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我们换一种更为活跃的方式与艺术发生关系。试想:我们愿意在什么样的空间里健身呢?一间能让人每天都有锻炼欲的健身房长啥样?听起来有点遥远的“消费升级”,实际上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空间被赋予个性趣味与概念化,为消费者带来丰富的体验:比如传统枯燥的健身,就汇聚了革新的聚焦目光。
现实中的健身房,通常分布在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里,相较在美好的大自然中锻炼,多少让人觉得趣味寡然。近来,意大利建筑公司 Carlo Ratti Associati 和非营利机构合作,在巴黎构建了别致又有趣的“漂浮概念健身房”—— The Paris Navigating Gym,這一目前还停留在概念阶段的健身空间,在真正实现后将在巴黎塞纳河上运营。届时,健身船上的健身器械将会与轮船的动力连为一体,健身船将把健身时产生的力量直接转化为能量,成为驱动轮船前行的动力。让人健身的同时,不仅观赏了巴黎两岸风光,还与健身器械产生了深层的互动关系。
除去此类科技与环保概念的健身设计,很多新型健身场所也致力于将健身与趣味、娱乐、享受相结合,减轻运动的枯燥与乏味。一对运动员夫妇在北京开设的健身房,就以“跨界、时尚、科技”为方向,大胆将健身与酒吧、夜店的概念相结合,让人在运动中拥有一种“舞台登台”的感觉。
此外,跃跃欲试的可不只是传统健身行业,连严肃正统的博物馆都向“健身”这一现代新型生活方式伸出了橄榄枝。最近,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馆内开设了博物馆健身课,一节45分钟的健身课安排学员们穿上运动服,依照既定路线穿梭在博物馆35个展室的艺术空间,在油画注视下冥想,在雕塑面前拉伸,在盔甲旁做器材训练,各种艺术珍宝近在咫尺……尽管75美元一节的单价不菲,但如此“可爱”的健身课仍然开票售罄。
这可激发了笔者的脑洞:自己愿意在什么样的空间里健身呢,一间能让人每天都有锻炼欲的健身房长啥样?
嗯,个人觉得它可能是看着顺理成章,处处皆有惊喜的样子。总的定位应该是:第一,小圈层而非大众化的健身社交去处,来健身的人不杂不多,气息相投的对话者多。第二,装饰定位有格调,让人沉静观其心,大朴至简,张弛有度,不过于花哨媚俗,专注器材与锻炼。下面具体展开来聊聊。
神圣氛围与仪式感
与当下流行的、放大各种感官体验的健身场所不同,我自己每天都愿意去的锻炼空间,需要具备有一定的神圣氛围与仪式感。
空间设计上 为保留一定的私密与尊贵感,空间入口的通道,可以设置成狭长型,在细细长长的甬道后通往更衣间,换好衣服之后,会走过灯光非常明亮的通道,有一种曲径求道的感受,通道两边则可设置曲面玻璃透视的锻炼房。再往前走来到主厅,主厅中央可以设置一个视觉中心,比如标准拳击台或者别的锻炼项目,这一视觉中心可在无形中为空间营造神圣与严肃氛围,中心周围则是力量训练器材的主锻炼空间。
整体设计上偏于极简的风格,让人尽可能避免干扰,专注于锻炼与器材本身。
艺术装点上 健身需要专心致志,回归内心,感受身体的力量。说到身体的力量,有谁能忘却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艺术大师们曾唤醒的人类身体的神性与尊严?谁能不为《大卫》肉体与精神的崇高气质所震撼?谁能不在美之大师罗丹的雕塑面前陷入沉思与浮想?
在空间里合理布置经典雕塑,让人感受与理解人体理想之美,有助于人们触及身体的内在精神。
在公元前460年-前450年雅典卫城的男青年像“克雷提奥斯的少年”出土之前,从来没有一位雕塑家关心过如何描绘人类真正的站姿。真正的人不会像此前那些男女青年像那样僵直地站着,更不会像此前古老埃及人像那样站着,人类可以通过分布在脊柱四周的身体部位调整身体的重心与位置,当人们移动时,那些富有弹性的肌肉与骨骼结构支配者身体各要素协调运动。
“克雷提奥斯的少年”的创作者最早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在雕塑中表现出来:这位少年右臀微倾,暗示他把重量移到了自己的左腿上;他的右腿弯曲,呈稍息状;头部也微微右转。艺术家打破常规,摒弃了几乎支配着所有早期雕塑的“正面性”(这种重心的转移被艺术史家叫做“对偶倒列”),将古典时期与古风时期的雕塑区别开来。同样著名的还有在意大利利亚切近海发现的青铜武士像,这尊青铜像在重心的转移上比“少年”更加明显,武士的双臂从身体中完全解放。自此,古风时期的正面性与生硬感也被自然的人物姿态完全取代。
随后,艺术家进一步强化了雕塑创作中的动态捕捉。在《掷铁饼者》中,米隆凝固了运动中的时刻,掷铁饼者侧面的四肢和几近正面的胸部,像被扭转的弹簧那样充满张力:箭在弦上,满弓待发;而被复制最多的、希腊雕塑集大成者《持矛者像》,则在人物看似随意自然的姿势中,着力不对称平衡中的动态,其中产生的充满对抗性的和谐感,赋予人类运动以秩序,让它更“美”。
在重塑古罗马希腊精神的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抛弃了15世纪大卫像中自足的表现手法(表现大卫胜利后踩着歌利亚头颅的情景),而是让大卫的头突然转向他的对手,在构图与情绪上将大卫与一个独立于作品之外的人物相关联。很明显,米开朗基罗对平静理想化的美没有兴趣,而偏爱表现压抑的情绪,他将自己的困惑、挫折与情感倾注于作品中,成就了真正的“巨人”——大卫强健的体魄与作为“人”的强烈的象征意味,将人类肉体与精神的合一推到了高峰。
与印象派同时期,热衷研究古典雕像与米开朗琪罗作品的雕塑大师罗丹,则跟印象派一样不重视外形的“完成”,他喜欢将作品留给观者去想象,他甚至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让石块的一部分立在那里,让人看到他的人物正在出现和成形。与当时一般人仍旧坚持的“艺术的完美性在于处处精洁洗练”的标准不同,他一旦达到他的艺术目标就宣布作品完成。
契合场景 产生对话
在不同的健身项目中,可以配合对应的艺术画作与文字契合场景,产生对话。例如健步类项目,可以与库尔贝的“郊外远足”相呼应;精致优雅的舞蹈房,搭配德加的芭蕾舞女便能呼应成趣;在游泳池周边,Mária ?varbovásw一系列梦幻水蓝的摄影,能为惬意清爽的感受加分不少;动感单车边,一件杜尚大叔典型嘲讽姿态的现代装置《自行车轮》,则让人在运动场景里,也能分享他人生艺术观中的冷眼与狡黠。
把握幽默与张弛度
除了前面提到的神圣氛围仪式感、契合场景对话感,理想的健身场所还需要有幽默感与放松空间:在经典艺术作品之外,很多与“健身”有连接的当代作品,会为空间趣味增色不少。比如当代艺术家牟柏岩关于“胖子”的雕塑作品系列,李真圆滑、简约、可爱、朴拙、颇具现代幽默感的“大气神游”“飞行乐土”雕塑系列等。
缔造健身与社交休闲功能的结合
健身空间角落可以配备舒适的休息区:类似杂志封面、供自拍的趣味摄影板,吧台丰富水果和健康饮品,小圈层人群的社交服务细节提供,也都一应俱全。
记住,除了在视觉艺术上对整体氛围进行提升之外,专业高素质的健身教练,一流音响与音乐品位,针对VIP的一对一训练康复空间设置,都将是艺术高端的健身空间不可或缺的基础。
现实中的健身房,通常分布在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里,相较在美好的大自然中锻炼,多少让人觉得趣味寡然。近来,意大利建筑公司 Carlo Ratti Associati 和非营利机构合作,在巴黎构建了别致又有趣的“漂浮概念健身房”—— The Paris Navigating Gym,這一目前还停留在概念阶段的健身空间,在真正实现后将在巴黎塞纳河上运营。届时,健身船上的健身器械将会与轮船的动力连为一体,健身船将把健身时产生的力量直接转化为能量,成为驱动轮船前行的动力。让人健身的同时,不仅观赏了巴黎两岸风光,还与健身器械产生了深层的互动关系。
除去此类科技与环保概念的健身设计,很多新型健身场所也致力于将健身与趣味、娱乐、享受相结合,减轻运动的枯燥与乏味。一对运动员夫妇在北京开设的健身房,就以“跨界、时尚、科技”为方向,大胆将健身与酒吧、夜店的概念相结合,让人在运动中拥有一种“舞台登台”的感觉。
此外,跃跃欲试的可不只是传统健身行业,连严肃正统的博物馆都向“健身”这一现代新型生活方式伸出了橄榄枝。最近,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馆内开设了博物馆健身课,一节45分钟的健身课安排学员们穿上运动服,依照既定路线穿梭在博物馆35个展室的艺术空间,在油画注视下冥想,在雕塑面前拉伸,在盔甲旁做器材训练,各种艺术珍宝近在咫尺……尽管75美元一节的单价不菲,但如此“可爱”的健身课仍然开票售罄。
这可激发了笔者的脑洞:自己愿意在什么样的空间里健身呢,一间能让人每天都有锻炼欲的健身房长啥样?
嗯,个人觉得它可能是看着顺理成章,处处皆有惊喜的样子。总的定位应该是:第一,小圈层而非大众化的健身社交去处,来健身的人不杂不多,气息相投的对话者多。第二,装饰定位有格调,让人沉静观其心,大朴至简,张弛有度,不过于花哨媚俗,专注器材与锻炼。下面具体展开来聊聊。
神圣氛围与仪式感
与当下流行的、放大各种感官体验的健身场所不同,我自己每天都愿意去的锻炼空间,需要具备有一定的神圣氛围与仪式感。
空间设计上 为保留一定的私密与尊贵感,空间入口的通道,可以设置成狭长型,在细细长长的甬道后通往更衣间,换好衣服之后,会走过灯光非常明亮的通道,有一种曲径求道的感受,通道两边则可设置曲面玻璃透视的锻炼房。再往前走来到主厅,主厅中央可以设置一个视觉中心,比如标准拳击台或者别的锻炼项目,这一视觉中心可在无形中为空间营造神圣与严肃氛围,中心周围则是力量训练器材的主锻炼空间。
整体设计上偏于极简的风格,让人尽可能避免干扰,专注于锻炼与器材本身。
艺术装点上 健身需要专心致志,回归内心,感受身体的力量。说到身体的力量,有谁能忘却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艺术大师们曾唤醒的人类身体的神性与尊严?谁能不为《大卫》肉体与精神的崇高气质所震撼?谁能不在美之大师罗丹的雕塑面前陷入沉思与浮想?
在空间里合理布置经典雕塑,让人感受与理解人体理想之美,有助于人们触及身体的内在精神。
在公元前460年-前450年雅典卫城的男青年像“克雷提奥斯的少年”出土之前,从来没有一位雕塑家关心过如何描绘人类真正的站姿。真正的人不会像此前那些男女青年像那样僵直地站着,更不会像此前古老埃及人像那样站着,人类可以通过分布在脊柱四周的身体部位调整身体的重心与位置,当人们移动时,那些富有弹性的肌肉与骨骼结构支配者身体各要素协调运动。
“克雷提奥斯的少年”的创作者最早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在雕塑中表现出来:这位少年右臀微倾,暗示他把重量移到了自己的左腿上;他的右腿弯曲,呈稍息状;头部也微微右转。艺术家打破常规,摒弃了几乎支配着所有早期雕塑的“正面性”(这种重心的转移被艺术史家叫做“对偶倒列”),将古典时期与古风时期的雕塑区别开来。同样著名的还有在意大利利亚切近海发现的青铜武士像,这尊青铜像在重心的转移上比“少年”更加明显,武士的双臂从身体中完全解放。自此,古风时期的正面性与生硬感也被自然的人物姿态完全取代。
随后,艺术家进一步强化了雕塑创作中的动态捕捉。在《掷铁饼者》中,米隆凝固了运动中的时刻,掷铁饼者侧面的四肢和几近正面的胸部,像被扭转的弹簧那样充满张力:箭在弦上,满弓待发;而被复制最多的、希腊雕塑集大成者《持矛者像》,则在人物看似随意自然的姿势中,着力不对称平衡中的动态,其中产生的充满对抗性的和谐感,赋予人类运动以秩序,让它更“美”。
在重塑古罗马希腊精神的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抛弃了15世纪大卫像中自足的表现手法(表现大卫胜利后踩着歌利亚头颅的情景),而是让大卫的头突然转向他的对手,在构图与情绪上将大卫与一个独立于作品之外的人物相关联。很明显,米开朗基罗对平静理想化的美没有兴趣,而偏爱表现压抑的情绪,他将自己的困惑、挫折与情感倾注于作品中,成就了真正的“巨人”——大卫强健的体魄与作为“人”的强烈的象征意味,将人类肉体与精神的合一推到了高峰。
与印象派同时期,热衷研究古典雕像与米开朗琪罗作品的雕塑大师罗丹,则跟印象派一样不重视外形的“完成”,他喜欢将作品留给观者去想象,他甚至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让石块的一部分立在那里,让人看到他的人物正在出现和成形。与当时一般人仍旧坚持的“艺术的完美性在于处处精洁洗练”的标准不同,他一旦达到他的艺术目标就宣布作品完成。
契合场景 产生对话
在不同的健身项目中,可以配合对应的艺术画作与文字契合场景,产生对话。例如健步类项目,可以与库尔贝的“郊外远足”相呼应;精致优雅的舞蹈房,搭配德加的芭蕾舞女便能呼应成趣;在游泳池周边,Mária ?varbovásw一系列梦幻水蓝的摄影,能为惬意清爽的感受加分不少;动感单车边,一件杜尚大叔典型嘲讽姿态的现代装置《自行车轮》,则让人在运动场景里,也能分享他人生艺术观中的冷眼与狡黠。
把握幽默与张弛度
除了前面提到的神圣氛围仪式感、契合场景对话感,理想的健身场所还需要有幽默感与放松空间:在经典艺术作品之外,很多与“健身”有连接的当代作品,会为空间趣味增色不少。比如当代艺术家牟柏岩关于“胖子”的雕塑作品系列,李真圆滑、简约、可爱、朴拙、颇具现代幽默感的“大气神游”“飞行乐土”雕塑系列等。
缔造健身与社交休闲功能的结合
健身空间角落可以配备舒适的休息区:类似杂志封面、供自拍的趣味摄影板,吧台丰富水果和健康饮品,小圈层人群的社交服务细节提供,也都一应俱全。
记住,除了在视觉艺术上对整体氛围进行提升之外,专业高素质的健身教练,一流音响与音乐品位,针对VIP的一对一训练康复空间设置,都将是艺术高端的健身空间不可或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