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采访的叙事功能
通常我们把采访视为新闻报道前期对新闻事件的调查研究过程。实际上,新闻的叙事在采访时就已经开始了,这是由采访的性质所决定的。
新闻记者一般很少能拍摄到突发事件的全过程,更通常的情形是新闻记者在事后才能赶到现场。这时,记者除了采访,没有其他办法告诉观众事件发生的过程。
还原手法在新闻报道中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允许使用。因此,采访对新闻叙事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具有无可代替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新闻事件大多在引起人们关注前就已经发生。即使记者在事件尚未结束就及时扛着摄像机接近事件,也只是在事件过程中的某一时刻切入。如果不准备做追踪报道,记者就必须在这一点上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否则将丧失新闻时效性。在这种情况下,采访承担着让观众了解该事件发生和发展趋势的作用,也就是新闻叙事的功能。
由于电视传媒要求镜头在新闻叙事中与实际事件同步,镜头前的采访就直接成为完成叙事的手段。笔者曾经报道过因旧城拆迁改造导致拆迁户多年未能回迁的新闻事件,如在拆迁户居住的地下室环境拍摄的《我想有个家》,其叙事部分内容便是靠采访完成的。
解说:邓玉喜一家属于最早被拆迁的一批。拆迁时与开发商协议两年后回迁。但十年过去了,这个家中有两个残疾人的拆迁户仍住在开发商安排的地下室里。
邓妻:当时说两年以后就可以安置了。我们两年以后找开发(公司),他说没房子,我们就住到地下室了。
记者:你后来有没有再找他们?
邓妻:找他们了。我说姑娘是个残疾,照顾照顾吧,不要求什么,安排个一楼就行。这不是一直都解决不下来。
解说:在无望的等待中,这个家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邓妻:小孩残了,眼睛也模糊了,还是学生呢。身体素质下降也很厉害,从来不见阳光,又潮。(哭诉)你说我们住在这儿将近七八年了,反正我们是老百姓,也没有办法。我们去年找人家,首先是没房子,安置不了,我们去哪个部门找人家?
解说: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过渡的拆迁户还有不少,长的住了十午,短的也有六七年。李老太就在地下室送走了她的老伴,如今只剩她孤身一人。
李老太:今年老伴去世前,经常说“我住不上新房子了”,经常生气,房子就是心上的病。谁知道什么时候能给(房子),我怕也得死在这儿,都死在这儿。(哭诉)老伴生气,我也生气。
解说:说起回迁的事,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
居民:我去找(开发公司的)芝涛经理,他说没时间。我不想走,他把我手一掐一抡,跑了。再找就不在,没人,不让你进去。
这段采访中没有多用解说词,是考虑到解说词达不到采访所具有的事实本身的说服力。像这样少用解说、多用采访的形式在许多新闻节目中都可以看到。某些情况下,新闻叙事几乎完全是通过采访完成的。
二、采访叙事与新闻本质
采访直接体现为叙事,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尤其如此。对电视记者的实际操作来说,明确他们的叙事角度不是在写新闻稿,而是在前期采访时就已经开始。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后期根本做不出好新闻来。
我们说采访即叙事,通常是把采访和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等量齐观,即新闻事实只能从实际生活中获得。尽管并不是实际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能构成新闻事实,但新闻事实只能从实际生活中得到却是毫无疑义的。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的方法,或者是获取新闻事实的唯一方法。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便没有新闻。它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生命之‘根’永远只能是事实。”无论是前期的采访还是后期的报道,都不可能离开这个根本。由此可见,新闻报道在某种角度上看就是叙事。叙事通常是在事实清楚之后进行的,事实尚未弄清楚之前必然要先做调查研究。因此,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尤其当事件的脉络或者内情不太清楚时,记者必须通过采访深入了解事件,才能让观众对事件有完整的认识。事实上,在对事实进行调查研究时,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决定了。
采访作为一种调查研究,是在更本真的层面上还原事实的真相。如果我们仅仅把采访当作新闻叙事,则完全有可能陷入肤浅乃至虚假的报道。几年前,山西省会太原仿佛在一夜之间出现了商用不动产开发和投资热。这场开发和投资热是紧跟着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兴起的,但是不是同样的原因导致的呢?在《省城商铺火了吗?》中,笔者对有关现象进行了新闻调查。
解说:显然,许多中小投资者在受到银行利率持续走低和股市不振的双重困扰后,纷纷把目光转向了正在兴起的商用不动产投资。由此,也带动了众多开发商的转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但是双方能不能实现各自的目标,取决于这个市场是如何形成的,最终能达到多大。
记者:你看为什么会一下子热起来?
受访者:上半年“六项整治”,太原拆掉了315万平方米的违建.90%都是各种临街商铺,造成现在商铺很抢手。开发商就是看准了这个机会。商人么,就是这样的。
记者:那么投资者呢?除了这个原因,是不是他们认为太原的商用不动产也和广州、上海一样,会不断增值?
受访者:我觉得还没到这个程度,主要原因还是商铺拆得太多。没有这个“六项整治”,太原的商用不动产不会一下这么热。市场就是300多万平方米这么大,大家还是要冷静一点。
尽管太原和北京、上海等地都出现了商用不动产热,表面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原因不同,相应的商机大小也不同。因此在节目的最后我们提醒老百姓要谨慎入市。深入的采访或调查研究对于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很重要,必须认识到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从某种角度看,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和采访构成叙事之间确实存在矛盾:一个是要澄清事实,一个是要叙述事实,对事实的叙述应该是在澄清后进行的。
三、采访的指向
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采访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事实。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采访即使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也不能脱离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我们把采访这种调查研究也视为叙事,采访的成败关键在于能不能让观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采访是在还原事实本身,但这种还原并不是电视剧似的还原,也不是简单地在“看到”的层面上还原,而是在让观众理解的层面上还原事件。
采访既然是对事件前因后果的调查研究,就必然和叙事联系在一起。所谓叙事最基本的层面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把事情的发生发展叙述下来,其中包含了叙事者对事件前因后果的理解。这和新闻采访作为对事实的一种特殊调查研究,在认识事物的性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其间的差别在于新闻采访是让事件以及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清晰起来的活动,因而我们认为采访是特殊的调查研究。毋庸置疑,这种调查研究指向的是事实,而不能是其他。
如果要和后期的叙事加以区别,不妨把采访称为前叙事。在前叙事阶段,记者对事件从哪个角度来看,向什么方向追寻,决定了将来的报道方向。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而不是事实本身。不同的记者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常常会有不同,高手总是能引人入胜地让大众从贴近事实的角度领会新闻事件。新闻事件当初在记者眼中是如何清晰起来的,取决于记者的采访过程。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往往会下意识地在心中叙事。
新闻不允许向壁虚构,甚至有时记者明明知道某些内容是事实,但因为没有拍摄或者采访到、没法补救而不敢放到报道中。记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报道新闻事实,让受众从这个角度或者那个角度去领会新闻事实。但记者必须用事实或者让事实说话,换言之,记者必须让镜头和采访说话。
正是由于新闻报道的这种严格要求,使采访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更直接成为叙事的手段。
通常我们把采访视为新闻报道前期对新闻事件的调查研究过程。实际上,新闻的叙事在采访时就已经开始了,这是由采访的性质所决定的。
新闻记者一般很少能拍摄到突发事件的全过程,更通常的情形是新闻记者在事后才能赶到现场。这时,记者除了采访,没有其他办法告诉观众事件发生的过程。
还原手法在新闻报道中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允许使用。因此,采访对新闻叙事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具有无可代替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新闻事件大多在引起人们关注前就已经发生。即使记者在事件尚未结束就及时扛着摄像机接近事件,也只是在事件过程中的某一时刻切入。如果不准备做追踪报道,记者就必须在这一点上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否则将丧失新闻时效性。在这种情况下,采访承担着让观众了解该事件发生和发展趋势的作用,也就是新闻叙事的功能。
由于电视传媒要求镜头在新闻叙事中与实际事件同步,镜头前的采访就直接成为完成叙事的手段。笔者曾经报道过因旧城拆迁改造导致拆迁户多年未能回迁的新闻事件,如在拆迁户居住的地下室环境拍摄的《我想有个家》,其叙事部分内容便是靠采访完成的。
解说:邓玉喜一家属于最早被拆迁的一批。拆迁时与开发商协议两年后回迁。但十年过去了,这个家中有两个残疾人的拆迁户仍住在开发商安排的地下室里。
邓妻:当时说两年以后就可以安置了。我们两年以后找开发(公司),他说没房子,我们就住到地下室了。
记者:你后来有没有再找他们?
邓妻:找他们了。我说姑娘是个残疾,照顾照顾吧,不要求什么,安排个一楼就行。这不是一直都解决不下来。
解说:在无望的等待中,这个家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邓妻:小孩残了,眼睛也模糊了,还是学生呢。身体素质下降也很厉害,从来不见阳光,又潮。(哭诉)你说我们住在这儿将近七八年了,反正我们是老百姓,也没有办法。我们去年找人家,首先是没房子,安置不了,我们去哪个部门找人家?
解说: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过渡的拆迁户还有不少,长的住了十午,短的也有六七年。李老太就在地下室送走了她的老伴,如今只剩她孤身一人。
李老太:今年老伴去世前,经常说“我住不上新房子了”,经常生气,房子就是心上的病。谁知道什么时候能给(房子),我怕也得死在这儿,都死在这儿。(哭诉)老伴生气,我也生气。
解说:说起回迁的事,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
居民:我去找(开发公司的)芝涛经理,他说没时间。我不想走,他把我手一掐一抡,跑了。再找就不在,没人,不让你进去。
这段采访中没有多用解说词,是考虑到解说词达不到采访所具有的事实本身的说服力。像这样少用解说、多用采访的形式在许多新闻节目中都可以看到。某些情况下,新闻叙事几乎完全是通过采访完成的。
二、采访叙事与新闻本质
采访直接体现为叙事,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尤其如此。对电视记者的实际操作来说,明确他们的叙事角度不是在写新闻稿,而是在前期采访时就已经开始。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后期根本做不出好新闻来。
我们说采访即叙事,通常是把采访和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等量齐观,即新闻事实只能从实际生活中获得。尽管并不是实际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能构成新闻事实,但新闻事实只能从实际生活中得到却是毫无疑义的。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的方法,或者是获取新闻事实的唯一方法。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便没有新闻。它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生命之‘根’永远只能是事实。”无论是前期的采访还是后期的报道,都不可能离开这个根本。由此可见,新闻报道在某种角度上看就是叙事。叙事通常是在事实清楚之后进行的,事实尚未弄清楚之前必然要先做调查研究。因此,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尤其当事件的脉络或者内情不太清楚时,记者必须通过采访深入了解事件,才能让观众对事件有完整的认识。事实上,在对事实进行调查研究时,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决定了。
采访作为一种调查研究,是在更本真的层面上还原事实的真相。如果我们仅仅把采访当作新闻叙事,则完全有可能陷入肤浅乃至虚假的报道。几年前,山西省会太原仿佛在一夜之间出现了商用不动产开发和投资热。这场开发和投资热是紧跟着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兴起的,但是不是同样的原因导致的呢?在《省城商铺火了吗?》中,笔者对有关现象进行了新闻调查。
解说:显然,许多中小投资者在受到银行利率持续走低和股市不振的双重困扰后,纷纷把目光转向了正在兴起的商用不动产投资。由此,也带动了众多开发商的转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但是双方能不能实现各自的目标,取决于这个市场是如何形成的,最终能达到多大。
记者:你看为什么会一下子热起来?
受访者:上半年“六项整治”,太原拆掉了315万平方米的违建.90%都是各种临街商铺,造成现在商铺很抢手。开发商就是看准了这个机会。商人么,就是这样的。
记者:那么投资者呢?除了这个原因,是不是他们认为太原的商用不动产也和广州、上海一样,会不断增值?
受访者:我觉得还没到这个程度,主要原因还是商铺拆得太多。没有这个“六项整治”,太原的商用不动产不会一下这么热。市场就是300多万平方米这么大,大家还是要冷静一点。
尽管太原和北京、上海等地都出现了商用不动产热,表面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原因不同,相应的商机大小也不同。因此在节目的最后我们提醒老百姓要谨慎入市。深入的采访或调查研究对于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很重要,必须认识到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从某种角度看,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和采访构成叙事之间确实存在矛盾:一个是要澄清事实,一个是要叙述事实,对事实的叙述应该是在澄清后进行的。
三、采访的指向
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采访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事实。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采访即使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也不能脱离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我们把采访这种调查研究也视为叙事,采访的成败关键在于能不能让观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采访是在还原事实本身,但这种还原并不是电视剧似的还原,也不是简单地在“看到”的层面上还原,而是在让观众理解的层面上还原事件。
采访既然是对事件前因后果的调查研究,就必然和叙事联系在一起。所谓叙事最基本的层面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把事情的发生发展叙述下来,其中包含了叙事者对事件前因后果的理解。这和新闻采访作为对事实的一种特殊调查研究,在认识事物的性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其间的差别在于新闻采访是让事件以及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清晰起来的活动,因而我们认为采访是特殊的调查研究。毋庸置疑,这种调查研究指向的是事实,而不能是其他。
如果要和后期的叙事加以区别,不妨把采访称为前叙事。在前叙事阶段,记者对事件从哪个角度来看,向什么方向追寻,决定了将来的报道方向。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而不是事实本身。不同的记者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常常会有不同,高手总是能引人入胜地让大众从贴近事实的角度领会新闻事件。新闻事件当初在记者眼中是如何清晰起来的,取决于记者的采访过程。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往往会下意识地在心中叙事。
新闻不允许向壁虚构,甚至有时记者明明知道某些内容是事实,但因为没有拍摄或者采访到、没法补救而不敢放到报道中。记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报道新闻事实,让受众从这个角度或者那个角度去领会新闻事实。但记者必须用事实或者让事实说话,换言之,记者必须让镜头和采访说话。
正是由于新闻报道的这种严格要求,使采访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更直接成为叙事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