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赣北的湖口县,盛行着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青阳腔。这是我国唯一保存青阳腔艺术最完整、最齐全、最丰富的地方,堪称明代戏曲艺术宝库。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湖口青阳腔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它成为了我国的“国宝”、世界的“奇珍”。
一、青阳腔的历史与渊源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一书序中曾这样写道:“1956年于湖口、都昌发现的青阳腔,使我们找到了弋阳腔的变种。”
明代嘉、隆、万年间,青阳腔正处黄金时代,首先经水路由徽商带进湖口,经湖口又流入都昌、星子。清代中叶又传进彭泽和瑞昌,直至吉安、赣州。流进湖口、都昌的青阳腔发展相当快,农村群众学唱风气很盛,手抄剧本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甚至习惯把其作为学习文化的识字课本。他们还把青阳腔的演出与当地民风习俗、宗教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不仅农闲时要唱戏,丰收时要唱戏,还有结婚、生子、满月、周岁、生日、祝寿、庙会、做屋上梁时也都要唱戏。发展到现代,节庆、参军、升学、奠基、开业等等都得搭台唱戏,群众把唱戏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大事。他们认为:只有唱戏才能表达美好的祝愿;只有唱戏才能抒发心中的喜悦;只有唱戏才能增进彼此的友谊;只有唱戏才是团结鼓励的象征。这种习俗世代相传,从而形成了鄱阳湖畔人民热爱戏曲文化、崇尚戏曲文化的特有文化现象。
二、青阳腔的衍变与流传
青阳腔纵贯明、清以来,持续数百年之久,流传之广、影响之大、风靡海内外。鼎盛期后,它开始走向地方,在各地生根发芽,孕育了近半个中国的戏曲剧种。如:湖北的清戏,四川的川剧,安徽的徽剧,湖南的湘剧,江西的湖口高腔、都昌高腔,山东的柳子戏,江苏的阳腔,浙江的婺剧,河南的青戏,山西的青戏,广东的潮剧,福建的莆仙戏;还有京剧、黄梅戏等都与青阳腔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阳诸腔”系统。
青阳腔流传至湖口时,这里弹腔戏、文曲戏、饶河戏、采茶戏、黄梅戏、木偶戏等戏曲剧种亦在盛行之中。湖口人民热爱戏曲更钟情青阳腔,可谓是湖口的一种特色文化。围鼓坐唱,成为湖口青阳腔一道奇特的艺苑风景线。清代“秀兰班”唱红了鄱阳湖畔、长江之滨。现代近百个农民剧团活跃在广阔的新农村舞台上,为湖口人民钟情的青阳腔谱写了一曲曲优美的历史乐章。
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付芸子在日本内阁文库发现了《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调簧》等三种青阳腔单出剧本选集。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在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发现了《乐府玉树英》《乐府万象新》两种,不久又在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发现《大明天下春》一种。以上六种是极其珍贵的晚明流传海外的青阳腔精粹选集。这些青阳腔剧本的发现,充分说明了青阳腔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而且是世人共享的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青阳腔的保护与传承
据《江西地方戏曲简述》一文中记载:“都(昌)、湖(口)、彭(泽)三个县唱高腔,即青阳腔,是明朝的青阳腔一脉相承下来的,保留得相当完整。剧本、唱腔、语言、道白、表演艺术、服装最完整的是青阳腔剧种。”《谈青阳腔与徽戏的源流》一文中记载:“目前能完整演出青阳腔的班社和保有完整青阳腔遗产的是江西都昌、湖口的高腔。”“江西青阳腔剧本的发现,大大超过我国学者从日本内阁文库所抄录的刊本,为研究青阳腔提供了重要资料。”1980年开始,在江西省文化厅、省艺术研究院、九江市文化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下,青阳腔得到抢救性的扶持、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促使湖口县的戏曲文化事业空前活跃。当时仅有23万人口、13个乡镇、151个行政村的小县,就活跃着7个剧种、110多个村级农民剧团,其中青阳腔就有48个,占总数的43.63%。全县几乎村村有剧团,戏曲锣鼓闹遍了鄱阳湖畔。1999年,江西省文化厅命名湖口县为“戏曲之乡”;2000年,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又授予湖口县“中国民间艺术(戏曲)之乡”荣誉称号;2008年,中央文化部再次授予湖口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到目前为止,已搜集到青阳腔整本戏36个;单折小戏60个;曲牌448首;唱腔曲牌录音110小时(盒);脸谱40幅;照片1000余幅;演出光碟50余盘;唱腔曲谱40余本。还搜集了古谱符号、宗教仪式、源流沿革、表演艺术、班社剧团、舞台楹联、艺人生涯、古戏台、艺人题壁等等,以及与青阳腔有亲缘关系的戏曲剧种资料多达300余件。同时,还从日本内阁文库中,将我国明代青阳腔剧目刻本《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调簧》《万曲长春》等复印存档。
2007年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九江学院与湖口县人民政府经协商达成共识,将湖口青阳腔请进了高等学府,走进了课堂。同时,还建立了“青阳腔艺术中心”“青阳腔艺术陈列馆”“青阳腔艺术团”“青阳腔实践教学基地”,特聘了青阳腔研究专家进校为兼职教授,成功申报了文化部青阳腔研究课题和多个省级课题等等。
2008年,江西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在湖口县建成开馆。其中青阳腔陈列室展示了在普查中搜集、整理的大量珍贵资料及研究成果。同时还在湖口付垅乡国家级传承人殷武焕先生家乡,建成了我国惟一一个青阳腔传习所和惟一一个“天下第一团”的青阳腔剧团。
2010年9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九江学院、湖口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九江青阳腔学术研讨会”在九江学院召开。笔者有幸应邀出席了这次盛会,同来自全国各地和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国宝”青阳腔。
青阳腔工作也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频道等20多个报刊、台及近40家新闻网站都对它做了高度的评价和翔实的报导。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一、青阳腔的历史与渊源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一书序中曾这样写道:“1956年于湖口、都昌发现的青阳腔,使我们找到了弋阳腔的变种。”
明代嘉、隆、万年间,青阳腔正处黄金时代,首先经水路由徽商带进湖口,经湖口又流入都昌、星子。清代中叶又传进彭泽和瑞昌,直至吉安、赣州。流进湖口、都昌的青阳腔发展相当快,农村群众学唱风气很盛,手抄剧本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甚至习惯把其作为学习文化的识字课本。他们还把青阳腔的演出与当地民风习俗、宗教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不仅农闲时要唱戏,丰收时要唱戏,还有结婚、生子、满月、周岁、生日、祝寿、庙会、做屋上梁时也都要唱戏。发展到现代,节庆、参军、升学、奠基、开业等等都得搭台唱戏,群众把唱戏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大事。他们认为:只有唱戏才能表达美好的祝愿;只有唱戏才能抒发心中的喜悦;只有唱戏才能增进彼此的友谊;只有唱戏才是团结鼓励的象征。这种习俗世代相传,从而形成了鄱阳湖畔人民热爱戏曲文化、崇尚戏曲文化的特有文化现象。
二、青阳腔的衍变与流传
青阳腔纵贯明、清以来,持续数百年之久,流传之广、影响之大、风靡海内外。鼎盛期后,它开始走向地方,在各地生根发芽,孕育了近半个中国的戏曲剧种。如:湖北的清戏,四川的川剧,安徽的徽剧,湖南的湘剧,江西的湖口高腔、都昌高腔,山东的柳子戏,江苏的阳腔,浙江的婺剧,河南的青戏,山西的青戏,广东的潮剧,福建的莆仙戏;还有京剧、黄梅戏等都与青阳腔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阳诸腔”系统。
青阳腔流传至湖口时,这里弹腔戏、文曲戏、饶河戏、采茶戏、黄梅戏、木偶戏等戏曲剧种亦在盛行之中。湖口人民热爱戏曲更钟情青阳腔,可谓是湖口的一种特色文化。围鼓坐唱,成为湖口青阳腔一道奇特的艺苑风景线。清代“秀兰班”唱红了鄱阳湖畔、长江之滨。现代近百个农民剧团活跃在广阔的新农村舞台上,为湖口人民钟情的青阳腔谱写了一曲曲优美的历史乐章。
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付芸子在日本内阁文库发现了《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调簧》等三种青阳腔单出剧本选集。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在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发现了《乐府玉树英》《乐府万象新》两种,不久又在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发现《大明天下春》一种。以上六种是极其珍贵的晚明流传海外的青阳腔精粹选集。这些青阳腔剧本的发现,充分说明了青阳腔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而且是世人共享的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青阳腔的保护与传承
据《江西地方戏曲简述》一文中记载:“都(昌)、湖(口)、彭(泽)三个县唱高腔,即青阳腔,是明朝的青阳腔一脉相承下来的,保留得相当完整。剧本、唱腔、语言、道白、表演艺术、服装最完整的是青阳腔剧种。”《谈青阳腔与徽戏的源流》一文中记载:“目前能完整演出青阳腔的班社和保有完整青阳腔遗产的是江西都昌、湖口的高腔。”“江西青阳腔剧本的发现,大大超过我国学者从日本内阁文库所抄录的刊本,为研究青阳腔提供了重要资料。”1980年开始,在江西省文化厅、省艺术研究院、九江市文化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下,青阳腔得到抢救性的扶持、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促使湖口县的戏曲文化事业空前活跃。当时仅有23万人口、13个乡镇、151个行政村的小县,就活跃着7个剧种、110多个村级农民剧团,其中青阳腔就有48个,占总数的43.63%。全县几乎村村有剧团,戏曲锣鼓闹遍了鄱阳湖畔。1999年,江西省文化厅命名湖口县为“戏曲之乡”;2000年,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又授予湖口县“中国民间艺术(戏曲)之乡”荣誉称号;2008年,中央文化部再次授予湖口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到目前为止,已搜集到青阳腔整本戏36个;单折小戏60个;曲牌448首;唱腔曲牌录音110小时(盒);脸谱40幅;照片1000余幅;演出光碟50余盘;唱腔曲谱40余本。还搜集了古谱符号、宗教仪式、源流沿革、表演艺术、班社剧团、舞台楹联、艺人生涯、古戏台、艺人题壁等等,以及与青阳腔有亲缘关系的戏曲剧种资料多达300余件。同时,还从日本内阁文库中,将我国明代青阳腔剧目刻本《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调簧》《万曲长春》等复印存档。
2007年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九江学院与湖口县人民政府经协商达成共识,将湖口青阳腔请进了高等学府,走进了课堂。同时,还建立了“青阳腔艺术中心”“青阳腔艺术陈列馆”“青阳腔艺术团”“青阳腔实践教学基地”,特聘了青阳腔研究专家进校为兼职教授,成功申报了文化部青阳腔研究课题和多个省级课题等等。
2008年,江西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在湖口县建成开馆。其中青阳腔陈列室展示了在普查中搜集、整理的大量珍贵资料及研究成果。同时还在湖口付垅乡国家级传承人殷武焕先生家乡,建成了我国惟一一个青阳腔传习所和惟一一个“天下第一团”的青阳腔剧团。
2010年9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九江学院、湖口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九江青阳腔学术研讨会”在九江学院召开。笔者有幸应邀出席了这次盛会,同来自全国各地和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国宝”青阳腔。
青阳腔工作也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频道等20多个报刊、台及近40家新闻网站都对它做了高度的评价和翔实的报导。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