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83-01
肩周炎是肩部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又称漏肩风,五十肩。临床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不同程度活动受限,属中医“痹症”范畴。2010年4月—2011年3月笔者采用电针加中药治疗肩周炎50例,取的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98例均来自我院中医门诊及骨科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45例,平均58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3月,平均2.5年。对照组48例,男20例,女28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51岁,平均57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2月,平均2.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排除肩关节结核,颈椎间盘突出症,肿瘤及急性臂丛神经炎等引起的肩关节疼痛。两周内未接受药品及相关治疗,能耐受中药及针刺治疗配合本疗法完成疗程者。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予甘草附子汤加减,药物组成如下:
炙甘草10克,炮附子10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元胡10克,姜黄10克,伸筋草15克,鸡血藤20克。
加减:夜间痛甚加桃仁,红花各10克。肩部怕风加秦九,防风各10克。肩部沉重难移加薏米仁各15克。每日1付,水煎2次,分2次口服。
2.2 针灸治疗。取穴:肩髃,肩贞,肩髎,极泉,曲池,阳陵泉,风邪偏胜加风池,太冲。寒湿胜加足三里,阴陵泉。操作:令患者采取坐立位,肩部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针灸针(华佗牌;直径0.3;长度50厘米;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先取极泉刺入3—5分采用提插泻法,使针感放射至手指,不留针。曲池,阳陵泉针入1寸,采用捻转泻法的同时配合肩部上举,外展活动。肩髃,肩贞,肩髎针入2寸,采用捻转泻法使之得气。然后于肩髃,曲池,肩贞,肩髎分别接电针(长城牌KWD808I型)采用疏密波,大小以患者自感舒适能耐受为准。肩部同时用神灯照30分,远近以患者不灼伤皮肤,舒服为度。每日1次。
2.3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灸治疗。两组均以10天为一疗程,连续两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瞩患者同时配合患侧的肩关节功能锻炼,做外展,上举,后伸,内收等动作,每次活动达到最大限度,活动量逐日加大。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肩周炎療效标准制定;①临床治愈:肩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活动自如,上臂上举大于等于150度,前伸大于等于90度,外展大于90度,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肌肉萎缩基本恢复;②显效:肩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或偶有酸痛,上臂上举大于等于130度,前伸大于等于75度外,外展大于等于75度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肌肉萎缩有所好转;③有效:肩关节疼痛症状减轻,上臂上举大于等于110度前伸大于等于60度,外展大于等于60度,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大;④无效:肩关节疼痛症状无明显好转,上臂上举,前伸和外展运动改善之和小于等于30度。
3.2 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见表:
组别总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5028(56%)10(20%)10(20%)2(4%)96%
对照组4813(27.1%)13(27.1%)14(29.2%)8(16.6%)83.4%
由表可知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肩周炎属中医“痹症”范畴,病机多因老年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加之劳损伤筋,外感风寒湿邪,阻痹经络,气血闭阻,不通则痛,进而活动不利。甘草附子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第175条,曰:“风湿相博,骨节疼烦,掣痛不得曲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药症相符,正切病机。再加局部电针治疗,现以证实针灸能通过缓解损伤后反射性的肌肉痉挛恢复紊乱的关节和韧带的正常解剖位置及相互关系减少各种刺激对神经的作用。[3]穴取肩髃为手阳明经穴可起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经火,利关节去邪作用;肩髎处三焦经,此经脉循行经过三角肌上部中央及肩胛提肌与冈上肌之间,该穴在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肌和背阔肌腱,与外展内收,外旋关系密切;曲池为多气多血之阳明经穴,泻之可行气合血,消肿止痛;阳陵泉为筋会,刺之可舒筋止痛,通利关节;阴陵泉,足三里为脾胃两经合穴,可达健运脾胃,清利湿邪,而达治痹作用;又穴取肩贞,极泉是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及痹症属性配穴,旨在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营卫,使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痛遂解。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王富春.痹症针刺治疗现代机理研究.临床针方,2004:124
肩周炎是肩部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又称漏肩风,五十肩。临床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不同程度活动受限,属中医“痹症”范畴。2010年4月—2011年3月笔者采用电针加中药治疗肩周炎50例,取的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98例均来自我院中医门诊及骨科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45例,平均58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3月,平均2.5年。对照组48例,男20例,女28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51岁,平均57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2月,平均2.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排除肩关节结核,颈椎间盘突出症,肿瘤及急性臂丛神经炎等引起的肩关节疼痛。两周内未接受药品及相关治疗,能耐受中药及针刺治疗配合本疗法完成疗程者。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予甘草附子汤加减,药物组成如下:
炙甘草10克,炮附子10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元胡10克,姜黄10克,伸筋草15克,鸡血藤20克。
加减:夜间痛甚加桃仁,红花各10克。肩部怕风加秦九,防风各10克。肩部沉重难移加薏米仁各15克。每日1付,水煎2次,分2次口服。
2.2 针灸治疗。取穴:肩髃,肩贞,肩髎,极泉,曲池,阳陵泉,风邪偏胜加风池,太冲。寒湿胜加足三里,阴陵泉。操作:令患者采取坐立位,肩部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针灸针(华佗牌;直径0.3;长度50厘米;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先取极泉刺入3—5分采用提插泻法,使针感放射至手指,不留针。曲池,阳陵泉针入1寸,采用捻转泻法的同时配合肩部上举,外展活动。肩髃,肩贞,肩髎针入2寸,采用捻转泻法使之得气。然后于肩髃,曲池,肩贞,肩髎分别接电针(长城牌KWD808I型)采用疏密波,大小以患者自感舒适能耐受为准。肩部同时用神灯照30分,远近以患者不灼伤皮肤,舒服为度。每日1次。
2.3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灸治疗。两组均以10天为一疗程,连续两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瞩患者同时配合患侧的肩关节功能锻炼,做外展,上举,后伸,内收等动作,每次活动达到最大限度,活动量逐日加大。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肩周炎療效标准制定;①临床治愈:肩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活动自如,上臂上举大于等于150度,前伸大于等于90度,外展大于90度,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肌肉萎缩基本恢复;②显效:肩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或偶有酸痛,上臂上举大于等于130度,前伸大于等于75度外,外展大于等于75度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肌肉萎缩有所好转;③有效:肩关节疼痛症状减轻,上臂上举大于等于110度前伸大于等于60度,外展大于等于60度,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大;④无效:肩关节疼痛症状无明显好转,上臂上举,前伸和外展运动改善之和小于等于30度。
3.2 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见表:
组别总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5028(56%)10(20%)10(20%)2(4%)96%
对照组4813(27.1%)13(27.1%)14(29.2%)8(16.6%)83.4%
由表可知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肩周炎属中医“痹症”范畴,病机多因老年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加之劳损伤筋,外感风寒湿邪,阻痹经络,气血闭阻,不通则痛,进而活动不利。甘草附子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第175条,曰:“风湿相博,骨节疼烦,掣痛不得曲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药症相符,正切病机。再加局部电针治疗,现以证实针灸能通过缓解损伤后反射性的肌肉痉挛恢复紊乱的关节和韧带的正常解剖位置及相互关系减少各种刺激对神经的作用。[3]穴取肩髃为手阳明经穴可起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经火,利关节去邪作用;肩髎处三焦经,此经脉循行经过三角肌上部中央及肩胛提肌与冈上肌之间,该穴在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肌和背阔肌腱,与外展内收,外旋关系密切;曲池为多气多血之阳明经穴,泻之可行气合血,消肿止痛;阳陵泉为筋会,刺之可舒筋止痛,通利关节;阴陵泉,足三里为脾胃两经合穴,可达健运脾胃,清利湿邪,而达治痹作用;又穴取肩贞,极泉是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及痹症属性配穴,旨在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营卫,使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痛遂解。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王富春.痹症针刺治疗现代机理研究.临床针方,200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