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美术教学中,挖掘其美的内涵,让作品与学生的情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通过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感悟艺术之于心灵的作用,让学生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诠释艺术,是美术鉴赏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本文试从鉴赏心得散文诗化的教学尝试中,探索美术鉴赏表述语言的新建构。
关键词:美术作品 散文诗化 情感体验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亦是饱含情感的作品,教学中如何挖掘其美的内涵,并与学生的情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既是激发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热情的内驱力,也是实现美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合理的语言构建,便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并让学生在尝试中获得美的感受,不仅有利于增强美术鉴赏课的趣味性,更能促进学生艺术理解的升华。本文试从鉴赏表述语言散文诗化的建构,谈一点体会。
一、书写鉴赏心得,实现口语化到书面化的转变
在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针对不同的作品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但这种表述时常是零乱而表象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将其想法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予以斟酌修改,然后教师将其进行整理和编辑,并返回课堂。
教师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与美术作品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养成仔细观察美术作品的习惯,为培养学生更好的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打下基础。在教学中,笔者曾将学生此类的鉴赏心得整理成册,并引用泰戈尔的一句诗作为集子的题记——你看不见你自己,你看见的只是自己的影子。并以《影子语录》作为册子的名称。
通过这个尝试发现,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接近美术作品。虽然所言及的内容有时和作品本身之间并无紧密的关系,这恰是体现了美术鉴赏的再创造精神。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既然曾经灿烂,何必非得为谁。肯定学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二、合理利用诗句,认识诗歌与美术作品间的异曲同工之妙
优秀的美术作品,虽说都是妙不可言的。然而,我们还是必须借助语言文字去靠近或探索其精妙,或是用语言文字去描述思想,以期从有限的物象空间,拓展至无限的精神空间。而美术作品之美,却也是捉摸不定的,它往往以瞬间的定格,给人以无穷的联想。这一点上,非常类似诗歌的表述方式。因此,教师有针对性地收集一些诗句,尝试着与某些美术作品建立对应的关系,让学生感知诗歌之美,并结合美术作品中的意象,去拓展作品的精神内涵。
在学习罗中立的作品《父亲》(图1)时,笔者引用了汪国真的诗歌《也许》: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前程如朝霞般绚烂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成功如灯火般辉煌 也许,只能是这样 攀援却达不到峰顶 也许,只能是这样 奔流却掀不起波浪 也许,我们能给予你的 只有一颗 饱经沧桑的心 和满脸风霜” 罗中立的作品当然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只是,若学生无法从自我的角度去理解一位普通的父亲为一个家庭或者子女所付出的一切,再多的语言也是徒劳。这几句诗,恰好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有关父爱的主题,言简意赅,语短情长。
而在另一幅作品《洛神赋图》(图2)中,也可以带给学生另一首汪国真的诗《是否》:“是否 你已把我遗忘,不然为何,杳无音信,天各一方,是否,你已把我珍藏,不然为何,微笑总在装饰我的梦,留下绮丽的幻想,是否,我们有缘,只是源头水尾,难以相见,是否,我们无缘,岁月留给我的将是:愁绪萦怀、寸断肝肠”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文章《洛神赋》所作的一幅人物画作品,画家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了一个神话般的场景。除了表现了魏晋时代的人物风尚外,其根本还是表现人与人之间深切的情感。《是否》这首短诗,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温婉而真切地表达了一种便于学生理解的离愁别恨。思念与彷徨、等待与守望,这些复杂情感的交织,无疑会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产生积极的帮助。两件不同形态的艺术作品相得益彰,情感之美、艺术之美、表达之美皆在其中。
三、示范诗文写作,引导学生积极尝试
在学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与诗句之间所能建立起来的这种关系后,教师便应该在课堂上即兴编撰一些简单的诗句,进一步探索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诗意之美,从而让学生接受这样的一种表述方式。
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图3)时,笔者先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对作品探究,并对作品作了一定的讲解,最后给学生展示一首小诗:“我的视线;终究无法穿越,这百年的时光\抵达你曾经端坐的,那一扇,寂寞的窗前\所有的黎明以及黄昏;都在你微微一笑中;远去\我无法看穿你深邃的双眼,而你轻轻扬起的唇角;真是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吗”数百年的光阴,世界早已沧海桑田,人物皆非,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究竟藏了多少秘密,其实都已不再重要。只是我们再一次与她不期而遇,心中难免还会泛起微波。你我皆是路人,穿行在时光中,任何在她面前短暂的停留、不经意的叩问、甚至是似懂非懂的珍重与相惜都是值得尊重的。
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图4),屹立于广袤的沙漠上,经风历雨千百年,依然保持守望的姿势。在面对该作品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自己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罗列出一些他们感受到的词语或句子。比如:屹立,目视前方,永恒,荒凉,期望,寻找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语句的推敲,得出一些简单的句子,如屹立于一片荒芜、期盼来世的永生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一定的组织排列,一首小诗的雏形就产生了:“你目视前方,以亘古不变的姿势\我知道,那是你的永生\生与死,在这里,似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生是为了死,而死却是为了更好的重生\只是,这一切,是否,的确重演”古老的埃及文明孕育了古老的埃及美术文化,而千年屹立的金字塔及神庙雕塑建筑群,便是生命的有限与精神的不朽的见证。
总之,艺术的本质就是情感,无情感则无创作,无欣赏则无教学。美术现象是丰富而开阔的,如江河之不绝,如汪洋之浩瀚。每一个人,在这其中,亦不过是一个取水的孩童,对弱水三千,取一瓢饮,足矣!
参考文献:
[1]王大根 《美术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6月第一版
关键词:美术作品 散文诗化 情感体验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亦是饱含情感的作品,教学中如何挖掘其美的内涵,并与学生的情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既是激发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热情的内驱力,也是实现美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合理的语言构建,便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并让学生在尝试中获得美的感受,不仅有利于增强美术鉴赏课的趣味性,更能促进学生艺术理解的升华。本文试从鉴赏表述语言散文诗化的建构,谈一点体会。
一、书写鉴赏心得,实现口语化到书面化的转变
在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针对不同的作品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但这种表述时常是零乱而表象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将其想法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予以斟酌修改,然后教师将其进行整理和编辑,并返回课堂。
教师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与美术作品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养成仔细观察美术作品的习惯,为培养学生更好的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打下基础。在教学中,笔者曾将学生此类的鉴赏心得整理成册,并引用泰戈尔的一句诗作为集子的题记——你看不见你自己,你看见的只是自己的影子。并以《影子语录》作为册子的名称。
通过这个尝试发现,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接近美术作品。虽然所言及的内容有时和作品本身之间并无紧密的关系,这恰是体现了美术鉴赏的再创造精神。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既然曾经灿烂,何必非得为谁。肯定学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二、合理利用诗句,认识诗歌与美术作品间的异曲同工之妙
优秀的美术作品,虽说都是妙不可言的。然而,我们还是必须借助语言文字去靠近或探索其精妙,或是用语言文字去描述思想,以期从有限的物象空间,拓展至无限的精神空间。而美术作品之美,却也是捉摸不定的,它往往以瞬间的定格,给人以无穷的联想。这一点上,非常类似诗歌的表述方式。因此,教师有针对性地收集一些诗句,尝试着与某些美术作品建立对应的关系,让学生感知诗歌之美,并结合美术作品中的意象,去拓展作品的精神内涵。
在学习罗中立的作品《父亲》(图1)时,笔者引用了汪国真的诗歌《也许》: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前程如朝霞般绚烂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成功如灯火般辉煌 也许,只能是这样 攀援却达不到峰顶 也许,只能是这样 奔流却掀不起波浪 也许,我们能给予你的 只有一颗 饱经沧桑的心 和满脸风霜” 罗中立的作品当然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只是,若学生无法从自我的角度去理解一位普通的父亲为一个家庭或者子女所付出的一切,再多的语言也是徒劳。这几句诗,恰好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有关父爱的主题,言简意赅,语短情长。
而在另一幅作品《洛神赋图》(图2)中,也可以带给学生另一首汪国真的诗《是否》:“是否 你已把我遗忘,不然为何,杳无音信,天各一方,是否,你已把我珍藏,不然为何,微笑总在装饰我的梦,留下绮丽的幻想,是否,我们有缘,只是源头水尾,难以相见,是否,我们无缘,岁月留给我的将是:愁绪萦怀、寸断肝肠”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文章《洛神赋》所作的一幅人物画作品,画家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了一个神话般的场景。除了表现了魏晋时代的人物风尚外,其根本还是表现人与人之间深切的情感。《是否》这首短诗,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温婉而真切地表达了一种便于学生理解的离愁别恨。思念与彷徨、等待与守望,这些复杂情感的交织,无疑会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产生积极的帮助。两件不同形态的艺术作品相得益彰,情感之美、艺术之美、表达之美皆在其中。
三、示范诗文写作,引导学生积极尝试
在学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与诗句之间所能建立起来的这种关系后,教师便应该在课堂上即兴编撰一些简单的诗句,进一步探索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诗意之美,从而让学生接受这样的一种表述方式。
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图3)时,笔者先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对作品探究,并对作品作了一定的讲解,最后给学生展示一首小诗:“我的视线;终究无法穿越,这百年的时光\抵达你曾经端坐的,那一扇,寂寞的窗前\所有的黎明以及黄昏;都在你微微一笑中;远去\我无法看穿你深邃的双眼,而你轻轻扬起的唇角;真是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吗”数百年的光阴,世界早已沧海桑田,人物皆非,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究竟藏了多少秘密,其实都已不再重要。只是我们再一次与她不期而遇,心中难免还会泛起微波。你我皆是路人,穿行在时光中,任何在她面前短暂的停留、不经意的叩问、甚至是似懂非懂的珍重与相惜都是值得尊重的。
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图4),屹立于广袤的沙漠上,经风历雨千百年,依然保持守望的姿势。在面对该作品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自己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罗列出一些他们感受到的词语或句子。比如:屹立,目视前方,永恒,荒凉,期望,寻找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语句的推敲,得出一些简单的句子,如屹立于一片荒芜、期盼来世的永生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一定的组织排列,一首小诗的雏形就产生了:“你目视前方,以亘古不变的姿势\我知道,那是你的永生\生与死,在这里,似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生是为了死,而死却是为了更好的重生\只是,这一切,是否,的确重演”古老的埃及文明孕育了古老的埃及美术文化,而千年屹立的金字塔及神庙雕塑建筑群,便是生命的有限与精神的不朽的见证。
总之,艺术的本质就是情感,无情感则无创作,无欣赏则无教学。美术现象是丰富而开阔的,如江河之不绝,如汪洋之浩瀚。每一个人,在这其中,亦不过是一个取水的孩童,对弱水三千,取一瓢饮,足矣!
参考文献:
[1]王大根 《美术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