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题预测]
资本主义经济史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的发展,其史鉴作用日益突出。反映到高考中,资本主义经济史引起了命题者极大的关注,从历年高考的考点来说,有各个时期的经济现象,有重要的经济政策,有重要的经济概念,有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对经济、科技和政治关系的理解等。从命题的区间来看,蒸汽时代和二战后的内容是命题的密集区。考查的题型涵盖了高考的所有题型,其中,材料解析题比重较大,简答题则多是从经济与政治联系的角度进行情境设置的。
[备考重点]
1 英、法、美、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和各自呈现出的发展特点是历年命题的重点。
2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是考查的重点。
3 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了解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原因是近年来涉及较多的新的命题点。
4 经济全球化及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是多年来常考常新的热点。
[问题阐释与认识]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1 三个前提:
(1)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指国内外政局)。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相比,显示出先进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新制度的建立一般有四种途径,即革命、改革、统一运动、独立运动)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也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即改革,如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 四个条件:
(1)科学技术: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因素。
(2)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命线,包括国内和海外市场。
(3)资本:殖民掠夺、价格革命、海外贸易、贩卖黑奴、圈地运动、战争赔款、引进外资等是获取资本的基本方式。
(4)自由劳动力:“人”的解放——美国废除黑奴制,俄国废除农奴制;农民与土地的分离——英国圈地运动,美国西进运动,日本承认土地私有;资本主义经济瓦解封建自然经济,如中国近代封建自然经济不断瓦解,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移民,如美国欧亚移民大量涌入,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
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与市场的关系
(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与市场的关系
1 苏联: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市场,实行配给制。②新经济政策,恢复市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③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和市场。
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①照搬苏联模式,产生严重的经济困难。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改革,试图突破苏联模式,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强调市场的作用,但又出现分散主义等问题。波兰经济改革提出中央计划与企业自治相结合。匈牙利把中央管理与商品、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联系,成效显著。捷克斯洛伐克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但因苏联出兵干预而失败。
基本认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始终没能科学认识市场的作用,始终没能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导致经济、政治危机日趋严重,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在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下,最终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实践遭到重大挫折。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市场的关系
1 过渡时期:①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投机商人,夺取市场领导权,稳定了物价,使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②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培植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市场。
2 1956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①照搬苏联模式,否定市场的作用。②人民公社化和“文革”时期在极“左”思潮影响下,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③加之国际环境恶劣,被迫封闭,失去世界市场。20年闻经济建设 与西方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两代领导集体探索出正确的市场观和发展观,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发的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主张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对外开放突出面向海外市场。邓小平多次强调市场的非意识形态性,解放了思想。②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1年中国加入APEC,2001年加入WTO,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4 近、现代中国加人世界市场之比较
五、历史上的土地政策调整问题
(一)资本主义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
1 英国:14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革命期间采用拍卖王室土地等方法,形成并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
2 法国: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大批属于封建贵族和教会的土地,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吉伦特派统治时期,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雅各宾派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形成了小地产制;拿破仑《民法典》保证农民革命时期得到的土地。
3 美国:美国的“西进运动”和林肯颁布《宅地法》,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促进了西部开发;罗斯福新政对农业进行调整,以缓和农业经济危机。
4 俄国:1861年改革中,农奴出钱赎买份地。
5 日本:明治政府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使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保障。
6 德国:容克贵族地主获得土地,进行资本主义化的生产。
基本认识:(1)对英法革命中处理土地问题的比较:①英国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丧失土地,但形成并巩固了太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法国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从长远上看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2)美国的“西进运动”和《宅地法》的通过,推动了其西部开发,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
(二)社会主义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
1 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1)十月革命后,工农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
(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3)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4)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所有制从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
(5)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
(6)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轻视农业、掠夺农业积累发展资金的弊端,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
2 我国建国后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基本认识:(1)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农民土地私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变成土地公有制,二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2)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建立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都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资本主义经济史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的发展,其史鉴作用日益突出。反映到高考中,资本主义经济史引起了命题者极大的关注,从历年高考的考点来说,有各个时期的经济现象,有重要的经济政策,有重要的经济概念,有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对经济、科技和政治关系的理解等。从命题的区间来看,蒸汽时代和二战后的内容是命题的密集区。考查的题型涵盖了高考的所有题型,其中,材料解析题比重较大,简答题则多是从经济与政治联系的角度进行情境设置的。
[备考重点]
1 英、法、美、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和各自呈现出的发展特点是历年命题的重点。
2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是考查的重点。
3 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了解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原因是近年来涉及较多的新的命题点。
4 经济全球化及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是多年来常考常新的热点。
[问题阐释与认识]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1 三个前提:
(1)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指国内外政局)。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相比,显示出先进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新制度的建立一般有四种途径,即革命、改革、统一运动、独立运动)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也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即改革,如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 四个条件:
(1)科学技术: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因素。
(2)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命线,包括国内和海外市场。
(3)资本:殖民掠夺、价格革命、海外贸易、贩卖黑奴、圈地运动、战争赔款、引进外资等是获取资本的基本方式。
(4)自由劳动力:“人”的解放——美国废除黑奴制,俄国废除农奴制;农民与土地的分离——英国圈地运动,美国西进运动,日本承认土地私有;资本主义经济瓦解封建自然经济,如中国近代封建自然经济不断瓦解,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移民,如美国欧亚移民大量涌入,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
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与市场的关系
(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与市场的关系
1 苏联: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市场,实行配给制。②新经济政策,恢复市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③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和市场。
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①照搬苏联模式,产生严重的经济困难。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改革,试图突破苏联模式,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强调市场的作用,但又出现分散主义等问题。波兰经济改革提出中央计划与企业自治相结合。匈牙利把中央管理与商品、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联系,成效显著。捷克斯洛伐克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但因苏联出兵干预而失败。
基本认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始终没能科学认识市场的作用,始终没能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导致经济、政治危机日趋严重,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在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下,最终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实践遭到重大挫折。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市场的关系
1 过渡时期:①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投机商人,夺取市场领导权,稳定了物价,使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②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培植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市场。
2 1956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①照搬苏联模式,否定市场的作用。②人民公社化和“文革”时期在极“左”思潮影响下,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③加之国际环境恶劣,被迫封闭,失去世界市场。20年闻经济建设 与西方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两代领导集体探索出正确的市场观和发展观,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发的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主张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对外开放突出面向海外市场。邓小平多次强调市场的非意识形态性,解放了思想。②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1年中国加入APEC,2001年加入WTO,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4 近、现代中国加人世界市场之比较
五、历史上的土地政策调整问题
(一)资本主义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
1 英国:14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革命期间采用拍卖王室土地等方法,形成并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
2 法国: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大批属于封建贵族和教会的土地,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吉伦特派统治时期,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雅各宾派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形成了小地产制;拿破仑《民法典》保证农民革命时期得到的土地。
3 美国:美国的“西进运动”和林肯颁布《宅地法》,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促进了西部开发;罗斯福新政对农业进行调整,以缓和农业经济危机。
4 俄国:1861年改革中,农奴出钱赎买份地。
5 日本:明治政府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使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保障。
6 德国:容克贵族地主获得土地,进行资本主义化的生产。
基本认识:(1)对英法革命中处理土地问题的比较:①英国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丧失土地,但形成并巩固了太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法国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从长远上看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2)美国的“西进运动”和《宅地法》的通过,推动了其西部开发,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
(二)社会主义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
1 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1)十月革命后,工农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
(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3)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4)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所有制从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
(5)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
(6)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轻视农业、掠夺农业积累发展资金的弊端,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
2 我国建国后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基本认识:(1)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农民土地私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变成土地公有制,二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2)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建立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都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