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尤其是农村地区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各地政府都在探索切实有效的农村养老模式,其中金东区统分模式将旧集体用房改造成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人不离家就可养老,具有投入小、覆盖广、可复制性强的特点,是一种创新的农村养老模式。
关键词:农村养老 金东区 统分模式 老有所养
一、统分模式推行的现实背景
我国的老龄人口已经达到近 2 亿人,老龄化发展迅速。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为1. 78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13. 32% 。从城市、镇、乡村来看, 乡村的老年人规模最大,为 9930 万,占乡村总人口的 14. 98% ; 城市老年人规模次之,为 4631 万,占城市总人口的 11. 47% ; 镇的老年人规模最小,为 3198万,占镇总人口的12.01%。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日渐凸显, 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大主流模式,但机构养老“受众小,投入大”,许多家庭往往无法负担高额的费用,因此覆盖率不高;家庭养老“趋弱化,难为继”,在农村地区更是如此,许多家庭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团聚,因此家庭养老在可行性上面尚有欠缺。
对于金东区而言,至2012年底金东32万户籍人口中有农村人口26.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84.2%,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58018人,占总人口的18.24%;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7984人,占老年人口的13.76%。由此可见,金东区的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同时金东区2013年GDP仅占金华市GDP的4.8%,经济体量较小,区政府财力有限。除此之外,农村老人往往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不愿离开家乡。金东区在农村养老如此形势严峻的条件下,探索出统分模式这一创新模式。
二、统分模式的具体做法
金东区创新推广的农村养老模式,采取了两个“统分结合”:一是在服务功能上,采取“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统分模式;二是在服务中心的布局运营上,实行“中心村统一布点、边缘较小村分餐配送”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具体实践中,主要做法如下:
1.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金东区有村子多、大村少的特点,在规划布点时,在老人人数较多、经济实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组织建设较优的行政村建设养老服务中心,这种养老服务中心,利用村庄现有集体房屋、闲置校舍、旧办公楼等修缮改建而成,在功能设定上,使用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可服务20名老人左右。对于人口不多、条件尚未成熟的小村庄,发挥中心村的辐射功能,由中心村统一配餐、统一配送、统一托管。
2.养老中心建设运营资金筹措。金东区在统分模式的资金筹措上面遵从“四个一点”原则,即上级部门补一点、政府财政出一点、村集体筹一点、社会爱心助一点。区财政设立养老专项经费,政府动员商会企业积极捐赠超过1000万,加上省市财政的支持和村集体经济的补贴,各个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建立了服务照料中心资金来源的长效机制。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民间捐赠活跃,在养老中心的墙上张贴着“孝心榜”,记录了村民的捐赠,有人捐钱也有人捐食物、生活用品等。
3.养老中心提供的服务项目。虽然不同村子经济条件有差异,但在服务设置上,以保基本为重点,保障三项基础服务功能,即老年食堂、医疗保健、文化生活。饮食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证老人的饭菜营养均衡。医疗保健方面,设有专门的医疗保健人员定期值班,对老人的健康状况作出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文化生活方面,所有服务中心均配有电视、棋牌等娱乐设施,提供适宜的报刊图书和影视碟片,配置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
除此之外,因为养老服务中心把老人都集中起来,政府能够调动社会各界志愿者团队来为老人服务。
4.养老中心的服务对象。在服务对象上,先保障高龄、空巢、丧偶、贫困等困难老人的养老需求,在推进服务年龄较小的一般老人。纳入服务中心的老年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采取户院挂钩、由亲属代为照料的五保老人,服务中心为其提供无偿服务,经费从五保供养经费中列支;第二类为社区内所有80周岁以上老人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服务中心为其低偿服务,每餐每人收取2元伙食费;第三类为社区内70周岁以上老人,服务中心提供有偿服务,收费标准由村两委决定。对于集体实力较好的村庄,可以放宽标准,服务更广泛的老人群体。
5.养老中心的建设运营管理。金东区养老服务中心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批量建设、分散运营”的模式进行日常管理。每建一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区政府给予10万元上限的财政补贴,并配套补助每家每年3万元的运行经费。村集体负责村里的养老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村集体对于养老中心的日常运营管理具有独立性,可以根据村财力为老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三、统分模式的主要成效
从金东区的实践和运行情况来看,农村养老中心投入小,覆盖广,不离亲,不离家,较好地弥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政府可承受,群众受欢迎,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保障了老人的日常饮食。以前,老人们在家里往往是下顿吃上顿剩下的,多是冷菜、剩菜,老人的营养得不到保障,有些甚至存在吃不饱的现象。现在有了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补贴,只需要2元就可以享受丰盛的午餐和晚餐,一荤一素一汤,还不用再为锅碗瓢盆操勞。临近饭点,养老中心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有的在养老中心就餐,也有一些打包回家的,等待就餐的老人们言语间洋溢着喜悦之情。
2.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以往,老人们因为行动不便等原因,并不喜欢出门,多数情况下都会呆在家中。这样一来,老人们难免会有些孤僻,甚至会有老年痴呆的风险。现在有了养老中心,老人们有了活动的去处,大家聚在一起谈谈心、下下棋,开朗了许多。在休息室里,我们看到,老人们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不亦乐乎。 3.满足了老人的基本保健需要。每个养老服务中心都配有专门的医务室,定期对老人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老人的健康。老人们总有“小病不医”的观念,这就导致以往老年一进医院,病情已经很严重。养老服务中为老人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及时发现老人的健康问题,满足老人基本保健的需要。
4.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在下宅村的养老服务中心,我们看到了一位年纪较小的老人形影不离的照料着另一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经过询问得知,她是高龄老人的子女雇来照顾老人的,刚好自己又符合养老中心的条件,她就和高龄老人住在一起,费用也由高龄老人的子女承担。农村老人的子女往往外出务工,不能了解老人平时的生活状况 ,难免会牵挂家里的老人。在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白天集中在一起,有人照看,子女在外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更加专心地工作。
四、统分模式的特点
2013年以来,金东区以“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为主要思路,采用统分结合的模式推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至2015年初最新统计,已建成养老照料中心293家,服务老年人4万余人,覆盖全区2/3的老年人口。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1.资金投入小。养老服务中心,是利用村庄现有房屋改造而成,较之机构养老,一次性的硬件投入少,加之老人夜间分散居住,大大减少了运行成本。如果新建一家容纳50多人的敬老院,一次性建设投入需500万元左右,而这500万元至少可以建成40个农村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老年人口更可扩大到800多人。
2.不离家养老。大多数农村老人喜欢不离乡、不离家、不离亲,即使是机构养老,养老院一般也与村子有一定的距离,老人过去往往不愿意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村子里建起这样的养老服务中心,可以让农村老人不脱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不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就能得到吃饭洗衣等日常生活照顾。
3.覆盖率高。统分模式依托的养老服务中心,分布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一家养老服务中心可容纳人数不多,但是目前已建成293家养老服务中心,可服务4万余老人,占全区老年人口的2/3 。
4.可复制性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门槛低,场地限制少,村子的闲置房屋就可以改造成为养老服务中心。正因如此,统分模式具有易操作、易推广的特点,其他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借鉴统分模式的难度不大。
五、统分模式的发展对策
金东区推行的统分模式,让老人不离家、不离亲、不离乡,就能享受惠而不贵的养老服务,但是毕竟政府财政有限,目前还不能完全解决年龄较小的一般老人的政府补贴养老,许多养老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有待升级。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财政拨款、村集体筹款或社会捐赠。其中各级政府的拨款应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但实际情况是, 后两种筹资方式在支撑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行。资金来源的不稳定和规模小, 已经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相对于政府财政,民间慈善力量具有巨大的潜力。相当一部分人想要捐钱,却又担心自己捐的钱用不到实处。正如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所说,我国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只要给予重视,扩大宣传,强化慈善收支的透明度,就会吸引大批热心慈善企业和个人捐钱捐物。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中心可以丰富化服务内容、放宽保障人群,让农村老人逐步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熊茜,李超.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何去何从[J].财经科学,2014(6):125-132.
[3]章文有. 变“空巢”为“暖巢”[N]. 中国财经报,2013-06-08(4).
[4]金余根. 探寻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J]. 浙江人大,2013(10)18-19
[5]曹波,魏康星. 小投入办成大好事[J].今日浙江,2015(4):42-43
[6]郑为霜. 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探析——以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践为例[J]. 人民论坛,2013(29)238-239.
关键词:农村养老 金东区 统分模式 老有所养
一、统分模式推行的现实背景
我国的老龄人口已经达到近 2 亿人,老龄化发展迅速。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为1. 78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13. 32% 。从城市、镇、乡村来看, 乡村的老年人规模最大,为 9930 万,占乡村总人口的 14. 98% ; 城市老年人规模次之,为 4631 万,占城市总人口的 11. 47% ; 镇的老年人规模最小,为 3198万,占镇总人口的12.01%。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日渐凸显, 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大主流模式,但机构养老“受众小,投入大”,许多家庭往往无法负担高额的费用,因此覆盖率不高;家庭养老“趋弱化,难为继”,在农村地区更是如此,许多家庭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团聚,因此家庭养老在可行性上面尚有欠缺。
对于金东区而言,至2012年底金东32万户籍人口中有农村人口26.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84.2%,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58018人,占总人口的18.24%;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7984人,占老年人口的13.76%。由此可见,金东区的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同时金东区2013年GDP仅占金华市GDP的4.8%,经济体量较小,区政府财力有限。除此之外,农村老人往往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不愿离开家乡。金东区在农村养老如此形势严峻的条件下,探索出统分模式这一创新模式。
二、统分模式的具体做法
金东区创新推广的农村养老模式,采取了两个“统分结合”:一是在服务功能上,采取“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统分模式;二是在服务中心的布局运营上,实行“中心村统一布点、边缘较小村分餐配送”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具体实践中,主要做法如下:
1.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金东区有村子多、大村少的特点,在规划布点时,在老人人数较多、经济实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组织建设较优的行政村建设养老服务中心,这种养老服务中心,利用村庄现有集体房屋、闲置校舍、旧办公楼等修缮改建而成,在功能设定上,使用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可服务20名老人左右。对于人口不多、条件尚未成熟的小村庄,发挥中心村的辐射功能,由中心村统一配餐、统一配送、统一托管。
2.养老中心建设运营资金筹措。金东区在统分模式的资金筹措上面遵从“四个一点”原则,即上级部门补一点、政府财政出一点、村集体筹一点、社会爱心助一点。区财政设立养老专项经费,政府动员商会企业积极捐赠超过1000万,加上省市财政的支持和村集体经济的补贴,各个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建立了服务照料中心资金来源的长效机制。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民间捐赠活跃,在养老中心的墙上张贴着“孝心榜”,记录了村民的捐赠,有人捐钱也有人捐食物、生活用品等。
3.养老中心提供的服务项目。虽然不同村子经济条件有差异,但在服务设置上,以保基本为重点,保障三项基础服务功能,即老年食堂、医疗保健、文化生活。饮食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证老人的饭菜营养均衡。医疗保健方面,设有专门的医疗保健人员定期值班,对老人的健康状况作出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文化生活方面,所有服务中心均配有电视、棋牌等娱乐设施,提供适宜的报刊图书和影视碟片,配置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
除此之外,因为养老服务中心把老人都集中起来,政府能够调动社会各界志愿者团队来为老人服务。
4.养老中心的服务对象。在服务对象上,先保障高龄、空巢、丧偶、贫困等困难老人的养老需求,在推进服务年龄较小的一般老人。纳入服务中心的老年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采取户院挂钩、由亲属代为照料的五保老人,服务中心为其提供无偿服务,经费从五保供养经费中列支;第二类为社区内所有80周岁以上老人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服务中心为其低偿服务,每餐每人收取2元伙食费;第三类为社区内70周岁以上老人,服务中心提供有偿服务,收费标准由村两委决定。对于集体实力较好的村庄,可以放宽标准,服务更广泛的老人群体。
5.养老中心的建设运营管理。金东区养老服务中心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批量建设、分散运营”的模式进行日常管理。每建一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区政府给予10万元上限的财政补贴,并配套补助每家每年3万元的运行经费。村集体负责村里的养老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村集体对于养老中心的日常运营管理具有独立性,可以根据村财力为老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三、统分模式的主要成效
从金东区的实践和运行情况来看,农村养老中心投入小,覆盖广,不离亲,不离家,较好地弥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政府可承受,群众受欢迎,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保障了老人的日常饮食。以前,老人们在家里往往是下顿吃上顿剩下的,多是冷菜、剩菜,老人的营养得不到保障,有些甚至存在吃不饱的现象。现在有了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补贴,只需要2元就可以享受丰盛的午餐和晚餐,一荤一素一汤,还不用再为锅碗瓢盆操勞。临近饭点,养老中心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有的在养老中心就餐,也有一些打包回家的,等待就餐的老人们言语间洋溢着喜悦之情。
2.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以往,老人们因为行动不便等原因,并不喜欢出门,多数情况下都会呆在家中。这样一来,老人们难免会有些孤僻,甚至会有老年痴呆的风险。现在有了养老中心,老人们有了活动的去处,大家聚在一起谈谈心、下下棋,开朗了许多。在休息室里,我们看到,老人们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不亦乐乎。 3.满足了老人的基本保健需要。每个养老服务中心都配有专门的医务室,定期对老人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老人的健康。老人们总有“小病不医”的观念,这就导致以往老年一进医院,病情已经很严重。养老服务中为老人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及时发现老人的健康问题,满足老人基本保健的需要。
4.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在下宅村的养老服务中心,我们看到了一位年纪较小的老人形影不离的照料着另一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经过询问得知,她是高龄老人的子女雇来照顾老人的,刚好自己又符合养老中心的条件,她就和高龄老人住在一起,费用也由高龄老人的子女承担。农村老人的子女往往外出务工,不能了解老人平时的生活状况 ,难免会牵挂家里的老人。在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白天集中在一起,有人照看,子女在外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更加专心地工作。
四、统分模式的特点
2013年以来,金东区以“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为主要思路,采用统分结合的模式推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至2015年初最新统计,已建成养老照料中心293家,服务老年人4万余人,覆盖全区2/3的老年人口。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1.资金投入小。养老服务中心,是利用村庄现有房屋改造而成,较之机构养老,一次性的硬件投入少,加之老人夜间分散居住,大大减少了运行成本。如果新建一家容纳50多人的敬老院,一次性建设投入需500万元左右,而这500万元至少可以建成40个农村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老年人口更可扩大到800多人。
2.不离家养老。大多数农村老人喜欢不离乡、不离家、不离亲,即使是机构养老,养老院一般也与村子有一定的距离,老人过去往往不愿意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村子里建起这样的养老服务中心,可以让农村老人不脱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不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就能得到吃饭洗衣等日常生活照顾。
3.覆盖率高。统分模式依托的养老服务中心,分布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一家养老服务中心可容纳人数不多,但是目前已建成293家养老服务中心,可服务4万余老人,占全区老年人口的2/3 。
4.可复制性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门槛低,场地限制少,村子的闲置房屋就可以改造成为养老服务中心。正因如此,统分模式具有易操作、易推广的特点,其他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借鉴统分模式的难度不大。
五、统分模式的发展对策
金东区推行的统分模式,让老人不离家、不离亲、不离乡,就能享受惠而不贵的养老服务,但是毕竟政府财政有限,目前还不能完全解决年龄较小的一般老人的政府补贴养老,许多养老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有待升级。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财政拨款、村集体筹款或社会捐赠。其中各级政府的拨款应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但实际情况是, 后两种筹资方式在支撑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行。资金来源的不稳定和规模小, 已经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相对于政府财政,民间慈善力量具有巨大的潜力。相当一部分人想要捐钱,却又担心自己捐的钱用不到实处。正如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所说,我国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只要给予重视,扩大宣传,强化慈善收支的透明度,就会吸引大批热心慈善企业和个人捐钱捐物。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中心可以丰富化服务内容、放宽保障人群,让农村老人逐步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熊茜,李超.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何去何从[J].财经科学,2014(6):125-132.
[3]章文有. 变“空巢”为“暖巢”[N]. 中国财经报,2013-06-08(4).
[4]金余根. 探寻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J]. 浙江人大,2013(10)18-19
[5]曹波,魏康星. 小投入办成大好事[J].今日浙江,2015(4):42-43
[6]郑为霜. 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探析——以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践为例[J]. 人民论坛,2013(29)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