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社团作为重要的课外教育载体和学习基地,存在定位失准、结构失衡、管理乏力等问题。高校应明确目标、理清思路,通过理论研究导航社团、科学管理规范社团、优化结构改革社团、搭建平台服务社团、打造品牌发展社团,以更好地开发利用社团资源。
[关键词]课外教育资源 开发 大学生社团
[作者简介]李毅昂(1972- ),女,广西医科大学团委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广西南宁53002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三批立项课题项目“基于目标模式的医学生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启动项目6号)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74-03
在课外教育资源范畴里,高校学生社团本属校内组织资源,但由于其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广泛且专业涉及面宽、校内外牵涉面广、运作渠道多,因而它也承载着丰富的、有利于促进课外教育目标实现的活动资源、人力资源、财力与物力资源及信息资源。因此,加强社团的改革建设和创新发展,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社团资源、发挥社团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巨大潜在功能意义重大。本文将从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开发的视角,以广西医科大学(以下简称“该校”)的实践为例,探讨学生社团的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
一、课外教育资源开发视野下学生社团的特征及其问题
(一)学生社团是具有显著课外教育资源特质的课外教育载体
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它包括活动资源、组织与人力资源、财力与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开发课外教育资源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形成新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是发现或发挥资源在课外教育中的新的、更大的功能。而高校学生社团是部分具有共同生活理念、业余爱好、专业兴趣、学术观点或其他方面有共同追求的大学生,自发建立起来的、有着既定目标、遵循共同规范的“公益性组织”或“互益性组织”,是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①。社团在组织上具有突出的主体性、在手段上具有显著的灵活性、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在途径上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在覆盖面上具有广泛化、在人力资源上具有丰富性和专业化等特点,因而,它比一般的学生组织更具有显著的课外教育资源特质。
(二)学生社团是适应大学生学习新趋向的课外学习基地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倡导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已呈现目标全面化、内容丰富化、途径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取向精神化的新趋向。然而,单靠传统的“教师—课堂—课本”的“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另外,单靠传统的“学校—教室—书本”的学习场所设置也已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而学生社团作为当前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聚集方式和重要活动载体,它不仅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一种组织方式,还成为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训练、人文素质培养、思想素质培植的有效途径,成为整合校内外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的低成本、高产出的重要平台。学生在其中,不仅能学知识、练技能,还学做人;不仅可学会如何自我实现,还可从中学会与人相处、跟他人合作;不仅可受到来自朋辈的积极影响,还能依托社团接触到更多的有利于个人成长的人和事,从而有效地丰富学习内容、方式和途径,也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视野、空间。
(三)课外教育资源开发视野下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定位失准。对社团合理、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社团是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成立起来的、比较松散的、以娱乐或交友为主要目的的校内非正式组织。这样的定位与计划经济时代封闭的“象牙塔”式高校及社团的本质是吻合的,但不符合新时期的要求。正是这样的失准定位,造成了当前社团在不少高校中被边缘化,高校较少关注其积极功能,而更担心它的负面影响。新时期,大学生社团合理定位应该是:以高校的专业性、学术性为背景依托,由具有共同的生活理念、业余爱好、专业兴趣、学术观点或其他方面有共同追求的大学生自发建立起来的、有着既定目标和规范的“公益性组织”或“互益性组织”,是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属于非营利组织范畴,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组织。②
2.结构失衡。这里包括社团类型的结构失衡和社团功能的结构失衡。在社团类型结构方面,调查研究表明,目前,不少高校的社团主要以兴趣娱乐型为主,理论实践型为辅,导致社团的文体活动比例过大而学术科技活动偏少,没能让课外活动较好地延伸课堂教学;在社团功能发挥的结构方面,目前社团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交往接触面等方面的功能发挥得相对较好,而在促进专业教育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方面的潜在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3.管理乏力。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面临两难问题。一方面,作为非正式组织,社团具有生成的自发性、选择的自主性、组织的松散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不能如管理其他正式学生组织一样以强制性的行政管理理念去管理社团及其成员;另一方面,由于社团参与面广、牵涉面宽、影响力大,相关部门又不能不重视加强管理。这个两难问题如果不处理好,就会导致如目前部分高校社团管理出现的两大极端:要么放任自流,让社团自生自灭,社团缺乏教师的引导、制度的规范和资金的保障,导致管理混乱,难以可持续发展;要么一管到底,管稳了但也管死了,未给社团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真正起管理作用的少,束缚、摊派多,引导、规范、监督、激励、扶持等严重不到位或缺位,对社团的问责机制、监管渠道、激励机制明显缺乏,导致社团缺乏活力、吸引力和创造力。
二、课外教育资源开发视野下学生社团的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
(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明确社团改革建设的目标
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如何确立目标是做好社团改革建设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须分别从社团改革价值取向和高校发展目标这两个层面来分析。从社团改革价值取向层面看,作为高校组织系统中的一员,社团的价值理应体现并融合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上来,唯有如此,作为非正式组织的社团在高校中的价值才能得到合理而充分的认可。但由于社团生成的自发性、运作的自主性、属性的非正式性等特点,在高校组织体系中尚处边缘化位置,在高校教育和管理体系中的价值认可度较低,也因此阻碍了其积极功能的发掘、发挥,阻碍自身的发展。因此,社团改革的出路和落脚点是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开发课外教育资源的视野看,社团在探索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应有所为并一定能有所为。为此,高校应以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确立学生社团的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的明确目标。
据此分析,该校社团的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的目标设置为:通过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校本”与“医本”特色的社团文化、社团活动和项目成果,为医学生提供针对性强、吸引力大、教育内涵丰富、参与面广的活动载体与实践平台,努力把社团建设成为延伸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培育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基地,充分发掘和发挥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等方面的巨大潜在功能。这一目标定位,不仅强调了“校本”与“医本”这两个特色的重要性,还凸显了对社团在医学生专业与人文素质培养、能力训练方面发挥独特优势的期待。
(二)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核心,对学生社团改革确定科学思路,采取有效举措
1.科学的思路。目标决定思路,思路影响成效。社团改革思路是否科学,评判的重要标准应看它是否符合本校的客观实际,能否反映并实现社团的发展要求。具体地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该思路与学校的办学定位、改革目标、发展思路是否相一致,能否达到学校对课外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大局中的期望和诉求;第二,该思路是否建构在对本校社团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准确把握上,能否反映社团与学生对社团发展的期待和诉求;第三,它是否采用了最合适的举措,为实现社团的改革发展目标服务。
综上分析,该校为社团改革发展确立了“五句话”思路:理论研究导航社团,科学管理规范社团,优化结构改革社团,搭建平台服务社团,打造品牌发展社团。即:以最新的社团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把实现对社团的科学管理放在社团工作的首位,以推进社团类型与功能结构的优化为改革突破口,通过为社团搭建展示与竞争的平台来服务社团建设,通过花大力气打造一批精英社团、品牌项目,带动和实现社团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有效的举措。围绕上述“五句话”思路,该校采取了五个推进大学生社团改革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是理论研究导航社团。社团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站在理论的高度指导社团的改革实践。为切实推进学生社团的改革与发展,该校有关部门从2003年起就组织开展了“广西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的变革与发展研究”“医学生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为该校社团改革与发展思路的提出、措施的出台等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
二是科学管理规范社团。该校对社团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首先是建章立制、规范运作、明细考核,多渠道促进社团运作规范化和项目创新运作水平,不断提高社团运作的效率、效能、效益。如通过实施日常管理18项规范实现了对社团的科学有效管理,通过开展星级社团评选、社团年度考核,以实践成果、经验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为主要指标,评选出不同星级的社团,引导社团合理竞争,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激励机制和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其次是通过举办社团骨干策划、管理、执行等专项能力培训班,多举措促进社团骨干队伍建设。再次是通过支持举办社团周年庆、社团软件建设周等多种手段促进社团文化、社团能力建设。最后是坚持校内外相结合,通过优秀社团老师的评聘、评选等多种举措不断加强指导老师队伍建设。
三是优化结构改革社团。该校通过采取政策倾斜、重点投入、项目带动、舆论引导等创新举措,使本校的社团结构从原来的以文体兴趣型为主、专业学术公益型为辅,转变为目前的以医学或相关专业为背景的学术公益类为主(占1/3强),其他各类社团合理共存的社团结构,为引导和发挥社团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培养医学生公益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营造了积极的舆论氛围。如该校的绿色沙龙环保协会、医学生合作营、医院义工组织、红十字会等一批医学专业公益类社团已成为各类社团中的主角,成为医学生实现“三早”(早期接触临床、科研、社会)、锻炼“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重要基地。
四是搭建平台服务社团。近年来,该校把为社团的创新与发展搭建展示、交流、竞争平台作为社团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除大力加强社团网站、期刊等宣传载体建设,为社团交流动态、分享经验、传承文化、优化社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等提供宣传平台外,还通过举办“广西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论坛”、社团博览会、社团文化节等,为社团搭建了展示、交流、竞争、合作平台。其中,“广西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论坛”为由该校发起创办,与广西高工委、团区委联合举办的一个跨高校、跨地区、跨领域的大型研讨与交流活动。历年的论坛分别以“社团发展——从数量到质量发展”“社团发展——环境适应与组织变革”“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大学生社团的道路选择与作用发挥”为主题,通过专家学者主题论坛、精英社团评比、品牌活动展示、特色项目评选、社团博览会、社团之夜联欢晚会等形式,为促进各校社团间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催化社团的项目合作、推动理论创新搭建了平台,也为促进本校社团与学生、学校、社会、政府乃至国际组织间的有效互动,提供了有效而广阔的舞台。
五是打造品牌发展社团。品牌是典型、是导向、是龙头、是核心竞争力。社团与活动的关系就像企业与产品的关系一样,社团没有活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没有品牌活动,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同样,如果一个学校没有品牌社团,社团的改革就没有参照。近年来,该校站在龙头带动的战略高度,着力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精英社团和引领广西社团活动项目化潮流的品牌项目,如该校的绿色沙龙环保协会(以下简称“绿沙”),成为广西首家民间环保组织,它持续关注广西环保事业的突出问题,连续十一年开展了品牌活动“广西大学生绿色营”“少数民族青少年环境教育项目”等,为广西民间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得新加坡、香港等国家与地区多项次的国际民间组织和国内政府部门的项目经费支持,并成为各界赞誉、国内知名的民间环保社团。又如医学生合作营开展的“性与生殖健康进工地”、广西流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等项目,由于其关切社会焦点、关注百姓民生、关怀帮扶弱势群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许,并获得欧盟等国际组织的多期项目经费支持。在其带动下,该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宁养义工项目、红十字会的夕阳爱心工程、艾滋病志愿者中心的“红丝带”项目等十多个项目都为社会所认可并获得世界宣明会、李嘉诚基金会等国际民间组织项目的经费支持。该校以精英为龙头,以品牌为名片,不断推进社团组织建设和项目运作水平,促使学生社团走上了精品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团的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应始终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时代,应始终坚持管理与运作模式创新、组织与制度文化创新、活动与项目设计创新,使社团的建设进入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以更好地开发社团这一重要的课外教育资源,提高社团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贡献率。
[注释]
①李毅昂.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的变革和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5(5):58.
②李毅昂.试论公民社会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的潜在功能[J].理论月刊,2004(12):154.
[关键词]课外教育资源 开发 大学生社团
[作者简介]李毅昂(1972- ),女,广西医科大学团委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广西南宁53002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三批立项课题项目“基于目标模式的医学生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启动项目6号)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74-03
在课外教育资源范畴里,高校学生社团本属校内组织资源,但由于其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广泛且专业涉及面宽、校内外牵涉面广、运作渠道多,因而它也承载着丰富的、有利于促进课外教育目标实现的活动资源、人力资源、财力与物力资源及信息资源。因此,加强社团的改革建设和创新发展,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社团资源、发挥社团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巨大潜在功能意义重大。本文将从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开发的视角,以广西医科大学(以下简称“该校”)的实践为例,探讨学生社团的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
一、课外教育资源开发视野下学生社团的特征及其问题
(一)学生社团是具有显著课外教育资源特质的课外教育载体
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它包括活动资源、组织与人力资源、财力与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开发课外教育资源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形成新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是发现或发挥资源在课外教育中的新的、更大的功能。而高校学生社团是部分具有共同生活理念、业余爱好、专业兴趣、学术观点或其他方面有共同追求的大学生,自发建立起来的、有着既定目标、遵循共同规范的“公益性组织”或“互益性组织”,是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①。社团在组织上具有突出的主体性、在手段上具有显著的灵活性、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在途径上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在覆盖面上具有广泛化、在人力资源上具有丰富性和专业化等特点,因而,它比一般的学生组织更具有显著的课外教育资源特质。
(二)学生社团是适应大学生学习新趋向的课外学习基地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倡导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已呈现目标全面化、内容丰富化、途径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取向精神化的新趋向。然而,单靠传统的“教师—课堂—课本”的“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另外,单靠传统的“学校—教室—书本”的学习场所设置也已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而学生社团作为当前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聚集方式和重要活动载体,它不仅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一种组织方式,还成为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训练、人文素质培养、思想素质培植的有效途径,成为整合校内外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的低成本、高产出的重要平台。学生在其中,不仅能学知识、练技能,还学做人;不仅可学会如何自我实现,还可从中学会与人相处、跟他人合作;不仅可受到来自朋辈的积极影响,还能依托社团接触到更多的有利于个人成长的人和事,从而有效地丰富学习内容、方式和途径,也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视野、空间。
(三)课外教育资源开发视野下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定位失准。对社团合理、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社团是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成立起来的、比较松散的、以娱乐或交友为主要目的的校内非正式组织。这样的定位与计划经济时代封闭的“象牙塔”式高校及社团的本质是吻合的,但不符合新时期的要求。正是这样的失准定位,造成了当前社团在不少高校中被边缘化,高校较少关注其积极功能,而更担心它的负面影响。新时期,大学生社团合理定位应该是:以高校的专业性、学术性为背景依托,由具有共同的生活理念、业余爱好、专业兴趣、学术观点或其他方面有共同追求的大学生自发建立起来的、有着既定目标和规范的“公益性组织”或“互益性组织”,是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属于非营利组织范畴,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组织。②
2.结构失衡。这里包括社团类型的结构失衡和社团功能的结构失衡。在社团类型结构方面,调查研究表明,目前,不少高校的社团主要以兴趣娱乐型为主,理论实践型为辅,导致社团的文体活动比例过大而学术科技活动偏少,没能让课外活动较好地延伸课堂教学;在社团功能发挥的结构方面,目前社团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交往接触面等方面的功能发挥得相对较好,而在促进专业教育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方面的潜在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3.管理乏力。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面临两难问题。一方面,作为非正式组织,社团具有生成的自发性、选择的自主性、组织的松散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不能如管理其他正式学生组织一样以强制性的行政管理理念去管理社团及其成员;另一方面,由于社团参与面广、牵涉面宽、影响力大,相关部门又不能不重视加强管理。这个两难问题如果不处理好,就会导致如目前部分高校社团管理出现的两大极端:要么放任自流,让社团自生自灭,社团缺乏教师的引导、制度的规范和资金的保障,导致管理混乱,难以可持续发展;要么一管到底,管稳了但也管死了,未给社团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真正起管理作用的少,束缚、摊派多,引导、规范、监督、激励、扶持等严重不到位或缺位,对社团的问责机制、监管渠道、激励机制明显缺乏,导致社团缺乏活力、吸引力和创造力。
二、课外教育资源开发视野下学生社团的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
(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明确社团改革建设的目标
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如何确立目标是做好社团改革建设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须分别从社团改革价值取向和高校发展目标这两个层面来分析。从社团改革价值取向层面看,作为高校组织系统中的一员,社团的价值理应体现并融合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上来,唯有如此,作为非正式组织的社团在高校中的价值才能得到合理而充分的认可。但由于社团生成的自发性、运作的自主性、属性的非正式性等特点,在高校组织体系中尚处边缘化位置,在高校教育和管理体系中的价值认可度较低,也因此阻碍了其积极功能的发掘、发挥,阻碍自身的发展。因此,社团改革的出路和落脚点是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开发课外教育资源的视野看,社团在探索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应有所为并一定能有所为。为此,高校应以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确立学生社团的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的明确目标。
据此分析,该校社团的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的目标设置为:通过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校本”与“医本”特色的社团文化、社团活动和项目成果,为医学生提供针对性强、吸引力大、教育内涵丰富、参与面广的活动载体与实践平台,努力把社团建设成为延伸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培育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基地,充分发掘和发挥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等方面的巨大潜在功能。这一目标定位,不仅强调了“校本”与“医本”这两个特色的重要性,还凸显了对社团在医学生专业与人文素质培养、能力训练方面发挥独特优势的期待。
(二)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核心,对学生社团改革确定科学思路,采取有效举措
1.科学的思路。目标决定思路,思路影响成效。社团改革思路是否科学,评判的重要标准应看它是否符合本校的客观实际,能否反映并实现社团的发展要求。具体地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该思路与学校的办学定位、改革目标、发展思路是否相一致,能否达到学校对课外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大局中的期望和诉求;第二,该思路是否建构在对本校社团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准确把握上,能否反映社团与学生对社团发展的期待和诉求;第三,它是否采用了最合适的举措,为实现社团的改革发展目标服务。
综上分析,该校为社团改革发展确立了“五句话”思路:理论研究导航社团,科学管理规范社团,优化结构改革社团,搭建平台服务社团,打造品牌发展社团。即:以最新的社团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把实现对社团的科学管理放在社团工作的首位,以推进社团类型与功能结构的优化为改革突破口,通过为社团搭建展示与竞争的平台来服务社团建设,通过花大力气打造一批精英社团、品牌项目,带动和实现社团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有效的举措。围绕上述“五句话”思路,该校采取了五个推进大学生社团改革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是理论研究导航社团。社团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站在理论的高度指导社团的改革实践。为切实推进学生社团的改革与发展,该校有关部门从2003年起就组织开展了“广西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的变革与发展研究”“医学生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为该校社团改革与发展思路的提出、措施的出台等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
二是科学管理规范社团。该校对社团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首先是建章立制、规范运作、明细考核,多渠道促进社团运作规范化和项目创新运作水平,不断提高社团运作的效率、效能、效益。如通过实施日常管理18项规范实现了对社团的科学有效管理,通过开展星级社团评选、社团年度考核,以实践成果、经验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为主要指标,评选出不同星级的社团,引导社团合理竞争,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激励机制和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其次是通过举办社团骨干策划、管理、执行等专项能力培训班,多举措促进社团骨干队伍建设。再次是通过支持举办社团周年庆、社团软件建设周等多种手段促进社团文化、社团能力建设。最后是坚持校内外相结合,通过优秀社团老师的评聘、评选等多种举措不断加强指导老师队伍建设。
三是优化结构改革社团。该校通过采取政策倾斜、重点投入、项目带动、舆论引导等创新举措,使本校的社团结构从原来的以文体兴趣型为主、专业学术公益型为辅,转变为目前的以医学或相关专业为背景的学术公益类为主(占1/3强),其他各类社团合理共存的社团结构,为引导和发挥社团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培养医学生公益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营造了积极的舆论氛围。如该校的绿色沙龙环保协会、医学生合作营、医院义工组织、红十字会等一批医学专业公益类社团已成为各类社团中的主角,成为医学生实现“三早”(早期接触临床、科研、社会)、锻炼“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重要基地。
四是搭建平台服务社团。近年来,该校把为社团的创新与发展搭建展示、交流、竞争平台作为社团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除大力加强社团网站、期刊等宣传载体建设,为社团交流动态、分享经验、传承文化、优化社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等提供宣传平台外,还通过举办“广西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论坛”、社团博览会、社团文化节等,为社团搭建了展示、交流、竞争、合作平台。其中,“广西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论坛”为由该校发起创办,与广西高工委、团区委联合举办的一个跨高校、跨地区、跨领域的大型研讨与交流活动。历年的论坛分别以“社团发展——从数量到质量发展”“社团发展——环境适应与组织变革”“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大学生社团的道路选择与作用发挥”为主题,通过专家学者主题论坛、精英社团评比、品牌活动展示、特色项目评选、社团博览会、社团之夜联欢晚会等形式,为促进各校社团间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催化社团的项目合作、推动理论创新搭建了平台,也为促进本校社团与学生、学校、社会、政府乃至国际组织间的有效互动,提供了有效而广阔的舞台。
五是打造品牌发展社团。品牌是典型、是导向、是龙头、是核心竞争力。社团与活动的关系就像企业与产品的关系一样,社团没有活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没有品牌活动,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同样,如果一个学校没有品牌社团,社团的改革就没有参照。近年来,该校站在龙头带动的战略高度,着力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精英社团和引领广西社团活动项目化潮流的品牌项目,如该校的绿色沙龙环保协会(以下简称“绿沙”),成为广西首家民间环保组织,它持续关注广西环保事业的突出问题,连续十一年开展了品牌活动“广西大学生绿色营”“少数民族青少年环境教育项目”等,为广西民间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得新加坡、香港等国家与地区多项次的国际民间组织和国内政府部门的项目经费支持,并成为各界赞誉、国内知名的民间环保社团。又如医学生合作营开展的“性与生殖健康进工地”、广西流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等项目,由于其关切社会焦点、关注百姓民生、关怀帮扶弱势群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许,并获得欧盟等国际组织的多期项目经费支持。在其带动下,该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宁养义工项目、红十字会的夕阳爱心工程、艾滋病志愿者中心的“红丝带”项目等十多个项目都为社会所认可并获得世界宣明会、李嘉诚基金会等国际民间组织项目的经费支持。该校以精英为龙头,以品牌为名片,不断推进社团组织建设和项目运作水平,促使学生社团走上了精品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团的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应始终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时代,应始终坚持管理与运作模式创新、组织与制度文化创新、活动与项目设计创新,使社团的建设进入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以更好地开发社团这一重要的课外教育资源,提高社团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贡献率。
[注释]
①李毅昂.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的变革和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5(5):58.
②李毅昂.试论公民社会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的潜在功能[J].理论月刊,2004(1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