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伟丰,1987年生,浙江海宁人,别署惠风,字获之,好蕖韵室主、冶陶斋主,师从蔡履平先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嘉兴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海宁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紫薇印社社员、海宁市修川艺苑会长、杭州陶瓷印艺术馆副馆长。
陶瓷印:用传统制作陶、瓷原料,经过多道工序而成的印章。简单地说就是用陶土、瓷土烧制成的印章。陶瓷印是陶印和瓷印的总称,当一分为二。
在印章的历史长河中,最早的印章是从泥巴上开始的。已故印人乡贤许明农曾撰文称“陶印为中国印之始祖”。英文china是指陶瓷,也是中国的代名词,中国也因陶瓷而文明世界,以陶瓷做印,才是真正意义的中国印。
陶印与瓷印原料不同,烧成温度和吸水性也不同,一般陶印用陶土经1100摄氏度左右烧成,吸水性强,而瓷印则用瓷土经1300摄氏度左右(各大窑口温度不同)经还原液烧成,不吸水。
陶印是古代玺印的原始形态。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殷墟出土了商代的铜玺,而陶当早于青铜器,由此可知早于或同时与商代的陶玺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用于陶器上拍打纹样的陶拍(陶印模),它的功能和形制与印章很相似。具有印章功能的陶拍,具有加固和美化的作用,它的发明和使用,是陶业生产的一大进步。比较有名的如:河南永城造律台、徐州高皇庙、安徽肥东大城头遗址、江西吴城与青莲岗遗址等出土的陶拍。陶拍的形制主要有方形或近方形、扁椭圆形、长方形、蘑菇形等。所出土的陶拍在形制及用法上与印章是一致的,有的可以说是印章了,由印面、印台、印钮三要素组成。
笔者认为最早的陶印当出现于商铜玺之前,晚于或同时于陶拍。瓷印晚于陶印。
到了商代就有原始瓷出现了,而科学上可以认定真正意义的瓷器应当产生于东汉时期,距今2000年,由此可知瓷印当不早于东汉。瓷印作为古印的一个品种,随着唐宋制瓷业的繁荣而大量出现。明代甘旸《印章集说》曾列印材11品,包括“瓷印”。“其制有龟钮、瓦钮、鼻钮,旧者佳,新者次之,亦堪鉴赏。”瓷印多见于宋元,随着明清印人石印的自篆自刻,陶瓷印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瓷业发达地区,瓷印制作较为方便,观赏性别具特色,在石印普及的印材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当代陶瓷印人如雨后春笋,陶瓷印创作颇有蔚然成风之态。
一、所见历代陶瓷印作品
1.印章初期形态:(1)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陶拍;(2)湖北清江香炉石商周时代遗址出土两枚陶玺(长阳陶玺);(3)东周《雚君之玺》《陈榑三立事岁右禀釜》《陈□立事岁安邑亭釜》《阳城冢》。
2.春秋战国:(1)战国陶玺,民国时期周进《魏石经室古玺印景》著录“泥玺”数件,实为陶玺,《司工》玺藏上海博物馆;(2)孙文澜《古玺文释》中有一文字陶玺;(3)临淄发现数枚;(4)《壹嫌疑者》《咸□里马》。
3.六国古玺: 《王□》《周弦》陶玺。
4.汉代: 一般认为汉代陶印多作为殉葬明器,偶有发现,如《汉国委奴》陶印。
5.魏晋南北朝:篆刻界认为纯粹印章形制的古代陶瓷印初见于东晋。
6.隋唐时期:唐代陶印多属官印且多为殉葬印。(1)《蒲州之玺》甘肃甘南出土。《夏州都督府印》《银州之印》两面印,陕西出土。(2)传世的尚有《相州之印》《尚书兵部之印》等。(3)西安文物库藏有《万年县之印》陶印。
7.宋元时期: 明代印学家甘旸《印章集说》:“上古无瓷印,唐宋始用为私印,硬不易刻,其质类玉稍粗。其制有龟钮、瓦钮、鼻钮,旧者佳,新者次之,亦堪鉴赏。”由此可见甘旸是见过不少唐宋及以下的瓷印。(1)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馆均藏有宋代瓷印。(2)金代陶印《北极驱邪五雷院》方印。(3)金元时期长方形《张》押印。(4)杭州陶瓷印艺术馆藏有一建白釉兽钮瓷印。(5)北京翰海曾拍卖过一方宋代建白釉瓷印。(6)《龙》北宋鼻钮瓷印。(7)《沙随程迥》南宋瓷印,上海博物馆藏。(8)宋代瓷印《柯山野叟》《曹典重印》《未之思也》《雁足》《信物同至》。(9)《福禄(鹿)》《平(瓶)安》宋代花押瓷印。(10)宋代联朱瓷印《平·安》《一日三秋·顿首》六面印,杭州攸斋藏。(11)宋代影青瓷《双鱼纹》花押印。(12)宋代澄泥覆斗钮印,杭州攸斋藏。(13)元代枢府瓷印《小卢》。(14)《□台之印》八思巴文。(15)《佛法僧宝》瓷印。(16)元代楷书押印较多,如《王》押。
8.明清時期:(1)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德化窑莹白双獾钮方章,堪称稀世珍宝。(2)《在水之湄》瓷印。(3)杭州陶瓷印艺术馆藏有青瓷印一枚。(4)明代晚期德化窑狻猊钮瓷印。(5)明代德化窑兽钮《水景》印,杭州攸斋藏。(6)明代德化窑《弄月》瓷印。(7)明清时期紫砂印在部分地区也成为一个品种,受到文人的喜爱。清代顾听紫砂印《卜远私印》。1995年北京翰海拍卖过一方晚清卧象钮紫砂印。 (8)葛潜瓷印《米汉雯印》。(9)故宫藏有一方清代青花蝙蝠钮《乐善堂》印。
9.民国以来:(1)杭州陶瓷印艺术馆藏有《大吉祥》瓷印(系商品瓷印)。(2)清末民国书画篆刻家金城所制瓦钮紫砂印,今藏上海博物馆。(3)《北极驱邪院》《五雷号令》白砂两面印,杭州三悦堂藏。
古印陶:陶器上所戳印的印章图案,不属于陶瓷印。封泥也不属于陶瓷印。而清代金石家陈介祺《封泥考略》所藏《天帝煞鬼》等数封泥有钮,如蛙钮、羊钮当属陶印。明清以来有以紫砂入印,当属陶瓷印之类,笔者归之为陶印。近年来各大拍卖行都有陶瓷印出现。
二、陶瓷印制作的各大窑口
自有陶印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所能见到的陶瓷印作品并不是很多,所占各种印材比例很小。唐以前陶印无窑口,很少有陶工姓名,唐以后才有窑口出现,有的还是民间烧制无窑口可寻。龙泉窑、德化窑、景德镇窑等都有瓷印出现。
1.宋元时期主要有枢府瓷,景德镇以青瓷为多见,主要以影青为主。两宋尤其精致,至清代继续有烧制,清中期渐衰。 2.其它亦有青花和粉彩烧制,多为景德镇及民窑烧制。
3.宋代亦有建窑建白釉烧制。
4.明清时期,紫砂工艺盛行,紫砂印为江南文人士大夫所珍玩,尤以江苏宜兴出产为最。名家如明末清初篆刻家顾听(字元方,吴县人),清末民国篆刻家金城。
5.明代德化窑瓷印制作别具特色,不但体现德化窑瓷塑特色且具有精致性,由良好瓷塑造型运用于印钮制作上,艺术性高于其它窑口。清代继续有瓷印烧制,由于石印的普及,清中期以后渐渐衰退下来。历代德化窑瓷印主要有方形、圆形狮子钮,方形九龙钮,各种形制的螭龙钮,莹白豹钮,方形阳刻篆书“天王”钮印等。
6.明清时期仿汝窑瓷印作品亦有发现。
三、陶瓷印印人
陶瓷印印人自有陶印以来至唐宋时期,未曾发现陶瓷印的制作者,像最初的陶印印文也不过是只有简单的姓名,并不能确定是其亲手所制。一般陶工地位低下,无从读书识字,并非自己所为,像铜印那样由书家书写印面,工匠刻制的可能性较大。宋以后渐渐有所发现,但大部分作者被遗忘,《顿首》《一日三秋》等不知其作者。陶瓷印印人主要由工匠到文人篆刻家演变。
较有代表性的如周时臣,字丹泉,明隆庆、万历间苏州人,常于景德镇烧制瓷器。《妮古录》印章:“有哥窑、官窑、东青窑者其制作之巧、钮式之妙,不可尽述。吴门周丹泉,能烧陶印文,或辟邪、或龟象、连环、瓦钮,皆由火范而成,色如白定,而文亦古。”而《景德镇陶录》爰引《妮古录》“吴门周丹泉,能烧陶印,以垩土刻印文,或辟邪、或龟象……而文亦古。”还有清代顾听、葛潜,清末民国书画篆刻家金城,嘉兴许明农(号金禅),现代雕塑家周轻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当代陶瓷印越来越受到篆刻界和收藏界的重视,印人甚多,尤以被篆刻界所乐道的南蔡(蔡履平:杭州陶瓷印艺术馆馆长)北王(王丹:虎溪窑窑主)最为突出。
四、钮制特征
1.早期陶拍形制有似印章者,其形具印面、印台和印钮,如蘑菇形陶拍和圆柱形陶拍,钮上有穿孔。
2.汉至唐,陶印渐多,大多作为殉葬明器,钮制较简单,一般为台钮、鼻钮、直钮、铊钮等,偶有精致的如《封泥考略》中的羊钮、蛙钮。
3.宋元时期,印纽种类较多,但比较简单。明代甘旸《印章集说》瓷印条中记有“其制有龟钮、瓦钮、鼻钮”,如北宋鼻钮楷书印《龙》和南宋龟钮印《沙随程迥》。元代瓷印楷书押记较多,钮式与铜印同。宋元瓷印钮式还有联珠和橛钮,尤其各大窑口产生了商业性,钮制也比较有地方特色,较多的为一印台上加一直角而成的鼻钮和一印台上加一梯形去一三角成穿形。
4.明清时期钮制样式多样,在以前的钮制基础上种类增加很多,如明末篆刻家顾听的瓦钮,德化窑的狮子钮、螭钮、九龙钮、豹钮、兽钮、狻猊钮,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和粉彩,周丹泉的辟邪、龟象、连环、瓦钮,其它还有兔钮、佛像钮等等。
5.当代陶瓷印印钮五花八门,创作随心所欲,有传统的、抽象的、注重表现的、注重装饰的等等。传统类钮制的创作:(1)佛手、葫芦、蝙蝠等象征福(一蝙蝠口中衔一铜钱象征福在眼前,一蝙蝠飞于云中象征幸福)。(2)桃子、灵芝、象征长寿。(3)花瓶、古象象征太平有象。(4)石榴象征多子多福。(5)金蟾象征财运。(6)梅兰竹象征君子。荷花、鱼象征连年有余、清廉……中国传统元素有很多,山水、花鸟、人物都可入印,或圆雕、浮雕、薄意,或青花、粉彩绘制……瓷器种类很多,色彩丰富,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龙泉青瓷、仿唐胶泥、郎红……创作空间很大。
五、陶瓷印创作过程
以瓷印为例,大体刻分为:制坯、刻印、烧制。
1.制坯:(1)选料炼泥;(2)摔泥制坯;(3)制钮(钮可制可不制)。
2.刻印:篆刻印面及边款。
3.烧制:(1)上釉水;(2)烧制;(3)修制。
六、陶瓷印特点
1.陶瓷印因制作难度大、工序繁多、成品率低而显得珍贵。
2.陶瓷印历代流传作品很少,少则珍贵。
3.釉水丰富,瓷种繁多,形式多样。
4.制作方法多样化,或用刀刻制、或轮碾、或范制成形、或压印、或手绘等。
5.陶瓷印硬度比石印高,印面不易磨损。硬度高,一般篆刻家不可为。
6.陶瓷印未烧制前比石印软,下刀轻松易刻,烧成后硬度高且有石印所不能达到的天然效果,是人工与天然的完美结合。
7.陶瓷印集书法、篆刻、制瓷、雕塑、美学、传统文化于一身,一般篆刻家不可为之。
七、陶瓷印的印面创作方法
1.刀刻:宋元时期用刀刻制,线条细而深,系用薄刃刀所为。邓散木《篆刻学》瓷印紫砂印:“古无瓷印,至唐宋之际始有用为私印者,其质类玉而较松粗,旧瓷印光泽古茂,大堪宝玩,以厚锋利刃冲刺成文,别有一种浑朴之致……”可知“以厚锋利刃冲刺成文”易刻粗犷一路印风。当代印人刀法多变,或抑扬或深刻……陶瓷印印面创作有三:一为先刻后烧;二为先素烧再刻再烧制;三为烧后再刻。
2.范制:即先制一印形(母體)后翻模浇制,与制作青铜器方法略同。
3.压印:先制印文模具,后直接放入泥土压印出印面,此法宋元时期尤多见,德化窑花押印较多。
4.轮碾:似碾玉法,一般所见陶瓷印无印面者,即为烧制后轮碾刻印。
陶瓷与印章的完美结合,是真正的中国印。它正被越来越多的书画篆刻家和收藏家所关注,在篆刻印章的历史长河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未来有望我们更多地关注陶瓷印这一古老而新颖的艺术奇葩!
陶瓷印:用传统制作陶、瓷原料,经过多道工序而成的印章。简单地说就是用陶土、瓷土烧制成的印章。陶瓷印是陶印和瓷印的总称,当一分为二。
在印章的历史长河中,最早的印章是从泥巴上开始的。已故印人乡贤许明农曾撰文称“陶印为中国印之始祖”。英文china是指陶瓷,也是中国的代名词,中国也因陶瓷而文明世界,以陶瓷做印,才是真正意义的中国印。
陶印与瓷印原料不同,烧成温度和吸水性也不同,一般陶印用陶土经1100摄氏度左右烧成,吸水性强,而瓷印则用瓷土经1300摄氏度左右(各大窑口温度不同)经还原液烧成,不吸水。
陶印是古代玺印的原始形态。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殷墟出土了商代的铜玺,而陶当早于青铜器,由此可知早于或同时与商代的陶玺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用于陶器上拍打纹样的陶拍(陶印模),它的功能和形制与印章很相似。具有印章功能的陶拍,具有加固和美化的作用,它的发明和使用,是陶业生产的一大进步。比较有名的如:河南永城造律台、徐州高皇庙、安徽肥东大城头遗址、江西吴城与青莲岗遗址等出土的陶拍。陶拍的形制主要有方形或近方形、扁椭圆形、长方形、蘑菇形等。所出土的陶拍在形制及用法上与印章是一致的,有的可以说是印章了,由印面、印台、印钮三要素组成。
笔者认为最早的陶印当出现于商铜玺之前,晚于或同时于陶拍。瓷印晚于陶印。
到了商代就有原始瓷出现了,而科学上可以认定真正意义的瓷器应当产生于东汉时期,距今2000年,由此可知瓷印当不早于东汉。瓷印作为古印的一个品种,随着唐宋制瓷业的繁荣而大量出现。明代甘旸《印章集说》曾列印材11品,包括“瓷印”。“其制有龟钮、瓦钮、鼻钮,旧者佳,新者次之,亦堪鉴赏。”瓷印多见于宋元,随着明清印人石印的自篆自刻,陶瓷印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瓷业发达地区,瓷印制作较为方便,观赏性别具特色,在石印普及的印材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当代陶瓷印人如雨后春笋,陶瓷印创作颇有蔚然成风之态。
一、所见历代陶瓷印作品
1.印章初期形态:(1)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陶拍;(2)湖北清江香炉石商周时代遗址出土两枚陶玺(长阳陶玺);(3)东周《雚君之玺》《陈榑三立事岁右禀釜》《陈□立事岁安邑亭釜》《阳城冢》。
2.春秋战国:(1)战国陶玺,民国时期周进《魏石经室古玺印景》著录“泥玺”数件,实为陶玺,《司工》玺藏上海博物馆;(2)孙文澜《古玺文释》中有一文字陶玺;(3)临淄发现数枚;(4)《壹嫌疑者》《咸□里马》。
3.六国古玺: 《王□》《周弦》陶玺。
4.汉代: 一般认为汉代陶印多作为殉葬明器,偶有发现,如《汉国委奴》陶印。
5.魏晋南北朝:篆刻界认为纯粹印章形制的古代陶瓷印初见于东晋。
6.隋唐时期:唐代陶印多属官印且多为殉葬印。(1)《蒲州之玺》甘肃甘南出土。《夏州都督府印》《银州之印》两面印,陕西出土。(2)传世的尚有《相州之印》《尚书兵部之印》等。(3)西安文物库藏有《万年县之印》陶印。
7.宋元时期: 明代印学家甘旸《印章集说》:“上古无瓷印,唐宋始用为私印,硬不易刻,其质类玉稍粗。其制有龟钮、瓦钮、鼻钮,旧者佳,新者次之,亦堪鉴赏。”由此可见甘旸是见过不少唐宋及以下的瓷印。(1)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馆均藏有宋代瓷印。(2)金代陶印《北极驱邪五雷院》方印。(3)金元时期长方形《张》押印。(4)杭州陶瓷印艺术馆藏有一建白釉兽钮瓷印。(5)北京翰海曾拍卖过一方宋代建白釉瓷印。(6)《龙》北宋鼻钮瓷印。(7)《沙随程迥》南宋瓷印,上海博物馆藏。(8)宋代瓷印《柯山野叟》《曹典重印》《未之思也》《雁足》《信物同至》。(9)《福禄(鹿)》《平(瓶)安》宋代花押瓷印。(10)宋代联朱瓷印《平·安》《一日三秋·顿首》六面印,杭州攸斋藏。(11)宋代影青瓷《双鱼纹》花押印。(12)宋代澄泥覆斗钮印,杭州攸斋藏。(13)元代枢府瓷印《小卢》。(14)《□台之印》八思巴文。(15)《佛法僧宝》瓷印。(16)元代楷书押印较多,如《王》押。
8.明清時期:(1)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德化窑莹白双獾钮方章,堪称稀世珍宝。(2)《在水之湄》瓷印。(3)杭州陶瓷印艺术馆藏有青瓷印一枚。(4)明代晚期德化窑狻猊钮瓷印。(5)明代德化窑兽钮《水景》印,杭州攸斋藏。(6)明代德化窑《弄月》瓷印。(7)明清时期紫砂印在部分地区也成为一个品种,受到文人的喜爱。清代顾听紫砂印《卜远私印》。1995年北京翰海拍卖过一方晚清卧象钮紫砂印。 (8)葛潜瓷印《米汉雯印》。(9)故宫藏有一方清代青花蝙蝠钮《乐善堂》印。
9.民国以来:(1)杭州陶瓷印艺术馆藏有《大吉祥》瓷印(系商品瓷印)。(2)清末民国书画篆刻家金城所制瓦钮紫砂印,今藏上海博物馆。(3)《北极驱邪院》《五雷号令》白砂两面印,杭州三悦堂藏。
古印陶:陶器上所戳印的印章图案,不属于陶瓷印。封泥也不属于陶瓷印。而清代金石家陈介祺《封泥考略》所藏《天帝煞鬼》等数封泥有钮,如蛙钮、羊钮当属陶印。明清以来有以紫砂入印,当属陶瓷印之类,笔者归之为陶印。近年来各大拍卖行都有陶瓷印出现。
二、陶瓷印制作的各大窑口
自有陶印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所能见到的陶瓷印作品并不是很多,所占各种印材比例很小。唐以前陶印无窑口,很少有陶工姓名,唐以后才有窑口出现,有的还是民间烧制无窑口可寻。龙泉窑、德化窑、景德镇窑等都有瓷印出现。
1.宋元时期主要有枢府瓷,景德镇以青瓷为多见,主要以影青为主。两宋尤其精致,至清代继续有烧制,清中期渐衰。 2.其它亦有青花和粉彩烧制,多为景德镇及民窑烧制。
3.宋代亦有建窑建白釉烧制。
4.明清时期,紫砂工艺盛行,紫砂印为江南文人士大夫所珍玩,尤以江苏宜兴出产为最。名家如明末清初篆刻家顾听(字元方,吴县人),清末民国篆刻家金城。
5.明代德化窑瓷印制作别具特色,不但体现德化窑瓷塑特色且具有精致性,由良好瓷塑造型运用于印钮制作上,艺术性高于其它窑口。清代继续有瓷印烧制,由于石印的普及,清中期以后渐渐衰退下来。历代德化窑瓷印主要有方形、圆形狮子钮,方形九龙钮,各种形制的螭龙钮,莹白豹钮,方形阳刻篆书“天王”钮印等。
6.明清时期仿汝窑瓷印作品亦有发现。
三、陶瓷印印人
陶瓷印印人自有陶印以来至唐宋时期,未曾发现陶瓷印的制作者,像最初的陶印印文也不过是只有简单的姓名,并不能确定是其亲手所制。一般陶工地位低下,无从读书识字,并非自己所为,像铜印那样由书家书写印面,工匠刻制的可能性较大。宋以后渐渐有所发现,但大部分作者被遗忘,《顿首》《一日三秋》等不知其作者。陶瓷印印人主要由工匠到文人篆刻家演变。
较有代表性的如周时臣,字丹泉,明隆庆、万历间苏州人,常于景德镇烧制瓷器。《妮古录》印章:“有哥窑、官窑、东青窑者其制作之巧、钮式之妙,不可尽述。吴门周丹泉,能烧陶印文,或辟邪、或龟象、连环、瓦钮,皆由火范而成,色如白定,而文亦古。”而《景德镇陶录》爰引《妮古录》“吴门周丹泉,能烧陶印,以垩土刻印文,或辟邪、或龟象……而文亦古。”还有清代顾听、葛潜,清末民国书画篆刻家金城,嘉兴许明农(号金禅),现代雕塑家周轻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当代陶瓷印越来越受到篆刻界和收藏界的重视,印人甚多,尤以被篆刻界所乐道的南蔡(蔡履平:杭州陶瓷印艺术馆馆长)北王(王丹:虎溪窑窑主)最为突出。
四、钮制特征
1.早期陶拍形制有似印章者,其形具印面、印台和印钮,如蘑菇形陶拍和圆柱形陶拍,钮上有穿孔。
2.汉至唐,陶印渐多,大多作为殉葬明器,钮制较简单,一般为台钮、鼻钮、直钮、铊钮等,偶有精致的如《封泥考略》中的羊钮、蛙钮。
3.宋元时期,印纽种类较多,但比较简单。明代甘旸《印章集说》瓷印条中记有“其制有龟钮、瓦钮、鼻钮”,如北宋鼻钮楷书印《龙》和南宋龟钮印《沙随程迥》。元代瓷印楷书押记较多,钮式与铜印同。宋元瓷印钮式还有联珠和橛钮,尤其各大窑口产生了商业性,钮制也比较有地方特色,较多的为一印台上加一直角而成的鼻钮和一印台上加一梯形去一三角成穿形。
4.明清时期钮制样式多样,在以前的钮制基础上种类增加很多,如明末篆刻家顾听的瓦钮,德化窑的狮子钮、螭钮、九龙钮、豹钮、兽钮、狻猊钮,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和粉彩,周丹泉的辟邪、龟象、连环、瓦钮,其它还有兔钮、佛像钮等等。
5.当代陶瓷印印钮五花八门,创作随心所欲,有传统的、抽象的、注重表现的、注重装饰的等等。传统类钮制的创作:(1)佛手、葫芦、蝙蝠等象征福(一蝙蝠口中衔一铜钱象征福在眼前,一蝙蝠飞于云中象征幸福)。(2)桃子、灵芝、象征长寿。(3)花瓶、古象象征太平有象。(4)石榴象征多子多福。(5)金蟾象征财运。(6)梅兰竹象征君子。荷花、鱼象征连年有余、清廉……中国传统元素有很多,山水、花鸟、人物都可入印,或圆雕、浮雕、薄意,或青花、粉彩绘制……瓷器种类很多,色彩丰富,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龙泉青瓷、仿唐胶泥、郎红……创作空间很大。
五、陶瓷印创作过程
以瓷印为例,大体刻分为:制坯、刻印、烧制。
1.制坯:(1)选料炼泥;(2)摔泥制坯;(3)制钮(钮可制可不制)。
2.刻印:篆刻印面及边款。
3.烧制:(1)上釉水;(2)烧制;(3)修制。
六、陶瓷印特点
1.陶瓷印因制作难度大、工序繁多、成品率低而显得珍贵。
2.陶瓷印历代流传作品很少,少则珍贵。
3.釉水丰富,瓷种繁多,形式多样。
4.制作方法多样化,或用刀刻制、或轮碾、或范制成形、或压印、或手绘等。
5.陶瓷印硬度比石印高,印面不易磨损。硬度高,一般篆刻家不可为。
6.陶瓷印未烧制前比石印软,下刀轻松易刻,烧成后硬度高且有石印所不能达到的天然效果,是人工与天然的完美结合。
7.陶瓷印集书法、篆刻、制瓷、雕塑、美学、传统文化于一身,一般篆刻家不可为之。
七、陶瓷印的印面创作方法
1.刀刻:宋元时期用刀刻制,线条细而深,系用薄刃刀所为。邓散木《篆刻学》瓷印紫砂印:“古无瓷印,至唐宋之际始有用为私印者,其质类玉而较松粗,旧瓷印光泽古茂,大堪宝玩,以厚锋利刃冲刺成文,别有一种浑朴之致……”可知“以厚锋利刃冲刺成文”易刻粗犷一路印风。当代印人刀法多变,或抑扬或深刻……陶瓷印印面创作有三:一为先刻后烧;二为先素烧再刻再烧制;三为烧后再刻。
2.范制:即先制一印形(母體)后翻模浇制,与制作青铜器方法略同。
3.压印:先制印文模具,后直接放入泥土压印出印面,此法宋元时期尤多见,德化窑花押印较多。
4.轮碾:似碾玉法,一般所见陶瓷印无印面者,即为烧制后轮碾刻印。
陶瓷与印章的完美结合,是真正的中国印。它正被越来越多的书画篆刻家和收藏家所关注,在篆刻印章的历史长河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未来有望我们更多地关注陶瓷印这一古老而新颖的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