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言文中,实词所占的比例很大,再加上意义的不确定性以及活用现象的出现,想要准确解读实词的意义,难度很大。在每年的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第一个选择题就是实词词义的判断,做好这个环节对文言文的整体阅读和学生答题帮助很大,以下就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教学实际介绍几种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1. 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义可以通过造字法来推知。象形字、会意字,靠得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形旁也表意,其意义自然可以推知。例如: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1)句中的“间”,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日,像光从门缝中透入,由字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是“缝隙”。(2)句中的“刖”是个形声字,根据“月”和“刀”相合之形,“月”表音,“刀”表意,可推知它有“砍”、“截”、“断”之意。(3)句中的“领”,这个词有脖子、衣领、带领等义项。《说文解字·页部》:“领,项也。从页令声。”这是一个形声字,意符是“页”。“页”的本义是人头,凡是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由此我们看到,“领”的上面几个义项中,脖子的意义是本义,衣领和带领等意义都是由脖子的意义引申出来的。此句中的“要”、“领”用的都是本义,和手足相对,指“腰”和“颈”。
方法小结:
(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
(2) 用“ 糸 ”作偏旁的字: 缢 绡 缒
例句:
①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结论:用“ 糸 ”作偏旁的字大都与丝绸有关
(3)用“ 王 ”作偏旁的字:瑾 瑜 璐
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 《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②被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 ﹙璐:美玉﹚
结论: 用“ 王 ”作偏旁的字与玉器有关
(4)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金)、木、氵(水)、(火)、土” ——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 、犭、 鸟、虫” ——与动物有关;
“辶(走)、彳(行) 、 (心)、 (言)” ——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
禾——五谷、 皿——器具、
宀——房舍、 冖——笼罩、
求——毛皮、 歹——死亡、
月——肉、 页——首、
目——眼、 尸 ——身体、
隹(zhuī )——鸟雀 ......
2. 根据对称规则推断。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例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知难。(1)(2)句为同义关系,“用”与“择”易于理解,可推断出“以”与“简”也分别作“任用”、“选择(或选拔)”讲。(3)(4)句为反义关系,(3)句中的“达”意思是“得志”,据此可推知“穷”意为“不得志”。至于(4)句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3. 根据词的语法地位推断。即审查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2)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册府元龟》)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4)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三国志》)
(1)句中“辟丸”为动宾短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辟”为“躲避”之意,故“丸”应释为“弹丸”。(2)句中“使”是个使令性动词,不作主要动词用,“婢”、“丸”、“药”三名词连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丸”是个动词,“丸药”即“制药成丸”的意思。(3)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捕鱼砍柴”。(4)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
4. 联想成语推断。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许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
(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史记·屈原列传》)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4)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1)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此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2)句中的“咎”可据成语“既往不咎”而解释为“责怪、责备”。(3)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4)句中的“克”可由成语“克勤克俭”推知是“能够”之意。 5. 联想课文推断。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试题,选文在课外,但往往考查的词语在课文中已经学过。如果我们能够联想到在课文中已学过的同样或类似的词语,通过辨析迁移,往往能茅塞顿开,得到正确答案。现以近几年全国卷高考文言题为例作一一对照。(前句皆为高考文言语段中的例句)
(1)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2)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
(3)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4)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5)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谏:规劝)——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触龙说赵太后》)
(6)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6. 根据具体语境推断。确定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正确含义,最重要的是根据语言环境来推断,所谓语言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例如: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3)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4)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史记·屈原列传》)
(1)(2)句有两个“战败而亡”,根据上下文,前者与“战胜而得”相对,故“亡”应解释为“丧失”;后者与“革灭殆尽”相对,故“亡”应解释为“灭亡”。(3)(4)句两传中都有“竟死”,必须依文推断,才能看出不同。前者应译为“一直到死”(因为李广是自杀而死,不是因射箭为戏而死);后者应译为“终于死亡”。
以上仅为一些粗浅的个人认识,希望对以后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义可以通过造字法来推知。象形字、会意字,靠得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形旁也表意,其意义自然可以推知。例如: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1)句中的“间”,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日,像光从门缝中透入,由字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是“缝隙”。(2)句中的“刖”是个形声字,根据“月”和“刀”相合之形,“月”表音,“刀”表意,可推知它有“砍”、“截”、“断”之意。(3)句中的“领”,这个词有脖子、衣领、带领等义项。《说文解字·页部》:“领,项也。从页令声。”这是一个形声字,意符是“页”。“页”的本义是人头,凡是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由此我们看到,“领”的上面几个义项中,脖子的意义是本义,衣领和带领等意义都是由脖子的意义引申出来的。此句中的“要”、“领”用的都是本义,和手足相对,指“腰”和“颈”。
方法小结:
(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
(2) 用“ 糸 ”作偏旁的字: 缢 绡 缒
例句:
①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结论:用“ 糸 ”作偏旁的字大都与丝绸有关
(3)用“ 王 ”作偏旁的字:瑾 瑜 璐
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 《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②被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 ﹙璐:美玉﹚
结论: 用“ 王 ”作偏旁的字与玉器有关
(4)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金)、木、氵(水)、(火)、土” ——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 、犭、 鸟、虫” ——与动物有关;
“辶(走)、彳(行) 、 (心)、 (言)” ——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
禾——五谷、 皿——器具、
宀——房舍、 冖——笼罩、
求——毛皮、 歹——死亡、
月——肉、 页——首、
目——眼、 尸 ——身体、
隹(zhuī )——鸟雀 ......
2. 根据对称规则推断。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例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知难。(1)(2)句为同义关系,“用”与“择”易于理解,可推断出“以”与“简”也分别作“任用”、“选择(或选拔)”讲。(3)(4)句为反义关系,(3)句中的“达”意思是“得志”,据此可推知“穷”意为“不得志”。至于(4)句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3. 根据词的语法地位推断。即审查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2)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册府元龟》)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4)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三国志》)
(1)句中“辟丸”为动宾短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辟”为“躲避”之意,故“丸”应释为“弹丸”。(2)句中“使”是个使令性动词,不作主要动词用,“婢”、“丸”、“药”三名词连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丸”是个动词,“丸药”即“制药成丸”的意思。(3)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捕鱼砍柴”。(4)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
4. 联想成语推断。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许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
(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史记·屈原列传》)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4)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1)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此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2)句中的“咎”可据成语“既往不咎”而解释为“责怪、责备”。(3)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4)句中的“克”可由成语“克勤克俭”推知是“能够”之意。 5. 联想课文推断。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试题,选文在课外,但往往考查的词语在课文中已经学过。如果我们能够联想到在课文中已学过的同样或类似的词语,通过辨析迁移,往往能茅塞顿开,得到正确答案。现以近几年全国卷高考文言题为例作一一对照。(前句皆为高考文言语段中的例句)
(1)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2)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
(3)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4)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5)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谏:规劝)——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触龙说赵太后》)
(6)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6. 根据具体语境推断。确定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正确含义,最重要的是根据语言环境来推断,所谓语言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例如: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3)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4)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史记·屈原列传》)
(1)(2)句有两个“战败而亡”,根据上下文,前者与“战胜而得”相对,故“亡”应解释为“丧失”;后者与“革灭殆尽”相对,故“亡”应解释为“灭亡”。(3)(4)句两传中都有“竟死”,必须依文推断,才能看出不同。前者应译为“一直到死”(因为李广是自杀而死,不是因射箭为戏而死);后者应译为“终于死亡”。
以上仅为一些粗浅的个人认识,希望对以后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