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課堂教学评价是教育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課堂教学评价是建立在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进課堂教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的评价体系。在課堂教学这个环节上,要贯彻落实新課程的思想和理念,让課堂教学评价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 課堂教学评价教师成长学生发展課堂完善
基础教育課程改革试验工作的全面启动,使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教师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課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全新的課堂教学评价理念——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課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建立在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进課堂教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的评价体系。
課堂教学评价是教育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虽然专家学者有过一些研究成果,但課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步伐远远落后于教学发展的研究步伐,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作为基础教育新課程的直接实施者,如何在課堂教学这个基本环节上贯彻落实新課程的思想和理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課改的神圣使命呢?我们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那么,如何创新小学语文課堂教学评价?我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实践,谈谈新課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課堂教学评价。
一、新課程标准下課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师成长
本次課程改革是我国課程发展史上的一次最全面、最彻底、最深刻的变革,是一次脱胎换骨式的革命。新課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全新的課堂教学评价理念: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要促进教师成长,应先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从而让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转变。
1.由“传授者”向“引导者”发展。面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传授是必要的。但是,传授者已不是当今教师角色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核心特征。因为:(1)信息时代知识量多且发展迅猛,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2)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开放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将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3)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教师应该着眼于对学生终生发展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方法,而不是仅仅传授给学生有限的知识。因此,新課程要求教师要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1)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素质,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培养他们“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用无穷。(2)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试、自我选择、自我激励,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障碍,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尽情地体验生活的幸福和生命的价值。教师在課堂上要悉心体察,把握住各种有利时机对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进行全方位引导。
2.由“执行者”向“开发者”发展。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资源。伴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材不仅不是唯一的課程资源,而且其相对作用也呈下降的趋势。所以,基础教育新課程要求教师只能“用教材”,而不能“教教材”;教师再也不是新課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应成为新課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那么,怎样对課程进行开发呢?(1)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舍。任何一种教材,其一般性、普遍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往往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学情、教情,进行本土化、校本化的改造。(2)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增强学生对教材的体验和感悟,只有学生熟悉的事件才容易形成联想。所以,教师要进行課程的建设或开发,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展开联想。(3)要善于捕捉課堂上随机发生的事件,使其成为促进教学的辅助条件。凡是参加新課程实验的教师大概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当我们把说话的自由和权力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的时候,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洋溢着童趣的现象就经常发生了。在学生这些突如其来的表现当中,有些可能会促进教学,有些也可能会破坏教学。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和调动自己的教育机智,因势利导,把这些随机事件开发成有用的教育资源,丰富和促进教学过程,而不是让这些事件破坏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3.由“主宰者”向“点拨者”发展。課堂教学以往都是由教师来主宰的,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但是,现行課堂教学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学习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手段只能为目的服务而不是相反;当手段不能为目的服务,甚至影响目的的实现时,我们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具体学情,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而不是简单地将学习强加于学生。
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学中体现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呢?新課程要求:(1)要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展迟缓、学业成绩不良、被孤立和拒绝的、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和有严重过错的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愉悦感。(2)要尽可能地赏识每一位学生。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最优秀的。(3)要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每一个主体都有一套价值坐标体系,不同主体之间在价值体系上不能彼此重合或代替。当然,从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这种“一对一”的因材施教方式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但是作为一个具备先进理念的教师,应该具有这种强烈的意识并将其努力付诸干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二、新課程标准下課堂教学评价推进課堂教学的完善
課堂教学评价应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推进課堂教学不断完善。新課程还要求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的个性,“让課堂焕发出生命的火力”。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一旦把自己活动的自主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課堂教学是那样的充满童趣、丰富多彩。
1.由“知识”向“态度”发展。知识是智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因此,传统課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并没有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知识价值的分析和对获得知识态度的关注。
众所周知,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并不是任何一种知识都可以产生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强大力量。因为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所以只有创新知识才能转变为知识经济。由此可见,知识的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既快又好呢?专家研究的结果和我们这些年来教学改革的经验认为: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态度属于决定学习效果的各要素中最不稳定的一个要素。要想改变学生的智力遗传特性,改变学生的认知风格尤为困难,只得改变学生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学习态度是教育者应该格外重视的一种心理成分。教师在課堂上应重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掌握知识。
(1)要不断激励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探求知识的过程是快 乐的也是痛苦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先痛苦而后快乐。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勇于克服困难,对保证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幸福、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2)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贵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留出积极思维的空间,将质疑引入课堂。(3)要从小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这看起来好像有些过分,其实任何一种优秀品质都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往往要伴随人们一生的磨炼。小的时候缺少底蕴,长大后将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2.由“答案”向“思维”发展。研究和解决问题不能没有答案,这个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常常过分地注重答案,往往不管答案是从何而来,只要是正确的就给予肯定、褒奖,凡是错误的就给予否定、批评,完全以答案论成败。根据问题寻求统一答案是我们现行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当今教育缺少个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思维而不是答案。其实有许多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答案正确与否是无关紧要的。
针对这种情况,新教材做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尝试,譬如只出题目不做答案,或者干脆连题目也不出,只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具体学习内容和活动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生成,目的就是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刨造性的学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空间。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和学生一起去充分体验和享受这种教学。那如何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呢?①教给思路,训练思维的条理性;②由表及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③架设桥梁,训练思维的完整性;④求异质疑,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3.由“自由”向“自主”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显著特征和亮点之一。所谓学习方式,普遍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反映了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从实验学校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不少教师反映:现在课堂放开了,学生有什么说什么,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不顺着学生的思路吧,怕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顺着学生的思路吧,又怕学生不知会把自己引到哪里去。教师感到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还没有走出“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不是由外部灌输进来的,也不是由学生内部自发生成的,而是在主体之间的活动——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教师无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身心,他所能做的只是与学生建构起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文本,至于学生是否接受,这就需要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①主动性。即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忘我地投人学习。②独立性。即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要求,自我选择适合的方法,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单独完成学习任务。③独特性。既让学习过程成为每个同学特殊个性展示与发展的过程,不搞“一刀切”和“一锅煮”。④体验性。即增进对知识的理解,激发生命的活力。但是,体验不等于凡事都得亲身经历;能够亲历的可以以主观的身份去体验,不能亲历的只能以客观的身份去体验。
关键词 課堂教学评价教师成长学生发展課堂完善
基础教育課程改革试验工作的全面启动,使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教师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課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全新的課堂教学评价理念——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課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建立在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进課堂教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的评价体系。
課堂教学评价是教育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虽然专家学者有过一些研究成果,但課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步伐远远落后于教学发展的研究步伐,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作为基础教育新課程的直接实施者,如何在課堂教学这个基本环节上贯彻落实新課程的思想和理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課改的神圣使命呢?我们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那么,如何创新小学语文課堂教学评价?我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实践,谈谈新課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課堂教学评价。
一、新課程标准下課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师成长
本次課程改革是我国課程发展史上的一次最全面、最彻底、最深刻的变革,是一次脱胎换骨式的革命。新課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全新的課堂教学评价理念: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要促进教师成长,应先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从而让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转变。
1.由“传授者”向“引导者”发展。面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传授是必要的。但是,传授者已不是当今教师角色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核心特征。因为:(1)信息时代知识量多且发展迅猛,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2)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开放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将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3)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教师应该着眼于对学生终生发展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方法,而不是仅仅传授给学生有限的知识。因此,新課程要求教师要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1)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素质,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培养他们“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用无穷。(2)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试、自我选择、自我激励,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障碍,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尽情地体验生活的幸福和生命的价值。教师在課堂上要悉心体察,把握住各种有利时机对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进行全方位引导。
2.由“执行者”向“开发者”发展。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资源。伴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材不仅不是唯一的課程资源,而且其相对作用也呈下降的趋势。所以,基础教育新課程要求教师只能“用教材”,而不能“教教材”;教师再也不是新課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应成为新課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那么,怎样对課程进行开发呢?(1)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舍。任何一种教材,其一般性、普遍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往往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学情、教情,进行本土化、校本化的改造。(2)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增强学生对教材的体验和感悟,只有学生熟悉的事件才容易形成联想。所以,教师要进行課程的建设或开发,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展开联想。(3)要善于捕捉課堂上随机发生的事件,使其成为促进教学的辅助条件。凡是参加新課程实验的教师大概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当我们把说话的自由和权力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的时候,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洋溢着童趣的现象就经常发生了。在学生这些突如其来的表现当中,有些可能会促进教学,有些也可能会破坏教学。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和调动自己的教育机智,因势利导,把这些随机事件开发成有用的教育资源,丰富和促进教学过程,而不是让这些事件破坏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3.由“主宰者”向“点拨者”发展。課堂教学以往都是由教师来主宰的,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但是,现行課堂教学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学习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手段只能为目的服务而不是相反;当手段不能为目的服务,甚至影响目的的实现时,我们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具体学情,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而不是简单地将学习强加于学生。
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学中体现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呢?新課程要求:(1)要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展迟缓、学业成绩不良、被孤立和拒绝的、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和有严重过错的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愉悦感。(2)要尽可能地赏识每一位学生。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最优秀的。(3)要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每一个主体都有一套价值坐标体系,不同主体之间在价值体系上不能彼此重合或代替。当然,从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这种“一对一”的因材施教方式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但是作为一个具备先进理念的教师,应该具有这种强烈的意识并将其努力付诸干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二、新課程标准下課堂教学评价推进課堂教学的完善
課堂教学评价应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推进課堂教学不断完善。新課程还要求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的个性,“让課堂焕发出生命的火力”。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一旦把自己活动的自主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課堂教学是那样的充满童趣、丰富多彩。
1.由“知识”向“态度”发展。知识是智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因此,传统課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并没有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知识价值的分析和对获得知识态度的关注。
众所周知,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并不是任何一种知识都可以产生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强大力量。因为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所以只有创新知识才能转变为知识经济。由此可见,知识的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既快又好呢?专家研究的结果和我们这些年来教学改革的经验认为: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态度属于决定学习效果的各要素中最不稳定的一个要素。要想改变学生的智力遗传特性,改变学生的认知风格尤为困难,只得改变学生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学习态度是教育者应该格外重视的一种心理成分。教师在課堂上应重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掌握知识。
(1)要不断激励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探求知识的过程是快 乐的也是痛苦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先痛苦而后快乐。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勇于克服困难,对保证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幸福、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2)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贵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留出积极思维的空间,将质疑引入课堂。(3)要从小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这看起来好像有些过分,其实任何一种优秀品质都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往往要伴随人们一生的磨炼。小的时候缺少底蕴,长大后将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2.由“答案”向“思维”发展。研究和解决问题不能没有答案,这个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常常过分地注重答案,往往不管答案是从何而来,只要是正确的就给予肯定、褒奖,凡是错误的就给予否定、批评,完全以答案论成败。根据问题寻求统一答案是我们现行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当今教育缺少个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思维而不是答案。其实有许多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答案正确与否是无关紧要的。
针对这种情况,新教材做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尝试,譬如只出题目不做答案,或者干脆连题目也不出,只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具体学习内容和活动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生成,目的就是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刨造性的学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空间。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和学生一起去充分体验和享受这种教学。那如何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呢?①教给思路,训练思维的条理性;②由表及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③架设桥梁,训练思维的完整性;④求异质疑,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3.由“自由”向“自主”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显著特征和亮点之一。所谓学习方式,普遍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反映了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从实验学校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不少教师反映:现在课堂放开了,学生有什么说什么,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不顺着学生的思路吧,怕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顺着学生的思路吧,又怕学生不知会把自己引到哪里去。教师感到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还没有走出“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不是由外部灌输进来的,也不是由学生内部自发生成的,而是在主体之间的活动——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教师无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身心,他所能做的只是与学生建构起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文本,至于学生是否接受,这就需要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①主动性。即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忘我地投人学习。②独立性。即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要求,自我选择适合的方法,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单独完成学习任务。③独特性。既让学习过程成为每个同学特殊个性展示与发展的过程,不搞“一刀切”和“一锅煮”。④体验性。即增进对知识的理解,激发生命的活力。但是,体验不等于凡事都得亲身经历;能够亲历的可以以主观的身份去体验,不能亲历的只能以客观的身份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