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苯波文通二十七颂》(以下简称二十七颂)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文法书,与梵文文法为基础的传统主流文法书相比,这本是由苯教大师所著且以苯教文献为基础的文法书,所以它是一本研究藏文文法的一个的窗口。本文通过文献比较,论述《苯波文通二十七颂》的独有特点及其文本价值。
关键词:《二十七颂》语音语法
《二十七颂》由辛克珠慈城坚赞(以下简称辛克)所著,他1783年出生于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穆氏家族。《二十七颂》未以梵文文法为基础,而是根据《母续不生空性注释》和《世间宝藏》,并经过导师的指导而写成。他开创了与传统主流文法不同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他的研究对后来的苯教学者影响巨大。与主流文法《三十颂》和《音势论》相比,《二十七颂》在藏文创造历史、语音、语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一、创造藏文
在佛教学者所著的文献中通常认为藏文创制于公元七世纪,由吐蕃赞布松赞干布大臣吞米·桑布扎奉赞布命令而创制。此说法通常与后来的一些故事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对比文献发现此说法最初见于11世纪掘藏的《柱下遗教》里,是后人所作。而更早的敦煌文献中提及的松赞干布所有大臣及仆人中并未提及吞米·桑布扎。近年藏学界对吞米·桑布扎创制藏文的说法提出了许多质疑,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吞米·桑布扎为后世在教派之争中塑造,并非真正的历史人物。
《二十七颂》以《塞米经》等顿巴辛饶传记、《母续不生空性注释》和《世间宝藏》等苯教文献为根据,认为藏文由顿巴辛饶所创造。顿巴辛饶是公元前15世纪至20世纪的人物,是藏族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学者。据说顿巴辛饶根据桑博奔赤所留遗文的英雄5字创造了藏文。英雄5字为a:om、srum、ram、yang、kham,是象雄语,翻译藏语是空、火、土、水、风五大元素。藏文化里认为万事万物由元素变化而来,当然文字也不例外。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很难证明藏文由顿巴辛饶创制,但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藏文于公元七世纪之前就存在。《二十七颂》在传统主流文法的排挤下,仍坚持藏文于七世纪之前就存在,无疑非常明智。
二、语音方面
(一)音位数量
藏文传统文法书《三十颂》中“文字分元辅音,元音i等四个,辅音有三十。”ⅰ有三十四个音位。《三十颂》把元音a归为辅音,实则是29个辅音和5个元音。苯教文献对音位的数量众说纷纭,主要有37、38、40等几种说法。辛克根据《母续不生空性注释》归纳为40个音位,辅音是三十个字母加指头字和指尾字,元音是bhing、mhing、i、u、e、o、a、a:8个。元音有长短和鼻化的区别,其中Bhing和mhing分别是r和j,是下加字。
(二)音位聚合关系的排列不同
《三十颂》和《音势论》中藏文的聚合关系根据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而排列。《二十七颂》以空、火、土、水、风的顺序依次排列,其排列方法有四种,即大元次序、小元次序、混元次序和散地次序。大元是发音部位,根据发音部位而排列;小元是发音方法,根据发音方法而排列;《母续》中的两篇《母续不生空性注释》里分别有两种不同的小元次序,一种与大元组成英雄五字里的kham字,另一种与大元组成其余英雄字四个。这种大元与小元混合的次序被称为混元次序;散地次序有三种,第一种是顺散地次序,由首字母到最后的字母依次排列;第二种是倒散地次序,是顺散地次序的倒序;第三种是漫散地次序,字母排列没有前后,犹如写作时字母没有前后排列之分。据说散地次序是象雄语和藏语之间的翻译方法,但至今没有发现以散地之法进行象藏翻译。
(三)音位的来源不同
主流文法代表《三十颂》和《音势论》里并没有提到34个音位的来源,在后期的文法著作中才提到除了ca、cha、ja、zha、za、’a剩下的29个音位来自梵文字母,这通常与吞米桑布扎创制藏文的故事相联系在一起。近代学者更顿群培对此持有质疑,认为除具有tsa符号的字母,其余来自梵文字母。《二十七颂》中认为40个音位由英雄5个演化而来。英雄5字与密宗有关,密宗里认为万物由大元素演化而来,文字也不例外。苯教文献中记载英雄5字是上古遗文,顿巴辛饶根据英雄5字演化出40个音位。前加字、上加字和基字组合时,除了语音的强弱外,还要考虑元素的组合方式,即水与火、水与土的关系等。
三、语法方面
以《三十颂》和《音势论》为代表的传统主流文法体系认为“格”是最重要的文法組成部分之一,与动词是传统文法的两大支柱。但对格的研究停留在显性层面,深层次、多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二十七颂》以显性和隐性的区别解释格的深层次意义,认为当作格表示原因时,原因分隐性和显性,以此解释藏文句法深层结构。《三十颂》和《音势论》等主流文法体系仅说明助格具有表示转折关系的文法功能,却未提及其原因。《二十七颂》说明了助格为何具有表示转折的文法功能。藏文传统主流文法当中,认为有四个主要的否定词,即ma、mi、med、min四个。其中ma、mi在动词前面时才能表示否定,是虚词;med、min在动词后面,是实词,能独立运用表示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讲,表示否定的虚词只有ma、mi。《二十七颂》中认为只有ma、mi才是否定词,未把med、min作为否定词。从这层面上与《三十颂》和《音势论》等传统主流文法相比,是一大亮点和进步。此外《二十七颂》还创造出一些新的术语,比如连接词和引用词等。《三十颂》和《音势论》以及以此为理论基础的古今藏文文法著作,几乎没有提及连接词和引用词之类的文法术语。在此意义上,《二十七颂》有创新和进步。
综上所述,《二十七颂》与传统主流文法相比具有独到的见解,是前人留下的经典之作。但因教派之争,其流传和影响力度远不及《三十颂》和《音势论》。在新时代提倡学术平等的政策下,学者们有责任让这样的经典著作登上大雅之堂。
参考文献
[1]《三十颂》[M].《丹珠尔》杂部,德格印刷版
[2]《音势论》[M].《丹珠尔》杂部,德格印刷版
[3]才让太主编《二十七颂》.《岗底斯臃肿苯教文献声明学广论》[G],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9月
[4]才让太主编《二十七颂注释》.《岗底斯臃肿苯教文献声明学广论》[G],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9月
关键词:《二十七颂》语音语法
《二十七颂》由辛克珠慈城坚赞(以下简称辛克)所著,他1783年出生于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穆氏家族。《二十七颂》未以梵文文法为基础,而是根据《母续不生空性注释》和《世间宝藏》,并经过导师的指导而写成。他开创了与传统主流文法不同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他的研究对后来的苯教学者影响巨大。与主流文法《三十颂》和《音势论》相比,《二十七颂》在藏文创造历史、语音、语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一、创造藏文
在佛教学者所著的文献中通常认为藏文创制于公元七世纪,由吐蕃赞布松赞干布大臣吞米·桑布扎奉赞布命令而创制。此说法通常与后来的一些故事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对比文献发现此说法最初见于11世纪掘藏的《柱下遗教》里,是后人所作。而更早的敦煌文献中提及的松赞干布所有大臣及仆人中并未提及吞米·桑布扎。近年藏学界对吞米·桑布扎创制藏文的说法提出了许多质疑,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吞米·桑布扎为后世在教派之争中塑造,并非真正的历史人物。
《二十七颂》以《塞米经》等顿巴辛饶传记、《母续不生空性注释》和《世间宝藏》等苯教文献为根据,认为藏文由顿巴辛饶所创造。顿巴辛饶是公元前15世纪至20世纪的人物,是藏族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学者。据说顿巴辛饶根据桑博奔赤所留遗文的英雄5字创造了藏文。英雄5字为a:om、srum、ram、yang、kham,是象雄语,翻译藏语是空、火、土、水、风五大元素。藏文化里认为万事万物由元素变化而来,当然文字也不例外。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很难证明藏文由顿巴辛饶创制,但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藏文于公元七世纪之前就存在。《二十七颂》在传统主流文法的排挤下,仍坚持藏文于七世纪之前就存在,无疑非常明智。
二、语音方面
(一)音位数量
藏文传统文法书《三十颂》中“文字分元辅音,元音i等四个,辅音有三十。”ⅰ有三十四个音位。《三十颂》把元音a归为辅音,实则是29个辅音和5个元音。苯教文献对音位的数量众说纷纭,主要有37、38、40等几种说法。辛克根据《母续不生空性注释》归纳为40个音位,辅音是三十个字母加指头字和指尾字,元音是bhing、mhing、i、u、e、o、a、a:8个。元音有长短和鼻化的区别,其中Bhing和mhing分别是r和j,是下加字。
(二)音位聚合关系的排列不同
《三十颂》和《音势论》中藏文的聚合关系根据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而排列。《二十七颂》以空、火、土、水、风的顺序依次排列,其排列方法有四种,即大元次序、小元次序、混元次序和散地次序。大元是发音部位,根据发音部位而排列;小元是发音方法,根据发音方法而排列;《母续》中的两篇《母续不生空性注释》里分别有两种不同的小元次序,一种与大元组成英雄五字里的kham字,另一种与大元组成其余英雄字四个。这种大元与小元混合的次序被称为混元次序;散地次序有三种,第一种是顺散地次序,由首字母到最后的字母依次排列;第二种是倒散地次序,是顺散地次序的倒序;第三种是漫散地次序,字母排列没有前后,犹如写作时字母没有前后排列之分。据说散地次序是象雄语和藏语之间的翻译方法,但至今没有发现以散地之法进行象藏翻译。
(三)音位的来源不同
主流文法代表《三十颂》和《音势论》里并没有提到34个音位的来源,在后期的文法著作中才提到除了ca、cha、ja、zha、za、’a剩下的29个音位来自梵文字母,这通常与吞米桑布扎创制藏文的故事相联系在一起。近代学者更顿群培对此持有质疑,认为除具有tsa符号的字母,其余来自梵文字母。《二十七颂》中认为40个音位由英雄5个演化而来。英雄5字与密宗有关,密宗里认为万物由大元素演化而来,文字也不例外。苯教文献中记载英雄5字是上古遗文,顿巴辛饶根据英雄5字演化出40个音位。前加字、上加字和基字组合时,除了语音的强弱外,还要考虑元素的组合方式,即水与火、水与土的关系等。
三、语法方面
以《三十颂》和《音势论》为代表的传统主流文法体系认为“格”是最重要的文法組成部分之一,与动词是传统文法的两大支柱。但对格的研究停留在显性层面,深层次、多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二十七颂》以显性和隐性的区别解释格的深层次意义,认为当作格表示原因时,原因分隐性和显性,以此解释藏文句法深层结构。《三十颂》和《音势论》等主流文法体系仅说明助格具有表示转折关系的文法功能,却未提及其原因。《二十七颂》说明了助格为何具有表示转折的文法功能。藏文传统主流文法当中,认为有四个主要的否定词,即ma、mi、med、min四个。其中ma、mi在动词前面时才能表示否定,是虚词;med、min在动词后面,是实词,能独立运用表示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讲,表示否定的虚词只有ma、mi。《二十七颂》中认为只有ma、mi才是否定词,未把med、min作为否定词。从这层面上与《三十颂》和《音势论》等传统主流文法相比,是一大亮点和进步。此外《二十七颂》还创造出一些新的术语,比如连接词和引用词等。《三十颂》和《音势论》以及以此为理论基础的古今藏文文法著作,几乎没有提及连接词和引用词之类的文法术语。在此意义上,《二十七颂》有创新和进步。
综上所述,《二十七颂》与传统主流文法相比具有独到的见解,是前人留下的经典之作。但因教派之争,其流传和影响力度远不及《三十颂》和《音势论》。在新时代提倡学术平等的政策下,学者们有责任让这样的经典著作登上大雅之堂。
参考文献
[1]《三十颂》[M].《丹珠尔》杂部,德格印刷版
[2]《音势论》[M].《丹珠尔》杂部,德格印刷版
[3]才让太主编《二十七颂》.《岗底斯臃肿苯教文献声明学广论》[G],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9月
[4]才让太主编《二十七颂注释》.《岗底斯臃肿苯教文献声明学广论》[G],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