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所有上过讲台的教师来说,课堂教学应该能够理解。它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是师生之间以知识、技能和环境进行互动的全过程,也可以称之为“班级上课制”。而有“有效”,是有成效、有效果。在这里,就是指我们的教学行为要取得预定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知识;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先明白这么几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主要是以知识为中介的,那什么是知识?我们是如何理解“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该转变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真正达到有效的教学行为呢?这也是就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几个话题。
一、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到底是什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到现在仍然存在着争议。但我们可以从广义上把我们人类的知识进行分类,目的是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二大类: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就是在陈述某件事情。
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为什么”、“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对于这类知识,我们用“Why”来表示。
综合起来,人类的知识包括“What”、“Why”、“ How”,即3W。也就是说,知识就是经验,知识就是步骤,知识就是方法。所以,也只有我们了解知识的本质,才能做到有效上课的第一步。
二、对学习的理解
1.什么是学习?我们应该理解成为“学”和“习”。“学”就是掌握,“习”就是熟练。学习知识,就是对知识的掌握与熟练。所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于“学习”理解有三点。首先,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活动。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个体与作为客体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两者间的平衡不断被破坏,又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这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所发生的客观条件之一,首先来自环境因素的变化。其次,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的过程。第三,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由于心理结构作为行为的调节机制而存在,因而心理结构的变化必将导致行为的变化。
2.学习的作用。可以说,学习是发生在一切动物身上的现象。而人类的学习是主动的,有目的的进行的。所以,从广义上的学习来说,学习的作用就是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说白了,学习可以让一个自然的人转变为一个社会的人。
3.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所谓学习的机制,实际上是指学习是如何发生、进行、结束的,即学习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具体讲,就是个体如何以心理变化来适应环境变化,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和积累经验并以相应的行为变化表现出来。
4.学生的学习。学生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其学习活动同样也具有人类学习的一般特点。但由于学生在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又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类学习的特点,具有特殊性。因此,探讨学生学习的特点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构建活动来接受信息,形成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但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对学生学习的接受—构建这一根本特点存在着错误的理解,进而否定接受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的错误认识。
第一,将接受学习视为被动的机械学习。确实,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就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有所论述:“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在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由他们的身上流过……每逢这个源泉开放的时候,他们便把他们的注意当做一个水槽一样,放在他的下面,一点不要让滚出的东西跑掉了。”在这里,夸美纽斯将知识比喻为溪流,从教师的嘴里流出,直接灌注给学生。这可以说是注入式教学的典型描述。注入式教学的根本错误就是以物的传递模式来曲解经验传递过程。尽管人们对注入式教学的机械、被动性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但未能抓住其错误的根本所在,而且更可悲的是,一些批评者非但没有为经验传递恢复真相,反而沿用同样的错误观点,否定教育的经验传递本性及接受本性,这无疑是一种将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泼掉的愚蠢行为。
第二,将接受学习与创造性对立起来。个体获取经验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接受,一是通过发现。通过亲身实践而发现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此外,事实也证明,真正的发现与创造都是在接受前人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实现的,仅依靠简单的创造技法的训练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稳定的创造性的。一味地强调让学生发现、创造而忽视接受,是一种本末倒置、误人子弟的做法。
总之,根据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和建构主义理论,本人认为: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有好的效果出现,必须做到:
第一,要切实真正的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师生共学”的教育理念。“师生共学”就是指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而在以知识为中介,教师和学生共同对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要努力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探索和创新问题解决的新模式。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和布置作业。也即是“先讲后学做”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創造能力的发展。而问题解决模式自始至终都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中心;无论何时,都先呈现出问题供学生自主探究,最终以问题解决的终极目的来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学习结果。即使是新课,也必须先设计问题,呈现情景来让学生自主学习。
第三,评价是关键。任何人做任何事,都希望得到所期望的评价,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正确、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不懈学习。更是促进学生努力的内在动机。所以,在教学整个过程中,要想真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评价是非常的关键。
综上所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指向。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教学目标。只有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实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那么,我们必须明白知识的内涵,不同类型的知识,我们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学生学习的本质,抓住本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另外,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做到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和创新符合时代特点,能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新思想、新模式。其实,这也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课堂教学;知识;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先明白这么几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主要是以知识为中介的,那什么是知识?我们是如何理解“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该转变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真正达到有效的教学行为呢?这也是就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几个话题。
一、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到底是什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到现在仍然存在着争议。但我们可以从广义上把我们人类的知识进行分类,目的是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二大类: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就是在陈述某件事情。
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为什么”、“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对于这类知识,我们用“Why”来表示。
综合起来,人类的知识包括“What”、“Why”、“ How”,即3W。也就是说,知识就是经验,知识就是步骤,知识就是方法。所以,也只有我们了解知识的本质,才能做到有效上课的第一步。
二、对学习的理解
1.什么是学习?我们应该理解成为“学”和“习”。“学”就是掌握,“习”就是熟练。学习知识,就是对知识的掌握与熟练。所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于“学习”理解有三点。首先,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活动。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个体与作为客体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两者间的平衡不断被破坏,又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这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所发生的客观条件之一,首先来自环境因素的变化。其次,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的过程。第三,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由于心理结构作为行为的调节机制而存在,因而心理结构的变化必将导致行为的变化。
2.学习的作用。可以说,学习是发生在一切动物身上的现象。而人类的学习是主动的,有目的的进行的。所以,从广义上的学习来说,学习的作用就是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说白了,学习可以让一个自然的人转变为一个社会的人。
3.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所谓学习的机制,实际上是指学习是如何发生、进行、结束的,即学习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具体讲,就是个体如何以心理变化来适应环境变化,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和积累经验并以相应的行为变化表现出来。
4.学生的学习。学生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其学习活动同样也具有人类学习的一般特点。但由于学生在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又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类学习的特点,具有特殊性。因此,探讨学生学习的特点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构建活动来接受信息,形成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但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对学生学习的接受—构建这一根本特点存在着错误的理解,进而否定接受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的错误认识。
第一,将接受学习视为被动的机械学习。确实,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就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有所论述:“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在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由他们的身上流过……每逢这个源泉开放的时候,他们便把他们的注意当做一个水槽一样,放在他的下面,一点不要让滚出的东西跑掉了。”在这里,夸美纽斯将知识比喻为溪流,从教师的嘴里流出,直接灌注给学生。这可以说是注入式教学的典型描述。注入式教学的根本错误就是以物的传递模式来曲解经验传递过程。尽管人们对注入式教学的机械、被动性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但未能抓住其错误的根本所在,而且更可悲的是,一些批评者非但没有为经验传递恢复真相,反而沿用同样的错误观点,否定教育的经验传递本性及接受本性,这无疑是一种将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泼掉的愚蠢行为。
第二,将接受学习与创造性对立起来。个体获取经验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接受,一是通过发现。通过亲身实践而发现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此外,事实也证明,真正的发现与创造都是在接受前人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实现的,仅依靠简单的创造技法的训练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稳定的创造性的。一味地强调让学生发现、创造而忽视接受,是一种本末倒置、误人子弟的做法。
总之,根据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和建构主义理论,本人认为: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有好的效果出现,必须做到:
第一,要切实真正的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师生共学”的教育理念。“师生共学”就是指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而在以知识为中介,教师和学生共同对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要努力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探索和创新问题解决的新模式。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和布置作业。也即是“先讲后学做”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創造能力的发展。而问题解决模式自始至终都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中心;无论何时,都先呈现出问题供学生自主探究,最终以问题解决的终极目的来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学习结果。即使是新课,也必须先设计问题,呈现情景来让学生自主学习。
第三,评价是关键。任何人做任何事,都希望得到所期望的评价,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正确、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不懈学习。更是促进学生努力的内在动机。所以,在教学整个过程中,要想真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评价是非常的关键。
综上所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指向。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教学目标。只有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实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那么,我们必须明白知识的内涵,不同类型的知识,我们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学生学习的本质,抓住本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另外,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做到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和创新符合时代特点,能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新思想、新模式。其实,这也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