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反腐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了一件清朝建立以来最大的贪污案。自封疆大吏到州牧县令,被判处死刑的多达100多人,其中56名被砍掉了脑袋。这就是轰动朝野的甘肃全省官员谎报灾赈、贪污捐监粮之案。这场特大贪污案件的首犯,就是乾隆皇帝曾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亶望。王亶望,山西临汾人,自举人捐纳知县,累任知县、知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调任甘肃布政使,受命专门办理收捐监粮。
  甘肃地瘠民贫,是当时最穷的省份,每年户部都要调拨巨额款项购买粮食,以抚恤灾民,供应当地满汉驻军以及救济新疆之需。为节省国库开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特准甘肃及外省商民纳粮捐纳监生,就地解决缺粮之急。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甘肃省内外商民赴甘买来监生头衔后,并不要求千里迢迢进京入国子监读书肄业,但他们已享有与秀才同等的权利,可直接参加乡试进入官场,也可以监生资格加捐职官。因此,捐监一途是当时富裕商民子弟入仕的捷径。加之甘肃开捐定价较低,每名只需麦豆四五十石,外省商民趋之若鹜。
  不料,行之数年,诸弊丛生。大抵是经手的地方官借机贪污,挪用捐监粮,甚至干脆折收银两,以便于中饱私囊。清政府只好下令中止甘肃收捐。停捐之后,户部仍旧每年拨银百多万两解往甘肃采买粮食,而甘肃大小官员仍为缺粮叫苦不迭,所以当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陕甘总督勒尔锦奏请恢复捐监旧例时,经户部遵旨会议以为可行,乾隆皇帝也就很快允准了。鉴于以往积弊多端,乾隆皇帝特选调精明能干、善于理财的王亶望为新任甘肃布政使,专责办理该省收捐监粮事宜。
  王亶望上任伊始,便向乾隆皇帝保证,“随时随处,实心实力,務期颗粒均归实在”。而暗地里,王亶望却和总督勒尔锦狼狈为奸,下令全省收捐各州县捐监无须缴纳粮食,一律折成银两收捐,全部上缴到他和兰州知府蒋全迪那里。这样一来,白银滚滚而来,捐监粮却颗粒不见。仓储空空如也,又将如何交代?
  王亶望自有妙计,他和蒋全迪二人每年夏、秋都在省府兰州秘密合计,无灾报有灾,小灾报大灾,下令各州县按照他俩虚拟的数目,开销掉子虚乌有的“捐监粮”。各州县见王亶望如此胆大妄为,也无不群起效尤。
  原任平番县知县何汝南,在主持本县办灾两年间,浮开赈银6万余两,纳入私囊;原任狄道州知州陈常,在三年任内共办监生执照四千余张,每名多收银10两,共贪污银两4万有余。
  从乾隆三十九年开捐到四十六年案发,历任甘肃省各州县长官百余员,几乎无人不贪。这些州县官还要用赃银去结络上司,如上面提到的知县何汝南,前后就送给王亶望银18000余两,“馈送”蒋全迪6000余两,总督勒尔锦交他办买物件,又花去银6000余两。有个叫麦桓的广东人干得更荒唐离奇,他被分派到甘肃待补知县之缺,当时正赶上各州县报办夏灾,为急于补上县官好趁灾大捞油水,就托人向蒋全迪疏通,最后达成交易,麦桓送王亶望、蒋全迪各8000两银。麦当时手中无钱,应允冒办夏灾得银后,如数奉送。这样,蒋全迪保举他升补靖云知县,麦桓则风风火火大办“捐监赈灾”,以筹措银两还债。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甘肃通省官员串通一气,上下相蒙蔽,竟然长期作弊而未被发觉。王亶望还因收捐监生卓有实效,省去每年部援白银百数十多万两,且“弊绝风清,仓储充裕”,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抽调浙江巡抚,拥厚资而去。继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更是如法炮制,且花样翻新,统一规定报捐时,各州县每名折收白银55两,除办公费4两外,再加2两所谓“心红纸张费”。
  王亶望、王廷赞先后主持甘肃捐监六年间,每年报捐人数在4万上下,所以乾隆皇帝后来说“历年所收捐监生不下数十万”并没有夸张。若以每名55两计,共折收捐监银两在1300万两以上。这笔巨款中,虽然有一小部分是用来采买粮食以为赈灾之用,但大部分则流进了甘肃全省大大小小官员的腰包,其数目不少于白银1000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每年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夏,大学士阿桂、尚书和珅领兵开进甘肃平定反清起事,先后奏报入境即遇连阴密雨,乾隆始疑云大起,感到此前甘省连年报旱有诈,数以百万石的“捐监粮”去向必须深究。联想起不久前王亶望情愿捐银50万两(此数相当于浙江巡抚每年养廉银的50倍)资助浙江海塘工程一事,乾隆皇帝判定王亶望巨额家资必与贪污甘省捐监粮有关。于是降旨命阿桂和新任陕甘总督李侍尧查办此事,要求他们“根究到底,务令水落石出”。
  阿桂和李侍尧没有辜负乾隆皇帝的期望,他们选定现任甘肃按察使福宁为突破口,使他和盘托出了自王亶望以来通省官员如何枉法营私、冒赈贪赃的内情。
  尽管勒尔锦、王廷赞以及王亶望分别在北京和浙江狡赖不吐实情,但到这年七月,乾隆帝已有充足证据对这个贪污集团的首犯作出判决:王亶望处斩,立即执行,他的儿子王裘等人夺官遣发伊犁,另几个不满12岁的幼子则暂时监禁刑部大狱,待年满12岁时陆续发遣;勒尔锦原来就因平定起事不力问成死罪监禁在狱,这次贪污事发,“从宽赐令自尽”;王廷赞绞刑,本年秋审时处决。至于对其他大小墨吏,阿桂、李侍尧也根据《大清律例》中“监守自盗一千两以上斩监候”的律文,拟定皋兰县知县程栋等66员斩刑,待秋审处决。
  临近秋审,乾隆帝自称不忍看到如此之多的犯官“绞首就戮”,特命凡贪污2万两以上者立斩;贪污1万两以上、2万两以下者,斩监候,赶入本年秋审处决;1万两以下者亦问斩监候,待来年秋审请旨办理。
  然而,这起贪污大案到此并未了结。随着案情的深入,又陆续发现了亏空库银等新的罪行,所以到这一年年底时,陕甘总督李侍尧又陆续拟定数十名贪官应斩,兰州省城监狱由于羁押这么多特殊身份的罪犯已人满为患,乾隆帝只好下令将已问成死罪的74人分批解往北京。后这74人中大部分由于皇帝的恩典,从宽免死,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所以到第二年办理秋审时只有少数被处决。
  此案陆续正法处决的前后共56人,免死发遣者46人,其他判处徒刑、流刑,以及革职的更不烦细说了。
  尽管乾隆皇帝一宽再宽,但办理一件贪污案而杀掉56名官员,其中包括一、二品大员3人,这在清朝建立160余年以来确实是空前的。乾隆帝一再慨叹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选自《文史博览》
其他文献
明洪武年间的一天,京城突降大雪,气温骤降。几天后的早朝上,明太祖朱元璋铁青着脸对着一干文武官员吼了起来。  原来,突降大雪后的第二天,朱元璋就微服私访,在京城内转了大半天,是越看心越沉。京城应天府本属江南,气候温暖,可突然间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雪降临,冻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朱元璋忍着怒气,等官员们向自己汇报。可谁料一连几天过去了,文武百官上朝还是国泰民安的那一套。朱元璋忍不住了,因此这天的早朝上,
期刊
北魏孝明帝元诩出巡,所到之处,诸侯无一不盛情款待。  这日,他到了章武王元融的地盘,元融富可敌国,于是想用最高的礼遇接待他。  不料,元融的幕僚杨胜制止道:“王爷万万使不得!”  “为何?”  杨胜问:“王爷,你一年的俸禄是多少?”  “白银三千两!”  杨胜说:“据我所知,王爷一只盛酒的赤玉杯就要五千两银子,盛饭的玛瑙碗一只则要八千两银子,天然碧玉雕琢而成的餐桌则高达两万两……皇上就算是再不精于
期刊
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铁蹄开始踏入中国,东北三省沦陷。1933年山海关失守,令故宫博物院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国亡可以复国,但文物断代不可复制,因此故宫人接到文物南迁通知就马不停蹄地开始闭馆装箱打包,时达半年之久。  那时我寄居在堂祖父欧阳道达家中,因文物南迁工程浩大、旷日持久,故宫博物院批准护送国宝的人员可带家属随行,我跟随其中。  文物刚刚运到上海,七七事变爆发,淞沪会战开
期刊
陈州城除去“龙氏装裱坊”享有盛名外,还有个不起眼的裱画店,人称神裱店。  既称“神裱”,必然要有别人不及的高招。  相传民国初年,项城袁家的一位少爷,从水寨镇乘坐轿车亲自送来一幅米芾写的中堂,由于保管不善,长期受潮受压,黏结在一起,活脱一个杂面饼子,曾经找了很多裱画师傅,皆未有人敢接此活儿。经人推荐,便找到了神裱店。袁家少爷对店主任振乾说,只要能揭裱好,愿付工钱三百大洋。任振乾看了看那块纸坨坨,表
期刊
北直隶盐山县新河镇上,有个王石匠,做碌碡出了名,人称碌碡王。乡亲们都说,他做出的碌碡,不光是拉着轻,而且軋场匀。有更神的说法,就是他给东庄陈寡妇做的碌碡不用拉,自己会走。当然,这只是传说,信的人就不多了。  石匠是个苦差事。那么大一块麻石,动辄几百斤重,要翻过来调过去地凿凿雕雕,自然很费力气,身板差的人根本干不了这活儿,就算身板好,一天下来,也累个半死。而且,乡下石活儿还少,无非就是打个碌碡,开个
期刊
听说广州的各大菜场生意兴隆,什么小菜都不愁卖,江西老表李华君跑到广州的花都区以种菜为生。他在一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包下了一百亩地,只种田园三剑客:长豆角、茄子、辣椒。眼看第一批长豆角就快上市了,他喜滋滋的,做梦都在数钞票。可是,他不知道,他那长势良好的一架架长豆角已经给一个叫杨大毛的“野菜客”盯上了。  头天下午三点半,他才给长豆角喷完农药,打算过几天,等农药过了劲儿再上市去卖。不料到了第二天早上
期刊
河中救人  知府黄开运赴宴回府,一条大河横在前面,黄知府下轿正要过河,却看见一位身材苗条的弱女子跳进湍急河水中。知府立即令手下救人,河水太深水流又急,手下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女子拖到岸上控水救活。女子喘过气来,不但不谢救命大恩,反哭说:“谁让你们救我呀?大人,你救得了我一时,却救不了我一世!”  知府见女子行礼落落大方,说话字正腔圆,瞧这样子不是官宦千金,就是大家闺秀。知府回道:“姑娘,看你穿
期刊
在我们南门村,最喜欢种南瓜的是南门酉。  “南门”是个复姓,相传其先祖是京城看守南门的官,也就有了这个姓。南门酉常说的一句话是:“先人守南城门,我守南瓜地,不算辱没老祖宗。”他之所以名“酉”,因为他是酉时出生的。不过,他对酉字有另外的解释,“酉”与“酒”同义,所以他此生酷爱杯中之物。  南门酉年近花甲了。大脸盘、大眼睛、大嘴巴,矮墩墩的,结实粗壮,像一个老南瓜。他姓里有个“南”,又喜种、会种南瓜,
期刊
一  这一天,副官艾思杰正与皇协军大队长吴顺时说话,电话响了,藤田大佐命令他马上去一趟。艾思杰忐忑不安地来到藤田大佐门外,喊了声“报告”,门里传出藤田硬邦邦的声音,“进来。”  艾思杰进门,不觉一呆:藤田大佐笔直地坐着,面前的小方桌上放着棋枰,两头各摆着一盒棋子。藤田大佐翻了艾思杰一眼,手朝对面一指:“你的,坐下。我们的较量!你的输棋,砍断一指!”言毕,拿起背后的东洋刀,“啪”地放在方桌上,刀尖正
期刊
宋徽宗赵佶年轻时能诗善画,尤其擅长工笔花鸟。那时,他还不是皇帝,听说盐城的海滩边有大片的芦苇丛,那里鸟类繁多,就连被人们称作吉祥鸟的丹顶鹤也会来此越冬。  于是,赵佶带上侍卫王喜骑着马一路游山玩水,等他们走到盐城,已是初春了。  海滩边哪儿有丹顶鹤的影子。赵佶翻身下马,一屁股坐在沙滩上,叹息道:“看来这次是白来了!”王喜摸摸脑壳说:“王爷,会不会时候尚早?要等到天黑了丹顶鹤才出现。”经王喜这么一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