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有益探析:1.深入生活,积淀情感;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3.下水引路,沟通情感;4.强化评价,促进情感。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情感激发
前言
情感是兴趣、意志、意识以及许多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从事任一活动时,情感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活动的成败得失。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情感是作文达成的重要变量,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那么如何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1.深入生活,积淀情感
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美国教育家克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些无一不指出了作文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生活正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给出一个题目,然后“凤头,猪肚,豹尾”地大讲一通,让学生作文。孰不知学生的人生经验不一,有的可以下笔千言,而有的却无处落笔。比如,给定一个题目:《母爱》,有的学生没体会到母亲的爱,他怎么写母爱?更有的学生很早就失去了母亲,又何谈母爱?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学生?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直接与生活对话,让他们感悟生活,体会生活之美,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米”下锅。这“米”不仅仅是写作素材的收集,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的累积。世间的一切景(事)物都是情物,否则就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就不会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了。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而这些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学生作文常感为难,有搜肠刮肚之苦,捉襟见肘之窘。勉强作文,或是言之无物的“客里空”,或是胡编乱造的“想当然”,或者说大话、假话,什么“多么美丽”、“非常伟大”、“好好啊”之类的苍白词句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生活的真情体验,不能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写入自己的文章中。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带着一双发现的眼晴走进生活,直接与生活对话,让他们感悟生活,体会生活之美,获取无穷无尽的写作材料。我们还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科学实验、趣味游戏等活动,可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特点搞一些课外阅读的专题指导。如让学生写关于春天的文章时,不妨将学生带入自然,让他们零离距接触自然的蓬勃与朝气,让他们真切感受那山的苍翠、水的灵动,让他们在与春的接触中萌发写作冲动,形成对春的体验与哲理思索。这样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好文章自然出现。还可针对“北京奥运”、“希望工程”、“打工潮”、“香港巨星的陨落”、“中国足球的失落”、“亚洲飞人刘翔”等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为作文积淀一定的情感。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从而使主管思维的大脑兴奋起来而“情动辞发”。
3.下水引路,沟通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作文的“下水”,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关隘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教师如能把自己如何打腹稿,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教师“下水”作文丰富的词汇、精彩的篇章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垂范,还能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喜欢上作文。
4.强化评价,促进情感
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文是学生的心智创造,离不开认知情感的依托。教师的评价过程应是激励、唤醒、鼓舞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教师对自己充分期待的过程,这是促进情感稳定性的策略。学生个体表达能力存在差异性,作文评价应是多方位的动态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评语和评分等第应注意个体与整体、片断与全篇相结合,全方位评价。个体评语、评分等第应因人而异,充分尊重、保护学生的作文热情。整体评价应强调共性。片断与全篇评价应适当加入双重评语等第,即对片断之长处增加鼓励性评语,对全篇增加委婉的客观性评语与等第。家长、同伴的评价对学生来说也有一种驱动力。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情感培养理论,增加家长和社会评价来增强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同伴的集体评价是学生学习作文后期的附属驱动力,来自同伴的评价、鼓励也能够增加学生作文的动力。另外还可根据实际增加自我评价,使学生内省自语,寻找差距,自我激励。
总之,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够调动学生作文的潜能素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革新教法、更新手段的同时,应当重视学生作文情感品质培养策略的研究,探析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培养学生爱好作文的良好情感品质。唯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有说话的欲望,有倾吐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情感激发
前言
情感是兴趣、意志、意识以及许多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从事任一活动时,情感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活动的成败得失。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情感是作文达成的重要变量,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那么如何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1.深入生活,积淀情感
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美国教育家克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些无一不指出了作文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生活正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给出一个题目,然后“凤头,猪肚,豹尾”地大讲一通,让学生作文。孰不知学生的人生经验不一,有的可以下笔千言,而有的却无处落笔。比如,给定一个题目:《母爱》,有的学生没体会到母亲的爱,他怎么写母爱?更有的学生很早就失去了母亲,又何谈母爱?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学生?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直接与生活对话,让他们感悟生活,体会生活之美,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米”下锅。这“米”不仅仅是写作素材的收集,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的累积。世间的一切景(事)物都是情物,否则就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就不会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了。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而这些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学生作文常感为难,有搜肠刮肚之苦,捉襟见肘之窘。勉强作文,或是言之无物的“客里空”,或是胡编乱造的“想当然”,或者说大话、假话,什么“多么美丽”、“非常伟大”、“好好啊”之类的苍白词句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生活的真情体验,不能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写入自己的文章中。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带着一双发现的眼晴走进生活,直接与生活对话,让他们感悟生活,体会生活之美,获取无穷无尽的写作材料。我们还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科学实验、趣味游戏等活动,可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特点搞一些课外阅读的专题指导。如让学生写关于春天的文章时,不妨将学生带入自然,让他们零离距接触自然的蓬勃与朝气,让他们真切感受那山的苍翠、水的灵动,让他们在与春的接触中萌发写作冲动,形成对春的体验与哲理思索。这样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好文章自然出现。还可针对“北京奥运”、“希望工程”、“打工潮”、“香港巨星的陨落”、“中国足球的失落”、“亚洲飞人刘翔”等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为作文积淀一定的情感。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从而使主管思维的大脑兴奋起来而“情动辞发”。
3.下水引路,沟通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作文的“下水”,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关隘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教师如能把自己如何打腹稿,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教师“下水”作文丰富的词汇、精彩的篇章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垂范,还能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喜欢上作文。
4.强化评价,促进情感
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文是学生的心智创造,离不开认知情感的依托。教师的评价过程应是激励、唤醒、鼓舞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教师对自己充分期待的过程,这是促进情感稳定性的策略。学生个体表达能力存在差异性,作文评价应是多方位的动态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评语和评分等第应注意个体与整体、片断与全篇相结合,全方位评价。个体评语、评分等第应因人而异,充分尊重、保护学生的作文热情。整体评价应强调共性。片断与全篇评价应适当加入双重评语等第,即对片断之长处增加鼓励性评语,对全篇增加委婉的客观性评语与等第。家长、同伴的评价对学生来说也有一种驱动力。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情感培养理论,增加家长和社会评价来增强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同伴的集体评价是学生学习作文后期的附属驱动力,来自同伴的评价、鼓励也能够增加学生作文的动力。另外还可根据实际增加自我评价,使学生内省自语,寻找差距,自我激励。
总之,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够调动学生作文的潜能素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革新教法、更新手段的同时,应当重视学生作文情感品质培养策略的研究,探析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培养学生爱好作文的良好情感品质。唯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有说话的欲望,有倾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