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老子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教师教授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应该讲究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学会读书,学会应用。
一、联系时代背景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对理解课文内容,起重要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这一课,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幼年时候在农村的经历,主要讲了因为修路,以至于菜园被征,为了全家能吃上菜,父亲决定在土质不好的山上重新开垦出一块菜地。在我看来这篇课文挺好理解的,所以没做什么铺垫,就直接了当地讲课文了。可是出乎我预料当他们读到“没有了菜地……就像婴儿断了奶”这句话时,许多孩子提出了疑问,有的问:“老师,没有菜他们为什么不去市场上买呢?”有的说:“没菜吃,可以吃肉啊!”……当听到孩子们的提问时,我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问呢?是因为他们从小在城市长大,对农村生活并不了解,不知道农村生活的艰苦,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我本应该在讲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本文的背景,才开始讲课,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
又例如,在学习《花的勇气》这一课时,作者冯骥才在开篇就写了这样一句话,“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作者为什么感到“失望”呢?学生因为课前做了预习,查找了许多关于作者冯骥才和维也纳的资料,所以对这一问题学生理解很到位。孩子们认为,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在维也纳市内,风景如画,一座座花园相互比邻,所以当作者看到了当时的维也纳时会如此的失望,因为维也纳并不像他所想象的一样。
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新课标的语文课本中选取的许多课文都是贴近生活,体现了对人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的课
文,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例如,《触摸春天》一课的盲女安静,在文中运用了许多精彩的句子对盲女的动作进行了描写。“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在授课时,我让学生想想你平时所见的盲人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根本不是一个盲童所能做到的,而安静却做到了,学生除了感叹之外,还体会到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是用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感受世界,她是多么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历经磨难,像张海迪、尹小星,他们身残志不残,顽强生活,勇敢地向厄运挑战,创造了许多业绩和奇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比他们幸运得多,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生命。我们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课文,会比照本宣科更好。
三、抓住重点词语
学生经过初读课文后,对课文有了整体感悟,开始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小英雄雨来》第四部分时,我是这样安排的:(1)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鬼子动作的词语,并讲讲这些词语的意思。学生抓住“瞪”“翻”“劈”“揪”“拧”“跳”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初步体会到鬼子的凶恶和残暴。(2)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如有的学生认为“揪”和“拧”两个词语用得好,由此可以看出鬼子的手段残忍,体现了雨来的英雄气概。(3)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拧”换成“掐”“捏”等词,让他们揣摩表达效果的不同。这样,不仅进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和推敲,还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
在《永生的眼睛》一文中,结尾写到“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我问学生:“妈妈为什么会为女儿而感到骄傲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温迪也愿意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别人,所以妈妈为她感到骄傲!”“你们回答得很好,但还有一层意思你们还没想到,想想文章的开头的‘我’也是14岁,‘我’的表现是怎样的?”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步步深入的训练,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联系时代背景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对理解课文内容,起重要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这一课,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幼年时候在农村的经历,主要讲了因为修路,以至于菜园被征,为了全家能吃上菜,父亲决定在土质不好的山上重新开垦出一块菜地。在我看来这篇课文挺好理解的,所以没做什么铺垫,就直接了当地讲课文了。可是出乎我预料当他们读到“没有了菜地……就像婴儿断了奶”这句话时,许多孩子提出了疑问,有的问:“老师,没有菜他们为什么不去市场上买呢?”有的说:“没菜吃,可以吃肉啊!”……当听到孩子们的提问时,我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问呢?是因为他们从小在城市长大,对农村生活并不了解,不知道农村生活的艰苦,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我本应该在讲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本文的背景,才开始讲课,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
又例如,在学习《花的勇气》这一课时,作者冯骥才在开篇就写了这样一句话,“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作者为什么感到“失望”呢?学生因为课前做了预习,查找了许多关于作者冯骥才和维也纳的资料,所以对这一问题学生理解很到位。孩子们认为,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在维也纳市内,风景如画,一座座花园相互比邻,所以当作者看到了当时的维也纳时会如此的失望,因为维也纳并不像他所想象的一样。
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新课标的语文课本中选取的许多课文都是贴近生活,体现了对人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的课
文,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例如,《触摸春天》一课的盲女安静,在文中运用了许多精彩的句子对盲女的动作进行了描写。“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在授课时,我让学生想想你平时所见的盲人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根本不是一个盲童所能做到的,而安静却做到了,学生除了感叹之外,还体会到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是用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感受世界,她是多么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历经磨难,像张海迪、尹小星,他们身残志不残,顽强生活,勇敢地向厄运挑战,创造了许多业绩和奇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比他们幸运得多,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生命。我们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课文,会比照本宣科更好。
三、抓住重点词语
学生经过初读课文后,对课文有了整体感悟,开始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小英雄雨来》第四部分时,我是这样安排的:(1)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鬼子动作的词语,并讲讲这些词语的意思。学生抓住“瞪”“翻”“劈”“揪”“拧”“跳”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初步体会到鬼子的凶恶和残暴。(2)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如有的学生认为“揪”和“拧”两个词语用得好,由此可以看出鬼子的手段残忍,体现了雨来的英雄气概。(3)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拧”换成“掐”“捏”等词,让他们揣摩表达效果的不同。这样,不仅进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和推敲,还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
在《永生的眼睛》一文中,结尾写到“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我问学生:“妈妈为什么会为女儿而感到骄傲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温迪也愿意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别人,所以妈妈为她感到骄傲!”“你们回答得很好,但还有一层意思你们还没想到,想想文章的开头的‘我’也是14岁,‘我’的表现是怎样的?”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步步深入的训练,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