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一笔画出这个图形吗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inquan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你知道什么叫一笔画图形吗?如果用笔在纸上连续不断,又不走重复的线路,一笔画成某种图形,那么这种图形就叫做一笔画图形.
  下面的每个图形你能笔尖不离纸的一笔画成吗?试试看.
  图1图2图3
  你画出来了吗?
  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弄清一笔画图形有哪些特点. 要弄清一笔画图形的特点,就必须先理解什么是偶点,什么是奇点.
  什么是偶点?什么是奇点呢?我们把一个图形中与偶数(双数)条线相连接的点,叫做偶点. 相应的,我们把与奇数(单数)条线相连接的点,叫做奇点. 如图1中的①、④为奇点,②、③为偶点,图2中的所有点都是偶点,图3中的②、⑤为奇点,其余7个点均为偶点.
  知道了什么是偶点,什么是奇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一笔画图形的特点、原理及画法了:
  (1)能一笔画成的图形必须是连通的,即:一个图形的各部分之间总是有边连接在一起的. 上面三个图形都是连通图形,图4则不是.
  图4图5
  (2)凡是只有两个奇点(其余都为偶点)的连通图形,一定可以一笔画出. 画的方法是:以一个奇点为起点,以另一个奇点为终点. 如图1、图3.
  (3)凡是只由偶点组成的连通图形,也一定可以一笔画成. 画的方法是:以任一偶点为起点,最后终点仍回到这个点. 如图2.
  (4)凡是奇点个数超过两个的图形不能一笔画出. 如图5.
  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连通图都可以一笔画的. 能否一笔画是由图的奇、偶点的数目来决定的. 按照以上四点原理和方法,大家先判断一下前面的图形能一笔画出吗?画一画看.
  答案如下(画法不是唯一的):
  图1画的线路可以是:
  ①→②→③→①→④.
  图2画的线路可以是:
  ①→③→⑧→④→⑥→⑦→⑤→⑧→②→⑦→①.
  图3画的线路可以是:
  ⑤→④→①→②→⑨→⑥→⑤→③→⑧→⑦→⑨→⑧→②.
  图6
  图4不是连通图形,图5的奇点超过两个,有四个,所以它们不能一笔画出.
  你画得好了吗?
  下面两题,请你试一试:
  1.画出图1、图2和图3的其他线路.
  2.图6、图7、图8你能一笔画出来吗?如果能,请你把它们画出来;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图7图8
其他文献
贵刊2010年第4期刊登了安徽师大章伟硕士的《等周三角形的性质》,对“等周三角形”的特性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阅后颇有收获,但细细揣摩之后,发现文中的“定理1”及其“推论”存在错误,特此提出商榷.  为了说明问题,先看三个三角形的相关计算:
期刊
分角定理由张光禄老人提出,文献做过评论。现叙述如下:三角形中一角被一直线内分或外分,又分对边为两线段,则两线段之比=与两分角正弦之正比×与两分角的两条不重合边之正比。
期刊
课本中的习题,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典型习题的示范、启发作用,对于强化学生的“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课本习题的结论具有广阔的探究拓展的空间,历届中考试题中,根植于课本,在课本中寻找命题的生长点的原题和拓展题屡见不鲜。因此,重视课本典型习题的挖掘,用活课本习题
期刊
本文仅选取八(上)和八(下)教科书的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以期给广大数学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参考,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 将“分式”与 “比和比例”进行整合     在传统教科书中,“比和比例”的有关内容均放在几何相似形中,与线段的“比和比例”一起讲授.本教科书八(上)中将“数与代数”中的“分式”与“空间与图形”中的“比和比例”进行了整合,可以说是对传统中学数学体系的重要改进.这种设计的好
期刊
目前,在初中教学一线有很多版本的数学教材,那么什么样的教材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搞好教学工作呢?这些教材在编写内容、形式等方面有什么异同呢?这些都是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的.  众所皆知,函数是中学阶段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在初中阶段尤以二次函数最为重要,也是一个难点.对于二次函数的考察,通常都会出现在压轴题的最后一题,学生学好二次函数意义重大.而对于教师,选择一本好教材对于教学的帮
期刊
题目 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23页“做一做”:一块长3m,宽1.5m的矩形黑板如图,镶其外围的木质边宽7.5cm.边框内外边缘所组成的矩形相似吗?为什么?  分析 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解答.
期刊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及反映,它是数学学科的精髓、灵魂,是学生进行计算、解题、证明的依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在新一轮课改理念的引领下,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对本班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思想认识、掌握应用程度等情况展开一定的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期刊
2010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数学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  我们把对称中心重合,四边分别平行的两个正方形之间的部分叫做“方形环”,易知方形环四周的[ZZ(!]宽度相等[ZZ)].一条直线l与方形环的边线有四个交点M、M′、N′、N.小明在探究线段MM′与N′N 的数量关系时,从点M′、N′向对边作垂线段M′E、N′F,利用三角形全等、相似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解决了问题.请你参考小明的思路解答下列问
期刊
1写作背景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学生的学习缺乏基本的监督,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降低,本人所处的一所农村初中也不例外,在本人所任教的一所普通班级里,52人,数学学习困难生约25人,中等生约18人,优等生约9人.如何让班级里更多的学生学习到有用的数学,是本人一直在思考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1]按发生认
期刊
南京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卷第26题是一道课题学习型试题,是一道考查过程与方法的好题,是一道教学导向积极的好题.本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是课堂探究的延续.它引发了笔者对课本编写、课堂教学与中考评价的新认识与再思考,现撰写成文,与同仁交流.    1 试题呈现    学习《图形的相似》后,我们可以借助探索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所获得的经验,继续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