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主体,并在群众中进行的,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性文化。它具有主体的群众性、风格的通俗性、来源的基层性、效果的实用性、作用方式的渗透性等显著特征。群众文化因其具有的宣传与教化、规范与调控、交往与凝聚、娱乐与审美、普及与传承等功能,理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视,使之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关键词:群众文化;发展;建设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掌握文化和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群众文化遇到了冲击和挑战,要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本文主要从更新观念,优化机制,激发工作积极性;创新活动载体,发展群众文化;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艺术培训,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艺术水平;建设一支精干优良的文化专业队伍,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坚守群众文化公益性质,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五方面探讨,那么要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抓好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由单纯的兴趣爱好转变为"求知、求乐、求美"的多元化需求,既强调个体文化享受,又要求提高文化素养;既追求大众文化,又崇尚高雅文化;既积极参与,又广泛展示,亟需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文化人才队伍,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由于受思想观念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制约,专业文化人才缺乏有效的整合,文化、教育系统的专业人员、艺术院校的学生、艺术团体的专业工作者等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也就难以实现与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对接。
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完善基层文化事业组织机构网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基层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切实改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鼓励和吸引优秀文艺人才到基层文化单位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着力培养一大批立足基层、有开拓精神的基层文化领头人。
二、创新体制
我国的文化站原是适应计划经济建立起来的,其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有许多优势和特点,但是,这种管理模式有一种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它既可按群众文化运动发展规律办事,又可不按群众文化规律办事。因此,这些兴办的文化站是运动的产物,是扶持的产物,没有投入,没有扶持,它一天也生存不下去,更谈不上发展。因此,要创新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而发展群众文化。
三、有效的管理
在群众文化的软硬件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套机制,突出抓好了办公楼、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一条街各种艺术培训中心等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基层文化站、社区、村级管理的群众文化艺术团体及个人的业务辅导,并对其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指导,以便形成整体,产生战斗力。全力去提高站内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怎揽磁器活。”
要求业务人员要有较过硬的专业技能,为此,站内多次实施“走出去”学习,参加书法、美术、歌咏、戏剧、曲艺、诗歌等专业的培训,提高服务群众文化的技艺水平,基本上要求做到“本专业精、邻专业会、跨专业懂”。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四、发挥文化站自身职能
群众文化有机地结合和直观地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得到了赞同和认可。它净化了人们的灵魂,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进向上,使之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因此我们要重视群众文化对人的影响,加强领导,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拓展社会参与方式,实施综合治理,与时俱进,做好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
五、发展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广场文化的迅速兴起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城市建设为广场文化的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城市形象的评判标准由单纯看经济发展程度,转向注重城市文化内涵和市民素质;人们对娱乐和休闲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日益旺盛;人们文化素养的日益提高,为广场文化的兴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动力。广场文化作为公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内容上,注重雅俗共赏,提升内涵建设;在形式上,注重融会贯通,吸收利用各门类的艺术特长;在举办时间上,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政府组织和群众自发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群众艺术、文化站等的工作岗位规范,逐步推进文化工作人员专业化。鼓励和倡导社会自办文化,培养和发展社区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村业余文艺队伍,逐步完善城市社区文化指导员和农村文化辅导员制度。
群文工作者在开展活动后要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开拓工作思路,多想点子和办法,组织活动才会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参考文献:
[1]李忠华.浅谈广场文化在繁荣群众文化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0(04).
[2]顾燕燕.广场文化的审美透视[J].新余高专学报,201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土山镇文化站)
关键词:群众文化;发展;建设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掌握文化和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群众文化遇到了冲击和挑战,要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本文主要从更新观念,优化机制,激发工作积极性;创新活动载体,发展群众文化;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艺术培训,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艺术水平;建设一支精干优良的文化专业队伍,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坚守群众文化公益性质,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五方面探讨,那么要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抓好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由单纯的兴趣爱好转变为"求知、求乐、求美"的多元化需求,既强调个体文化享受,又要求提高文化素养;既追求大众文化,又崇尚高雅文化;既积极参与,又广泛展示,亟需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文化人才队伍,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由于受思想观念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制约,专业文化人才缺乏有效的整合,文化、教育系统的专业人员、艺术院校的学生、艺术团体的专业工作者等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也就难以实现与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对接。
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完善基层文化事业组织机构网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基层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切实改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鼓励和吸引优秀文艺人才到基层文化单位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着力培养一大批立足基层、有开拓精神的基层文化领头人。
二、创新体制
我国的文化站原是适应计划经济建立起来的,其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有许多优势和特点,但是,这种管理模式有一种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它既可按群众文化运动发展规律办事,又可不按群众文化规律办事。因此,这些兴办的文化站是运动的产物,是扶持的产物,没有投入,没有扶持,它一天也生存不下去,更谈不上发展。因此,要创新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而发展群众文化。
三、有效的管理
在群众文化的软硬件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套机制,突出抓好了办公楼、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一条街各种艺术培训中心等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基层文化站、社区、村级管理的群众文化艺术团体及个人的业务辅导,并对其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指导,以便形成整体,产生战斗力。全力去提高站内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怎揽磁器活。”
要求业务人员要有较过硬的专业技能,为此,站内多次实施“走出去”学习,参加书法、美术、歌咏、戏剧、曲艺、诗歌等专业的培训,提高服务群众文化的技艺水平,基本上要求做到“本专业精、邻专业会、跨专业懂”。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四、发挥文化站自身职能
群众文化有机地结合和直观地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得到了赞同和认可。它净化了人们的灵魂,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进向上,使之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因此我们要重视群众文化对人的影响,加强领导,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拓展社会参与方式,实施综合治理,与时俱进,做好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
五、发展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广场文化的迅速兴起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城市建设为广场文化的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城市形象的评判标准由单纯看经济发展程度,转向注重城市文化内涵和市民素质;人们对娱乐和休闲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日益旺盛;人们文化素养的日益提高,为广场文化的兴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动力。广场文化作为公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内容上,注重雅俗共赏,提升内涵建设;在形式上,注重融会贯通,吸收利用各门类的艺术特长;在举办时间上,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政府组织和群众自发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群众艺术、文化站等的工作岗位规范,逐步推进文化工作人员专业化。鼓励和倡导社会自办文化,培养和发展社区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村业余文艺队伍,逐步完善城市社区文化指导员和农村文化辅导员制度。
群文工作者在开展活动后要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开拓工作思路,多想点子和办法,组织活动才会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参考文献:
[1]李忠华.浅谈广场文化在繁荣群众文化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0(04).
[2]顾燕燕.广场文化的审美透视[J].新余高专学报,201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土山镇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