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么,我则非常庆幸,因为热爱,我走进了教育这一神圣的殿堂;我倍感骄傲,因为能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和毕生的年华。
担任重庆市渝中区翟渝成名师工作室的导师后,我的教育生涯又开始了一段新的路程。因为工作室成员大多来自渝中区的偏远小学,这些教师比较年轻,知识积淀和文化底蕴尚浅,为了让他们尽快成长为教育教学骨干,工作室以“打造特色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作为总体思路,把“和而不同的教育思想、厚德载物的教育品格、专业精深的教育技能”作为学研目标,把“以师为本、德艺双馨、同研共进、和谐发展、区域辐射”作为学研理念。为此,我们开展了大型的系列活动:专家引领、名师大讲堂、理论学习、读书活动、课例研讨、行动研究、考核评估等。通过这些活动,每一位学员的课堂教学技能都有显著提高,逐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技能,再把技能提升为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如果说自我反思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那么,专家引领则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我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为学员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先后邀请了重庆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所所长李光树做了4次《小学数学教学论》讲座,邀请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宋乃庆做《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名师培养》的讲座等,并组织学员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年会,参加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听取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声音,领略大师们的经典课堂。这些活动开阔了学员视野,丰富了学员的专业知识,使他们逐步形成了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和改进教学技能的习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专家的引领可以使学员受到启发,但到底有多大的作用,还得看学员的悟性。反思深,收获多;反思浅,则收获小。因此,每一次的学习之后,我都要求学员智慧地“悟”,认真地“思”,用“心”体会,真诚地交流。就拿到杭州参加观摩活动来说吧,观摩课后,我让工作室全体学员分5个片区向全区数学教师做“激情演绎与本色课堂”考察汇报。为了锻炼学员,我提出的要求是:既要有实质新颖的内容,对一线老师有所启发,又要学会讲话和演讲的技巧,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学员结合自己的理解,采取专题研讨与课例解读,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解说的方式,将课改前沿教育信息传达到全区。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悟到:教学是多个生命体之间的交往,生命体之间的相互碰撞会产生自然的激情、理性的激情、人文的激情。自然的激情,在朴实中见灵动;理性的激情,在平易中见深邃;人文的激情,在和谐里见真情。无论演绎什么样的激情,“数学还是那个数学”,本色的激情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本色的激情可以达到师生间心灵深处永恒的沟通,才能真正教出数学味道,教出数学品味,教出数学境界,最终达到人课合一!
教师的教学水平往往是通过上家常课进行提升的,我十分注重提高学员上家常课的能力。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吃家常饭长大的,只有家常饭最养人。在家常课的打磨过程中,我们从课堂观察、教学诊断、教学反思、案例评析进行研究。家常课是原生态的课,体现的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学员的教学水平到底怎样,是不是在课堂教学前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情,是否在教学中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预设与生成、有认知冲突,是否深钻教材、挖掘教材,实施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随堂听听家常课便一目了然。对学员的每一节课,从高处审视课堂,从细节处剖析课堂,诸如课堂教学的导入、讲授、提问、理答以及组织学生探究、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成问题、解决临时发生问题、检测评价、结果、反馈、回授等课堂教学技能,并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与此同时,我们还让每个学员每学期至少上两节精心打造的研究课、示范课,要求把其中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上出新意、上出个性,在各自学校甚至全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工作室全体学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艰辛的“磨课”过程。为上好每一堂课,我带领他们反复修改教案,磨理念、磨教法、磨学法、磨学情、层层打磨,让他们不断颠覆、不断超越、不断完善自我。与此同时,他们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理解和选择设计理念的能力,分析及调整(甚至再创造)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此基础上,学员再进行反复试讲。周末的校园,回荡着我与学员一起试讲的声音;乘车时,有我因看学员的教案而忘记下车的尴尬;夜深人静时,灯下晃动着我帮学员查资料、给学员打电话的身影,在电话里与他们讨论教学策略,经常一讨论就是一个多小时。每“磨”一节课,我总要悉心指导,大到设计理念,小到举手投足,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和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学员们“痛并快乐着”,痛在于过程的艰辛,快乐在于获得的丰厚的回报和迅速的成长。
通过磨课,学员更加认识到好课真是“磨”出来的!教学技能的提高离不开磨课,它磨出了对教材的深度与宽度的把握,磨出了师生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学员专业成长之路!
我们以“打造特色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为目标开展行动研究,立足“草根”,坚持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教学实践中随时随地进行行动研究,使数学课堂成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阵地。
我们追求本真、植根实践探索的教育科研理念,以科研面向实践、扎根实践、改进实践,以科研提升质量。建立起“以研促教、边教边研、边研边教”的教育教学科研方式,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研究基地,每一间教室都成为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要求学员平时要处处留心在日常教学所遇到的各种情境、各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重视发现教学中的真问题、真困惑,并将“教学问题”作为自己教育科研的一种日常性研究。研究备课、反思说课、诊断听课、反馈评课、学会教后反思,融研究与教学情境之中,变教室为研究室,让专业技能在备课中“磨炼”,在授课中“获乐”,在思中“解惑”,在反馈中“提升”。同时还要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哪些技能?怎样提高的?预设与生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思维碰撞、对教材的挖掘、教师的追问、教师的评价语等是否提高?从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教学问题着手,努力把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升为科研课题,真正做到教育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到了一个中心,即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三大积累,即实践积累、读书积累、写作积累。做随时观察、随时反思的有心人,并随时对实践、困惑、经验进行详细的记录,把自己有效的做法与其他学员交流、切磋。工作室每学期进行两次资料交流,向大家介绍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的体会。通过交流,学员的课堂导入技能、课堂提问技能、课堂倾听技能、课堂设计技能等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学员意识到做课题并不神秘,它需要实实在在的实践和长期的积累,而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在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中做出来的。
行动研究培养了学员教学研究的意识,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研究能力,走上了“在教学中研究,为了教学而研究”的行动研究之路,走上了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为了促进学员的专业成长,我们还特别关注对学员的教学技能的考核。通过对课堂教学技能的考核,如考核撰写教案设计和教学案例、考核教材教法、考核随堂课的教学能力等方式帮助学员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在考核教案设计和教学案例的撰写之前,我举办了“小学数学说课理论与实践” “如何撰写教学案例”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复习课的探索与思考”等具有实效性和指导性的讲座,较系统地为学员提供了写作支撑。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现场撰写、分组互评与导师评价相结合,进行量化。考核之后,我又组织学员对大家撰写的教案、案例进行分组互评、集体共评。具有指导性的讲座和灵活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学员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理解和选择设计理念的能力,分析、调整(甚至再创造)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的能力,设计教案、撰写教学案例的能力等。学员们都表示要抓住工作室每一次学习、活动的机会,认真整理学习所得,并把学习所得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观察体验、学习思考、参与研究、实践总结的反复过程中检验自己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技能。
为了提高学研人员的教学技能,必须对小学各册教材的重点课、难点课进行精心打造,达到设计精巧、妙趣横生、大气幽默、热情洋溢的教学境界。我要求学研人员把每一节重点课、难点课、复习课、练习课都要上出新意、上出个性、上出特色,使学研人员的教学技能得到提升,在各自学校乃至全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对重难点课型的研究、打造,学研人员提高了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与驾驭,加强了教学的设计能力。学生也在学习中发展了数学思维,领悟了思想方法,提升了数学素养。
有道是:“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在合作中共进,在实践中成长。在学员成长的过程中,凝聚了大家的心血,碰撞出智慧火花。学员从每一次的研究中获得新的启示,并运用于今后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大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打造精彩的生命课堂。
担任重庆市渝中区翟渝成名师工作室的导师后,我的教育生涯又开始了一段新的路程。因为工作室成员大多来自渝中区的偏远小学,这些教师比较年轻,知识积淀和文化底蕴尚浅,为了让他们尽快成长为教育教学骨干,工作室以“打造特色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作为总体思路,把“和而不同的教育思想、厚德载物的教育品格、专业精深的教育技能”作为学研目标,把“以师为本、德艺双馨、同研共进、和谐发展、区域辐射”作为学研理念。为此,我们开展了大型的系列活动:专家引领、名师大讲堂、理论学习、读书活动、课例研讨、行动研究、考核评估等。通过这些活动,每一位学员的课堂教学技能都有显著提高,逐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技能,再把技能提升为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一、坚持专家引领与自我反思相结合
如果说自我反思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那么,专家引领则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我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为学员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先后邀请了重庆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所所长李光树做了4次《小学数学教学论》讲座,邀请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宋乃庆做《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名师培养》的讲座等,并组织学员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年会,参加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听取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声音,领略大师们的经典课堂。这些活动开阔了学员视野,丰富了学员的专业知识,使他们逐步形成了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和改进教学技能的习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专家的引领可以使学员受到启发,但到底有多大的作用,还得看学员的悟性。反思深,收获多;反思浅,则收获小。因此,每一次的学习之后,我都要求学员智慧地“悟”,认真地“思”,用“心”体会,真诚地交流。就拿到杭州参加观摩活动来说吧,观摩课后,我让工作室全体学员分5个片区向全区数学教师做“激情演绎与本色课堂”考察汇报。为了锻炼学员,我提出的要求是:既要有实质新颖的内容,对一线老师有所启发,又要学会讲话和演讲的技巧,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学员结合自己的理解,采取专题研讨与课例解读,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解说的方式,将课改前沿教育信息传达到全区。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悟到:教学是多个生命体之间的交往,生命体之间的相互碰撞会产生自然的激情、理性的激情、人文的激情。自然的激情,在朴实中见灵动;理性的激情,在平易中见深邃;人文的激情,在和谐里见真情。无论演绎什么样的激情,“数学还是那个数学”,本色的激情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本色的激情可以达到师生间心灵深处永恒的沟通,才能真正教出数学味道,教出数学品味,教出数学境界,最终达到人课合一!
二、打磨家常课,促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教学水平往往是通过上家常课进行提升的,我十分注重提高学员上家常课的能力。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吃家常饭长大的,只有家常饭最养人。在家常课的打磨过程中,我们从课堂观察、教学诊断、教学反思、案例评析进行研究。家常课是原生态的课,体现的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学员的教学水平到底怎样,是不是在课堂教学前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情,是否在教学中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预设与生成、有认知冲突,是否深钻教材、挖掘教材,实施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随堂听听家常课便一目了然。对学员的每一节课,从高处审视课堂,从细节处剖析课堂,诸如课堂教学的导入、讲授、提问、理答以及组织学生探究、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成问题、解决临时发生问题、检测评价、结果、反馈、回授等课堂教学技能,并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与此同时,我们还让每个学员每学期至少上两节精心打造的研究课、示范课,要求把其中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上出新意、上出个性,在各自学校甚至全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工作室全体学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艰辛的“磨课”过程。为上好每一堂课,我带领他们反复修改教案,磨理念、磨教法、磨学法、磨学情、层层打磨,让他们不断颠覆、不断超越、不断完善自我。与此同时,他们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理解和选择设计理念的能力,分析及调整(甚至再创造)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此基础上,学员再进行反复试讲。周末的校园,回荡着我与学员一起试讲的声音;乘车时,有我因看学员的教案而忘记下车的尴尬;夜深人静时,灯下晃动着我帮学员查资料、给学员打电话的身影,在电话里与他们讨论教学策略,经常一讨论就是一个多小时。每“磨”一节课,我总要悉心指导,大到设计理念,小到举手投足,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和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学员们“痛并快乐着”,痛在于过程的艰辛,快乐在于获得的丰厚的回报和迅速的成长。
通过磨课,学员更加认识到好课真是“磨”出来的!教学技能的提高离不开磨课,它磨出了对教材的深度与宽度的把握,磨出了师生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学员专业成长之路!
三、行动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我们以“打造特色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为目标开展行动研究,立足“草根”,坚持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教学实践中随时随地进行行动研究,使数学课堂成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阵地。
我们追求本真、植根实践探索的教育科研理念,以科研面向实践、扎根实践、改进实践,以科研提升质量。建立起“以研促教、边教边研、边研边教”的教育教学科研方式,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研究基地,每一间教室都成为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要求学员平时要处处留心在日常教学所遇到的各种情境、各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重视发现教学中的真问题、真困惑,并将“教学问题”作为自己教育科研的一种日常性研究。研究备课、反思说课、诊断听课、反馈评课、学会教后反思,融研究与教学情境之中,变教室为研究室,让专业技能在备课中“磨炼”,在授课中“获乐”,在思中“解惑”,在反馈中“提升”。同时还要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哪些技能?怎样提高的?预设与生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思维碰撞、对教材的挖掘、教师的追问、教师的评价语等是否提高?从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教学问题着手,努力把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升为科研课题,真正做到教育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到了一个中心,即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三大积累,即实践积累、读书积累、写作积累。做随时观察、随时反思的有心人,并随时对实践、困惑、经验进行详细的记录,把自己有效的做法与其他学员交流、切磋。工作室每学期进行两次资料交流,向大家介绍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的体会。通过交流,学员的课堂导入技能、课堂提问技能、课堂倾听技能、课堂设计技能等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学员意识到做课题并不神秘,它需要实实在在的实践和长期的积累,而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在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中做出来的。
行动研究培养了学员教学研究的意识,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研究能力,走上了“在教学中研究,为了教学而研究”的行动研究之路,走上了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四、增强教学技能考核,促进学员专业成长
为了促进学员的专业成长,我们还特别关注对学员的教学技能的考核。通过对课堂教学技能的考核,如考核撰写教案设计和教学案例、考核教材教法、考核随堂课的教学能力等方式帮助学员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在考核教案设计和教学案例的撰写之前,我举办了“小学数学说课理论与实践” “如何撰写教学案例”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复习课的探索与思考”等具有实效性和指导性的讲座,较系统地为学员提供了写作支撑。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现场撰写、分组互评与导师评价相结合,进行量化。考核之后,我又组织学员对大家撰写的教案、案例进行分组互评、集体共评。具有指导性的讲座和灵活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学员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理解和选择设计理念的能力,分析、调整(甚至再创造)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的能力,设计教案、撰写教学案例的能力等。学员们都表示要抓住工作室每一次学习、活动的机会,认真整理学习所得,并把学习所得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观察体验、学习思考、参与研究、实践总结的反复过程中检验自己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技能。
为了提高学研人员的教学技能,必须对小学各册教材的重点课、难点课进行精心打造,达到设计精巧、妙趣横生、大气幽默、热情洋溢的教学境界。我要求学研人员把每一节重点课、难点课、复习课、练习课都要上出新意、上出个性、上出特色,使学研人员的教学技能得到提升,在各自学校乃至全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对重难点课型的研究、打造,学研人员提高了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与驾驭,加强了教学的设计能力。学生也在学习中发展了数学思维,领悟了思想方法,提升了数学素养。
有道是:“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在合作中共进,在实践中成长。在学员成长的过程中,凝聚了大家的心血,碰撞出智慧火花。学员从每一次的研究中获得新的启示,并运用于今后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大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打造精彩的生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