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移动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碎片化”的信息和“去中心化”的特点也对教师权威、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提出挑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媒体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140 — 02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手机WAP2.0网络的普及和无线网络WIFI的开设,继电视、报纸、广播三大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之后, 移动新媒体出现并且受众广泛。有调查数据显示,2011全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51310万人,移动电话的普及率73.55(部/百人)。①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基本上普及了智能移动手机,这种移动新媒体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集通信、娱乐、社交、工具(查找资料)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媒体终端机。移动新媒体以其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一、移动新媒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移动新媒体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据2012年11月,笔者以牡丹江医学院在校本科生为研究总体,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在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新媒体使用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较全面的涉及了移动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诸多方面,能够较全面的反映问题。
(一)移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1.移动媒体在大学生中应用多于固定网络媒体。以使“人人、时时、处处” 上网成为可能的移动网络为依托的3G手机的强势推广,已实现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全面覆盖、全程融入,通过移动通讯设备上网成为当前大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休闲方式。调查数据显示,当前66.5%大学生经常使用的上网方式是手机。57.5%的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在两小时以上,7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的普及对个人生活影响很大。当前高校校园存在着信息海量信息与相对闭塞的强烈反差。由于条件限制,大学生通过固定互联网、电视、报纸等纸媒获取外界信息的并不方便,大多数人只通过手机了解。因此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34%)已经成为与国内广播、电视、报刊等(38.5% )同样重要的信息渠道,影响力远远大于校内宣传、教育和讲座报告等。
2.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对大学生性格塑造影响深远。智能手机安装的移动网络软件如飞信、QQ、微博、微信等深受大学生欢迎,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经常登录的QQ( 48%) 和人人网(20.5%)等社交网络平台。便捷的上网方式和新鲜好玩的程序,契合了大学生追求和展示个性的愿望。48.5%的大学生上网是为了休闲娱乐,其次是阅览新闻、查阅资料和聊天交友。随时随地发微博、微信,改状态、晒心情、秀照片,分享和转发帖子等虚拟空间活动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分量加大,成为紧张学习生活的一个泄压阀。
3.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在给海量信息传递打开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不良信息的散播开了一扇窗。网络流行文化中一些为了吸引眼球而恶意炒作、恶搞、捏造的一些鱼龙混杂的内容也被大学生接受,对还没形成稳定的价值观、缺乏理性判断力、追求新鲜刺激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误导。新媒体的“微”特征传递的信息呈“碎片化”,简短并海量的信息冲击带来浅阅读时代,影响了大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养成了大多数人在手机面前动动手指代替动脑的不良思维方式。
(二)移动新媒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1.对老师权威的考验。一方面,新媒体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新方式,在网络空间,教师可以选择以真实的教师、朋友身份或者匿名、隐身的方式进行交流,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教师运用网络或手机的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感兴趣。这种沟通方式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获得信息。另外一方面,也对传统师生沟通方式带来挑战。新媒体“去中心化”的特征给了每个人成为话语中心的机会,无中心、观点尖锐、信息及时等造成对教师权威的威胁,大部分教育者在新媒体时代在信息获取中处于被动地位,新媒体意识淡漠、信息滞后,往往难以对学生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教育,这些都考验教师驾驭新媒体教育平台的智慧。
2.对教学内容的消解。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内容图文并茂、声像俱全,为教学带来视听立体感,使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在新媒体裹夹的海量信息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着浅与深、新与旧、日常叙事与宏大叙事等方面的反差,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条理性大大削弱,消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主体地位。
3.对教学模式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侧重教育主体向客体的灌输。新媒体技术快速传播、交流便捷的特点,改变了原有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增加了思想理论教育的复杂性,传统的单向灌输逐步转向了侧重交互疏导方式;另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侧重点在课堂教学方面,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与共享性,打破传统教育阵地的时空局限,拓展了课后教育的空间,当前网上舆论引导和管理能力还跟不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造成了课后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空间的“失语”。
二、移动新媒体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一)有利于把握时代脉搏,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在以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传入的价值观同时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是整个一代人的共病,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视问题,借助新媒体的有利因素,丰富思想理论传播的渠道,打破以往传统的单一工作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本着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原则,把握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因势利导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出正面声音,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走进学生内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压力,加之“90后” 对各种信息缺乏分析和鉴别的能力,新媒体信息的“无屏障性”带给的高校大学生带来思想认识上的困惑急需思想上的帮助和引导。由于新媒体的虚拟性、互动性,大学生往往敞开心扉把心中的困惑、爱恋、好恶、矛盾、困难、追求等都吐露出来,这给教育者提供了一个从侧面了解学生真实思想、倾听他们的诉求的机会,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及时解释,对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给予指导,拉近教育主体与客体的距离,真正做到“三贴近”,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
(三)有利于创新教育平台,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新媒体的出现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方式,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巨大的优势更广泛更主动更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从而克服传统式教育受时空限制的不足,弥补课后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空间的“失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一个崭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新媒体在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创新隐性教育载体、改革教育方式等方面也改变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机制,借力新媒体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三、 移动新媒体视域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面对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和深受其影响的大学生,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积淀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材要点讲解、正面宣传的同时,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当前思想理论界的发展动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透彻的分析;其次,更新先进的教育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有“跨出半步”的意识,做一名既懂专业又懂技术的教师。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掌握新媒体时代的话语权,挖掘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思潮及时回应、合理解释、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大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首先,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接触、解读、使用媒体,新媒体语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加强辨别能力、剖析能力和筛选能力和网络道德教育。其次,在学生中培养“意见领袖”,发挥“意见领袖”在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的正确导向作用,让大学生在选择、接受和传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信息时,能够自觉选择健康的、文明的信息,遵守网络法律和网络道德,主动拒绝反动的、低调的、淫秽的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
(三)牢牢占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打造一个充满生趣、高效互动的课堂。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要考虑到新媒体传递的海量、新鲜的资讯,紧跟时政资讯和舆论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地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既可以用正确的观点解读时政,又可以将多种形式的内容作为教学支撑材料。在教学方法上,借助新媒体增强教学互动,例如:在使用讨论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讨论问题通过微博、微信的形式公布,广泛发动同学积极加入讨论话题,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对各种不同观点进行互动交流,避免了课堂讨论的时间、场合的限制。在教学空间上,结合现有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校园宣传栏等教育资源,拓宽教学途径,搭建新媒体形式的教学平台,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QQ群、校园BBS、微博、微信等多领域形成教育合力。设计符合新媒体传播的教材、教案,以简洁、有趣、轻松、结论性的网络语言传递教育内容,积极占领新媒体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净化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参 考 文 献〕
〔1〕李琴.高校消费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理论界,2011,(02):203-204.
〔2〕李茂,贾兆帅.网络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5):208-209.
〔3〕刘琳,李英.高校学生使用微博和社交网站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南京理工大学的调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73-77.
〔4〕石霞香.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现状分析——以福州高校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2,(08):56-58.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媒体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140 — 02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手机WAP2.0网络的普及和无线网络WIFI的开设,继电视、报纸、广播三大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之后, 移动新媒体出现并且受众广泛。有调查数据显示,2011全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51310万人,移动电话的普及率73.55(部/百人)。①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基本上普及了智能移动手机,这种移动新媒体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集通信、娱乐、社交、工具(查找资料)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媒体终端机。移动新媒体以其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一、移动新媒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移动新媒体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据2012年11月,笔者以牡丹江医学院在校本科生为研究总体,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在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新媒体使用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较全面的涉及了移动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诸多方面,能够较全面的反映问题。
(一)移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1.移动媒体在大学生中应用多于固定网络媒体。以使“人人、时时、处处” 上网成为可能的移动网络为依托的3G手机的强势推广,已实现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全面覆盖、全程融入,通过移动通讯设备上网成为当前大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休闲方式。调查数据显示,当前66.5%大学生经常使用的上网方式是手机。57.5%的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在两小时以上,7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的普及对个人生活影响很大。当前高校校园存在着信息海量信息与相对闭塞的强烈反差。由于条件限制,大学生通过固定互联网、电视、报纸等纸媒获取外界信息的并不方便,大多数人只通过手机了解。因此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34%)已经成为与国内广播、电视、报刊等(38.5% )同样重要的信息渠道,影响力远远大于校内宣传、教育和讲座报告等。
2.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对大学生性格塑造影响深远。智能手机安装的移动网络软件如飞信、QQ、微博、微信等深受大学生欢迎,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经常登录的QQ( 48%) 和人人网(20.5%)等社交网络平台。便捷的上网方式和新鲜好玩的程序,契合了大学生追求和展示个性的愿望。48.5%的大学生上网是为了休闲娱乐,其次是阅览新闻、查阅资料和聊天交友。随时随地发微博、微信,改状态、晒心情、秀照片,分享和转发帖子等虚拟空间活动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分量加大,成为紧张学习生活的一个泄压阀。
3.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在给海量信息传递打开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不良信息的散播开了一扇窗。网络流行文化中一些为了吸引眼球而恶意炒作、恶搞、捏造的一些鱼龙混杂的内容也被大学生接受,对还没形成稳定的价值观、缺乏理性判断力、追求新鲜刺激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误导。新媒体的“微”特征传递的信息呈“碎片化”,简短并海量的信息冲击带来浅阅读时代,影响了大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养成了大多数人在手机面前动动手指代替动脑的不良思维方式。
(二)移动新媒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1.对老师权威的考验。一方面,新媒体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新方式,在网络空间,教师可以选择以真实的教师、朋友身份或者匿名、隐身的方式进行交流,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教师运用网络或手机的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感兴趣。这种沟通方式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获得信息。另外一方面,也对传统师生沟通方式带来挑战。新媒体“去中心化”的特征给了每个人成为话语中心的机会,无中心、观点尖锐、信息及时等造成对教师权威的威胁,大部分教育者在新媒体时代在信息获取中处于被动地位,新媒体意识淡漠、信息滞后,往往难以对学生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教育,这些都考验教师驾驭新媒体教育平台的智慧。
2.对教学内容的消解。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内容图文并茂、声像俱全,为教学带来视听立体感,使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在新媒体裹夹的海量信息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着浅与深、新与旧、日常叙事与宏大叙事等方面的反差,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条理性大大削弱,消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主体地位。
3.对教学模式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侧重教育主体向客体的灌输。新媒体技术快速传播、交流便捷的特点,改变了原有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增加了思想理论教育的复杂性,传统的单向灌输逐步转向了侧重交互疏导方式;另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侧重点在课堂教学方面,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与共享性,打破传统教育阵地的时空局限,拓展了课后教育的空间,当前网上舆论引导和管理能力还跟不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造成了课后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空间的“失语”。
二、移动新媒体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一)有利于把握时代脉搏,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在以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传入的价值观同时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是整个一代人的共病,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视问题,借助新媒体的有利因素,丰富思想理论传播的渠道,打破以往传统的单一工作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本着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原则,把握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因势利导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出正面声音,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走进学生内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压力,加之“90后” 对各种信息缺乏分析和鉴别的能力,新媒体信息的“无屏障性”带给的高校大学生带来思想认识上的困惑急需思想上的帮助和引导。由于新媒体的虚拟性、互动性,大学生往往敞开心扉把心中的困惑、爱恋、好恶、矛盾、困难、追求等都吐露出来,这给教育者提供了一个从侧面了解学生真实思想、倾听他们的诉求的机会,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及时解释,对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给予指导,拉近教育主体与客体的距离,真正做到“三贴近”,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
(三)有利于创新教育平台,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新媒体的出现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方式,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巨大的优势更广泛更主动更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从而克服传统式教育受时空限制的不足,弥补课后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空间的“失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一个崭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新媒体在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创新隐性教育载体、改革教育方式等方面也改变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机制,借力新媒体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三、 移动新媒体视域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面对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和深受其影响的大学生,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积淀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材要点讲解、正面宣传的同时,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当前思想理论界的发展动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透彻的分析;其次,更新先进的教育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有“跨出半步”的意识,做一名既懂专业又懂技术的教师。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掌握新媒体时代的话语权,挖掘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思潮及时回应、合理解释、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大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首先,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接触、解读、使用媒体,新媒体语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加强辨别能力、剖析能力和筛选能力和网络道德教育。其次,在学生中培养“意见领袖”,发挥“意见领袖”在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的正确导向作用,让大学生在选择、接受和传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信息时,能够自觉选择健康的、文明的信息,遵守网络法律和网络道德,主动拒绝反动的、低调的、淫秽的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
(三)牢牢占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打造一个充满生趣、高效互动的课堂。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要考虑到新媒体传递的海量、新鲜的资讯,紧跟时政资讯和舆论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地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既可以用正确的观点解读时政,又可以将多种形式的内容作为教学支撑材料。在教学方法上,借助新媒体增强教学互动,例如:在使用讨论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讨论问题通过微博、微信的形式公布,广泛发动同学积极加入讨论话题,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对各种不同观点进行互动交流,避免了课堂讨论的时间、场合的限制。在教学空间上,结合现有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校园宣传栏等教育资源,拓宽教学途径,搭建新媒体形式的教学平台,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QQ群、校园BBS、微博、微信等多领域形成教育合力。设计符合新媒体传播的教材、教案,以简洁、有趣、轻松、结论性的网络语言传递教育内容,积极占领新媒体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净化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参 考 文 献〕
〔1〕李琴.高校消费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理论界,2011,(02):203-204.
〔2〕李茂,贾兆帅.网络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5):208-209.
〔3〕刘琳,李英.高校学生使用微博和社交网站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南京理工大学的调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73-77.
〔4〕石霞香.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现状分析——以福州高校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2,(08):56-58.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