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的语感培养

来源 :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F463878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能力,概言之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大类,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何联系?靠语感。语感在有效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得到提高。而写是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并能顺利地向写作迁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而教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语感培养: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语感培养具体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着手。
  一、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言语是个别的,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往往是变化的,是语言的使用,具有任意性。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得的意义往往是明确、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陆机提出“文外曲致”,刘勰主张“情在词外”,钟嵘倡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赞赏“味在咸酸”之外,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也有的是作者无法表达的情感。中学生所面对的往往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
  鉴于上述语言系统的种种特征,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由于反复接触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出现的,学生就记住了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具有这个词的句子,掌握了该词的使用规则,这时,对这个词的意义从不懂,至开始有些懂,到完全懂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积月累,又不易遗忘。当然,语言符号的“共同性”毕竟是基础,对词义的准确理解,是词汇积累的第一步。中学生头脑中积存的语汇,往往是会用却不会释,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学习词语的方法,显然是十分必要的。课文中出现的常用词、关键词,也有必要加以点拨。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的词汇量会不断增加,语言感受力也就不断得到提高。语感力的提高,又使词汇积累更加容易,就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注意意象积累
  每一语言符号,都指向特定的事物,代表特定的意义。古人对言和意的关系论述颇多。从阅读角度来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下。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对中学生来说,这一点正是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这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语感力,丰富学生头脑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另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多欣赏有益的影视也是一种途径。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提倡先“入”后“出”。高明的教师,总是以精采的开课,引导学生一头扎入;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作品的境界,学生头脑中的相似经验被充分唤起,迅速形成新的意象。然后再带“出”,逐一琢磨,细细咀嚼,难词、难句便会迎刃而解。
  有些老师也重视中学生的概括、分析(思维力)能力的培养,但一开课便是分段、图解文章,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了解也只是老师“水到渠成”的结果,成了无本之木。皮亚杰把儿童的认识结构分为认知——感知——表象——思维四个阶段,前三阶段则是思维的基础。意象是表象,是进一步分析研究作品的基础。所以,这种低估学生语感力,忽视学生语感培养的做法,贻害无穷。综上所述,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意象积累,并在课堂教学中,得法地利用课文内容有效地激活学生认识结构中的“相似块”信息,使两者耦合、同化、尽力缩小学生认识结构与课文之间的“结构差”,以便迅速形成相应的意象,使语感活动畅通无阻。学生的语感水平也会从中得到提高。
  三、強调诵读
  诵读能促使良好语感的形成,但原因何在?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则用心理学、生理学原理对该现象作出解释:“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 敏感的语言感受力是阅读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当语感顺利完成向写作迁移时,才算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语感象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也有必要导引它流向既定目标,而不致使其随处漫流,从而影响它的冲激力。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借新课标实施的契机,做好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克服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不足,真正从数学教学规律自身特点出发,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被动学习方法,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模拟实际生活模型,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中学语文课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发挥好学科的工具作用,在字、词、句、篇四个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  关键词:语文语感;深情朗读;语言
期刊
摘要:探究式教学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又是学生科学进行学习的有效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式教学活动为主的学习是学生了解自然、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式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  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师探究性教学的特点及要求  小学
期刊
摘要:初中物理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与学相互影响、促进,为学生创造积极有效的互动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满足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需求,并进一步推进学生科学思维及探究能力的发展,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互动教学;初中物理  一、初中物理互动教学的内涵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学习与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正式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阅读的认识与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因此就要更加重视在这一阶段的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有着明确的要求,规定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培养独立阅读与个性化阅读的习惯。而如何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方式与习惯呢,这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着重要
期刊
摘要:“美术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初中美术教学中,要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生活问题美术化、美术问题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美术的机会。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美术素养,体会到美术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美术学习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美术的魅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兴趣;教学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
期刊
摘要:语文美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为指导,以语文教育审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本文论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教学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让学生发现美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一套语文教材就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美的因素比比皆是
期刊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操作及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使小学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文化,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和素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用动手实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普及的信息时代。构建面向21世纪新的课程体系,使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文
期刊
《.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词语教学。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词语教学, 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这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索有效的词语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重视语基能力培养  现代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 变“教师为本”为“以学生为本”, 变 “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
期刊
习近平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学校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