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高龄ACS患者279例,其中经桡动脉途径PCI组125例(桡动脉组),经股动脉途径PCI组154例(股动脉组)。对比2组的临床特点、PCI手术操作特点、术后30 d内复合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致命性大出血等)和外周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股动脉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比例为27.9%,显著高于桡动脉组的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68,P<0.05),其余临床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在治疗的病变血管、病变狭窄和复杂程度、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因桡动脉穿刺失败或未完成PCI需要改为股动脉途径的患者比率为10.4%,显著高于股动脉组的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9,P<0.05)。 PCI术后30 d内,2组复合终点,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和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为(4.2±0.9)h,与股动脉组的(19.3±4.1)h相比,显著缩短( t =40.381, P <0.01);桡动脉组穿刺部位出血(2.4%)、血肿(2.4%)、假性动脉瘤(0.0%)、外周血管并发症(4.8%)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的7.8%、9.1%、5.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3、5.398、4.950、13.231,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桡动脉途径术后30 d是穿刺局部血管并发症独立的阴性预测因素( OR=0.329,95%CI:0.124~0.517,P<0.05)。女性(OR=1.955,95%CI:1.326~2.248,P<0.05)和应用糖蛋白Ⅱb/Ⅲb受体拮抗剂(OR=2.787,95%CI:2.435~3.071,P<0.01)是外周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股动脉入路相比,高龄ACS患者经桡动脉行PCI治疗发生术后30 d复合终点事件无显著差异,但桡动脉入路外周动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股动脉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