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读着《桥》这篇文章时,文中关于村党支部书记的事迹,使我不由得想到《“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哈尔威船长,那个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让死神与自己相伴的老人。这两篇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老”字辈的人物同样动人心弦,令人敬仰。
相似的境遇使他们和他们率领的群体都面临着死神的挑战,那些英国人的死敌是海水,而这些中国人的敌人是洪水。前者在船上,一艘眼看就要沉入海底的邮轮,离开这艘游轮就有生的希望;后者在桥上,一座随时会被洪水吞噬的危桥,早迈过这座桥就有活下来的机会。船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村里,“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一样的慌乱,一样强烈的求生欲望。
人们慌了神,越乱离死神越近。这时两位老人挺身而出。你瞧,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你看,老汉站在没腿深的水里,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他们心系的是人民群众,唯独忘了他们自己!
同样的威严和“无情”。老船长凶狠地喊大副:“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槍打死他。”谁能说他没心没肺?妇女完了,他首先想到的是那个叫克莱芒的孩子。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让他排到后面去。那小伙竟是他的儿子,谁又能说他无情?最后只剩两人时,他叫儿子先走。
同样的视死如归。船员旅客逃生了,哈尔威船长自己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犹如铁铸,纹丝不动;村民脱险了,老支书誓死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最后被洪水吞没,同样被吞没的还有他的爱子。
难道是巧合吗?不,因为在这个世界有着共同拥有的美好的品质,那就是对他人的爱,那就是舍己为人。
相似的境遇使他们和他们率领的群体都面临着死神的挑战,那些英国人的死敌是海水,而这些中国人的敌人是洪水。前者在船上,一艘眼看就要沉入海底的邮轮,离开这艘游轮就有生的希望;后者在桥上,一座随时会被洪水吞噬的危桥,早迈过这座桥就有活下来的机会。船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村里,“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一样的慌乱,一样强烈的求生欲望。
人们慌了神,越乱离死神越近。这时两位老人挺身而出。你瞧,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你看,老汉站在没腿深的水里,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他们心系的是人民群众,唯独忘了他们自己!
同样的威严和“无情”。老船长凶狠地喊大副:“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槍打死他。”谁能说他没心没肺?妇女完了,他首先想到的是那个叫克莱芒的孩子。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让他排到后面去。那小伙竟是他的儿子,谁又能说他无情?最后只剩两人时,他叫儿子先走。
同样的视死如归。船员旅客逃生了,哈尔威船长自己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犹如铁铸,纹丝不动;村民脱险了,老支书誓死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最后被洪水吞没,同样被吞没的还有他的爱子。
难道是巧合吗?不,因为在这个世界有着共同拥有的美好的品质,那就是对他人的爱,那就是舍己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