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海国图志》载:“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日“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此“蛮夷观”的意图( )
A. 不能再称为蛮夷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师夷长技以自强 D. 学习西方以图强
2. 下图二者在办学目的上的不同之处是( )
A. 前者是培养洋务运动所需人才;后者是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B. 前者是是传播维新派的维新思想;后者是宣传洋务派的自强求富理念
C. 前者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结果;后者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D. 前者是在民族危机之时寻找救国道路;后者是在民族危机加深时寻找救民道路
3. 商标往往能反映特定时代的某些历史事件。下面这枚商标主要反映的是( )
A. 洋务思潮 B. 维新思潮
C. 民主科学思潮 D. 社会主义思潮
4.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一书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这说明了( )
A. 维新派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
B. 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C. 维新派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D. 维新派使西方的法律精神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5.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此主张在当时的中国不能实现的原因是( )
①该主张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该主张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 ③由于封建势力还很强大 ④该主张没有付诸行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
A. 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B. 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C. 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D. 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7.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从学造西方器物、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与之同时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而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造成“西学”与“中学”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西学”涌入中国
B. 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学”退出历史舞台
C. 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的需要
D. 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8. 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 )
①民主宪政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②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爆发 ③实业救国思想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④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开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派,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办学理念在当时的积极作用不包含( )
A. 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B. 有助于新思想的传播
C. 开创一代学术自由的新风
D. 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0.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此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儒家思想的评价是( )
①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和科学的实现 ②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 ③孔孟之道阻碍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孔孟之道阻碍了理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务,……所谓怀旧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是毛泽东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2.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新的……政治载体,……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实际上这是全民族的一个试错过程……”。请问以下各项属于材料所提的“试错过程”的有( )
①洋务运动 ②维新变法 ③中华民国的成立 ④义和团运动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3.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历程为:器物——制度——思想。下面图片所反映的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是( )
A.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是救国救民的武器,力求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B. 是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C. 是向西方学习经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
D. 都是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
14. 陈独秀认为“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材料中的“伦理的觉悟”是( )
A. 学器物: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技
B. 学制度:维新派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
C. 学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
D. 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成立中国共产党
15.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引用一位学者的话说:“晚清至民国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张明听完这一席话后马上联想到一系列经典作品或人物,其中最合理的关联是( )
A. 鲁迅小说《故乡》
B. 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
C. 张之洞《劝学篇》
D.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16. 1920年,陈独秀在一篇文章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辛亥革命的失败 B. 工农运动的发展
C.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D. 十月革命的影响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 ,都要拿。
材料三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我们知道,……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 ”。
——以上材料均摘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学东渐”的历程和阶段特点。
(2)联系材料二,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联系材料三,如何理解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
(4)你认为从“东化”到“西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吴家山中学 李炳红 董素萍)
A. 不能再称为蛮夷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师夷长技以自强 D. 学习西方以图强
2. 下图二者在办学目的上的不同之处是( )
A. 前者是培养洋务运动所需人才;后者是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B. 前者是是传播维新派的维新思想;后者是宣传洋务派的自强求富理念
C. 前者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结果;后者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D. 前者是在民族危机之时寻找救国道路;后者是在民族危机加深时寻找救民道路
3. 商标往往能反映特定时代的某些历史事件。下面这枚商标主要反映的是( )
A. 洋务思潮 B. 维新思潮
C. 民主科学思潮 D. 社会主义思潮
4.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一书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这说明了( )
A. 维新派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
B. 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C. 维新派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D. 维新派使西方的法律精神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5.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此主张在当时的中国不能实现的原因是( )
①该主张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该主张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 ③由于封建势力还很强大 ④该主张没有付诸行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
A. 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B. 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C. 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D. 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7.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从学造西方器物、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与之同时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而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造成“西学”与“中学”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西学”涌入中国
B. 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学”退出历史舞台
C. 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的需要
D. 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8. 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 )
①民主宪政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②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爆发 ③实业救国思想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④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开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派,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办学理念在当时的积极作用不包含( )
A. 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B. 有助于新思想的传播
C. 开创一代学术自由的新风
D. 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0.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此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儒家思想的评价是( )
①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和科学的实现 ②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 ③孔孟之道阻碍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孔孟之道阻碍了理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务,……所谓怀旧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是毛泽东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2.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新的……政治载体,……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实际上这是全民族的一个试错过程……”。请问以下各项属于材料所提的“试错过程”的有( )
①洋务运动 ②维新变法 ③中华民国的成立 ④义和团运动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3.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历程为:器物——制度——思想。下面图片所反映的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是( )
A.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是救国救民的武器,力求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B. 是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C. 是向西方学习经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
D. 都是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
14. 陈独秀认为“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材料中的“伦理的觉悟”是( )
A. 学器物: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技
B. 学制度:维新派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
C. 学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
D. 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成立中国共产党
15.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引用一位学者的话说:“晚清至民国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张明听完这一席话后马上联想到一系列经典作品或人物,其中最合理的关联是( )
A. 鲁迅小说《故乡》
B. 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
C. 张之洞《劝学篇》
D.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16. 1920年,陈独秀在一篇文章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辛亥革命的失败 B. 工农运动的发展
C.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D. 十月革命的影响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 ,都要拿。
材料三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我们知道,……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 ”。
——以上材料均摘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学东渐”的历程和阶段特点。
(2)联系材料二,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联系材料三,如何理解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
(4)你认为从“东化”到“西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吴家山中学 李炳红 董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