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經济管理不仅关系到事业单位自身的收支平衡,还影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经济管理同样可以在事业单位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探讨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事业单位是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组织机构,如提供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服务的机构。事业单位有国家财政的支持,不以盈利为直接目标,这是与一般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不同之处,但并不是说事业单位不需要经济管理了,原因[1,2]如下:其一,事业单位尽管是非盈利组织,经济效益不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但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必须有比较高的经济管理水平;其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日益多样化,加强经济管理有利于事业单位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减轻国家财政压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其三,事业单位置身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优化内部经济结构,提高成本收益率和资本利用率,既为自身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也为全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创造条件。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观念不强,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事业单位不可避免地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管理思路,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认识,大多数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都由财务部门担当,在很多人包括事业单位领导的脑海里都简单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经济管理的全部了,因而缺乏全局性的经济管理战略,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成本控制意识薄弱,加上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财务风险较小,风险控制意识不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必须承受来自市场的风险和压力,风险意识淡漠将会加大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2.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
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是有效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依据和保障,由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使经济管理工作经常处于无据可依状态,这导致经济管理工作的混乱,依惯例或经验去管理往往在面对新情况时束手无策。另一方面,即使事业单位制定了经济管理制度,也因为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而使经济管理制度难以得到贯彻和落实,内部审计也因为缺乏足够的约束力而成为表面文章,这些问题为一些管理人员自主决策乃至违法、乱纪行为提供了方便之门,无形中也增加事业单位的经济风险。
3.经济管理手段不强健,资金资产管理问题多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心不是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经济价值,而是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尽可能保值和增值,所以要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加上制度执行力度不够,造成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与企业单位相比,经济管理手段偏弱,经济管理预警指标体系不完善,遇到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时,常造成事业单位资金紧缺。在资金比例分配上事业单位经常出现不合理状况,例如大搞形象工程、盲目购置固定资产,造成资产使用率低和资源浪费;某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不严,给了内部人员滥用职权、盗取固定资产的可乘之机,造成固定资产流失、国家与事业单位损失巨大的严重后果。
4.人员配置不合理,素质水平待提高
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大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样不重视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因此人员配置不合理,进而人浮于事和责任感缺失,再加上我国事业单位领导出身于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的人居多,懂经济管理的人少,因而不善于运用经济管理手段对所属单位进行管理,导致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低,精通经济管理的人才不济。
二、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对策
1.转变经济管理观念,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观念也应作出调整和更新,打破陈规陋习,适应新时期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事业单位当然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这个立足之本,而是要树立全新的效益观念,从资源配置最优化角度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较佳的经济效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次,事业单位要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对贷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尽快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做好财务风险的识别、分析和防范能力。再次,事业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要转变传统观念,重视自身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日常工作善于运用经济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2.加强经济管理体系建设,有效发挥经济管理效能
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不仅是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保障,还是提升经济管理水平有效手段。因此,构建经济管理体系应成为事业单位发展战略中重要内容。首先,事业单位应设置经济管理机构,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和权利。其次,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和内部财务制度,使经济管理步入标准化、制度化的轨道。再次,建立经济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所有出入款项实施严格的监控,避免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在经济管理体系建立方面,事业单位可以借鉴企业单位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方案。
3.注重预算核算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事业单位通过开展预算管理可以实现有计划的资金管理,提高经济管理的成效。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反馈等环节,能够将事后控制变成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控制。核算管理是对预算实施效果的检查和监督,通过加强资金预算核算管理,可以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同时资金预算核算管理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充分利用预算工具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在进行预核算管理过程中,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非常重要的,为此即便遇到特殊情况,也应重新进行预算申报。
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重视经济管理培训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降低人力成本,实现“精兵简政”,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效果是由从事经济管理及进行监督的人员道德水准和专业素质决定的,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因此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合理设定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与要求。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应利用外部环境的有利条件,引入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素质。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所处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作用,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资本效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祝佳红.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4(4):42-43.
[2]吴宝磊.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5(4):62-63.
[关键词]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事业单位是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组织机构,如提供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服务的机构。事业单位有国家财政的支持,不以盈利为直接目标,这是与一般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不同之处,但并不是说事业单位不需要经济管理了,原因[1,2]如下:其一,事业单位尽管是非盈利组织,经济效益不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但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必须有比较高的经济管理水平;其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日益多样化,加强经济管理有利于事业单位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减轻国家财政压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其三,事业单位置身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优化内部经济结构,提高成本收益率和资本利用率,既为自身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也为全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创造条件。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观念不强,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事业单位不可避免地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管理思路,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认识,大多数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都由财务部门担当,在很多人包括事业单位领导的脑海里都简单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经济管理的全部了,因而缺乏全局性的经济管理战略,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成本控制意识薄弱,加上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财务风险较小,风险控制意识不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必须承受来自市场的风险和压力,风险意识淡漠将会加大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2.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
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是有效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依据和保障,由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使经济管理工作经常处于无据可依状态,这导致经济管理工作的混乱,依惯例或经验去管理往往在面对新情况时束手无策。另一方面,即使事业单位制定了经济管理制度,也因为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而使经济管理制度难以得到贯彻和落实,内部审计也因为缺乏足够的约束力而成为表面文章,这些问题为一些管理人员自主决策乃至违法、乱纪行为提供了方便之门,无形中也增加事业单位的经济风险。
3.经济管理手段不强健,资金资产管理问题多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心不是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经济价值,而是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尽可能保值和增值,所以要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加上制度执行力度不够,造成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与企业单位相比,经济管理手段偏弱,经济管理预警指标体系不完善,遇到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时,常造成事业单位资金紧缺。在资金比例分配上事业单位经常出现不合理状况,例如大搞形象工程、盲目购置固定资产,造成资产使用率低和资源浪费;某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不严,给了内部人员滥用职权、盗取固定资产的可乘之机,造成固定资产流失、国家与事业单位损失巨大的严重后果。
4.人员配置不合理,素质水平待提高
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大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样不重视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因此人员配置不合理,进而人浮于事和责任感缺失,再加上我国事业单位领导出身于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的人居多,懂经济管理的人少,因而不善于运用经济管理手段对所属单位进行管理,导致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低,精通经济管理的人才不济。
二、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对策
1.转变经济管理观念,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观念也应作出调整和更新,打破陈规陋习,适应新时期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事业单位当然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这个立足之本,而是要树立全新的效益观念,从资源配置最优化角度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较佳的经济效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次,事业单位要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对贷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尽快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做好财务风险的识别、分析和防范能力。再次,事业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要转变传统观念,重视自身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日常工作善于运用经济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2.加强经济管理体系建设,有效发挥经济管理效能
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不仅是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保障,还是提升经济管理水平有效手段。因此,构建经济管理体系应成为事业单位发展战略中重要内容。首先,事业单位应设置经济管理机构,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和权利。其次,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和内部财务制度,使经济管理步入标准化、制度化的轨道。再次,建立经济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所有出入款项实施严格的监控,避免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在经济管理体系建立方面,事业单位可以借鉴企业单位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方案。
3.注重预算核算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事业单位通过开展预算管理可以实现有计划的资金管理,提高经济管理的成效。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反馈等环节,能够将事后控制变成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控制。核算管理是对预算实施效果的检查和监督,通过加强资金预算核算管理,可以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同时资金预算核算管理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充分利用预算工具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在进行预核算管理过程中,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非常重要的,为此即便遇到特殊情况,也应重新进行预算申报。
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重视经济管理培训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降低人力成本,实现“精兵简政”,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效果是由从事经济管理及进行监督的人员道德水准和专业素质决定的,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因此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合理设定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与要求。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应利用外部环境的有利条件,引入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素质。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所处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作用,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资本效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祝佳红.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4(4):42-43.
[2]吴宝磊.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5(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