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外部电网瘫痪、备用应急电源失效、停堆后余热不能及时冷却的严重核事故,震惊全球。当电视转播福岛核电站氢气爆炸导致浓烟滚滚的场面时,我简直无法置信。作为业内人士,我相信现在核电站的安全防护措施是有效的,安全是能够得到充分保障的,即使发生福岛那样的海啸,只要处理得当,核电站也不会发生特别严重的事故。但事实是,这种事故在日本福岛发生了。
在这次福岛核事故中,尽管没有人因为核辐射而死亡,但各大媒体持续不断地报道,以及部分媒体的恶意炒作,激起了部分公众对核的恐惧。各国政府对核电发展采取审慎态度,德国、意大利和瑞士相继宣布弃核,日本政府承诺逐步关闭核电站,我国政府也出台了“国四条”,要求对全国在运、在建核电站进行安全检查,暂停审批新的核电项目。
作为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广核)的总经理,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伊始,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个事故来得太意外也太突然,可能会对我国核电发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造成直接影响。第二个反应是新闻尤其是电视转播的冲击力过强,公众在对核电知识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不准确的观念和判断。第三个反应是东京电力公司无论是在信息发布还是在事故应对上,似乎都未能达到社会预期。我也在反思,如果此类灾害发生在我国,我们会如何来处理,如何避免事故的不断恶化。
今天,一年多过去了,福岛核事故最终报告也已发布。事实证明,福岛核事故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而我国核安全检查报告也已完成,虽然在检查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隐患,但我国的核电站总体上是安全的。表面上看,福岛核事故暂时延缓了我国核电的发展,但长远来看,福岛核事故促进了全社会进一步反思核安全,强化了安全意识,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公众认知在核电发展中的作用,增强了我们对公众关系的认识。总之,它不仅不会阻碍我国核电的发展,反而会促进我国核电更健康地发展。
如何看待公众的环境关切和过激反应
最近几年来,因为公众对环境以及社会问题的关切而导致的群体事件不断发生。这些事件不仅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也给当地政府带来极大压力。当问题出现之后,许多人可能认为公众反应过激,或者不了解真相,或者是受少数人蛊惑所致。在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对类似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在自我反思的同时,我认为我们应当对公众的意见,包括某些较为过激的反应给予足够的理解。
就福岛核事故而言,根据最新调查结果,这起事故与其说是百年不遇的海啸造成的,不如说是东电公司的麻痹大意、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
早在1999年法国布莱耶(Blaye)核电站发生洪水事故之后,欧洲各国都大力加强了核能设施抵御极端外部事件的能力。2008年,东京电力公司也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发现,如果日本再发生类似于公元869年的毁灭性大地震,其引发的海啸将会淹没整个核电站。可是,东京电力公司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此类灾害。日本核能监管机构也未能遵循国际标准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有效监管,对技术老旧的福岛核电站的安全隐患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至事故发生前一直未能采取有效的安全对策。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核爆炸伤害的国家,按理说日本公众应该对核能有天然恐惧心理。但长期以来,日本核电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始终保持在1/3左右,这说明日本国民已经充分接受并认可了民用核能的安全性。同时,日本人向来对自己的技术、质量和管理具有高度的自信。正是由于这种自信,以及福岛核电站存在的安全隐患,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事故发生后,日本民众的反应非常强烈,对涉核的所有事项基本上一概持否定态度。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公众对环境影响的恐惧而导致的过激反应,主要是因为不了解相关信息、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以及错误的信息引导所致。但企业在处理公众的环境关切时,多少会由于正确引导的意识不够,或不愿公开细节,往往忽视甚至无视公众的情绪和诉求,也缺乏及时沟通的意识和有效沟通能力,结果导致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如果一个好项目因为公众的不了解而停工,这不仅是企业的损失,也是全社会的损失。强化与公众的沟通,让公众参与到企业的环境管理中来,既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最大促进。
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们加强了与公众的沟通,率先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2011年12月,我们推出了国内首个“核与辐射安全信息公开平台”,在大亚湾核电基地电站出现异常的两个工作日内,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包括能力因子、辐射防护、工业安全、运行事件、一级火险次数、三废管控、环境监测等七个方面。公布信息的详细、全面程度在全球核电企业中,中广核可谓走在前列。
为了强化与公众的沟通,建立更加良好的公共关系,我们正计划将大亚湾核电基地公关中心展厅从大亚湾核电厂区搬出去,建到核电站附近的社区里,贴近社区百姓,面向公众有效开展核电科普和公众宣传工作。我们还组织社会公众到大亚湾核电基地,参观核电公关中心展厅、岭澳观景平台、技能培训基地、核电站主控室与汽轮机厂房、国家能源核电站核级设备研发和试验中心、核电学院等,让公众真实而全面地了解核电,对核电放心。对于新建核电站,我们也计划直接设计一个参观通道,方便公众更加直观地看到核电站是如何建设的。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行业透明度,更多地接受公众监督,逐步减少公众对核安全的疑虑,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公众这个层面,我们的核心理念是要让公众参与核安全监管,通过公众监督来促进核安全管理。
媒体的“大惊小怪”与“小题大做”
前面我说过,在福岛核事故掀起的反核浪潮中,媒体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事人对媒体往往是抗拒的。因为他们认为媒体经常会小题大做,有时是故意夸大,有时是无心之失,无论是哪种情况,往往都会增加公众的疑虑和恐惧。例如辐射剂量的单位通常使用毫希沃特和微希沃特,1毫希等于1000微希。福岛核事故的泄漏,在最严重的3月12日下午,监测到的数据是每小时1015微希,这相当于10次X光检查接受的辐射。而在某些媒体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却把微希报道成毫希,从而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公众恐慌。 2012年初,我们在网站上公布了一则有关数据偏差的信息,结果就被媒体说成事故,中广核被迫站在风口浪尖。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核事件的分级,“偏差”属于0级,不存在安全问题。1-3级称为“事件”,4-7级则称为“事故”,福岛核事故就属于7级事故。
这样的“小题大做”和“大惊小怪”,我们能不能完全怪罪媒体或者公众?当然不能。因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个别媒体不负责任,恶意炒作,但从根源上看,还是我们的主动沟通不够到位,或者是我们对媒体和公众的习惯与诉求不够了解,沟通的方式方法有问题。比如说,在中广核内部,为了提高大家的警觉意识,我们习惯将“偏差”也说成“事件”,殊不知“事件”又被媒体转报成“事故”,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但是,在审视这些小题大做和无心之失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企业、媒体和公众往往处于各自的信息孤岛之中,彼此缺乏真正的理解与沟通。实际上媒体只是想报道公众关注或渴望听到的东西,只是“说”出了公众心中的恐惧。对于这一点,我们过去关注不多。要破除这些恐惧,还必须学会与媒体沟通,并通过媒体来强化与公众的沟通:一是要与媒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真诚面对媒体,让媒体了解相关专业知识,避免出现沟通偏差。同时,要全面、及时、准确地向媒体传递有关信息。二是要追踪媒体动态,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现在是一个全媒体时代,许多不实消息和谣言往往瞬间传遍全球,如果不及时追踪和纠正,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三是要学会用媒体和公众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与媒体和公众沟通。无论是毫希还是微希,公众和媒体都比较陌生,产生误解也在所难免。四是与媒体和公众沟通过程中不要将任何事情视为当然。由于专业知识和认知的差异,企业视为当然的东西,对媒体和公众而言可能就是问题。因此,我们要耐心地听对方的“大惊小怪”,并将每一次“大惊小怪”和“小题大做”都当成一次沟通和教育的机会,当成一次消除误会和沟通盲区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学会与媒体沟通,建立与媒体和公众的良好互动机制。
我们的安全管理哲学
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前,中广核就建立了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第一的理念、纵深防御的安全管理体系、领导率先垂范深入现场制度,以及一整套严格科学的管理程序、制度和操作规范等。可以这么说,核电安全工作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核电操作培训的严格性在各个行业中都是排在前列的。核电一个普通的操作员需要3-5年的培训,而一个值长(相当于工厂的班长)需要10年。我们整个工作都是以安全为中心的,从核电站选址、设计、采购、工程建造、机组运营等各个环节,一直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知道,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命,没有安全,企业就没有未来。
但是福岛核事故促使我们更深入地反思。世界各国核电站安全管理的通行标准和要求是一致的。福岛核电站与我们一样重视安全,而且日本向来以管理严格著称,他们的核电管理历史更久,经验更为丰富。但事故还是发生了,而且事故的根本原因不是技术,而是管理。这次事故给我最大的启示是:需要足够安全的技术,更需要足够安全的管理。安全管理没有止境,只有永远的敬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举例来说,我们现在的轿车安全技术已经够先进了,除了先进的吸能设计外,还有安全带、气囊、ABS等,但每年还是有几万人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亡。这些事故的发生绝大部分不是因为技术和外部因素,而是因为超速、违规和操作失误。因此技术不能确保百分之百的安全,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人来操作。而在操作方面,人的优点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缺点是具有不可靠性。因此,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加强对人的管理,只有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才能最终将安全隐患消弭于无形。安全管理永无止境,就像任何一个司机都没有资格吹嘘他的技术多么高超。比尔·盖茨说,微软离倒闭只有18个月。现在,我们也要以这样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安全管理。
核电企业的社会责任
福岛核事故也让我反思,作为立志成为行业领先者的中广核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究竟是什么,我觉得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有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从国家和历史的高度来看行业的存在意义和发展前景。
福岛核事故之后,我一直在想,为何日本这个天然存在核恐惧的国家,会在核电技术发展初期就大力发展核电,而且其核电比例竟高达1/3。究其原因,还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需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处于重工业化阶段,经济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动力。但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要确保稳定且低成本的能源供应,核电是最佳选择。可以说,没有核电,日本的经济腾飞就会失去动力。现在,日本已经度过了重工业化阶段,对能源的依赖也不像原来那么大,因此可以宣布逐步弃核。我国现在正处于重工业化的腾飞阶段,作为制造大国,单位GDP的能耗肯定要比美、欧、日这些后工业化国家大得多,而且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我国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电力和能源产业的持续稳定增长。但是,现在全球对温室气体的担忧制约我国火电的发展,而我国水电资源有限,且多数已经得到开发,发展空间有限。风电和太阳能虽然是可再生能源,却存在成本高和不稳定的缺陷,难以担当大任。因此,从国家产业竞争力和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我国必须发展核电。
核电有三个优势。
成本相对较低。虽然建设成本是火电的两到三倍,但运营成本不到火电成本的一半。目前,在我国并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核电的经济优势尤其突出。
环境友好。人们往往因为核事故而觉得核电具有潜在的环境危害。但是无论是生产过程、建设过程,还是最后废料处理过程,核电的环境排放都是非常少的,即使是经常引起非议的核废料,目前的技术也可以做到无污染地加以处理和利用。而火电在煤的开采和运行过程,以及燃烧后产生的粉煤灰、二氧化碳等,会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足够安全。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没有颠覆“核电是安全的”这一基本认识。正是由于“核”的敏感性和特殊性,核电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安全管理“超高标准、极严要求”的印记,在固有安全性方面远高于其他一般工业设施。尽管我国政府每年都采取强有力的安全措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连续9年下降,但2011年仍然达到1973人。与之相比,我国核电连续多年实现零伤亡的记录,从未发生2级及以上核事件。 因此,无论是从战略高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来看,大力发展核电都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的能源战略,必须服务于其经济战略;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必然影响其能源战略,能源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整个国家经济的竞争优势。美国的经济和生活方式建立在轿车基础之上,如果石油价格进一步暴涨,美国的经济就会逐渐失去竞争力。因此,美国必须驻兵波斯湾,不惜与盟友翻脸也要占领伊拉克,其根本目的是要控制石油资源。中国是一个低成本制造大国,成本优势在未来十年仍将是中国的主要优势。而确保高质量低成本的电力供应,是保持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基础。目前我国核电占比不到2%,因此核电发展大有可为!
第二,要理解公众,加强普及教育,学会与公众沟通,建立透明的核安全环境,让公众实际参与到核安全监管的过程中。
反思过去,对于面向公众开展核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和沟通,我们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还很不够。主要原因是,核电站的管理者大多是从最基础的技术员一步一步做上来的,我们更习惯于抓企业的内部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对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尤其是舆论环境重视不够。客观上,我们也缺乏和公众、媒体沟通的意识和技能。现在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生存的目的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如果我们的工作不能得到公众的足够理解与支持,我们的努力和贡献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与接纳,那么我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在,只有少数人知道核电是一种清洁能源,也只有少数人知道核电是一种相对更为安全的能源,就像飞机比火车更为安全一样。未来,我们要通过更加有效的宣传和沟通,在更多民众中间普遍建立起对核电的全面认识与客观理解。这将成为我们的一项基本战略任务。
第三,要培养敬业的员工,更要建设让员工充满幸福感的企业,一个幸福的企业才是让公众真正放心的企业。
核电企业的员工与其他行业的员工有所不同。一方面他们受过严格的训练,工作内容相对枯燥,不允许有太多的个性和随意性,不允许出现人为差错,这无形中会对他们的性格、情感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同时外界由于对核电工作内容和环境的误解,比如担心核电厂会对员工的生理健康有影响,这也会对员工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各种困惑和困难。因此,对于我们企业管理者来说,我们必须把员工的幸福当成企业的幸福,把创建幸福企业当成自己的使命,因为只有幸福企业才是让公众信任的企业,也只有幸福企业才是真正安全的企业。
最后,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追求进步,在管理上追求卓越,在安全上追求万无一失,还要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推动核电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化、国产化。只有我国的基础工业发展了,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了,我们的核电产业才能发展得更好更快,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安全、高质量、低成本的清洁能源,我国经济也才有持续的竞争力。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简介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核电为主,涵盖风电、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中央特大型企业,于1994 年9 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 102 亿元人民币。多年来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在成功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目前已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或正在开展铀矿的勘探开发;在欧洲、独联体国家、南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积极开展核电项目开发和核电工程业务;另外,在北美、东南亚等国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的合作开发。
张善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本文责任编辑:高菁阳
在这次福岛核事故中,尽管没有人因为核辐射而死亡,但各大媒体持续不断地报道,以及部分媒体的恶意炒作,激起了部分公众对核的恐惧。各国政府对核电发展采取审慎态度,德国、意大利和瑞士相继宣布弃核,日本政府承诺逐步关闭核电站,我国政府也出台了“国四条”,要求对全国在运、在建核电站进行安全检查,暂停审批新的核电项目。
作为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广核)的总经理,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伊始,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个事故来得太意外也太突然,可能会对我国核电发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造成直接影响。第二个反应是新闻尤其是电视转播的冲击力过强,公众在对核电知识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不准确的观念和判断。第三个反应是东京电力公司无论是在信息发布还是在事故应对上,似乎都未能达到社会预期。我也在反思,如果此类灾害发生在我国,我们会如何来处理,如何避免事故的不断恶化。
今天,一年多过去了,福岛核事故最终报告也已发布。事实证明,福岛核事故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而我国核安全检查报告也已完成,虽然在检查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隐患,但我国的核电站总体上是安全的。表面上看,福岛核事故暂时延缓了我国核电的发展,但长远来看,福岛核事故促进了全社会进一步反思核安全,强化了安全意识,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公众认知在核电发展中的作用,增强了我们对公众关系的认识。总之,它不仅不会阻碍我国核电的发展,反而会促进我国核电更健康地发展。
如何看待公众的环境关切和过激反应
最近几年来,因为公众对环境以及社会问题的关切而导致的群体事件不断发生。这些事件不仅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也给当地政府带来极大压力。当问题出现之后,许多人可能认为公众反应过激,或者不了解真相,或者是受少数人蛊惑所致。在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对类似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在自我反思的同时,我认为我们应当对公众的意见,包括某些较为过激的反应给予足够的理解。
就福岛核事故而言,根据最新调查结果,这起事故与其说是百年不遇的海啸造成的,不如说是东电公司的麻痹大意、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
早在1999年法国布莱耶(Blaye)核电站发生洪水事故之后,欧洲各国都大力加强了核能设施抵御极端外部事件的能力。2008年,东京电力公司也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发现,如果日本再发生类似于公元869年的毁灭性大地震,其引发的海啸将会淹没整个核电站。可是,东京电力公司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此类灾害。日本核能监管机构也未能遵循国际标准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有效监管,对技术老旧的福岛核电站的安全隐患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至事故发生前一直未能采取有效的安全对策。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核爆炸伤害的国家,按理说日本公众应该对核能有天然恐惧心理。但长期以来,日本核电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始终保持在1/3左右,这说明日本国民已经充分接受并认可了民用核能的安全性。同时,日本人向来对自己的技术、质量和管理具有高度的自信。正是由于这种自信,以及福岛核电站存在的安全隐患,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事故发生后,日本民众的反应非常强烈,对涉核的所有事项基本上一概持否定态度。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公众对环境影响的恐惧而导致的过激反应,主要是因为不了解相关信息、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以及错误的信息引导所致。但企业在处理公众的环境关切时,多少会由于正确引导的意识不够,或不愿公开细节,往往忽视甚至无视公众的情绪和诉求,也缺乏及时沟通的意识和有效沟通能力,结果导致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如果一个好项目因为公众的不了解而停工,这不仅是企业的损失,也是全社会的损失。强化与公众的沟通,让公众参与到企业的环境管理中来,既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最大促进。
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们加强了与公众的沟通,率先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2011年12月,我们推出了国内首个“核与辐射安全信息公开平台”,在大亚湾核电基地电站出现异常的两个工作日内,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包括能力因子、辐射防护、工业安全、运行事件、一级火险次数、三废管控、环境监测等七个方面。公布信息的详细、全面程度在全球核电企业中,中广核可谓走在前列。
为了强化与公众的沟通,建立更加良好的公共关系,我们正计划将大亚湾核电基地公关中心展厅从大亚湾核电厂区搬出去,建到核电站附近的社区里,贴近社区百姓,面向公众有效开展核电科普和公众宣传工作。我们还组织社会公众到大亚湾核电基地,参观核电公关中心展厅、岭澳观景平台、技能培训基地、核电站主控室与汽轮机厂房、国家能源核电站核级设备研发和试验中心、核电学院等,让公众真实而全面地了解核电,对核电放心。对于新建核电站,我们也计划直接设计一个参观通道,方便公众更加直观地看到核电站是如何建设的。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行业透明度,更多地接受公众监督,逐步减少公众对核安全的疑虑,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公众这个层面,我们的核心理念是要让公众参与核安全监管,通过公众监督来促进核安全管理。
媒体的“大惊小怪”与“小题大做”
前面我说过,在福岛核事故掀起的反核浪潮中,媒体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事人对媒体往往是抗拒的。因为他们认为媒体经常会小题大做,有时是故意夸大,有时是无心之失,无论是哪种情况,往往都会增加公众的疑虑和恐惧。例如辐射剂量的单位通常使用毫希沃特和微希沃特,1毫希等于1000微希。福岛核事故的泄漏,在最严重的3月12日下午,监测到的数据是每小时1015微希,这相当于10次X光检查接受的辐射。而在某些媒体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却把微希报道成毫希,从而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公众恐慌。 2012年初,我们在网站上公布了一则有关数据偏差的信息,结果就被媒体说成事故,中广核被迫站在风口浪尖。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核事件的分级,“偏差”属于0级,不存在安全问题。1-3级称为“事件”,4-7级则称为“事故”,福岛核事故就属于7级事故。
这样的“小题大做”和“大惊小怪”,我们能不能完全怪罪媒体或者公众?当然不能。因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个别媒体不负责任,恶意炒作,但从根源上看,还是我们的主动沟通不够到位,或者是我们对媒体和公众的习惯与诉求不够了解,沟通的方式方法有问题。比如说,在中广核内部,为了提高大家的警觉意识,我们习惯将“偏差”也说成“事件”,殊不知“事件”又被媒体转报成“事故”,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但是,在审视这些小题大做和无心之失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企业、媒体和公众往往处于各自的信息孤岛之中,彼此缺乏真正的理解与沟通。实际上媒体只是想报道公众关注或渴望听到的东西,只是“说”出了公众心中的恐惧。对于这一点,我们过去关注不多。要破除这些恐惧,还必须学会与媒体沟通,并通过媒体来强化与公众的沟通:一是要与媒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真诚面对媒体,让媒体了解相关专业知识,避免出现沟通偏差。同时,要全面、及时、准确地向媒体传递有关信息。二是要追踪媒体动态,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现在是一个全媒体时代,许多不实消息和谣言往往瞬间传遍全球,如果不及时追踪和纠正,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三是要学会用媒体和公众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与媒体和公众沟通。无论是毫希还是微希,公众和媒体都比较陌生,产生误解也在所难免。四是与媒体和公众沟通过程中不要将任何事情视为当然。由于专业知识和认知的差异,企业视为当然的东西,对媒体和公众而言可能就是问题。因此,我们要耐心地听对方的“大惊小怪”,并将每一次“大惊小怪”和“小题大做”都当成一次沟通和教育的机会,当成一次消除误会和沟通盲区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学会与媒体沟通,建立与媒体和公众的良好互动机制。
我们的安全管理哲学
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前,中广核就建立了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第一的理念、纵深防御的安全管理体系、领导率先垂范深入现场制度,以及一整套严格科学的管理程序、制度和操作规范等。可以这么说,核电安全工作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核电操作培训的严格性在各个行业中都是排在前列的。核电一个普通的操作员需要3-5年的培训,而一个值长(相当于工厂的班长)需要10年。我们整个工作都是以安全为中心的,从核电站选址、设计、采购、工程建造、机组运营等各个环节,一直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知道,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命,没有安全,企业就没有未来。
但是福岛核事故促使我们更深入地反思。世界各国核电站安全管理的通行标准和要求是一致的。福岛核电站与我们一样重视安全,而且日本向来以管理严格著称,他们的核电管理历史更久,经验更为丰富。但事故还是发生了,而且事故的根本原因不是技术,而是管理。这次事故给我最大的启示是:需要足够安全的技术,更需要足够安全的管理。安全管理没有止境,只有永远的敬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举例来说,我们现在的轿车安全技术已经够先进了,除了先进的吸能设计外,还有安全带、气囊、ABS等,但每年还是有几万人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亡。这些事故的发生绝大部分不是因为技术和外部因素,而是因为超速、违规和操作失误。因此技术不能确保百分之百的安全,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人来操作。而在操作方面,人的优点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缺点是具有不可靠性。因此,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加强对人的管理,只有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才能最终将安全隐患消弭于无形。安全管理永无止境,就像任何一个司机都没有资格吹嘘他的技术多么高超。比尔·盖茨说,微软离倒闭只有18个月。现在,我们也要以这样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安全管理。
核电企业的社会责任
福岛核事故也让我反思,作为立志成为行业领先者的中广核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究竟是什么,我觉得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有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从国家和历史的高度来看行业的存在意义和发展前景。
福岛核事故之后,我一直在想,为何日本这个天然存在核恐惧的国家,会在核电技术发展初期就大力发展核电,而且其核电比例竟高达1/3。究其原因,还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需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处于重工业化阶段,经济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动力。但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要确保稳定且低成本的能源供应,核电是最佳选择。可以说,没有核电,日本的经济腾飞就会失去动力。现在,日本已经度过了重工业化阶段,对能源的依赖也不像原来那么大,因此可以宣布逐步弃核。我国现在正处于重工业化的腾飞阶段,作为制造大国,单位GDP的能耗肯定要比美、欧、日这些后工业化国家大得多,而且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我国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电力和能源产业的持续稳定增长。但是,现在全球对温室气体的担忧制约我国火电的发展,而我国水电资源有限,且多数已经得到开发,发展空间有限。风电和太阳能虽然是可再生能源,却存在成本高和不稳定的缺陷,难以担当大任。因此,从国家产业竞争力和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我国必须发展核电。
核电有三个优势。
成本相对较低。虽然建设成本是火电的两到三倍,但运营成本不到火电成本的一半。目前,在我国并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核电的经济优势尤其突出。
环境友好。人们往往因为核事故而觉得核电具有潜在的环境危害。但是无论是生产过程、建设过程,还是最后废料处理过程,核电的环境排放都是非常少的,即使是经常引起非议的核废料,目前的技术也可以做到无污染地加以处理和利用。而火电在煤的开采和运行过程,以及燃烧后产生的粉煤灰、二氧化碳等,会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足够安全。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没有颠覆“核电是安全的”这一基本认识。正是由于“核”的敏感性和特殊性,核电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安全管理“超高标准、极严要求”的印记,在固有安全性方面远高于其他一般工业设施。尽管我国政府每年都采取强有力的安全措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连续9年下降,但2011年仍然达到1973人。与之相比,我国核电连续多年实现零伤亡的记录,从未发生2级及以上核事件。 因此,无论是从战略高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来看,大力发展核电都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的能源战略,必须服务于其经济战略;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必然影响其能源战略,能源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整个国家经济的竞争优势。美国的经济和生活方式建立在轿车基础之上,如果石油价格进一步暴涨,美国的经济就会逐渐失去竞争力。因此,美国必须驻兵波斯湾,不惜与盟友翻脸也要占领伊拉克,其根本目的是要控制石油资源。中国是一个低成本制造大国,成本优势在未来十年仍将是中国的主要优势。而确保高质量低成本的电力供应,是保持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基础。目前我国核电占比不到2%,因此核电发展大有可为!
第二,要理解公众,加强普及教育,学会与公众沟通,建立透明的核安全环境,让公众实际参与到核安全监管的过程中。
反思过去,对于面向公众开展核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和沟通,我们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还很不够。主要原因是,核电站的管理者大多是从最基础的技术员一步一步做上来的,我们更习惯于抓企业的内部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对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尤其是舆论环境重视不够。客观上,我们也缺乏和公众、媒体沟通的意识和技能。现在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生存的目的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如果我们的工作不能得到公众的足够理解与支持,我们的努力和贡献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与接纳,那么我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在,只有少数人知道核电是一种清洁能源,也只有少数人知道核电是一种相对更为安全的能源,就像飞机比火车更为安全一样。未来,我们要通过更加有效的宣传和沟通,在更多民众中间普遍建立起对核电的全面认识与客观理解。这将成为我们的一项基本战略任务。
第三,要培养敬业的员工,更要建设让员工充满幸福感的企业,一个幸福的企业才是让公众真正放心的企业。
核电企业的员工与其他行业的员工有所不同。一方面他们受过严格的训练,工作内容相对枯燥,不允许有太多的个性和随意性,不允许出现人为差错,这无形中会对他们的性格、情感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同时外界由于对核电工作内容和环境的误解,比如担心核电厂会对员工的生理健康有影响,这也会对员工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各种困惑和困难。因此,对于我们企业管理者来说,我们必须把员工的幸福当成企业的幸福,把创建幸福企业当成自己的使命,因为只有幸福企业才是让公众信任的企业,也只有幸福企业才是真正安全的企业。
最后,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追求进步,在管理上追求卓越,在安全上追求万无一失,还要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推动核电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化、国产化。只有我国的基础工业发展了,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了,我们的核电产业才能发展得更好更快,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安全、高质量、低成本的清洁能源,我国经济也才有持续的竞争力。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简介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核电为主,涵盖风电、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中央特大型企业,于1994 年9 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 102 亿元人民币。多年来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在成功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目前已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或正在开展铀矿的勘探开发;在欧洲、独联体国家、南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积极开展核电项目开发和核电工程业务;另外,在北美、东南亚等国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的合作开发。
张善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本文责任编辑:高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