏来感受事物形式之中纯粹的美。在想象力与知性相称中,诗人在服从自然规则的基础上摆脱形式与法则的束缚,寻找到了最为自然而富有韵味的形式,创造了一种平淡超脱、空灵寂静的意象世界。正因为宇宙精神贯彻的自然(不见人工雕琢的痕迹),王维之诗才让人如此喜欢。每当文艺作品表现为自然时,我们称它是美的,也就是当人在领略到自然的原则、自然的精神或是事物存在的本来面貌并将其呈现于艺术作品中时,人们认为这是自然的艺术,或是这就是自然。中国艺术家在追求真实这一点上并不对自然与艺术做区分,比如中国山水画展现的就是真山水,观赏者欣赏画作时往往感觉自己正卧游其间。   真与美的统一在王维之诗中多有体现,其诗幽深玄妙,意蕴深远、一字一句不容凑泊,得天机之所在。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中的人语,深林中的返景,都是转瞬即逝,皆如幻象。诗人在这短暂的现实光景中领悟到了宇宙本体,即从“一朝风月”中,悟到了“万古长空”,而诗中空灵之美就在永恒寂静的氛围下对幻灭之景的静观中得以显现。这瞬息万变的生活世界既是永恒寂寥的宇宙世界,也是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这种“至真”与“至美”的发现与完美统一离不开诗人高超莹洁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
  (二)美与善
  文艺作品作为人的产品,必然会带有人的审美理念。空灵美的艺术作品以禅宗文化为内涵,必然会显示出人在精神境界上对至善的追求。我们在对空灵美文艺作品的审美中感知到的愉悦,并非是基于最浅层理性的道德的愉悦,也非对于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单纯的知觉的愉悦,而是人精神上与宇宙神交的愉悦,是超越感性与理性的愉悦,在这一审美的层面上,人止息欲念,回归清净本性,在无生无灭的宇宙本体中,体验到万物生生不息的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此时美者和善者本来就是一体的,是无法分割的。如王维在《终南山》中写到,“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做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此诗直叙,毫无雕琢痕迹,显示出了诗人隐居之后自由闲适、随遇而安、超然世外、无念无住的心境。无念就是不起分别心、贪妄心、执着心,也就是至善,人心中无念就能对宇宙本体散发出来源源不断的力量进行审美。在此诗中,至善与至美早已融为一体。
  (三)至真、至善、至美的统一
  空灵美是中国古代文艺所追求的一种高妙的美学境界,它与中国本土文化、中国人所崇尚的宇宙精神的息息相关,是真、善、美的统一。在禅宗文化的影响下,空灵的审美意识在中国文艺作品之中处处可见。在空灵的美感生成之中,人体悟到了永恒寂静的宇宙本体,在对世间万物的关照之中,体验到了宇宙中的至善、至美、至真。在空灵艺术美的生成之中,宇宙中的至善、至美、至真通过人的作品而显示出来,作者在文艺作品生产之中,尽力褪去了人工雕琢的痕迹,使得空灵美的文艺作品如其本身存在一般显示其生命力量,这种生命力量是美的根本所在,也是艺术的精神所在。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指引下,空灵美艺术作品之中总是渗透着一种“静趣”。这“静趣”便是审美主体在超越动静、有无、色空的对立,体悟到永恒寂静的本体之时,在永恒寂静的氛围之中感受到的那霎那灵动世界的趣味。王维在《辛夷坞》中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花在寂静的深山之中自开自落,在无我的寂静的世界中,万物有其本然的存在之美。这是诗人明心见性之后静观花开花落之时形成的空灵澄澈的意象世界。这便是一个充满“静趣”的意象世界。這“静趣”之中有“超脱”的至善、有“存在”的至真、有“意象”的至美。因此空灵美的文艺作品是将至善、至美、至真集为一体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德]康德著;李秋零译注.判断力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江味农,李叔同,净空法师解析.金刚经 心经 坛经[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9
  [5]赵仁珪,王贺选注.王维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5.1
  [6]马缘圆.王维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紫潇(1994-07-09),女 ,汉族,山西,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史论专业美学。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巨作,《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有着多重的魔幻色彩:蔓延一个家族、绵延百年、于重复循环里探索至毁灭。  【关键词】孤独;魔幻;家族;时空;循环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象的魔幻色彩在群体上表现出一种普遍性、循环性,贯穿整个布恩迪亚家族;反之家族的循环也不断深化了孤独。  一、家族式孤独  《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象在范围上表现在布恩迪亚家族的全局性中,在这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小学教育阶段,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进一步提升美术绘画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结合实践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本文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探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研究  
期刊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出生在莱茵河畔的波恩。4岁那年便跟随父亲学习音乐,童年时的贝多芬常常在父亲的棍棒下一遍一遍练习。凭着先天对音乐的敏锐和后天刻苦的训练,8岁的贝多芬就公开举行了演奏会,10岁便开始作曲,11岁就熟悉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1782年,年仅12岁的贝多芬就担任了宫廷代理管风琴师
期刊
【摘要】余华其作品风格鲜明,笔触犀利,是文学评论家们研究的重要阵地。本文主要将余华小说的主导意象——血作为切入点,用意象分析的模式,透过表象挖掘其背后不同的隐喻意义,探讨余华小说创作中的小说主题的流变。  【关键词】余华;小说主题;意象分析;血  余华小说主题的的继承与转变是当代作家评论界的关注焦点之一,关于余华小说主题的争论,评论界各执己见,说法多样,比较著名说法的有郜元宝、齐红教授的“苦难”主
期刊
我是一名乡村美术教师,从开始教学开始,我就意识到农村的美术教育由于教学条件及资源的匮乏,往往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校期间,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无私帮助以及参加的各种培训课程,大大提高丰富了我的教学视野。我也通过一些教学实例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下面就通过一些分析,与大家分享下我的教学经验。也请各位专家,朋友指出不足之处。  一、充分认识农村美术教育天然的优势。  农村小学美术课堂少,教学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加深了对建筑装饰艺术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其发展。建筑艺术有多种表现形式,而装饰则是其中一种。从古到今,世界上大多数的建筑师们创造了各种材质、各种样式的装饰物来装饰建筑。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们要合理运用这种装饰艺术,将其与现代建筑相融合。本文分析和研究了如何继承建筑装饰艺术并将其更好的和现代建筑相融合,供相关人员学习和参考。  【关键词】中
期刊
自近代以来,西方绘画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绘画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在这个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文人和现代艺术家不得不为中国的绘画寻找一些新的出路。受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自林风眠开始中国传统绘画进入现代以后的形式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到20世纪末,吴冠中的绘画则将这种形式主义推向了极致。值得注意的是吴冠中本身是油画出身的,他将西方油画语
期刊
【摘要】通过对中国赏石文化的历史、艺术和学术的探讨,努力从中剥离出中国赏石文化的精髓,透过中国古代“瘦漏透皱”和现代“形质纹色”的相石标准,把“深入骨髓”的赏石意境进行充分的展现。  【关键词】中国赏石文化;艺术精髓;艺术传承;国学熏陶  序言:  赏石文化贯穿中国历朝历代,从懵懂把玩的原始阶段,到国学熏陶下的羽翼丰满,俨然已经并行于中国国画和陶瓷的比肩之列。观赏石的表是“形质纹色”,观赏石的里是
期刊
【摘要】“汽车总动员”比赛的赛道是开放的,每个参赛选手可以自己规划比赛的路线,选择完成不同的比赛任务。一般来说在能到达终点的前提下,完成的比赛任务多,得分就高。怎样做到既能到达终点,又能完成更多的完成,这就需要比赛策略。本文介绍了“汽车总动员”比赛中如何分四次规划到达终点线路,并且四次规划的路线基本上是在前一次路线的基础上延伸。  【关键词】虚拟机器人;比赛策略;分析;研究  根据萝卜圈虚拟机器人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电视传媒行业模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如果要保持电视媒体行业在变化环境中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电视传媒行业的经营模式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电视传媒行业商业模式发展的问题,提出电视传媒行业商业模式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电视传媒行业;商业模式;优化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起来,不断的改变着人们接收信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