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高职衔接绝不仅仅是招生这一单项工作,而是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体系。以中高职衔接为契机,查出问题,找出不足,迎难而上,大力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将对构建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大有裨益。
关键词 中高职 专业设置 课程建设 顶层设计 体系建设
目前,高职生源危机愈演愈烈,中职招生也举步维艰,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动中高职衔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应该是两个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两者之间顺畅地实现互通互融,对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在教育及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导与保障下,中高职衔接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较低,中高职衔接缺乏基础支撑。国家职业标准与就业准入制度薄弱,中高职衔接缺乏政策支撑。课程结构衔接错位,中高职衔接缺乏内涵支撑。
一、培养目标中中高职衔接的层次研究是逻辑基础
目前,不管是高职还是中职,都把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仅仅是学历的高低,没有本质的不同,就彻底失去了“衔接”的基础。高职和中职都姓“职”,但高职和中职必须在培养目标上分出层次。日本的职业教育,职业高中、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实行多层次办学体制;英国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明确了职业教育各个层次(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标准和程度;德国专科高中在培养要求上是普通理论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并重。中职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高技能性,强调培养一线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
二、招生考试中政策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
招生考试是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或者初中生进入五年一贯制高职学习的必经之路,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国外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策略,规定凡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都可在高校注册入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只要取得这种学历就有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资格。日本实施推荐与选拔优秀职业高中毕业生进入国立高等职业专门院校的制度;美国的社区学院一般不需要入学考试;法国在政策措施上规定高等职业院校不设入学考试。就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中职教育的入口已经畅通,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入口也渐趋通畅。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依然有着很高的门槛,必须经过国家规定的统一考试才能进入,况且衔接主要集中在学历教育领域和学校教育体系内部,非学历教育与培训还未真正纳入衔接轨道。
三、专业设置上中高职匹配是衔接的必然要求
必须适应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当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相同步,是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共性,但绝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来设定专业。在大规模举办高职教育之初,绝大多数职业学院基本上完全参照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标准来设置专业,做成了专业同质化的局面,严重违背了职教发展的规律。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规范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研究制订出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其次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按照行业类别工作岗位要求来重新确定专业名称,德国的专科高中将职业培训的若干专业归为一类,这种举措使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是在完成“双元制”职业教育之后走进了大学。
四、课程建设中中高职衔接有序是核心内容
课程是整个教育的核心和载体,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又不重复浪费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实施中高职衔接,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针对我国教育现行的管理体制,笔者认为有必要尽快制定一部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大纲,做到合理分工,层次递进,全面强化课程体系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再反观普通教育,从中小学一直到大学,课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谨,这就是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这才是成就一个真正的教育体系,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实在“迫在眉睫”。
其一,强化“顶层设计”。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关键的环节是制定好切实有效的政策,教育部主管司处应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研究、制定、出台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专业“国家级标准”,指导各省教育厅主管处室担负起管理、指导的责任,突出“怎么办”、“怎么办好”的具体环节和措施,推动该项工作健康、规范发展。
其二,关注“国情民意”。笔者搜集到的材料,都来源于发达国家,他们市场经济体系已经非常完备和发达,尤其是企业、行业对“企校合作”的参与度非常之高,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企业是政府的“宠儿”,强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力度必然不会很大,只有企业的“幡然醒悟”式的自觉,才能达到国外发达国家的职教发展环境。事实上,应该客观分析高职的质量和中职生的心态,万不可真把中高职一体化视为“救命的稻草”。
其三,加强“体系建设”。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和高职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学制的简单组合,她是一种全新、系统的教育体系,需要方方面面要素的有机组合,需要一种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来支撑。关键点不仅仅在于招生的一体化,而是办学模式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专业建设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职业素养培育的一体化。我们要以中高职衔接为契机,查出问题,找出不足,迎难而上,大力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将对构建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大有裨益,必将全面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必将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孟源.中国教育报[N].2014年3月3日.
[2]朱有明,叶东.以中高职衔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2).
[3]李穗芳,高岩.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之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
[4]夏启中,解飞厚.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5]安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中高职 专业设置 课程建设 顶层设计 体系建设
目前,高职生源危机愈演愈烈,中职招生也举步维艰,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动中高职衔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应该是两个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两者之间顺畅地实现互通互融,对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在教育及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导与保障下,中高职衔接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较低,中高职衔接缺乏基础支撑。国家职业标准与就业准入制度薄弱,中高职衔接缺乏政策支撑。课程结构衔接错位,中高职衔接缺乏内涵支撑。
一、培养目标中中高职衔接的层次研究是逻辑基础
目前,不管是高职还是中职,都把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仅仅是学历的高低,没有本质的不同,就彻底失去了“衔接”的基础。高职和中职都姓“职”,但高职和中职必须在培养目标上分出层次。日本的职业教育,职业高中、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实行多层次办学体制;英国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明确了职业教育各个层次(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标准和程度;德国专科高中在培养要求上是普通理论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并重。中职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高技能性,强调培养一线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
二、招生考试中政策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
招生考试是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或者初中生进入五年一贯制高职学习的必经之路,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国外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策略,规定凡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都可在高校注册入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只要取得这种学历就有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资格。日本实施推荐与选拔优秀职业高中毕业生进入国立高等职业专门院校的制度;美国的社区学院一般不需要入学考试;法国在政策措施上规定高等职业院校不设入学考试。就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中职教育的入口已经畅通,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入口也渐趋通畅。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依然有着很高的门槛,必须经过国家规定的统一考试才能进入,况且衔接主要集中在学历教育领域和学校教育体系内部,非学历教育与培训还未真正纳入衔接轨道。
三、专业设置上中高职匹配是衔接的必然要求
必须适应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当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相同步,是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共性,但绝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来设定专业。在大规模举办高职教育之初,绝大多数职业学院基本上完全参照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标准来设置专业,做成了专业同质化的局面,严重违背了职教发展的规律。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规范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研究制订出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其次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按照行业类别工作岗位要求来重新确定专业名称,德国的专科高中将职业培训的若干专业归为一类,这种举措使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是在完成“双元制”职业教育之后走进了大学。
四、课程建设中中高职衔接有序是核心内容
课程是整个教育的核心和载体,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又不重复浪费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实施中高职衔接,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针对我国教育现行的管理体制,笔者认为有必要尽快制定一部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大纲,做到合理分工,层次递进,全面强化课程体系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再反观普通教育,从中小学一直到大学,课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谨,这就是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这才是成就一个真正的教育体系,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实在“迫在眉睫”。
其一,强化“顶层设计”。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关键的环节是制定好切实有效的政策,教育部主管司处应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研究、制定、出台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专业“国家级标准”,指导各省教育厅主管处室担负起管理、指导的责任,突出“怎么办”、“怎么办好”的具体环节和措施,推动该项工作健康、规范发展。
其二,关注“国情民意”。笔者搜集到的材料,都来源于发达国家,他们市场经济体系已经非常完备和发达,尤其是企业、行业对“企校合作”的参与度非常之高,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企业是政府的“宠儿”,强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力度必然不会很大,只有企业的“幡然醒悟”式的自觉,才能达到国外发达国家的职教发展环境。事实上,应该客观分析高职的质量和中职生的心态,万不可真把中高职一体化视为“救命的稻草”。
其三,加强“体系建设”。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和高职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学制的简单组合,她是一种全新、系统的教育体系,需要方方面面要素的有机组合,需要一种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来支撑。关键点不仅仅在于招生的一体化,而是办学模式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专业建设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职业素养培育的一体化。我们要以中高职衔接为契机,查出问题,找出不足,迎难而上,大力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将对构建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大有裨益,必将全面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必将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孟源.中国教育报[N].2014年3月3日.
[2]朱有明,叶东.以中高职衔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2).
[3]李穗芳,高岩.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之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
[4]夏启中,解飞厚.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5]安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