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国陶瓷印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ishi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伟丰,1987年生,浙江海宁人,别署惠风,字获之,好蕖韵室主、冶陶斋主,师从蔡履平先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嘉兴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海宁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紫薇印社社员、海宁市修川艺苑会长、杭州陶瓷印艺术馆副馆长。
  陶瓷印:用传统制作陶、瓷原料,经过多道工序而成的印章。简单地说就是用陶土、瓷土烧制成的印章。陶瓷印是陶印和瓷印的总称,当一分为二。
  在印章的历史长河中,最早的印章是从泥巴上开始的。已故印人乡贤许明农曾撰文称“陶印为中国印之始祖”。英文china是指陶瓷,也是中国的代名词,中国也因陶瓷而文明世界,以陶瓷做印,才是真正意义的中国印。
  陶印与瓷印原料不同,烧成温度和吸水性也不同,一般陶印用陶土经1100摄氏度左右烧成,吸水性强,而瓷印则用瓷土经1300摄氏度左右(各大窑口温度不同)经还原液烧成,不吸水。
  陶印是古代玺印的原始形态。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殷墟出土了商代的铜玺,而陶当早于青铜器,由此可知早于或同时与商代的陶玺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用于陶器上拍打纹样的陶拍(陶印模),它的功能和形制与印章很相似。具有印章功能的陶拍,具有加固和美化的作用,它的发明和使用,是陶业生产的一大进步。比较有名的如:河南永城造律台、徐州高皇庙、安徽肥东大城头遗址、江西吴城与青莲岗遗址等出土的陶拍。陶拍的形制主要有方形或近方形、扁椭圆形、长方形、蘑菇形等。所出土的陶拍在形制及用法上与印章是一致的,有的可以说是印章了,由印面、印台、印钮三要素组成。
  笔者认为最早的陶印当出现于商铜玺之前,晚于或同时于陶拍。瓷印晚于陶印。
  到了商代就有原始瓷出现了,而科学上可以认定真正意义的瓷器应当产生于东汉时期,距今2000年,由此可知瓷印当不早于东汉。瓷印作为古印的一个品种,随着唐宋制瓷业的繁荣而大量出现。明代甘旸《印章集说》曾列印材11品,包括“瓷印”。“其制有龟钮、瓦钮、鼻钮,旧者佳,新者次之,亦堪鉴赏。”瓷印多见于宋元,随着明清印人石印的自篆自刻,陶瓷印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瓷业发达地区,瓷印制作较为方便,观赏性别具特色,在石印普及的印材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当代陶瓷印人如雨后春笋,陶瓷印创作颇有蔚然成风之态。
  一、所见历代陶瓷印作品
  1.印章初期形态:(1)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陶拍;(2)湖北清江香炉石商周时代遗址出土两枚陶玺(长阳陶玺);(3)东周《雚君之玺》《陈榑三立事岁右禀釜》《陈□立事岁安邑亭釜》《阳城冢》。
  2.春秋战国:(1)战国陶玺,民国时期周进《魏石经室古玺印景》著录“泥玺”数件,实为陶玺,《司工》玺藏上海博物馆;(2)孙文澜《古玺文释》中有一文字陶玺;(3)临淄发现数枚;(4)《壹嫌疑者》《咸□里马》。
  3.六国古玺: 《王□》《周弦》陶玺。
  4.汉代: 一般认为汉代陶印多作为殉葬明器,偶有发现,如《汉国委奴》陶印。
  5.魏晋南北朝:篆刻界认为纯粹印章形制的古代陶瓷印初见于东晋。
  6.隋唐时期:唐代陶印多属官印且多为殉葬印。(1)《蒲州之玺》甘肃甘南出土。《夏州都督府印》《银州之印》两面印,陕西出土。(2)传世的尚有《相州之印》《尚书兵部之印》等。(3)西安文物库藏有《万年县之印》陶印。
  7.宋元时期: 明代印学家甘旸《印章集说》:“上古无瓷印,唐宋始用为私印,硬不易刻,其质类玉稍粗。其制有龟钮、瓦钮、鼻钮,旧者佳,新者次之,亦堪鉴赏。”由此可见甘旸是见过不少唐宋及以下的瓷印。(1)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馆均藏有宋代瓷印。(2)金代陶印《北极驱邪五雷院》方印。(3)金元时期长方形《张》押印。(4)杭州陶瓷印艺术馆藏有一建白釉兽钮瓷印。(5)北京翰海曾拍卖过一方宋代建白釉瓷印。(6)《龙》北宋鼻钮瓷印。(7)《沙随程迥》南宋瓷印,上海博物馆藏。(8)宋代瓷印《柯山野叟》《曹典重印》《未之思也》《雁足》《信物同至》。(9)《福禄(鹿)》《平(瓶)安》宋代花押瓷印。(10)宋代联朱瓷印《平·安》《一日三秋·顿首》六面印,杭州攸斋藏。(11)宋代影青瓷《双鱼纹》花押印。(12)宋代澄泥覆斗钮印,杭州攸斋藏。(13)元代枢府瓷印《小卢》。(14)《□台之印》八思巴文。(15)《佛法僧宝》瓷印。(16)元代楷书押印较多,如《王》押。
  8.明清時期:(1)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德化窑莹白双獾钮方章,堪称稀世珍宝。(2)《在水之湄》瓷印。(3)杭州陶瓷印艺术馆藏有青瓷印一枚。(4)明代晚期德化窑狻猊钮瓷印。(5)明代德化窑兽钮《水景》印,杭州攸斋藏。(6)明代德化窑《弄月》瓷印。(7)明清时期紫砂印在部分地区也成为一个品种,受到文人的喜爱。清代顾听紫砂印《卜远私印》。1995年北京翰海拍卖过一方晚清卧象钮紫砂印。 (8)葛潜瓷印《米汉雯印》。(9)故宫藏有一方清代青花蝙蝠钮《乐善堂》印。
  9.民国以来:(1)杭州陶瓷印艺术馆藏有《大吉祥》瓷印(系商品瓷印)。(2)清末民国书画篆刻家金城所制瓦钮紫砂印,今藏上海博物馆。(3)《北极驱邪院》《五雷号令》白砂两面印,杭州三悦堂藏。
  古印陶:陶器上所戳印的印章图案,不属于陶瓷印。封泥也不属于陶瓷印。而清代金石家陈介祺《封泥考略》所藏《天帝煞鬼》等数封泥有钮,如蛙钮、羊钮当属陶印。明清以来有以紫砂入印,当属陶瓷印之类,笔者归之为陶印。近年来各大拍卖行都有陶瓷印出现。
  二、陶瓷印制作的各大窑口
  自有陶印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所能见到的陶瓷印作品并不是很多,所占各种印材比例很小。唐以前陶印无窑口,很少有陶工姓名,唐以后才有窑口出现,有的还是民间烧制无窑口可寻。龙泉窑、德化窑、景德镇窑等都有瓷印出现。
  1.宋元时期主要有枢府瓷,景德镇以青瓷为多见,主要以影青为主。两宋尤其精致,至清代继续有烧制,清中期渐衰。   2.其它亦有青花和粉彩烧制,多为景德镇及民窑烧制。
  3.宋代亦有建窑建白釉烧制。
  4.明清时期,紫砂工艺盛行,紫砂印为江南文人士大夫所珍玩,尤以江苏宜兴出产为最。名家如明末清初篆刻家顾听(字元方,吴县人),清末民国篆刻家金城。
  5.明代德化窑瓷印制作别具特色,不但体现德化窑瓷塑特色且具有精致性,由良好瓷塑造型运用于印钮制作上,艺术性高于其它窑口。清代继续有瓷印烧制,由于石印的普及,清中期以后渐渐衰退下来。历代德化窑瓷印主要有方形、圆形狮子钮,方形九龙钮,各种形制的螭龙钮,莹白豹钮,方形阳刻篆书“天王”钮印等。
  6.明清时期仿汝窑瓷印作品亦有发现。
  三、陶瓷印印人
  陶瓷印印人自有陶印以来至唐宋时期,未曾发现陶瓷印的制作者,像最初的陶印印文也不过是只有简单的姓名,并不能确定是其亲手所制。一般陶工地位低下,无从读书识字,并非自己所为,像铜印那样由书家书写印面,工匠刻制的可能性较大。宋以后渐渐有所发现,但大部分作者被遗忘,《顿首》《一日三秋》等不知其作者。陶瓷印印人主要由工匠到文人篆刻家演变。
  较有代表性的如周时臣,字丹泉,明隆庆、万历间苏州人,常于景德镇烧制瓷器。《妮古录》印章:“有哥窑、官窑、东青窑者其制作之巧、钮式之妙,不可尽述。吴门周丹泉,能烧陶印文,或辟邪、或龟象、连环、瓦钮,皆由火范而成,色如白定,而文亦古。”而《景德镇陶录》爰引《妮古录》“吴门周丹泉,能烧陶印,以垩土刻印文,或辟邪、或龟象……而文亦古。”还有清代顾听、葛潜,清末民国书画篆刻家金城,嘉兴许明农(号金禅),现代雕塑家周轻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当代陶瓷印越来越受到篆刻界和收藏界的重视,印人甚多,尤以被篆刻界所乐道的南蔡(蔡履平:杭州陶瓷印艺术馆馆长)北王(王丹:虎溪窑窑主)最为突出。
  四、钮制特征
  1.早期陶拍形制有似印章者,其形具印面、印台和印钮,如蘑菇形陶拍和圆柱形陶拍,钮上有穿孔。
  2.汉至唐,陶印渐多,大多作为殉葬明器,钮制较简单,一般为台钮、鼻钮、直钮、铊钮等,偶有精致的如《封泥考略》中的羊钮、蛙钮。
  3.宋元时期,印纽种类较多,但比较简单。明代甘旸《印章集说》瓷印条中记有“其制有龟钮、瓦钮、鼻钮”,如北宋鼻钮楷书印《龙》和南宋龟钮印《沙随程迥》。元代瓷印楷书押记较多,钮式与铜印同。宋元瓷印钮式还有联珠和橛钮,尤其各大窑口产生了商业性,钮制也比较有地方特色,较多的为一印台上加一直角而成的鼻钮和一印台上加一梯形去一三角成穿形。
  4.明清时期钮制样式多样,在以前的钮制基础上种类增加很多,如明末篆刻家顾听的瓦钮,德化窑的狮子钮、螭钮、九龙钮、豹钮、兽钮、狻猊钮,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和粉彩,周丹泉的辟邪、龟象、连环、瓦钮,其它还有兔钮、佛像钮等等。
  5.当代陶瓷印印钮五花八门,创作随心所欲,有传统的、抽象的、注重表现的、注重装饰的等等。传统类钮制的创作:(1)佛手、葫芦、蝙蝠等象征福(一蝙蝠口中衔一铜钱象征福在眼前,一蝙蝠飞于云中象征幸福)。(2)桃子、灵芝、象征长寿。(3)花瓶、古象象征太平有象。(4)石榴象征多子多福。(5)金蟾象征财运。(6)梅兰竹象征君子。荷花、鱼象征连年有余、清廉……中国传统元素有很多,山水、花鸟、人物都可入印,或圆雕、浮雕、薄意,或青花、粉彩绘制……瓷器种类很多,色彩丰富,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龙泉青瓷、仿唐胶泥、郎红……创作空间很大。
  五、陶瓷印创作过程
  以瓷印为例,大体刻分为:制坯、刻印、烧制。
  1.制坯:(1)选料炼泥;(2)摔泥制坯;(3)制钮(钮可制可不制)。
  2.刻印:篆刻印面及边款。
  3.烧制:(1)上釉水;(2)烧制;(3)修制。
  六、陶瓷印特点
  1.陶瓷印因制作难度大、工序繁多、成品率低而显得珍贵。
  2.陶瓷印历代流传作品很少,少则珍贵。
  3.釉水丰富,瓷种繁多,形式多样。
  4.制作方法多样化,或用刀刻制、或轮碾、或范制成形、或压印、或手绘等。
  5.陶瓷印硬度比石印高,印面不易磨损。硬度高,一般篆刻家不可为。
  6.陶瓷印未烧制前比石印软,下刀轻松易刻,烧成后硬度高且有石印所不能达到的天然效果,是人工与天然的完美结合。
  7.陶瓷印集书法、篆刻、制瓷、雕塑、美学、传统文化于一身,一般篆刻家不可为之。
  七、陶瓷印的印面创作方法
  1.刀刻:宋元时期用刀刻制,线条细而深,系用薄刃刀所为。邓散木《篆刻学》瓷印紫砂印:“古无瓷印,至唐宋之际始有用为私印者,其质类玉而较松粗,旧瓷印光泽古茂,大堪宝玩,以厚锋利刃冲刺成文,别有一种浑朴之致……”可知“以厚锋利刃冲刺成文”易刻粗犷一路印风。当代印人刀法多变,或抑扬或深刻……陶瓷印印面创作有三:一为先刻后烧;二为先素烧再刻再烧制;三为烧后再刻。
  2.范制:即先制一印形(母體)后翻模浇制,与制作青铜器方法略同。
  3.压印:先制印文模具,后直接放入泥土压印出印面,此法宋元时期尤多见,德化窑花押印较多。
  4.轮碾:似碾玉法,一般所见陶瓷印无印面者,即为烧制后轮碾刻印。
  陶瓷与印章的完美结合,是真正的中国印。它正被越来越多的书画篆刻家和收藏家所关注,在篆刻印章的历史长河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未来有望我们更多地关注陶瓷印这一古老而新颖的艺术奇葩!
其他文献
鄧文科 喜上梅梢瓷盘
期刊
涂少辉,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来将花鸟引入星空,创作星空画系列作品,获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资助项目。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宁波美术馆、张家港市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李军,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第十
期刊
荣·苏和,1959年出生,蒙古族。现为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人民网特约研究员、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国艺术》杂志学术主编、莫斯科艺术教育科学院(国立师范大学)在读博士。  一  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色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而作为世界绘画语言的油画,其色彩要素,更是举足轻重。几乎所有的油画家都是色彩专家。十八世纪德国诗人、科学家和思想家戈特(1749-1832)在其《色彩学说》一书
期刊
荣孟枚(1878-1946),本名胡荣选,字叔右,号佛桑馆主,晚年自号竹竿老人,满洲阿城正黄旗人。民国政客,与游国臣、王光烈并称“东北三才子”。  荣孟枚能诗文,擅书画,才华享誉当时,著有《佛桑馆诗文存稿》《延春室诗话》《冷社诗集》《佛桑馆挽联集》等。  荣孟枚为文诸体皆善,而于挽联,尤其出色。今谨录荣著《延春室诗话》诗文二篇,以略窥一斑。  自题  昔明瞿宗吉,归田著诗话。予今亦归田,拟此多口戒
期刊
杜杰先生编撰的《缘闲堂古玺印辑存》(增订本)一函三册于2018年底刊印发行,成为古玺印收藏研究界网上网下颇有影响的大事。还记得去年暮春时节,我有幸获赠此书,每每览读,不忍释手,大开眼界。  总的来说,《缘闲堂古玺印辑存》主要体现了文字学价值、印学史价值、历史学价值等等方面。下面略陈管见,就教于各位方家。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印,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段玉裁注云:“凡有官守者皆曰执政,其
期刊
第一次见到高金平,是2019年5月在衡阳参加纪念王船山的笔会。笔会进行到一半,湖南演艺集团总经理胡俊将一个斯文瘦高的眼镜男子带到我面前,说:“这是常德市公路局的局长高金平,他办了一家全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请你给他题几个字。”我毫不犹豫按胡俊的吩咐,完成了书写任务,心里却疑惑:一个公路局长,哪来那么多钱办全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  也是在那次笔会,我邀请了作家兼书画家彭国梁同行,高金平因此与彭国梁结缘
期刊
摘要:近几届全国美展中的中国画作品,透露出当代中国画兴起的一种探索性创新趋势。该趋势是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迅速发展、中西文化互相交融的结果。创新意味着一种探索,探索自然有成功与失败之分。对于失败的创新部分,显出与中国画传统定位完全不符甚至偏离中国画定义的尝试,画家们不能任其肆意发展。这是一种矛盾,一种当代中国画创新与传统定位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如何看待此种矛盾并予以中庸性的平衡,值得研究。  关键词:
期刊
湖南省博物馆珍藏有一册曾国荃《湘乡试馆记》的拓片,已经装订成册,长30厘米,宽15.5厘米,共11开,淡墨拓,拓工精良。册装完整,内容齐全。这册拓片内容丰富,对于研究湖南地区清代晚期湘军将帅平定太平天国起义、重视科举教育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拓片内容和相关的史料,特提出个人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湘乡试馆记》的内容及作者  全文如下:  湘乡为古龙城,居潭州之西鄙,为
期刊
青田石雕品类众多,应用范围广泛,艺术优势明显,若以其功用论,可分为两大类:文玩雕刻和观赏雕刻。以其题材而分,可为:文玩印纽、花卉、山水、人物、动物等五大类。美石美刻,各领风骚,各具千秋。  文玩雕刻,自元代以来,结合于书画、佳茗之中,彰显青田石文化品位;动物创作源远流长,早在六朝发现“握猪”,经历代沿革至当代林耀光等一批艺人,博采众长;花卉创作上承晚清金针三、张仕宽等名家,至当代林如奎、周百琦、倪
期刊
左宗灿,1933年生,湖南长沙人,自幼钟爱美术,自学成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加入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六七十年代任长沙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八十年代加入原中国版画家协会。所创作的《三国演义》、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四大名楼等300余枚桃核微雕,被誉为中华一绝。300多幅版画发表于多家刊物,其中3幅入展第四次全国美展。新颖的山水画多次在中国美术馆等展出,被海内外各界广为收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