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引出物理公式及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认识主体所起的作用看,科学实验同被动的经验、单纯的观察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仅仅停留在观察试验上还不能称为科学实验和方法,还必须使观察试验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初中物理教学要以实验为基础,重视手与脑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我谈谈物理实验教学体会。
一、设计趣味性课堂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迅速进入物理教学中。如讲解“压强”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1)拿铅笔尖压在自己的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手疼痛的感觉,分析得出“物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结论;(2)再用大拇指和食指分别顶住这支笔的尖端和平端,轻压后,比较两指的疼痛感,得出“压力相同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物体受力面积有关”的结论。然后再引入“压强”的概念,这样便水到渠成地开展教学了。具体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设置出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使学生印象深刻。演示实验要注意:
1.课前准备要充分。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注意实验的细节问题,以免出现意想不到的失误,确保实验成功,提高课堂效率。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认真研究和准备,力求做好演示实验,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如果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就会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最终只好“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对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我个人认为有时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时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看别人做过;有时是怕麻烦等。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所以教师在课前除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外,还要准备备用器材。
2.实验操作要规范。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时酒精灯要用火柴而不能用灯与灯对接;酒精灯用完熄灭火焰时要用灯盖盖灭而不能用嘴吹灭等;连接电路时应断开开关,先接线路后接电源;导线两端接头时要将其拧成一股,弯成一弯儿,在接线柱上绕的方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3.演示的目的要明确。如演示“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的实验时,必须提示同学们认真观察瓶口,使同学们在看到塞子跳起来的同时发现瓶口有雾,然后针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三、指导好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增强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学习动机。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进行实验探究。开始几次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等,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阅读铭牌或说明书,弄清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点及其调节方法、使用方法。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时,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总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会用到这种能力。
2.重视实验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和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注意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实验探究一般都是分组进行的,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在平时的探究活动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即不但要重视书面表达,而且要重视口头表达,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口头陈述。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实验教学。
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地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和兴趣;能动态地反映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有效地突破难点;多媒体的大信息量、大容量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五、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在多年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通过小实验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如自制针孔照相机、制作平行光源、简易望远镜等。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内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巩固、内化物理知识的目的。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内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所以,物理实验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进而让学生学有所做,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一、设计趣味性课堂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迅速进入物理教学中。如讲解“压强”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1)拿铅笔尖压在自己的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手疼痛的感觉,分析得出“物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结论;(2)再用大拇指和食指分别顶住这支笔的尖端和平端,轻压后,比较两指的疼痛感,得出“压力相同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物体受力面积有关”的结论。然后再引入“压强”的概念,这样便水到渠成地开展教学了。具体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设置出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使学生印象深刻。演示实验要注意:
1.课前准备要充分。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注意实验的细节问题,以免出现意想不到的失误,确保实验成功,提高课堂效率。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认真研究和准备,力求做好演示实验,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如果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就会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最终只好“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对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我个人认为有时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时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看别人做过;有时是怕麻烦等。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所以教师在课前除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外,还要准备备用器材。
2.实验操作要规范。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时酒精灯要用火柴而不能用灯与灯对接;酒精灯用完熄灭火焰时要用灯盖盖灭而不能用嘴吹灭等;连接电路时应断开开关,先接线路后接电源;导线两端接头时要将其拧成一股,弯成一弯儿,在接线柱上绕的方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3.演示的目的要明确。如演示“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的实验时,必须提示同学们认真观察瓶口,使同学们在看到塞子跳起来的同时发现瓶口有雾,然后针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三、指导好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增强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学习动机。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进行实验探究。开始几次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等,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阅读铭牌或说明书,弄清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点及其调节方法、使用方法。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时,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总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会用到这种能力。
2.重视实验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和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注意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实验探究一般都是分组进行的,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在平时的探究活动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即不但要重视书面表达,而且要重视口头表达,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口头陈述。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实验教学。
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地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和兴趣;能动态地反映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有效地突破难点;多媒体的大信息量、大容量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五、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在多年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通过小实验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如自制针孔照相机、制作平行光源、简易望远镜等。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内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巩固、内化物理知识的目的。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内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所以,物理实验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进而让学生学有所做,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知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