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克氏针通道后路微创接骨板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q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平行克氏针通道后路微创接骨板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柳州市工人医院创伤中心收治的29例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患者资料。男22例,女7例;年龄为19~65岁,平均44.2岁。骨折按Tile分型:B型10例,C型1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14 d,平均8.7 d。所有患者均采用平行克氏针通道后路微创U型接骨板固定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单侧切口长为2.3~3.4 cm,平均2.99 cm;术中出血量为47~88 mL,平均69.9 mL;后路置入接骨板时间为17~34 min,平均25.2 min。术后1例患者失访,其余28例患者术后获14~26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8~15个月,平均10.1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17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9%。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系统评定骨盆功能:优20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为96.4%;根据Pohlemann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4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9.3%。

结论

平行克氏针通道后路微创接骨板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具有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其他文献
毋庸置疑,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植入术后针对CIED本身的长期个体化随访对患者的疾病管理至关重要。随着国内CIED植入数量的增加,术后管理的需求日趋增多,而现有的医疗资源无法满足患者长期的诊室随访需求,且很多患者难以按照指南要求长期、按时坚持到医院随访。因此,目前国内CIED术后随访现状存在很多问题和隐患。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具有远程数据传输功能的CIED使远程随访成为现实。已有的研究证实,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已经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领域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房颤患者脑卒中和出血风险评估预测模型的优化;②特殊房颤人群抗凝治疗问题;③房颤负荷、亚临床房颤、心房心肌病与脑卒中的关系及其抗凝治疗策略。最后,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策略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的证实。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电机械延迟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患者有无TIA/脑卒中将患者分为TIA/脑卒中组(n=65)和无TIA/脑卒中组(n=157)。使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组织多普勒获取二尖瓣环外侧、二尖瓣环间
脑卒中及出血高危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分步接受球囊冷冻消融左心耳电隔离及左心耳封堵术此前已有报道。本文介绍1例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使用冷冻球囊行肺静脉隔离后,发现左心耳触发灶,随即使用球囊冷冻消融行左心耳电隔离术。为预防术后血栓形成及再次脑卒中,术中联合行左心耳封堵术。现回顾该病例特点及诊治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以期总结经验。
总结近端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的临床特征、导管标测和消融方法,探讨其电生理机制。分析3例近端希浦系统起源VA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标测结果及靶点特征。3例患者VA发作时均表现为窄QRS波,成功消融靶点位于左前与左后分支分叉处2例;主动脉右冠窦瓣下1例。3例患者VA发作时V波前均可记录到浦肯野电位(P电位)和/或希氏束电位,且最早激动P电位均临近高位室间隔。近端希浦系统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CHA2DS2-VASc评分评估脑卒中风险与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数字化病案检索系统检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次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心脏病区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计算eGFR和CHA2DS2-VASc评分,根据eGFR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不良组,统计并描述各组临床特征。对CHA2DS2-V
目的探讨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实施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CBA)联合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住院的高脑卒中和高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实施第二代CBA联合LAAC手术。观察患者手术成功率、术中相关参数及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并定期随访房颤复发、脑卒中等有效性指标。结果共入选28例患者,其中
心房心肌病是2011年提出的新概念,它是一个诸多临床病损累及心房致其结构、电生理、功能改变的总和范畴。其心房基质改变既可由心房颤动(房颤)长期持续所致,又可先发于房颤,作为房颤发生和维持的潜在因素,甚至独立于房颤而诱发脑卒中。因此,心房心肌病概念的引出为阐明房颤、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探索其防治与管理的模式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但目前尚未研制出可以指导临床决策的相关指标。
目的经皮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心房颤动(房颤)一站式治疗技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临床认可,但其手术策略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联合治疗策略的临床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一站式治疗的最优化手术策略。方法研究入选2015年11月至2018年12月114例连续收住宁波市第一医院的症状性房颤患者[CHA2DS2-VASc评分平均(4.5±1.4)分,HAS-BLED评分平均(3.3±1.0)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