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屯遊记之一
作者简介:金志伟,20多年来,在《人民日报》、《儿童文学》、《青春》、《星星诗刊》、《中国教师报》、《教师报》、《语文报》、《学语文》、《阅读与鉴赏》、《安徽日报》、《教育文汇》、《微型小说月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和教学论文四百多篇,获省内外文学奖二十多次,作品被选入多种选集出版。曾两次荣获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先进个人,受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教育厅等单位表彰。1997年,小品《学费》参加省艺术节演出並获奖,小品《家园》获省首届水利艺术节二等奖。2011年12月,小说《花地》获《小说选刊》征文三等奖。2013年6月,电影文学剧本《芦苇上的红蜻蜓》在“中艺光影盃”首届安徽电视电影剧本大赛中获组委会提名奖。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理事。
在宋冲水库领略了一番绝美的湖光山色後,我们便朝下一个目的地进发。沿途的景色越来越美,让我们目不暇接。
路旁,有几位老乡正在往货车上装毛竹。我们问他们去祖师洞怎麽走,几位老乡热情地为我们指路。顺着老乡手指的方向,只见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隐入竹林深处。告别老乡後,我们继续前行,路旁有个不大的村落,村口一株树龄已达数百年的山楂树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山楂树粗约一人合抱,根深叶茂,上面掛满了黄橙橙的山楂果。曾在山里生活过多年的晚来风老师也十分惊讶,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的先生在江淮大地上还从未见过如此高大的山楂树。他说:“山楂树不易栽种,生长缓慢。碗口粗己属罕见,这棵树在此己数百年,是山间一景。”听着先生的话,我随手捡起几个掉在地上的山楂果,抬头望着山楂树,数百年的风雨也不曾改变它挺拔站立的姿势。想想人生短暂,难逾百年,嘴里的山楂果也就越发酸涩起来。
越往上走,路越陡峭。两边的竹林也越发幽深幽静了,静得甚至只听见自已的喘息声和脚踏竹叶的沙沙声。我第一次走在这成片的竹林中,直觉得这里就是竹的海,因为有成片的绿色的浪不断湧来。竹海里的风,也带着那种湿湿的体贴与温柔,从发间,从心间掠过。虽说是竹海,但色彩绝不止嫩绿、翠绿、碧绿那单调的几种。路旁的野花、野果时常用她们鲜艳欲滴的色彩招惹我们,特别是挂满红灯笼的柿子树和路上不时碰到的那些欲破土而出的冬笋提醒着我们这是另一个收获的时节。
心头不时掠过一句词:“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像一阵和风。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跋涉,终於来到了祖师洞。祖师洞由上下两个天然石洞组成,上洞有好几十平米,洞内有一眼泉水,名曰虎刨泉。相传伏虎禅师最早在此修行,並用泉水治好了眼疾。後禅师被杨行密请出祖师洞,这才开始了一代禅师漫漫的求索路。
听着镇里同志的介绍,惊叹之餘,我还发现洞顶的石缝间有许多杜鹃,便问同行的墨瀚老师这些杜鹃最早什麽时候能开。墨瀚老师是位诗人,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这些杜鹃花开的美景。可以设想,这竹海深处、这万绿丛中,点缀着几抹鲜艳的红的绝美场景,真是怎一个“美”字了得!
在同伴们的惊叹与畅想中,我独自一人先行下山,想细细品味这竹海的幽静。下山的景致与上山不同,因为是俯瞰,脚下的竹林就更有海的意思了。一层一层的竹林,被染上了深深浅浅的绿,真像是碧波万顷。此时此刻,群山皆在脚下,心中怎能不湧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翠绿诗情?
下山比上山好走了许多,於是脚步也轻快了。东坡居士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古人对竹之偏爱。梅兰竹菊,竹能位居第三,皆因其直而有节。我们当代人早已衣食无忧,餐餐有肉。在我们被红尘中形形色色的诱惑迷乱了心智的时候,在我们的心灵被各种各样的欲望念想堆放得重重叠叠、密不透风的时候,我们何不在这茫茫竹海中徜徉一番,让久已疲惫、无法安放的心肺被清洗得疏朗一些,虚空一些,轻灵一些,洁净一些。
路旁不时有人就地取材用一小截剖开的竹子接来泠泠泉水,这山间的泉水格外清凉,掬一点就能洗去这一路的风尘和疲惫。那些在上山时就给我们指路的老乡还在忙着往车上装运毛竹,我停下来问他们这些毛竹运往哪里,他们告诉我:“山外面”。
望着这条通往山外面的乡村公路,我感觉目光一下子被拉得好远、好远。
作者简介:金志伟,20多年来,在《人民日报》、《儿童文学》、《青春》、《星星诗刊》、《中国教师报》、《教师报》、《语文报》、《学语文》、《阅读与鉴赏》、《安徽日报》、《教育文汇》、《微型小说月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和教学论文四百多篇,获省内外文学奖二十多次,作品被选入多种选集出版。曾两次荣获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先进个人,受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教育厅等单位表彰。1997年,小品《学费》参加省艺术节演出並获奖,小品《家园》获省首届水利艺术节二等奖。2011年12月,小说《花地》获《小说选刊》征文三等奖。2013年6月,电影文学剧本《芦苇上的红蜻蜓》在“中艺光影盃”首届安徽电视电影剧本大赛中获组委会提名奖。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理事。
在宋冲水库领略了一番绝美的湖光山色後,我们便朝下一个目的地进发。沿途的景色越来越美,让我们目不暇接。
路旁,有几位老乡正在往货车上装毛竹。我们问他们去祖师洞怎麽走,几位老乡热情地为我们指路。顺着老乡手指的方向,只见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隐入竹林深处。告别老乡後,我们继续前行,路旁有个不大的村落,村口一株树龄已达数百年的山楂树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山楂树粗约一人合抱,根深叶茂,上面掛满了黄橙橙的山楂果。曾在山里生活过多年的晚来风老师也十分惊讶,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的先生在江淮大地上还从未见过如此高大的山楂树。他说:“山楂树不易栽种,生长缓慢。碗口粗己属罕见,这棵树在此己数百年,是山间一景。”听着先生的话,我随手捡起几个掉在地上的山楂果,抬头望着山楂树,数百年的风雨也不曾改变它挺拔站立的姿势。想想人生短暂,难逾百年,嘴里的山楂果也就越发酸涩起来。
越往上走,路越陡峭。两边的竹林也越发幽深幽静了,静得甚至只听见自已的喘息声和脚踏竹叶的沙沙声。我第一次走在这成片的竹林中,直觉得这里就是竹的海,因为有成片的绿色的浪不断湧来。竹海里的风,也带着那种湿湿的体贴与温柔,从发间,从心间掠过。虽说是竹海,但色彩绝不止嫩绿、翠绿、碧绿那单调的几种。路旁的野花、野果时常用她们鲜艳欲滴的色彩招惹我们,特别是挂满红灯笼的柿子树和路上不时碰到的那些欲破土而出的冬笋提醒着我们这是另一个收获的时节。
心头不时掠过一句词:“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像一阵和风。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跋涉,终於来到了祖师洞。祖师洞由上下两个天然石洞组成,上洞有好几十平米,洞内有一眼泉水,名曰虎刨泉。相传伏虎禅师最早在此修行,並用泉水治好了眼疾。後禅师被杨行密请出祖师洞,这才开始了一代禅师漫漫的求索路。
听着镇里同志的介绍,惊叹之餘,我还发现洞顶的石缝间有许多杜鹃,便问同行的墨瀚老师这些杜鹃最早什麽时候能开。墨瀚老师是位诗人,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这些杜鹃花开的美景。可以设想,这竹海深处、这万绿丛中,点缀着几抹鲜艳的红的绝美场景,真是怎一个“美”字了得!
在同伴们的惊叹与畅想中,我独自一人先行下山,想细细品味这竹海的幽静。下山的景致与上山不同,因为是俯瞰,脚下的竹林就更有海的意思了。一层一层的竹林,被染上了深深浅浅的绿,真像是碧波万顷。此时此刻,群山皆在脚下,心中怎能不湧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翠绿诗情?
下山比上山好走了许多,於是脚步也轻快了。东坡居士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古人对竹之偏爱。梅兰竹菊,竹能位居第三,皆因其直而有节。我们当代人早已衣食无忧,餐餐有肉。在我们被红尘中形形色色的诱惑迷乱了心智的时候,在我们的心灵被各种各样的欲望念想堆放得重重叠叠、密不透风的时候,我们何不在这茫茫竹海中徜徉一番,让久已疲惫、无法安放的心肺被清洗得疏朗一些,虚空一些,轻灵一些,洁净一些。
路旁不时有人就地取材用一小截剖开的竹子接来泠泠泉水,这山间的泉水格外清凉,掬一点就能洗去这一路的风尘和疲惫。那些在上山时就给我们指路的老乡还在忙着往车上装运毛竹,我停下来问他们这些毛竹运往哪里,他们告诉我:“山外面”。
望着这条通往山外面的乡村公路,我感觉目光一下子被拉得好远、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