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信息可信度研究范式的三维阐释与构建

来源 :现代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147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急信息源呈现用户需求导向、系统复杂性和重要性。借鉴工程化思维和WSR系统方法论,对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范式与体系构建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工程化思维下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构建WSR三维结构,从理论路线、科学知识、工具方法和应用研究3个方面总结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以提高应急信息源可信度质量,提高应急事件管理能力,减少应急伤害和损失,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范式;工程化思维;WSR方法论
  D0l:10.3969/j.issn.1008—0821.2017.06.004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024—07
  信息化社会火箭般发展速度,使得各类信息与知识数量暴增,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民众面前。应急信息源,即针对突发事件的信息载体。突发事件一般有突发性、伤害性、不稳定性、扩散性和传染性等特征,提高应急信息源的可信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信度”(Credibility)是指能够相信的程度,心理学、信息科学、市场学、图书情报等不同领域对信息可信度的研究重点与角度各不相同,大量文献调研发现,可信度的两大核心内容分别为可信赖和专业性。在图书情报领域主要应用于信息利用与传播领域,用户是否利用、传播信息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即为信息可信度。依据信息传播过程,应急信息可信度研究可从信息源、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三方面着手。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中要求推进“数字工程”进程,切实提高应急信息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工程化情报学思想应运而生。笔者引入工程化思维理念,也即将研究体系构建过程中所需要的流程、原始数据、工具方法和专家智慧等进行工程化构建,以促进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的构建能更加完善和规范。
  Eifini spiliotopoulou等研究发现,库存决策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管理人员提供的需求预测信息可信度;Toro,Richard A等研究智利国家空气质量信息系统通过Beta监测来测量反应颗粒物信息的可靠性;薛传业等以甬温交通事故为背景,构建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的信任模型,结果表明,来源可信度将正向影响公众对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信任度;汤志伟等以汶川地震为例研究发现,网民对政府、媒体信息的信任度高于普通网民,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时期的信息可信度远高于地震前的网络信息;彭志华等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确定公共危机中网络新闻可信度影响因素有:网民使用程度、依赖程度和知觉易用性等。
  本文引入工程化思维,借鉴WSR系统方法论,依据应急信息源的特性,做出工程化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构建范式分析,并构建WSR三维结构图,最后总结出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综合图,为日后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切实提高应信息源质量,增强应急管理的能力。
  1理论基础
  1.1工程化思维与情报学科的融合
  系统工程是资源、技术、社会、伦理等多种要素的集成与最优配置,包含由投资者、工程师、经济学家、管理者和实施者共同组建的利益共同体。而情报学科的研究需要各种数据资源、文献资料、工具方法、逻辑思维、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等多种要素,也是一个需要投资者、学科带领人、研究员、助手各个角色的集体活动。工程化,是指将经验、技巧和知识等进行理论、规范化,构建一个可重复创造有价值产品的最优体系。工程化思维的宗旨是灵活地解决系统工程问题,不仅将系统工程变为现实的桥梁,也重视人文、社会等相关方面的协调发展。研究应急信息源的可信度,将会面临截然不同的理论研究路线、不同学科的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和研究者们的巧妙集合,形成新的研究体系,如何综合配置各个学科体系,高效、准确地对应急信息源可信度进行辨别、计算和评估,提高应急信息源的质量,提高应急事件管理能力,则需要有效的方法论的指导。工程化思维下的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庞大的知识体系的搭建,也即将相关的理论、知识、方法和研究逻辑进行系统化,构建一个有组织、可重复创造新知识的研究体系。因此,在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构建中融入工程化思维是有据可循的。
  1.2工程化思维下的应急信息源的特征
  信息源,也即信息的来源。在图书情报领域,信息源是所有成果的源泉,以及经过民众智慧和劳动加工后的成果。应急信息源是指在应急事件发生后的相关信息源,其包含两个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应急事件的大小、发生时间、区域范围、频率、速度等特征参数;社会属性指主要指可能引起的社会经济损失和影响。应急信息源是应急事件的属性、特征和内容的体现,反映应急事件发生后所呈现的事态状况。阮光册认为危机信息源具有记录性、突发性和系统性;葛洪磊总结应急信息源的特征有: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广泛性;相丽玲等总结出舆情危机信息源的传播广泛性和多级衍生性。
  据此,论文总结工程思维下的应急信息源有如下特征:
  1.2.1用户需求为主导
  应急信息源将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而调整。面对具有伤害性、传播性等特征的突发事件,用户将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意识与需求行为以做出應急判断和反应,因此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若用户信息需求发生转移,应急情报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此时的用户需求则是在发挥其主导作用。
  1.2.2系统复杂性
  应急事件往往是涉及自然人文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突发事件。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很难全面、具体呈现在民众面前,且不同类型的应急事件持续时间、涉及区域不定,并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应急信息源亦会随应急事件而变化,也将涉及不同领域、职位的广发民众,不易控制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系统复杂性。
  1.2.3重要性
  应急事件发生后,应急信息会进行一定的传播,且应急信息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其信息源可信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据霍夫兰证实,应急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传播效果就越好,亦利于社会各阶层对应急事件的管理和决策,也利于广大民众积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做出有效应急行为,切实减少应急损失,因此,应急信息源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1.3 WSR方法论
  WSR方法论是“物理一事理一人理方法论”的简称,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由中国著名系统科学专家顾基发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在英国UHULL大学提出。该方法论综合多种方法,将“物理”、“事理”和“人理”巧妙配置,有效利用来解决复杂问题,体现出中国的哲学辩证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物理”揭示事物真实现象与客观规律;“事理”是指在问题处理过程中人们所面对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人理”是指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感情、习惯、知识、利益、斗争和管理等。WSR方法论已经被应用于如智能交通系统、项目评价、解决知识收益分配方法等各个领域的项目工程。本次研究中,“物理”是指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的理论路线,“事理”是指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学科等,“人理”是指在研究应急信息源可信度问题的逻辑结构。“物理”、“事理”、“人理”三者之间不是相互分割,各自独立的.而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维度的分解,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互相补充的。具体而言,“事理”和“人理”中的基本规律,蕴含“物理”的性质,而处理“物理”、“人理”的相关问题中,也离不开“事理”的作用,“人理”亦是如此。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的研究,不仅涉及用户的需求、确定研究目的,还需要调查分析相关知识背景等诸多环节,整个流程需要各个部分之间的协作,所涉及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也横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亦具有一定的系统复杂性。因此,引入研究对象为复杂项目系统的WSR系统工程方法论,可针对其系统复杂性和重要性,实现“物理”、“事理”和“人理”的最优化配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2工程化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范式与WSR过程分析
  2.1工程化思维的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范式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提出了情报工程的研究范式,也即“事实数据 工具方法 专家智慧”。这给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将工程化思维与其完美融合,优化研究过程。笔者从资源获取,方法工具与知识组合的角度展开分析,“事实数据”对应资源的获取,“工具方法”指知识分析的工具,“专家智慧”侧重知识组合,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构建范式,如图1所示:
  2.1.1应急信息
  数据是科学研究的支撑,是科研产出的基础。一方面,研究者可以从大型数据库或专题数据库展开应急信息源的研究与论证,如国内外知名的文献全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CNKI数据库、如兰德—MIPT恐怖事件数据库、灾害应急专题数据库等;另一方面,可以访问在某领域研究成果丰硕的机构(如大学、研究院等)网站,查阅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如调查报告、专家访谈、数据挖掘等方式積累资源。例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斯坦福研究所,分别在华盛顿、新泽西、中东、日本和香港等都设置分所,搭建全世界信息资源情报网,不仅丰富该研究所的研究内容,也增强其对研究工作的决策能力。当然,不同研究所、大学和学者之间也可以增强学术交流与共享,如推进数据期刊的进程,共享原始数据,加强对原始数据的质量监督与多次利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数据不真实、数据缺失等问题仍然不可避免,对事实数据的获取、共享和质量监管,可以是日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2.1.2工具方法
  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的研究,需要依附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的支持。国际上很多机构都研究出其一系列的工具方法、评价体系、模型、算法等,并不断地验证、纠正与更新。如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危机管理文本分析、定量战略计划矩阵等;兰德公司的投资组合分析工具、计算机辅助决策分析工具等。总之,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应注重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融合,打破传统研究局限,实现工程化的集成化与系统化。
  2.1.3专家智慧
  研究成果是由学者的智慧而来,通常是某一个团队所有成员的共同智慧结晶。研究者在其专业领域的专业素养、信息洞察力、论证分析能力等,都将发挥巨大作用,某些专家的见解、研讨、合作与交流甚至可能成为优质成果的关键。除了与本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跨学科、跨单位和跨领域学者的智慧搭配也尤为重要。不同背景、专业素养、研究角度的专家对某一应急信息源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与判断,利于实现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的全面性与系统性。
  2.2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构建WSR过程分析
  WSR方法论的步骤有:①理解意图;②制定目标;③调查分析;④构造策略;⑤选择方法;⑥协调关系;⑦实现构想。基于工程化应急信息源的特征与科学研究过程,论文将应用于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构建工作过程分为:①用户需求;②制定目标;③背景研究;④理论路线;⑤工具方法;⑥优化评估;⑦应用研究。了解用户的需求后,才能确定应急信息源的重要性和研究必要性,并据此确定研究目标,并在调查分析当前背景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不同学科的理论路线,搭建研究框架,并选择相适应的工具、方法等,进行严谨而全面的论证、计算和研究,并对研究成果的优化预评估,提高研究内容和质量,并为推广应用和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构建WSR流程图如图2所示: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分析了不同阶段的研究目标与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
  3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构建
  基于工程化思维和WSR方法论对构建工程化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的过程分析,本文提出了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的WSR三维结构,如图3所示。“物理维”是在基础学科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各学科的专业性和融合性,确定相关理论研究路线;“事理维”是分析各个学科间的联系,为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人理维”是指专家智慧的研究逻辑结构与工具方法的选择,体现出研究员和专家的管理水平和知识结构。
  3.1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理论研究   在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理论路线的研究在三维结构中体现为“物理维”。基于前面的论述,应急信息源可信度可以从“权威性”与“客观性”两个方面着手。英国百科全书认为,能够对别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变化的内容或在困境中需要求助的人或事物,均是具有“权威性”的体现;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表述、解释或事实,即具有客观性。美国斯坦福大学劝服技术实验室的Fogg在测评网站信息可信度时利用显著性和解释性理论,分别在:信息内容、参与者的参与度、使用评价、对内容的认知与判断等方面来体现不同网站可信度的显著性,用解释性进一步判断网站内容是否可信。应急信息的发布与表达,一方面需要确定发布的目的,作为客观事实向公众通报应急事件相关信息,为其应急行为与应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另一方面要确定信息阐述过程中是否明确表明其客观立场,除上述两个方面,还需要考虑应急信息的时效性、完整性与其质量性。
  Storyful是一个于2010年成立致力于突发事件信息源可信度验证的网站,是目前为止全球最可靠最专业的信息源可信度检验网站。它拥有一套完整的社交信源服务链:监测一核实一授权一交易。该网站利用自身设计的Newswire对信息实时监控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并将可能存在可信度问题的信息交给人工编辑。编辑依据不同的信息形式、内容与类型,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知识结构,采取相应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核实与验证,来判断其真伪性。在此过程中,编辑将根据核实进程为相关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如“确认”、“无根据”,方便对信息进一步处理。人工编辑重点核查3点:时间、地点、目击者身份。编辑团队会审核上传人的历史记录,有过不实信息记录者将被记入黑名单。此外,编辑团队还会利用Google街景、卫星图等数据库数据进行地点信息的核实,随后进行内容与逻辑分析。该网站之所以被公认为目前最权威的信息源可信度验证网站,源于其对各类社交平台信息源可信度的准确判断与分类。其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自身研发的技术与相关工具,而是人工编辑的经验与智慧,也即Little提出的“人工算法”。
  3.2应急信息源可信度学科知识研究
  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的研究不是某单一学科需要研究的问题,与图书情报、传播学、计算机理论和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均密不可分,在三维结构中体现为“事理维”。笔者以“Emergency”、“Information”和“Reliability”为关键词,对查找结果进行分析,得到Web 0f Science类别和研究方向部分记录如图4、图5所示。
  根据图4、图5显示,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方向主要有:工程学、网络通信、计算机科学等,研究学科主要有电气电子、电子通信、计算机信息系统、公共管理、环境科学、软件工程、管理学、物理学、图书情报等方面。按联合国科教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将以上涉及学科分类,涉及的基础学科有:数学、逻辑学、物理学、社会科学等。
  不同的学科领域对信息源可信度的研究内容与侧重点也迥然不同。从现代新闻学可信度研究的发展史来看,可信度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内容、信息源于传播媒介3个方面,但这其中存在一定模糊概念,有学者认为信息源是属于传播媒介可以归为一类。在营销沟通领域,信息源可信度重点考察用于商业用途的信息对消费者的说服作用。而在实际购买交流中,并没有实际方便可用的方法来检验交流中的具体内容,当人们购买后并认可某一产品后,在其脑海中便会对该产品的信息源产生一定的信赖,对其可靠性结合自身经验有了一定的认知与判断,由此可见,信息媒介仅仅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不能模糊地与信息源归为一类。在计算机学科领域,主要研究如何通过相关算法对信息可信度进行验证、优化和评估,如马伟瑜利用优化的PageRank,依据网站从属关系、连接结构、主题内容等来计算网站提供信息的可信程度。在图书情报领域,学者对以社会化媒体为载体的某一类信息可信度的判断较为关注,如吕亚兰等在国内外网络健康信息质量评价相关研究基础上,建立以用户为评价主体的公众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为公众网络健康信息查询和选择提供决策依据;查先进等运用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双路径模型研究微博环境下用户的学术信息搜索行为,认为用户对行为的态度改变收到信息质量(中枢路径)和信源可信度(边缘路径)的影响;朱宁等学术信息的特性,确定影响判断学术信息可信度的因素,有文献来源、作者相关信息、参考文献综合比较信息等。当然,各个学科并非独立发展,很多研究将会综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攻克思维和技术上的难题。Walthen和Burkell基于心理学与信息交流学的相关理论构建迭代模型指導用户判断信息可信度,整个过程分为3个步骤:用户通过对信息源(如网站等)进行版式、色彩、图表、信息组织等方面做整体评估,其次对其信息内容做准确性、时效性等方面的判断,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经验对其可信度进行最后判定。
  3.3应急信息源可信度工具方法与应用研究
  应急信息源可信度工具方法与应用研究凝结研究者的智慧结晶,其思维逻辑过程体现每一个研究的工作内容和思维程序,体现在从无到有,从单薄到丰富的过程。整个过程每个环节不一定单独进行,可能不同环节重叠在一起,也可能多次循环进行。专家的智慧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体现在研究方法中的每一步。WSR方法论是情报工程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其工程化思维强调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也强调相关工程技术方法的集成。在研究论证过程中,可借鉴相关工程技术方法,构建专门的应急信息源可信度分析模型和平台,使得研究者充分发现潜在的信息与规律,更全面地构建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应急信息源会因突发事件和用户需求而呈现复杂性、系统性和多变性,其可信度研究可更为细化多元。海量应急信息源中蕴藏着巨大的挖掘和研究价值,需要不断评估与完善,及时修正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以不断完善研究体系,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最终旨在引导广大民众科学、有效地对相关信息进行判断,合理决策。Meola提出情境评估模型,建议用户使用3种不同的技术去测评信息可信度,分别为:推广审评过去的相关信息资源,如利用信息中介告知用户如何获取高质量、健康的信息资源;利用对比法比较所获取的相关信息与过去同期的相比是否一致;最后通过查找多个不同网站去多角度验证信息的方法来最终判断信息的可信度。Wathen研究影响用户对信息可信度的因素,并在“信息表面评估一信息可信评估一内容评估”的逻辑层面构建信息评估体系来协助广大民众更好地判断信息可信度,以满足民众的需求。Lucassen和Schraagen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用户对信息源的初步判断、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素质组合形成信息信任模型,从信息的基础内容、信息的表达特征和信息源特征3个维度构建3s模型指导用户对信息可信度的判断。
  综合以上论证,总结出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综合图,如图6所示:
  4结语
  论文基于应急信息源的用户需求导向、系统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特点,对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范式进行分析,构建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WSR三维结构图,从学科知识、理论路线、工具方法和应用研究四方面总结应急信息源可信度研究体系综合结构图,为科学、全面构建应急信息源研究体系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本研究检  验了自尊和利他主义在SNS用户的内容分享态度与内容分享行为之间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  究根据人人网上信息的不同类型,把内容分享态度和内容分享行为分成了4类:工具型?思  想型?消遣型和情感型?研究调查了来自于人人网的231名用户?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自尊  对于工具型?思想型分享态度和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利他主义对于思想型分  享态度和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本刊讯 3月2日,记者从陕西省委军民融合办获悉:截至目前,陕西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复工率达100%,做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有序推进。  省委军民融合办结合省内各地区疫情实际,下发了有序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单位复工复产的通知,成立了12个联络小组,对口联络协调各市(区)各辖区企业复工复产。中航工业西飞公司体系化推进复工复产,目前整体人员复工率已达到98.4%,项目复工率100%,复工后首架运-20
〔摘要〕当前经济环境中,供应链企业间进行协同创新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乃至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供应链企业进行充分的知识共享是其进行有效的协同创新的必要条件。本文首先对供应链企业间协同创新及其知识共享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及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供应链企业间基于知识共享的协同创新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当知识共享风险过大时,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行为难以发生;当知识共享风险较小时,企业才
摘 要: ‘京葫CRV3’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以‘05-13-15-9-8-20-1’为母本、‘06-10-5-13-11-16-8’为父本选育的高耐病毒病杂交西葫芦新品种。该品种早熟,植株长势强,茎蔓长。第1雌花着生在第6~7节,瓜码密,连续坐瓜力强。商品瓜浅绿色带细网纹,光泽度好,中长柱形,瓜长22~24 cm,直径7~8 cm,顺直均匀。单瓜质量400 g左右,667 m2产量约6
[摘 要]基于共词分析理论,采用知识图谱绘制工具对CNKI中收录的有关德尔菲法研究与应用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发现德尔菲法在我国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引进介绍和创新发展两个阶段,德尔菲法在我国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层次分析法、科技预测、影响因素分析、医学等相关领域。  [关键词]德尔菲法;知识图谱;共词分析;发展状况;应用领域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
【摘 要】 利用微课,在教学中把阅读与写作进行高效对接,需要选择彼此融通的学习点,把阅读与写作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目的。一是强化立体实践,进行微课教学,聚焦和融合阅读、写作学习点;二是加强扩、改写训练,利用微课教学的便利化优势,进行创新训练;三是进行看图训练,转换思维方式,把图画信息有效化为文字表达。  【关键词】 初中语文;微课教学;阅读与写作;高效学习;策略
摘要:新优41号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6师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中晚熟西瓜新品种。直播栽培全生育期87d,果实发育期35d,植株生长势中等,主蔓第8~10节出现第1朵雌花,平均坐果节位14节。果实椭圆形,果形指数1.3。果皮浅绿上覆深绿色齿条带;瓜瓤桃红色,瓤质细脆,纤维少,汁多,风味上乘,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以上。单果重5kg,667m2产量3000~4000kg。不裂果,耐贮运,适宜在长江以
〔摘 要〕通过对12位研究型高校图情学院科研人员的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国际科研产出可划分为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二维结构,一般而言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并确定了行为和成果类型。影响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因素包括个体层面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因素以及组织环境层面因素,除已有研究中大部分影响教师科研绩效的因素得到访谈学者认可外,访谈亦得出一些新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国际科研产出;半结构化
摘 要: 开抗3号是根据西瓜生产和市场需求,用开封86号×开封169号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西瓜新品种。植株长势较强,易坐果。果实发育期32 d,全生育期104 d。果实椭圆形,果皮灰绿色覆隐锯齿条带,瓤色红,品质优,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6%,边部8.8%。一般单果质量6 kg,667 m2产量3 500~4 000 kg。适宜我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广大瓜区种植。  关键词: 西瓜; 新品
〔摘要〕本文针对机构知识库中期刊贡献度评价指标的复杂性,形式多样性,模糊性等特点,构建了基于三角模糊数表达模糊信息和UOWA算子的期刊质量评估模型,并从RePEc机构知识库1 800种期刊随机抽取5个经济期刊,利用8项定量评价指标,采用模糊理论中的模糊语义处理同行评议专家评审数据进行质量评定,试图为我国机构知识库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期刊定量评价指标;同行评议;模糊集合理论;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