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过花甲,有机缘背依青山,在馨香浓郁弥漫的百果山下,天天在案头上如火如荼,偶尔闲暇重温《论语》,老夫子的睿智与严谨仍然养眼、润心,使人不得不高山仰止。满眼苍翠盈溢间,随手拈来书中一则,竟然是弟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先不阐释意境,单单心胸之博大,语言之精炼、思想之深邃就让人瞠目结舌。虽然预见在两千多年以前,回望追溯,仍然心服口服。隐约怅然若失,在心中暗暗考量,今生紧追慢赶也必定望尘莫及。圣人到底不愧为千古贤哲,有些思想至今仍是整个世界为之破解、学研、践行和效仿的。
孔子比爱人、知人更宏阔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茫茫宇宙天地间,杏坛之下他长髯飘飘,胸有成竹地授业。发出人源于天地,源于自然的黄钟大吕之音,随又振聋发聩慷慨激越:“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使人不由触目感叹:《论语》字字珠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中,永恒闪烁璀璨。
天地是人类生命的本源和最终归宿,于此,人必须要“顺天、应天、效天”,最终融汇于“参天”。亚圣孟子继之进而倡导:“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还有《易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乐天知命”等等,都是在阐释这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相通相融。
儒家这样认为,天地造就人类,创生万物,万物之中人为万物之灵,人为世界统领,自然界因为有了人才有意义,才有价值。从这种意义出发,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旦出现失衡,人类有责任顺天而行,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并且要用更加自觉的态度,消除产生不平衡的现象与隐患,通过人为努力使这种自然的平衡更趋于完善。换言之,人如果为了自己的贪欲而破坏、损伤了生态平衡,那无异于违天命而饮鸩止渴。孔子讲“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这个道理。
何为包容?首先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更要有厚德载物的襟怀。子贡问孔子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字千金,一个小小的恕字包容如山海,包容如江河;八个字更是解释得平实质朴,说白了,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千万不要强迫别人去干,那是不道德、不仁慈的。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坚持这种操守,能做到这一点点就足够了。
关于“包容”,在孔子的犹如滔滔江河的宏篇大论里满盈满溢。它今天已经漫溢、流淌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当然无可争辩地证明了文化的传播包容力量。同时也证明了在一个开放、清明的社会,“包容”这种形态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今天,提倡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生活与自然的相互融入,重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从中寻找生存以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我们未来的生活才能“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先不阐释意境,单单心胸之博大,语言之精炼、思想之深邃就让人瞠目结舌。虽然预见在两千多年以前,回望追溯,仍然心服口服。隐约怅然若失,在心中暗暗考量,今生紧追慢赶也必定望尘莫及。圣人到底不愧为千古贤哲,有些思想至今仍是整个世界为之破解、学研、践行和效仿的。
孔子比爱人、知人更宏阔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茫茫宇宙天地间,杏坛之下他长髯飘飘,胸有成竹地授业。发出人源于天地,源于自然的黄钟大吕之音,随又振聋发聩慷慨激越:“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使人不由触目感叹:《论语》字字珠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中,永恒闪烁璀璨。
天地是人类生命的本源和最终归宿,于此,人必须要“顺天、应天、效天”,最终融汇于“参天”。亚圣孟子继之进而倡导:“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还有《易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乐天知命”等等,都是在阐释这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相通相融。
儒家这样认为,天地造就人类,创生万物,万物之中人为万物之灵,人为世界统领,自然界因为有了人才有意义,才有价值。从这种意义出发,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旦出现失衡,人类有责任顺天而行,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并且要用更加自觉的态度,消除产生不平衡的现象与隐患,通过人为努力使这种自然的平衡更趋于完善。换言之,人如果为了自己的贪欲而破坏、损伤了生态平衡,那无异于违天命而饮鸩止渴。孔子讲“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这个道理。
何为包容?首先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更要有厚德载物的襟怀。子贡问孔子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字千金,一个小小的恕字包容如山海,包容如江河;八个字更是解释得平实质朴,说白了,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千万不要强迫别人去干,那是不道德、不仁慈的。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坚持这种操守,能做到这一点点就足够了。
关于“包容”,在孔子的犹如滔滔江河的宏篇大论里满盈满溢。它今天已经漫溢、流淌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当然无可争辩地证明了文化的传播包容力量。同时也证明了在一个开放、清明的社会,“包容”这种形态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今天,提倡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生活与自然的相互融入,重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从中寻找生存以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我们未来的生活才能“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