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滚蛋吧,肿瘤君》这部电影,很久以前就看到过介绍,之前看片名又以为是那种插科打诨闹着玩的“时尚闹剧”,却不料影片的“质地”比片名要严肃得多、深刻得多、耐人寻味得多。
记得以前有一些号称“电影界卖萝卜的”制片人,卖电影的时候老拿“哭”说事儿,动不动就叫嚣:“你看了要是不哭,我退你电影票钱”!一来二去,仿佛好电影的标准就成了“一哭遮百丑”。如果按这个标准,《滚蛋吧,肿瘤君》后半部分能把电影院哭成每次北京暴雨后的大桥下面,貌似比其他“电影界种萝卜的”著名导演更能催人泪下。
可是最近电影院又特别流行搞“笑”,似乎只要能咯吱观众笑出声来的电影甭管多么恶俗都能赚的盆满钵满。要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滚蛋吧,肿瘤君》大半部分能笑翻很多年轻时髦的观众,何愁票房不高?
其实,哭和笑,都是电影的一种“佐料”。现在的餐饮业,佐料加得足,口味比较重,往往食客就趋之若鹜。哭和笑作为精神食粮的“佐料”,也往往迎合着当下电影观众追求刺激的偏好。但是电影毕竟不是只走食道和大肠的,还是要走心的,所以多少要有一些情怀,比如关于生死的掂量,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等等等等。
所以,同样是“笑”,《滚蛋吧,肿瘤君》比《煎饼侠》之类的庸俗喜剧笑得高级多了。特别是熊顿在身患绝症后还对帅哥主治医生所产生的类似“花痴”般的感情和做派,既符合人物心理,又是在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前提下适度夸张的,一个有点兒没心没肺的都市女孩儿的乐观与幽默被自然流露出来。
所以,同样是癌症引发的“哭”,《滚蛋吧,肿瘤君》里的白百何比《小时代4》里的郭采洁哭得好看多了,也感人多了。这种“好看”和“感人”不仅仅是演技上的高下立判,更是人物情感逻辑自然发展与矫揉造作的差别。郭采洁在《小时代4》里演的貌似一个在商海沉浮中呼风唤雨的女强人,可一听说自己得了癌症,那个哭简直是为哭而哭式的寻死觅活,类似相声里讽刺的中国农村妇女为了蹭顿饭去哭灵。反观白百合在《滚蛋吧,肿瘤君》里的哭戏就很有节制,是调动着观众进入角色的心理世界——因为痛过你的痛,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众所周知,讲段子时最尴尬的是“讲的人乐喷了而听众无动于衷”,最高境界则是“讲的人不乐、听的人乐不可支”。哭戏也一样:郭采洁那种“轰隆隆的雷雨声”完全无法打动我,反倒是《滚蛋吧,肿瘤君》中有口皆碑的李建义老师买薯片那一段不闻悲声的背影抽搐格外令人动容,白百合依偎在刘莉莉怀里那一段轻声细语的告别倾诉令人撕心裂肺。至于这两位演癌症患者的女明星还不约而同地在影片中演了一段给亲友们录视频的戏,那其中的演技高低更是一目了然。
我一直认为:演员的成就高低是由观众的“眼缘”决定的。有些演员天生就是夺目的,比如当年在叶京导演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并未成名也不是第一女主角的白雪(当时还不叫白百合)表现得就特别抢眼。但是从让观众眼前一亮到凭借演技征服观众的心,直到这部《滚蛋吧,肿瘤君》,白百合终于修成正果了。
白百合当然不是靠《滚蛋吧,肿瘤君》成就大名的,但主演《滚蛋吧,肿瘤君》却显示了她作为演员“挑戏”的眼光。《滚蛋吧,肿瘤君》和其原作者熊顿一样,骨子里是一部沉甸甸的悲剧,样子上却是一派乐观。在这份“举重若轻”的艺术创作趣味之下,使观众怦然心动的是文艺创作两大永恒主题——爱与死亡。最终道出的是熊顿以短暂一生换来的那一句金贵的人生感悟:“死只是一个结果,重要的是怎么活。”《滚蛋吧,肿瘤君》这样的“魂”恰恰是《小时代4》所缺乏的,所以《小时代》走到了“灵魂尽头”。
其实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就都患有一种绝症叫做“老去”,百分之百,无一幸免!甚至绝大多数人在这一过程的前半段还很享受这种“老去”,天真烂漫地唱着歌——恨不得像小松树一样快快长大。只是后半段想法有变化而已。癌症,不过是这个人生的天生“绝症”中的一个插曲而已,其他的插曲还包括电梯、井盖、空难、危险化学品仓库爆炸、三聚氰胺、地沟油……没有什么可怕,没有什么与众不同。所谓“滚蛋吧”,不是虚张声势地吓唬对手,而是如佛家所说:面对他,接受他,放下他……
外国人学中文很难,一个原因就是中文里很多貌似同义的字其实有着微妙的区别。比如:医生在衡量治疗癌症的效果时总爱说多少年的“存活率”,貌似“存”与“活”是一个意思。可是这两个字在中文里一旦与同一个汉字——生——相结合,组成的“生存”与“生活”却是有本质区别的两个词。在当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票房追逐战中,《滚蛋吧,肿瘤君》的可贵之处在于:这是一部高票房影片,却是高票房影片中少有的异类,因为这部影片展现的是人对“生活”的热爱而不是对“生存”的苟且。
记得以前有一些号称“电影界卖萝卜的”制片人,卖电影的时候老拿“哭”说事儿,动不动就叫嚣:“你看了要是不哭,我退你电影票钱”!一来二去,仿佛好电影的标准就成了“一哭遮百丑”。如果按这个标准,《滚蛋吧,肿瘤君》后半部分能把电影院哭成每次北京暴雨后的大桥下面,貌似比其他“电影界种萝卜的”著名导演更能催人泪下。
可是最近电影院又特别流行搞“笑”,似乎只要能咯吱观众笑出声来的电影甭管多么恶俗都能赚的盆满钵满。要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滚蛋吧,肿瘤君》大半部分能笑翻很多年轻时髦的观众,何愁票房不高?
其实,哭和笑,都是电影的一种“佐料”。现在的餐饮业,佐料加得足,口味比较重,往往食客就趋之若鹜。哭和笑作为精神食粮的“佐料”,也往往迎合着当下电影观众追求刺激的偏好。但是电影毕竟不是只走食道和大肠的,还是要走心的,所以多少要有一些情怀,比如关于生死的掂量,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等等等等。
所以,同样是“笑”,《滚蛋吧,肿瘤君》比《煎饼侠》之类的庸俗喜剧笑得高级多了。特别是熊顿在身患绝症后还对帅哥主治医生所产生的类似“花痴”般的感情和做派,既符合人物心理,又是在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前提下适度夸张的,一个有点兒没心没肺的都市女孩儿的乐观与幽默被自然流露出来。
所以,同样是癌症引发的“哭”,《滚蛋吧,肿瘤君》里的白百何比《小时代4》里的郭采洁哭得好看多了,也感人多了。这种“好看”和“感人”不仅仅是演技上的高下立判,更是人物情感逻辑自然发展与矫揉造作的差别。郭采洁在《小时代4》里演的貌似一个在商海沉浮中呼风唤雨的女强人,可一听说自己得了癌症,那个哭简直是为哭而哭式的寻死觅活,类似相声里讽刺的中国农村妇女为了蹭顿饭去哭灵。反观白百合在《滚蛋吧,肿瘤君》里的哭戏就很有节制,是调动着观众进入角色的心理世界——因为痛过你的痛,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众所周知,讲段子时最尴尬的是“讲的人乐喷了而听众无动于衷”,最高境界则是“讲的人不乐、听的人乐不可支”。哭戏也一样:郭采洁那种“轰隆隆的雷雨声”完全无法打动我,反倒是《滚蛋吧,肿瘤君》中有口皆碑的李建义老师买薯片那一段不闻悲声的背影抽搐格外令人动容,白百合依偎在刘莉莉怀里那一段轻声细语的告别倾诉令人撕心裂肺。至于这两位演癌症患者的女明星还不约而同地在影片中演了一段给亲友们录视频的戏,那其中的演技高低更是一目了然。
我一直认为:演员的成就高低是由观众的“眼缘”决定的。有些演员天生就是夺目的,比如当年在叶京导演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并未成名也不是第一女主角的白雪(当时还不叫白百合)表现得就特别抢眼。但是从让观众眼前一亮到凭借演技征服观众的心,直到这部《滚蛋吧,肿瘤君》,白百合终于修成正果了。
白百合当然不是靠《滚蛋吧,肿瘤君》成就大名的,但主演《滚蛋吧,肿瘤君》却显示了她作为演员“挑戏”的眼光。《滚蛋吧,肿瘤君》和其原作者熊顿一样,骨子里是一部沉甸甸的悲剧,样子上却是一派乐观。在这份“举重若轻”的艺术创作趣味之下,使观众怦然心动的是文艺创作两大永恒主题——爱与死亡。最终道出的是熊顿以短暂一生换来的那一句金贵的人生感悟:“死只是一个结果,重要的是怎么活。”《滚蛋吧,肿瘤君》这样的“魂”恰恰是《小时代4》所缺乏的,所以《小时代》走到了“灵魂尽头”。
其实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就都患有一种绝症叫做“老去”,百分之百,无一幸免!甚至绝大多数人在这一过程的前半段还很享受这种“老去”,天真烂漫地唱着歌——恨不得像小松树一样快快长大。只是后半段想法有变化而已。癌症,不过是这个人生的天生“绝症”中的一个插曲而已,其他的插曲还包括电梯、井盖、空难、危险化学品仓库爆炸、三聚氰胺、地沟油……没有什么可怕,没有什么与众不同。所谓“滚蛋吧”,不是虚张声势地吓唬对手,而是如佛家所说:面对他,接受他,放下他……
外国人学中文很难,一个原因就是中文里很多貌似同义的字其实有着微妙的区别。比如:医生在衡量治疗癌症的效果时总爱说多少年的“存活率”,貌似“存”与“活”是一个意思。可是这两个字在中文里一旦与同一个汉字——生——相结合,组成的“生存”与“生活”却是有本质区别的两个词。在当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票房追逐战中,《滚蛋吧,肿瘤君》的可贵之处在于:这是一部高票房影片,却是高票房影片中少有的异类,因为这部影片展现的是人对“生活”的热爱而不是对“生存”的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