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藏于广厦霓虹间的岭南古韵

来源 :中华名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chaowen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商秋之月,卯辰之交。白露已远,霜降未至。晨光喜微,惠风和畅,
  一人一包,出门,转左,南行200米,于龙口东站乘B17路(883路)经3站至BRT华景新城站转B20路(515路)经15站到吉山村下。
  一踏入这个由三座小由“品”字形包围着的城中古村,人潮涌动、车水马龙的喧嚣立刻被隔绝在绿意盎然的天然屏障之外。 “东同桃李、西郊牧笛、南涧潮平、北岭寒协、山亭远眺、松径禽音、三山荔赤、十里橙黄,这是早年的吉山八景。如今,桃李芳非已经谢去,遥远的牧笛几不可闻。而南涧的湖头不知哪里找寻,傲雪的寒梅还在等待发枝……只有松柏依旧青青,拥有数百年耐龄的高大呆木覆盖如披。
  沿着蜿蜒的小径,看苍虬的菩提榕垂下缕缕如丝的气根,看每家每户的屋前舍后植满季节不一的奇花异卉, 让日光深深流连的,是一片翠绿的竹林。清风掠过修簟,泛起一阵阵悦耳动听的清音。它渗过皮肤,漫过崽绪,顺荇呼吸,顺着血液,顺着筋脉,直直沁人心脾!这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无怪乎王子献尝云: “何可一日无此君!”
  视线逐渐游彬,俊巡一遍金佳枝头上细如米粒的黄色化蕊,爬上村周的山头,那卫植着无数的岭南佳染:青梅、橄榄、黄皮、荔技、柑橙,还有红悔、杏梅、柿子、菠萝、香蕉等,其中甜黄皮在广州颇具盛名,尽管这个时候,各种水果差不多过季了,但仔细一嗅,清爽的秋风仿佛送来阵阵果香。穿堂过巷,分花拂柳,登上曲径通幽,鸟呜啊晰的西头山西南麓,便见一汪盈盈的秋水。吉山村是泉水之乡,在各个山丘上有大小天然泉水源头数十眼,溪泉经长流不息,水质甘甜且冬暖夏凉。尤祁是眼前这泓“吉山泉”。此泉一年四季喷涌不断,即便到了这“水落石出”的孟秋时节,水位也不见下降,仍清亮亮地闪耀在日渐萧疏的秋山之上。
  祠堂,是一种体现地域文化的古建筑,它的设计风格和建筑技术,往往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形态。祠堂文化是岭南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支,亦是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吉山村有一带明清时期的宗氏祠堂,属最具代表性的广府系祠堂,为两进和三进的硬山顶建筑,其形制类似北京的四合院,古巷幽深,回廊交错。
  梁氏大宗祠,是吉山村规模最宏,文化底蕴最浓的宗祠。它倚山而筑,面水而居,无不暗含“富”字的寓意。祠堂前有一处开阔的池塘,进大门口摆着。~双栩栩如生的动物石雕,门额上的砖雕、壁画色彩艳丽。巨大的木质屏风雕刻着竹子、石榴、牡丹等,绚丽的琉璃瓦、琉璃脊、琉璃挑檐上绘着鳌鱼、醒狮……祠堂内外的各种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灰塑等工艺雕琢成形形色色的装饰图案、人物故事,无一不演绎着梁氏一族曾经的辉煌。
  梁氏在吉山繁衍了28代,是吉山自然村的主要姓氏,现有男丁一千多人,占男丁姓氏的99%以上。
  据《梁氏族谱》记载,梁氏原出于春秋时代的少梁邑,为伯益赢姓之后。西周大夫蔡仲少子康征讨犬戎有功,封于梨山(夏阳),以国为姓,尊为梁康公,后代之孙便以梁为姓。康公第八世孙梁缠,为孔子弟子,列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宋追封为干乘侯。后人迁陕西延安府安定县。西晋年间(310~316年),粱绍任广东提下,粱姓旅人遂迁到广东南雄府珍珠班里,安居繁衍。至北宋后期,金兵人举南侵,粱氏祖先携家眷逃难到广州城,寓居太平桥附近,经历三代到粱渊(文川),考中宋咸淳四年(1268印)戍辰科第八名进士,出仟江西南昌府知府,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梁渊与夫人陈氏合葬于广州白云山马帽岭。
  吉由粱氏尊称梁渊(文川)为一世祖,粱渊生长子磁、次子锡;磁生子而浞,而浞牛长子道宣,次子道隆,长子道真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从珠村征到吉由发展,是吉山村的开村始祖。
  说起粱道真,古山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梁道真因与人结怨而遭追杀,逃广途中,路遇三人对饮,他们将 身i良狈的粱道真拦住,邀他坐下共饮 未知其意的粱道真推辞不过,便在他们的招呼下,不安地端起了洒盅。不多时,追杀他的恶人到来。只听得那三位饮苦哈哈大笑数声,竟把邪恶人吓得落荒而逃……
  待到梁道真惊醒过来,先前景象似仍历历在日,却哪单还有那三位饮者的身影。
  他茫然环顾四周,唯见方圆十里,松绿竹翠,鸟语花香。远处,村舍隐隐,炊烟暖暖。原来,竟是南柯一梦,
  鉴于梦境的提示,粱道真认为三座小山环绕的吉山有逢凶化吉之意,乃于明洪武上三年(1380年)携父母凄儿,举家迁往吉山之艟开村建业,而后,他兴修水利,治涝患、淘淘壑、疏河涌、通水道。由于可耕田地少,他义开星山林,低处栽种荔枝、龙眼、柑橙,山地栽种橄榄、青悔或林木。经过多年艰苦创业,家业兴旺。(从洪武十三年(1380年)至今历经620多年岁月,梁道直这一支族人已发展到2628人)
  《粱氏族增》又记:“后,道真生长子德新,次子应新。”
  德新在吉山村繁衍后代,生有四个儿子:抖安(长房)、祖立(二房)、祖平(三房)、诅方(四房) 祖安生子城斋,祖立生子良余、良益、良顺 良余生子均锡、均汝。均锡生子洪星、太鹅。洪星生子龙光、熙达,太鹅生子启成、熙有、良顺(悦和)迁黄埔沙村定居,在横沙建有(悦和)粱氏宗祠。祖方生子源灏,源灏有(友竹)、积(友悔)、穗(友松)三子。(友竹)生国行、国定:子。积(友似)生实(德充)、宁(德清)二子,实(德充)生帧(吉庵)、栋(吉峰)二子,倾(吉庵)生绍宏(泮儒)、绍高(洞莱)二子。栎(吉峰)生绍宽(近崖)、绍和(吾南)二子,绍宽(近崖)生子忍斋。
  次子应新迁到番禺沙湾司龙尾(美)忖定居。据龙尾(美)村老人梁澜潘口述,是时在龙尾(美)村居住的男丁有80多人,后有两支人迁到其他地方定居,一支迁到广州背底水(珠江大桥南)附近居住,有粱姓男丁近两干人;而另一支迁到番禺大石柯村附近居住,粱姓舅丁有几十人,近年还修建宗祠。但这两支人尚未查实。
  梁渊次子锡生而淳、而清二子,而淳生道池、道济,这支人迁往何处也未查清。
  在《梁氏族谱》中当然还重点记载了一个人。此人名叫梁耀枢,杏坛光华村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参加北京辛未科会试,大魁天下,高中状元,成为广东九位文状元中最后一位状元,也是广东梁氏唯一的状元。
  他从政十七年,为官清正勤敏,深得慈禧赏识:“梁耀枢,真金玉君子也”。
  耀枢五十大寿时,慈禧特送寿屏,赞曰: “及弟芙蓉,冠众香圉,校书天禄,为清平宫”。
  据说,当年状元故里光华,建有状元府一座,占地面积4600平方,建筑面积1450平方。其规模之壮观,气势之恢弘,曾为世人所叹,可惜在日本侵华时被毁坏。
  梁氏祠堂的庭院内,一群嬉闹的孩童正欢快地跳着橡皮筋,火红的木榉花映在那些稚嫩的小脸上,似开起了朵朵朝霞。刚与一帮同族老人下完象棋的梁伯坐在藤椅上,一边啜着普洱茶,一边滔滔不绝地聊着梁氏一族的陈年旧事。当说到祖上出过一位状元郎时,他两眼放着精光。爬满皱纹的脸上掩饰不住的,是满满的自豪。
  吉山村,这个遗留着唐宋遗风,明清神韵,承载了古老岭南文化的古村落,就像一颗闪耀于现代化大都市深处的天然琉璃,纯朴却澄澈无暇。它的美,曾是斗,室焙荼的闲情逸致,抑或是貂裘换酒的洒脱不羁;也曾是穿梭在花木扶疏的回廊庭院之间的一片翠铀,抑或是踟蹰于苍翠掩映的参天古木之下的一双皂靴;更曾是明月千里时贬滴仕子指间的一曲落悔断肠,抑或是醉卧沙场上热血将士案前的半盏琥珀清光。
其他文献
细致规划人生
期刊
“一句话,只要是有需要志愿者的地方,就会有我们的身影,纵然是历尽千辛万苦,只要能给他人带来快乐,我也就会快乐无比。”  ——赵广军  10多年来,赵广军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但他从来没把荣誉当做炫耀的资本,相比之下,他更希望通过一个人影响一批人,通过一批人影响一群人、一代人一一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将关爱他人的精神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对全人类来讲都是弥足珍贵。据统计。各大主流媒体对赵
期刊
藏族文化是目前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人类精神财富之一。藏族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目前也正面临着荒废的命运。
期刊
[栏目导读]  三里珠玑替,千年移民源。  近年来,作为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族姓祖居,岭南文化发祥源头的珠玑古巷,掀起了一股广东民间多姓氏宗亲寻宗问祖的热湖。其影响范围从珠三角开始以辐射状扩散,遍及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甚至欧美国家。  华人对于传统文化极其重视, “根”意识更是植于血肉融于骨髓,追寻探讨自己家族的祖先和来源意义重大。许多祖籍珠三角的港澳同胞、海外华侨,也纷纷前来粤地寻根。  借此
期刊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期刊
“我希望把强人的游戏变成草人的游戏,让付出成为所有人的一种习惯”。
期刊
云南盈江,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气候适宜,区域弛特的边疆小县,一个古术参天绿树戚荫,珍离异兽繁衍生惠的天然氧吧,一个旅游资源丰富,异域风情与传统文明、人文噩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少数民族县城。
期刊
惟情是铭,惟学是铭,  惟生是铭,惟真是铭。
期刊
把觀鸟称作事业,我不知道这世上有几十人予以赞成。鸟,不就是在树上的鸟儿,有时飞下来,有时飞上去,觀鸟苏称看看它。或者说仔细地看看它,再高级一点买个望远镜看看它。
期刊
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山”的龙虎山,是中国道教肇基之地,也是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所描绘的古今名山,现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自然风光旖旎多姿,奇峰异石百态干形,清澈溪流宛如玉带,碧水丹山形似明清山水画卷:人文景观别县一格,正一观、天师府、上清宫等道教名胜,建筑别致,气坍恢弘,古朴厚重;舂秋战同时遗存的崖慕悬棺,以年代久远、墓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