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古”文,我们要还原“古”的历史,在其阅读教学中有效結合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同时,要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做指导,真正充分发挥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真正从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出发,真正把“古”文变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让文言文教学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规律和文言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稳妥的教学方法,彰显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心指导的语文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整体能力。下面我就以个人的经验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和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语文教师要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接受美的熏陶。好的导语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能使学生自愿地投入到文言文中去。
二、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注解、查工具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根据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文言文,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预习都更为重要。文言文预习的关键是依靠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及时帮助释疑,并适时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断建立起自信。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读注解。置注解于不顾,上课只会一门心思地记录老师的讲解,结果,教师讲得积极性越高,学生记得被动性越强,学习的过程也就越苦闷,成绩当然也提不高。布卢姆说:“据我们看,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中受到挫折,但我们相信,如果学生对一项任务极为厌烦的话,他们迟早都会放弃的。”如果学会了读注解,用工具书,学生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的发现,从而激发起阅读兴趣。所以,教师不必一字一句的讲解,只需引导学生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从而帮助其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课标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读书是自己的事,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应主要依靠自己去解决,如果连读注解、查工具书的这种最起码的学习方法都不会,那根本就无从谈及探究学习。
三、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朗读。
一篇文言文,就像一道菜肴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激起学习兴趣。一道菜讲究香、色、味,一篇文章讲究形、意、情。品一道菜需要眼看、鼻闻、口尝、心悟,品一篇文章需要眼到、耳到、口到和心到。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针对文章的特点、主题和情感,作导演式的点拨、简介,指导学生喜欢读。教师范读或利用录音机、磁带、影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去读文,只有品味出文章的真情实感,才能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在读中译句解意。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形、意、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教师进一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句意、段意和文意。学生自觉地在读中译句解意,比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效果会好得多。在读中析文悟旨。一篇文章通过其一定的表现形式,表现一定的主题和思想感情,教师要指导学习结合背景材料,作者简介,在读中品析、体会和感悟。读出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才能很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特色和主旨。教师点拨指导、引发学生析文悟旨,读出文章的意味、情调和意趣,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在读中积词攒句。在读中积词攒句犹如撷珠拾贝,头脑中积累的佳词妙句,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学生在读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语言规律,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的积累,进而感悟人性的真善美。
四、语文教师要在“猜译”中学会举一反三,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也是必要环节。这一环节只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不是要教师代替。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所以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指导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分三步,首先对照注解和词语手册进行直接翻译;其次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适当调换顺序;最后按照文言文的特点像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这种常规方法大多教师还是会采用。在平时的训练中,思考指导学生采用“猜译”的方法。“猜译”即在翻译中老师先不讲解,也不让学生参考任何有译文的配套资料书,只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文言知识对新课文的词义进行推测猜想。“猜译”可以调动积累,增加学生的知能储备。学生在接触一篇新文言文前,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能储备,让学生不看资料书而去推测文句的意思,学生必然会把本篇中的文言词句与曾经学过的文言知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然后用旧知来探求新知。这就便与把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从而丰厚文言知能储备。
五、语文教师要扩展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面。
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扩展阅读面,这就需要阅读课外文言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以引导,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与课文同步的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延伸相关练习,例如:教《唐雎不辱使命》时,可以延伸到《晏子使楚》,这两篇文章具有相似之处。只有这样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改变了文言文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多与学生合作,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在初中文言文课堂上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告别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拨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迷雾,让学生看清文言文道路上的阳光,增加他们在文言文学习上的兴趣与信心,那么,初中文言文课堂将是快乐的天堂。
参考文献:
[1]宁鸿彬.掌握多种讲解课文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廖飞飞.谈谈“建构式”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
[3]毛伟贤,中学文言文教学亟需改革,《语文教学之友》.
[4]苏涛,把诵读放到文言文学习的首位上来,人民教育出版社.
[5]赵志伟,学会学习文言文,《中学语文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规律和文言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稳妥的教学方法,彰显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心指导的语文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整体能力。下面我就以个人的经验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和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语文教师要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接受美的熏陶。好的导语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能使学生自愿地投入到文言文中去。
二、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注解、查工具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根据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文言文,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预习都更为重要。文言文预习的关键是依靠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及时帮助释疑,并适时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断建立起自信。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读注解。置注解于不顾,上课只会一门心思地记录老师的讲解,结果,教师讲得积极性越高,学生记得被动性越强,学习的过程也就越苦闷,成绩当然也提不高。布卢姆说:“据我们看,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中受到挫折,但我们相信,如果学生对一项任务极为厌烦的话,他们迟早都会放弃的。”如果学会了读注解,用工具书,学生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的发现,从而激发起阅读兴趣。所以,教师不必一字一句的讲解,只需引导学生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从而帮助其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课标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读书是自己的事,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应主要依靠自己去解决,如果连读注解、查工具书的这种最起码的学习方法都不会,那根本就无从谈及探究学习。
三、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朗读。
一篇文言文,就像一道菜肴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激起学习兴趣。一道菜讲究香、色、味,一篇文章讲究形、意、情。品一道菜需要眼看、鼻闻、口尝、心悟,品一篇文章需要眼到、耳到、口到和心到。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针对文章的特点、主题和情感,作导演式的点拨、简介,指导学生喜欢读。教师范读或利用录音机、磁带、影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去读文,只有品味出文章的真情实感,才能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在读中译句解意。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形、意、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教师进一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句意、段意和文意。学生自觉地在读中译句解意,比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效果会好得多。在读中析文悟旨。一篇文章通过其一定的表现形式,表现一定的主题和思想感情,教师要指导学习结合背景材料,作者简介,在读中品析、体会和感悟。读出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才能很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特色和主旨。教师点拨指导、引发学生析文悟旨,读出文章的意味、情调和意趣,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在读中积词攒句。在读中积词攒句犹如撷珠拾贝,头脑中积累的佳词妙句,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学生在读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语言规律,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的积累,进而感悟人性的真善美。
四、语文教师要在“猜译”中学会举一反三,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也是必要环节。这一环节只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不是要教师代替。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所以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指导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分三步,首先对照注解和词语手册进行直接翻译;其次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适当调换顺序;最后按照文言文的特点像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这种常规方法大多教师还是会采用。在平时的训练中,思考指导学生采用“猜译”的方法。“猜译”即在翻译中老师先不讲解,也不让学生参考任何有译文的配套资料书,只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文言知识对新课文的词义进行推测猜想。“猜译”可以调动积累,增加学生的知能储备。学生在接触一篇新文言文前,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能储备,让学生不看资料书而去推测文句的意思,学生必然会把本篇中的文言词句与曾经学过的文言知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然后用旧知来探求新知。这就便与把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从而丰厚文言知能储备。
五、语文教师要扩展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面。
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扩展阅读面,这就需要阅读课外文言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以引导,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与课文同步的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延伸相关练习,例如:教《唐雎不辱使命》时,可以延伸到《晏子使楚》,这两篇文章具有相似之处。只有这样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改变了文言文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多与学生合作,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在初中文言文课堂上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告别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拨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迷雾,让学生看清文言文道路上的阳光,增加他们在文言文学习上的兴趣与信心,那么,初中文言文课堂将是快乐的天堂。
参考文献:
[1]宁鸿彬.掌握多种讲解课文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廖飞飞.谈谈“建构式”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
[3]毛伟贤,中学文言文教学亟需改革,《语文教学之友》.
[4]苏涛,把诵读放到文言文学习的首位上来,人民教育出版社.
[5]赵志伟,学会学习文言文,《中学语文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