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湟鱼 危机四伏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us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一批鱼群上来了,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沿着河道蜂拥而至。数不清的黑色修长身体以及背部的淡黄色鱼鳍瞬间塞满了布哈河的河道,河水也仿佛暗了下来。它们排成纵队,穿过怪石嶙峋的河底,聚集在河水相对平缓的地方,开始积蓄力量,准备跃过横亘在前方的漫漫征程中的第一道阻隔。“跳起来了,跳起来了……”随着人们的呼声,鱼儿们开始了今年的第一次飞跃。
  在青海湖,每年的春夏之交,湖内湟鱼的洄游是一件令当地人期待的大事,它昭示着春天已经来到,这片经历了数月的一片苍黄和零下几十度严寒的大地又将是一片生机勃勃。数以亿计产卵亲鱼成群结队地沿入湖河流逆流而上,最终到达这些河流的上游地区,那里是它们世代相传的产卵地。尔后再回游青海湖,入湖河流成了湟鱼的产卵通道。
  生活在咸水湖中的淡水鱼
  湟鱼学名为青海湖裸鲤,因为它们的身体裸露,没有鳞片。其实,它的祖先是有鳞的,据鱼类专家研究,青海湖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早在200多万年以前,青海湖变成内陆湖以后,湟鱼的祖先——古黄河鲤鱼在高海拔、强辐射、低水温等恶劣条件下,鳞片逐步退化,因为只有这样,多余的盐和碱才能不受阻挡更好地排出体外,这是它为适应咸涩的湖水而做出的选择。
  虽然湟鱼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耐盐和碱的鱼,但它们却是淡水鱼。所有的湟鱼都是在淡水中出生的,然后到青海湖中长大。成年后,湟鱼再溯河洄游重返故乡,繁殖后代。湟鱼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性,因为青海湖湖水的盐度和碱性都很高,这对湟鱼的性腺发育、成熟是致命的。所以为了生殖后代,湟鱼每年只有逆流而上,在上溯河流的过程中,它们的性腺逐渐发育成熟,最终选择合适的产卵场所,开始产卵。产卵场所一般在流速缓慢,底质为石砾、卵石或细纱,水深在1米以内、清澈见底的河道中。在繁殖季节内,当水温低于6℃或超过17.5℃时,湟鱼都不会有产卵。湟鱼产卵是昼夜进行,略带粘性的卵会产在一个个小小的聚卵窝内,沉在水底,开始孵化。为了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有些亲鱼要上溯河流达180公里,最近的也需30公里才能繁殖,这么漫长的路程对它们来说,无疑是一趟艰苦而凶险的跋涉。
  从每年5月下旬冰雪消融、河道涨水开始至7月中下旬为止,是湟鱼的产卵旺季。此时,青海湖的入湖河流就像一条湟鱼传送带,河道里流的仿佛已经不是水,而是铺天盖地的湟鱼。但从广袤而深邃的大湖进入日益狭窄和浅显的河流,它们所要面对的,不仅有湍急的河流、天空中等候捕食它们的鸟儿,还有闻风而来的当地居民的捕杀。
  非法捕捞、贩卖湟鱼,来自人类的威胁
  布哈河是青海湖最大的入湖河流,占青海湖年注水量的70%,也是湟鱼最主要的产卵通道。每年当它迎来了第一批洄游的湟鱼的同时,也会迎来另一批客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渔政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刚察,对青海湖环湖各个州县渔政人员来说,湟鱼开始洄游也意味着他们一年中工作最繁忙季节的到来。一旦湟鱼开始洄游,他们就要在春寒料峭的各条入湖河流岸边安营扎寨,一守就是两个月,为湟鱼能够顺利地回到产卵地产卵成功保驾护航。
  渔政工作人员们的对手是各地蜂拥而至的鱼贩子以及当地的捕捞者。“当地主要居民是藏族人,他们因佛教戒律限制,是不吃鱼的。”刚察县渔政管理局的旦增尖措说,“盗捕和贩卖湟鱼的,有外地人,有环湖农场的职工或家属,也有青海湖周边的农民。”有很多人是早些年从其他地方迁徙来湖边生活的农牧民,有一些人甚至是很多年前专门到这里打鱼的,后来在这里定居下来。”
  “湟鱼有组织的大量捕捞,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史健全主任说。那是一个粮食短缺,食品极度匮乏的时期,青海省人口数量直线下降,其中很多人都是被饿死的。于是,青海省发出了“各行各业猎山渔水,开展生产自救”的号召,于是全省以及省外的一些单位纷纷组织捕鱼队赴青海湖等地捕鱼,以解食物匮乏之急。
  “是湟鱼救了青海人的命!”前青海湖渔场场长蔡青回忆起60年代那段历史,唏嘘不已。蔡青现在每天就是跟几个退休的渔场职工在凋敝的青海湖渔场门口闲坐,照顾着门可罗雀的旅游生意——游客花15元钱就可以进去游览,里面除了废弃的码头,两艘锈迹斑斑的渔船,空空如也。而在当年,这里却是青海湖最喧闹的地方,多的时候曾经停靠过30多艘大型的渔船。
  “我们把人家的元气都给打伤了啊!”蔡青感叹道。当时打上来的鱼,经常有10多斤重、1米多长的。而现如今,1尺多长的湟鱼就算是湖内比较大的鱼了。大肆捕捞让湟鱼们没有休养生息的喘息时间,而且“湟鱼本身生长周期很缓慢”。史健全主任说,“一般湟鱼长到1斤重需要10年时间,它的生长速度根本赶不上捕捞的速度。”湟鱼属于高原冷水鱼,生活在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湖内,青海湖冰封期长达半年左右,水温低,浮游生物少,饵料不足。因而其生长缓慢,生长周期很长。
  为了保护湟鱼资源,青海省政府从1986年开始,先后三次共实施了为期13年的封湖育鱼措施。在此期间,大规模的捕捞基本停止,湟鱼保护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非法捕捞、加工、运销湟鱼的活动却变得日益猖獗起来。旦增尖措说:“贩卖湟鱼很赚钱,尤其是春节前,现在1斤个头稍微大点儿的鱼能卖到20多元钱。”在产卵季节,一网下去,估计得有几十斤鱼,不用多长时间,就能赚出一年都难以赚到的钱。巨大的利益让很多人铤而走险,到这里偷偷地捕捞、收购、贩卖湟鱼。
  “跟你打游击战”旦增说,“你在下游扎营,他们就跑到上游去下网,等你巡逻过去,发现了,他们扛起渔网就往山上跑。”每到产卵季节和春节前,鱼贩子就会沿湖偷着收购,附近的村民也因此加紧捕捞。但是青海湖实在太大了,湖岸线300多公里,湖面4000多平方公里,内流河好几条,一条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而渔政人员不足百人,七八个管理站只有十四五辆车。渔政人员对这些“你来我退,你追我跑,你走我捞”的“捕捞游击队”无计可施。除了捕捞“游击队”外,还有“销售游击队”、“运输游击队”、“加工游击队”,令人防不胜防。   除了春夏之交的产卵季节,另一个盗捕最猖獗的季节是春节前。时值数九寒天,青海湖巨冰封湖,摩托车都能在上面飞奔。旦增说:“早些年,冰能冻得很厚,大卡车都能上去。”盗捕的人都是晚上开车上去,凿开冰洞,设下粘网,过两天后,晚上再来收网,把鱼摘了,再把网放回去,洞口回填。他们设下的网一般都是三四张成一排,其实看起来就是四五个冰窟窿,网都悬浮在冰面下的湖水里,鱼游过就会被网挂住。
  盗捕、贩卖湟鱼可能会被拘留甚至判刑,这对盗捕湟鱼的人有非常大的震慑力。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湟鱼多少年来已成为当地迁移过来的农牧民生存的主要生活来源,要想在诺大的一个青海湖实现湟鱼“零捕捞”的目标,无疑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开始拯救行动
  每年湟鱼开始洄游产卵后,在各条入湖大河的河畔,会出现一帮奇怪的人,他们拿着脸盆、大大小小的奇怪的塑料箱子,在河边忙碌着。他们是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采集湟鱼的鱼卵,并加以人工孵化、养殖,再在鱼卵孵化成长后,到入湖河流放流,从而增加湟鱼的资源量。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要负责湟鱼原种保存、资源救护、增殖放流等工作。史建全主任表示:从2000年至今,放流中心已在各大入湖河流内投放湟鱼鱼苗28800万尾。他们所放流的鱼种,都是从野外采集产卵亲鱼的鱼卵,加以人工孵化、养育而成。当湟鱼的体长达到大概10厘米左右时,会把它们带到入湖河流的上游放流。幼鱼会成群聚集,洄游入湖,开始在入湖的河口浅水地区生活,从而逐渐适应青海湖湖水的盐碱度、温度等的变化,以便能够在高盐碱度和低温的湖水中顺利成长。不过他也表示,人工放流鱼苗的成活率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如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那人工放流工作将会对湟鱼资源量的恢复产生巨大的效应。
  不管如何,各种保护措施和工程业已取得了重大成效,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湟鱼资源量开始出现了逐年回升的喜人势头。但是,还有许多值得担忧的问题,由于前几年湟鱼主要产卵地破坏严重,致使湟鱼后备种群不足。而且近几十年来,青海湖湖水的盐碱度都在上升,这说明青海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持续,湟鱼生存的水环境并不容乐观,所以拯救湟鱼的工作仍然不能松懈。
  几年前的6月观鱼节期间,泉吉河河水断流,数十吨洄游产卵的湟鱼搁浅在河道内,危在旦夕。收到消息后,一支40多人的营救队伍立即赶往断流河道进行紧急营救。没有专门的工具,大家就在汽车的后斗内铺上塑料布,做成临时移动水池,拿着脸盆、水桶到河道里捡拾奄奄一息的湟鱼,然后倒入临时水池中,运往附近水量大的河道里。经过7小时不间断的营救,有近20吨产卵亲鱼被安全转移。由于营救及时,没有发生湟鱼大规模的死亡事件,即便如此,很多湟鱼仍因缺氧、缺水,惨死在泉吉河的河道内。面对湟鱼惨死的场景,渔政人员、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欲哭无泪,他们一边拼命地救助,一边看着很多湟鱼翻着白肚浮到水面上来。
  几年后的7月,同样是由于断流,沙柳河仅17公里长的河道内堆满了500吨湟鱼死尸,这是不法分子偷捕滥捞数量的多少倍啊!
  那为何会出现河流断流、湟鱼大批死亡的现象呢?
  除了干旱的气候,造成这种惨剧,人类对湟鱼产卵场所的严重破坏难辞其咎。湟鱼惨死的罪魁祸首就是各条入湖河流的拦河坝,它们成了湟鱼的“地狱门”。
  拦水坝也是拦鱼门
  目前,各条河流上修建的农田用拦水坝是湟鱼在洄游产卵季节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每年6月至8月既是湟鱼的洄游产卵期,同时也是青海湖周围农场的灌溉期。青海湖周边地区春天比较干旱,所以很多农场为了灌溉农田,就在河道上修建起一道道的拦水坝,这人为设置的屏障不仅让湟鱼无法顺利通过水坝,聚集在坝下被偷捕人员抢捕一空。更为严重的是河水断流,大批上溯产卵繁殖的亲鱼搁浅死亡,使湟鱼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有数字表明,自1995年以来,青海湖每年因河水断流而造成的亲鱼死亡数量近百吨,严重影响了青海湖湟鱼资源补充群体的供给。
  为了解决拦水坝的问题,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想出了一个修建湟鱼洄游通道的办法。在刚察县境内的泉吉河上,修建有一条湟鱼的洄游通道,通道修建在拦水坝的一侧,有一系列参差交错但并不隔断水流的水泥挡板组成。它们可以通过不断的阻隔,减缓水流的速度,降低水坝附近的高度落差,让湟鱼能够安全通过,但是这种通道目前仍然很少。
  根据省水管局的调查,环青海湖的河流上建有18项水利工程,其中影响湟鱼洄游和湖水补给较大的主要有沙柳河、哈尔盖河、泉吉河等几条河流上的农业灌溉区。青海省水产局高级工程师赵依民建议,全部拆除已建水利工程是彻底解决青海湖湟鱼洄游的关键,对那些已失去功能的水坝坚决拆除,暂时还在发挥功能不能拆除的水坝要制定用水计划,避开裸鲤产卵季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拆除。这些都要以妥善解决青海湖周边农场等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前提。
  如果不能迅速改变湟鱼的这种窘迫状态,那么整个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将遭受致命的打击。在这个并不复杂的系统中,鸟类是顶层捕食者,它们以湟鱼为食。藻类和浮游动物处在生态系统的最底层,湟鱼以它们为食。湟鱼在青海湖鱼鸟共生和草地生态中处于核心地位,湟鱼的减少打破了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平衡,危机随之而来。鱼没有了,鸟飞走了,藻类多了,水也就臭了,青海湖也就变成一个死气沉沉的荒湖了。
  青海湖现状堪忧
  青海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独特的湟鱼、水鸟以及旅游资源而闻名于世。闻名遐迩的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每年春末夏初,数以万计的斑头雁、棕头鸥、鸬鹚等鸟类迁徙来此营巢、孵卵、繁衍生息。区内有鸟类164种,10多万只,众多的水禽和湟鱼形成了闻名中外的鱼鸟共生生态链。
  但今天,曾因栖居着数以万计的鸟类而闻名天下的鸟岛,现在也盛况不再。据统计,近些年来以湟鱼为食的青海湖鸟类资源种类及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如果湟鱼没有了,很显然,鸟肯定是不会有。
  由于青海湖水位下降,鸟岛已经由原来的湖中孤岛与内陆湖相连,名存实亡。鸟岛变成半岛,对鸟儿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一方面,狼、獾和其它鸟类天敌极易上岛捕杀和惊扰鸟类,另一方面,熙熙攘攘的游人日渐逼近鸟岛,使原本独享安宁的鸟儿弃卵而逃,各种旅游废物也使鸟类的栖息环境恶化。据最近调查,来鸟岛筑巢繁殖的鸟类只剩三种,鱼鸥已经迁到湖东北人为干扰较少的沙岛栖息,其它鸟类也开始纷纷向别处迁移,鸟岛鸟类数量不断减少,著名生态景观鸟岛面临存亡危机。
  青海湖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重要国际湿地,更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和阻挡西部荒漠化“东进”的天然屏障。青海湖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和人文,更在于其生态地位的重要。然而近些年来,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甚至有人预言,如果不加以保护治理,青海湖将“彻底蒸发”,成为下一个罗布泊。
  前青海湖渔场场长蔡青曾描述过他最初到这里时的景象,那时青海湖边的草都有半腰高,草丛里经常有各种动物跑来跑去,湖边山上灌木、树林密布,景色非常迷人。他自豪地说:“现在外地人到青海来都是看美丽风光的,其实,你们看到的已经不是青海湖真正的样子了。”当我们问他现在最大的担心是什么时,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睿智地指出:“污染!青海湖的污染,湖四周那么多餐馆、厂子的下水都排到湖里来了。”的确,作为一个内陆湖,湖水只有进没有出,可以说是一湖死水。只能靠蒸发进行循环,如果青海湖一旦污染!几乎无法根治。我们临走前,老人很动情地说:“我们把人家打伤了,还可以恢复,但是如果青海湖被污染了,那湟鱼就彻底没有救了。”
其他文献
自2004年9月至今,各省市陆续围绕新课程、新理念进行新高考改革,伴随这一改革,每一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会呈现不同的特色。近两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又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面对新课改、高考作文命题的新特点以及新的教学方式,中学作文教学不仅要有所作为,而且一定还要研究、适应这些形“势”,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写作。  一、符合新课程改革之形势  《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养,语文素养是其中的一
幽谷叠瀑,檀林氧吧 东湖港  东湖港地处十渡风景名胜区内十五渡,与野三坡毗邻,距北京市区101公里,是绿色旅游和度假的胜地。  东湖港有“幽谷叠瀑,檀林氧吧”的美誉。经铁索桥进入景区,翠绿的檀林,盘旋的千年古藤遍布整个峡谷,古老而神秘。奇特的“三叠瀑布”水流分三叠落差,直流急下,入潭击石水花飞溅,阳光下画出道道虹彩。“华北第一梯”倚峭而建,工程险峻,有“登云梯,而览群山”之势。回音壁瀑布是东湖港著
它们是新北京的名片,代表着科技、人文和环保的理念,它们让中国人骄傲地站在了全世界的面前。2008年,奥运烟火的“脚印”踏着中轴线来到这里,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它们也是中国的福地,体育健儿在这里摘金夺银,为我们带来了无数荣耀。而现在,它们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点缀着每一个北京的夜晚,也点亮在每一位游人的心里。  2008年8月8日晚,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其中有
7月31日,斐济旅游界带着他们丰富而美丽的旅游资源信息来到北京,与我国领先的定制旅行服务商辛巴达旅行一起携手推广斐济这个新兴海岛旅游目的地。  推介会上,辛巴达旅行与斐济Tour Manangers地接社就如何建设这个新兴高端的定制旅游目的地签署了战略合作共赢协议,共同推广“斐济幸福之旅”定制旅游产品。辛巴达旅行创始人潘云龙表示,斐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最新旅游动态,将会进一步推进出境定制旅游行业新发
公交系统职工在非工作时间乘车可以不买票,医院家属看病不用挂号,铁路职工出门坐火车免票,电力系统职工每年可享受免费“福利电”,电信职工打电话有优惠……说起“垄断福利”,真可谓花样繁多、品种齐全。  探究其根子,不难知晓,“福利腐败”源于垄断行业的成本软约束。长期以来,垄断性行业的成本核算都是由企业自己说了算,要想知道这些垄断性行业的成本到底有多高,简直比登天还难。诚如有专家所言,多发点奖金,多盖几栋
如果你是一个想寻找清净心经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寻禅问道的思想者;如果你是一个好山乐水的智者,你肯定要去一个曾经叫做古皖国的地方感受天柱山下的寂寞。  对天柱山的留意源于余秋雨的一篇著名散文《寂寞的天柱山》。他说:“现在有很多文化人完全不知道天柱山的所在,这实在是不应该的。中国古代许多大文豪、大诗人都曾希望在天柱山安家。他们走过的地方很多,面对着佳山佳水一时激动,说一些过头话是不奇怪的;但是,声言一定
又是一年春天,你可能会和朋友去野外踏青,带着一线风筝,看着它融入蓝天,随风翻飞;也许你会选择在一个温暖的午后,躺在摇椅上,边上是一杯香茗,让渗着茶香的阳光照进你的梦里。但是朋友,我也建议你趁着大好春光,读一读书。  春天,万物滋长,生机盎然,同时生长的还有你那探寻外界的好奇心。花开,鸟语,虫鸣,处处透露着自然的奥秘,生命的奇迹。你是否想一探究竟呢?此时,书或许是你的良师益友,在这里你不仅能寻找到答
一林,原名曹祎林,是深圳“零垃圾”创始人——一位“零垃圾”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零垃圾”(Zero Waste)是一种鼓励重新设计资源生命周期的理念,以便重复使用所有产品,目标是不将垃圾送到垃圾填埋场、焚化炉或海洋。如今一林一家三口每周产生的垃圾,仅需一个“老干妈”的罐子就能装下。曾经沉迷于疯狂丢东西  2015年,初到深圳。因为带的东西不少,租的房子却不够大,一林开始学习整理术,表现为疯狂丢东
古老的风俗  中国最西部亚欧大陆桥腹地的新疆伊犁,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发源哈(萨克斯坦)国的国际河流伊犁河横贯全境,孕育了辽阔肥沃的草原。这里也曾是各国商旅往返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必经通道,中国的陶瓷、丝绸等经伊犁出西亚运往欧洲,带回马驼、茶叶等异国产品,实现华夏民族农业社会特产与向西欧洲各民族畜牧商品的有效互补,也融合出亚欧交汇地区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  
渝中区地税局学田湾税务所是一个已获得市级文明单位称号的先进所,在优质服务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中,全所经过认真讨论,统一认识,决定在过去实行首办服务、限时服务和延时服务等基础上,向辖区2000多户纳税人推出具有现代理念的“AB角服务制”。  “AB角服务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A角(主办人)负责处理分管岗位工作,并将有关情况主动告知B角(协办人)。B角应熟悉了解A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