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成就,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壮丽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讲好扶贫故事,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使命。重庆日报作为地方党报,一直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战场,站在国家政策解读、宣传的第一线,源源不断地生产有情怀、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在脱贫攻坚战中彰显了主流媒体的时代担当。新闻叙事,是指人类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其编码方式满足的是人类对新闻信息取舍和信息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话语类型——新闻话语。新闻媒体依据不同的媒体定位和新闻主题,采用不同叙事策略进行新闻叙事,达到传播效果,从而完成对新闻话语的构建。本文以重庆日报为研究样本,从叙事角度与聚焦、叙事时间、叙事语言、叙事形式等方面分析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报道的叙事策略,探析重庆日报如何通过新闻叙事,助力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
关键词:重庆日报;扶贫报道;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191-03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新闻工作是重要的一环。在脱贫攻坚的队伍中,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要求,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新闻媒体属于扶贫工作中的快车道,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信息沟通、舆论监督等作用[1]。重庆日报是重庆市委机关报,在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记者深入扶贫一线,走进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成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参与者。本文以重庆日报的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为研究文本,从叙事角度与聚焦、叙事时间、叙事语言等方面探析其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叙事策略。
一、多重叙事视角与聚焦,丰富新闻细节
叙事视角,顾名思义就是“以谁的视角讲述”。即便是同一新闻事实,叙事视角不同,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有差异。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叙事角度可分为全知叙事视角和限知叙事视角。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主要以记者全知视角叙事为主,记者主要充当观察者与记录者的角色,以客观记录的方式讲述扶贫干部、贫困户的故事以及政府部门的政策、活动、思想等 ,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事情全貌。在报道中,记者通常会隐藏自己的存在,呈现出较强的客观中立性。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新闻叙事方式,在大多数的新闻报道中,都需要记者隐藏自己的身份,用事实说话或借他人之口说话,以此确保报道不偏不倚。
但有时,记者也是亲历者。大到农村风貌的巨大变革、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小到一条路的修建、一家农户生活条件的改善,记者都有机会亲身经历与感受。因此,记者会适时地展现自己的身份。例如,在《奉节消费扶贫产品示范专馆:累计销售扶贫农特产品近1000万元》中,“多汁爽口的脐橙,熏香撲鼻的腊肉,还有农户自制的五粮酒……2月22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位于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的奉节消费扶贫产品示范专馆,馆内各式各样的山珍农味让人目不暇接”[2]。报道以记者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现场情况,利用文字将受众带入新闻现场,呈现出很强的现场感。
除记者视角外,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还注重多个主体共同叙事,在报道中尽可能地体现贫困群众、扶贫干部、政府官员等多种身份的声音。多个信源的使用和信源之间的平衡能够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能够让新闻报道更具立体感。例如,在《席家三代人眼中的万州巨变——来自万州的蹲点报告》中,就从原万县市京剧团副团长席慧馨、她的女儿席学红和孙子席程三代人的眼中展现了万州城市风貌的巨变。祖孙三代的视角展现出来的情绪、价值各有差异,不仅丰富了报道内容,而且通过前后对比,展现了万州的时代巨变。
“聚焦”讨论的是“看什么”,是“看”的人视觉的落脚点或关注点[3]。在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记者主要聚焦以下几方面:一是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主要包括经济收入、就业、居住条件等;二是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其中,交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关注度高的;三是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面貌,脱贫攻坚极大提振了贫困群众自强不息、创优争先、勤俭持家的精气神,对精神面貌转变的描述有利于弘扬艰苦奋斗等精神,有利于正能量的传递。总而言之,多种叙事视角与聚焦,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张力,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细节。
二、灵活的叙事节奏创造韵律感
在叙事学领域,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将叙事时间分为时序、时长和频率。顺叙是最常见的写作时序,即故事时间发生的先后和其在新闻话语中呈现的次序是相对应的,按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来组织材料。在重庆日报的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活动新闻、政策新闻通常采用顺叙时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进行叙述。
在新闻叙事中,除顺叙外还经常出现叙事顺序与事件发展顺序不一致的情况,这种叙事手法被热奈特称为“时间倒错”。例如,在《扶贫路上“孺子牛”初心铸就致富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精准扶贫的党建力量》中,就有这样的描述:“2月22日一大早,周海涛和母亲王世芬来到彭水县龙溪镇政府,在深深的谢意中把感谢信和锦旗送给当地党委、政府。3年前,这家人的命运坠入深谷……”[4]稿件开篇由一段当前的场景写起,继而转向三年前的描述。这种写法就是“时间倒错”中的倒叙,用记者的行话说,就是从事件的横截面入手。
在“时间倒错”中,还有一种写法——预叙,即最先揭露事件结果。预叙在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写作中也很常见,比如在新闻导语中,记者预先将事件结果告知读者,而后详细揭露事件原因、发展过程。预叙符合新闻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即将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前面。在《倒在扶贫路上,立在百姓心中——记垫江县裴兴镇高石村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夏强》中,就采取了这样的写法:“12月20日凌晨,垫江扶贫群里突然惊闻一个噩耗:‘裴兴镇高石村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夏强同志,于2020年12月20日凌晨因心脏骤停,与世长辞,年仅46岁……’”[5]记者先对主要的新闻事实进行预叙,再详细描述事件的全过程。 叙事时长,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所有时间与叙事文本中的所有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两者之间的比较。叙事学中有概要、省略、场景和停顿四种时长的概念。概要和省略,由于脱贫攻坚是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新闻主题,新闻报道不能对其发展过程一一阐述,因此仅将主要情况进行概述,省略其中不太重要的部分。这是十分常见的写作手法,在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也很常用。
停顿,是指叙事没有对应故事发展的某一时间跨度,而是针对某背景事件或环境进行细节化的描写。在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对新闻背景的描述、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的详细刻画都体现为停顿。而在某些情况下,故事的实际时间与叙事时间一一对应,就是场景策略。如“‘王书记您好,您刚到安静村任第一书记时,对周边的环境都十分陌生,请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坚持下去的?’余欣骋问。‘我来到安静村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村民生活过得更好,大家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王涛回答……”[6]这就是对现实场景的还原。
顺叙、倒叙、预叙以及概要、省略、停顿、场景等时间技巧的灵活运用,为重庆日报的脱贫攻坚新闻报道创造了独特的韵律感,使其生趣、灵动。
三、平民化叙事语言降低阅读门槛
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注重叙事的平民化。
一是讲究硬性话题的软性表达,脱贫攻坚这个新闻主题本身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记者在写作时很容易使用大量精英话语,变成不接地气的宏大叙事。在重庆日报的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常采用老百姓的视角叙事,运用鲜活、朴实、生动的语言,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听起有些复杂?没关系,还有另一套简单又好记的口诀: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7]在新闻报道中,重庆日报记者将贫困户精准识别标准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便于受众理解和记忆。
二是在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接地氣的语言,带给读者亲近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新闻报道不能高高在上,要贴近群众、关心群众。重庆日报注重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大量贴近群众生活、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如,《阳光变现钱!我市光伏扶贫让2281户群众户均增收7000多元》这一新闻标题[8],简单明了地凸显了该报道的主题,生动朴实的语言也最易将故事讲到群众的心坎里。此外,将人民群众的语言直接引用于新闻报道中,最能体现群众的真情实感。如“这两天天气不好,所以涨得慢点,要是碰上大晴天,一天就有十来度呢。”群众的大白话感染力、说服力强,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意。
三是在刻画人物时,注重对人物的全方位、立体化展现,让人物“活”起来。同一新闻主题下的人物通常具有很多相似点,但如果不在众多的相似点中找出人物个性,新闻报道将会变得千篇一律,很难塑造出深入人心的人物。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注重捕捉人物特点,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一本未写完的扶贫日记——追记涪陵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扶贫干部胡华平》,记者从胡华平的日记入手,用日记中的“身体感觉一天不如一天了”“三年没有钓过一次鱼”等细节充分展现一个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形象[9],既避免了模式化和套路化,又让受众感受到了新闻人物的真实存在,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讲好脱贫攻坚故事,要求新闻媒体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深入群众内部的基础上汲取群众语言的丰富营养和智慧。重庆日报在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用广大群众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把脱贫攻坚的“大道理”同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舒坦、听得亲切,产生认知共鸣和情感共振[10]。
四、媒体融合,创新叙事形式
媒体融合时代,受众的主体地位愈加突出,媒体要适应新的传播态势,以受众为中心,为其提供优质的新闻产品和服务。为此,重庆日报开辟了多种传播途径,为受众提供具有交互性、现场感的报道和即时性、互动性强的服务。
(一)充分运用图片、视频,增强新闻传播效果
相较传统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影像的要求更高,图片、影像对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9年底,重庆日报开设了图片版“视界”,后因报纸改版更名为“视觉重庆”。“视觉重庆”汇聚了大量精品图片、影像,其中不乏与脱贫攻坚相关的作品。重庆日报对于静态图片、动态影像的利用,不仅增强了新闻的视觉化表达,而且增强了信息的吸引力,充分挖掘出新闻的深度价值。
(二)充分结合社会热点和受众讨论度高的话题,开辟报道选题,深挖新闻故事
作为地方党报,重庆日报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发挥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积极作用。在脱贫攻坚重大话题的宣发中,重庆日报重视精准策划,利用“中央厨房”优势,实现全媒体发布。如今,重庆日报客户端、上游新闻客户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理论头条微信公众号等共同成就了重庆日报强大的传播矩阵。并且,新的传播渠道还在不断被开拓。在此过程中,重视受众的差异化体验,设置多种栏目满足受众的各种新闻偏好。例如,在重庆日报的客户端上,“学党史”“两江观察”“理论头条”“区县”“文旅”等新闻栏目,都有各自的报道领域和侧重点,能够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除此之外,重视受众反馈,注重与受众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也进一步增强了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媒体融合时代,读者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更是新闻媒体的服务对象。因此,重庆日报高度重视提高用户体验,不仅在客户端、公众号上及时回复受众评论,调动受众积极性;还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评价等方式了解用户需求,以此为依据,提升服务满意度;通过大数据抓取用户的阅读喜好,投其所好,实现精准推送。
五、结语
新闻叙事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动。新闻媒体通过新闻叙事,编织了一张受众认知世界的意义之网。本文基于叙事学视角,以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分析其叙事策略。 研究发现,在叙事视角方面,为确保新闻的客观性,在重庆日报的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记者多隐藏自己的身份,用客观全知视角进行叙事。但在一些特殊的新闻报道中,记者也会适时展现自己的身份。合理采用这种叙事方法有多种好处,例如增强新闻的现场感,易引发受众共鸣等。重庆日报在叙事中善于运用多个主体共同叙事,合理的新闻聚焦创造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在叙事时间方面,依据不同的主题和报道对象选择叙事的时序,以及对概要、省略、场景和停顿等时间技巧的巧妙运用,让重庆日报的报道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在叙事语言方面,重庆日报善于选用亲切的语言、平民化的视角,将一些晦涩的信息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出来,既有利于增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还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叙事形式方面,重庆日报紧跟传播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优化传播媒介,所形成的媒介矩阵能够实现新闻的多种媒体形式推送,针对不同媒体的受众采用不同的传播技巧,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总体而言,重庆日报的脱贫攻坚新闻报道重视叙事策略,为其提高传播力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仍需开拓更为多元的叙事方式和视角,以满足受众的感知需求,提升新闻的社会价值,增强自身的话语权和公信力。未来,重庆日报还将不断精进业务,提高传播能力和传播水平,为乡村振兴服务,在乡村振兴中勇担时代大任。
参考文献:
[1] 伍施施.探索新闻媒体在扶贫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J].传播力研究,2019,3(24):44.
[2] 重庆日报全媒体.奉节消费扶贫产品示范专馆:累计销售扶贫农特产品近1000万元[DB/OL].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10&id=611666,2021-02-24.
[3] 刘明谦.女性受侵害新闻报道的叙事学分析——以“空姐乘滴滴遇害事件”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95-96.
[4] 重庆日报|扶贫路上“孺子牛”初心铸就致富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精准扶贫的党建力量[DB/OL].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detail? classId=613&id=614478,2021-03-09.
[5] 重庆日报全媒体.倒在扶贫路上,立在百姓心中——记垫江县裴兴镇高石村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夏强[DB/OL].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 detail?classId=572&id=585207,2020-12-13.
[6] 重庆日报全媒体.六名“新时代重庆好少年”寻访双龙镇扶贫:传承扶贫精神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DB/OL].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detail? classId=10&id=475445,2020-10-26.
[7] 重慶日报全媒体.致敬重庆战贫英雄|市扶贫办:三个身份角色 见证重庆脱贫历程[DB/OL].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709&id=619217,2021-03-31.
[8] 重庆日报全媒体.阳光变现钱!我市光伏扶贫让2281户群众户均增收7000多元[DB/OL].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671&id=616496,2021-03-18.
[9] 重庆日报全媒体.一本未写完的扶贫日记——追记涪陵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扶贫干部胡华平[DB/ OL].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 10&id=508839,2020-11-11.
[10] 南方日报.用生动语言讲好脱贫攻坚故事[DB/ OL].南方网,https://theory.southcn.com/node_4274 ee5d35/7f3aa01fb3.shtml,2020-05-18.
作者简介:颜安(198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主任记者,研究方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传播。
关键词:重庆日报;扶贫报道;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191-03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新闻工作是重要的一环。在脱贫攻坚的队伍中,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要求,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新闻媒体属于扶贫工作中的快车道,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信息沟通、舆论监督等作用[1]。重庆日报是重庆市委机关报,在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记者深入扶贫一线,走进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成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参与者。本文以重庆日报的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为研究文本,从叙事角度与聚焦、叙事时间、叙事语言等方面探析其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叙事策略。
一、多重叙事视角与聚焦,丰富新闻细节
叙事视角,顾名思义就是“以谁的视角讲述”。即便是同一新闻事实,叙事视角不同,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有差异。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叙事角度可分为全知叙事视角和限知叙事视角。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主要以记者全知视角叙事为主,记者主要充当观察者与记录者的角色,以客观记录的方式讲述扶贫干部、贫困户的故事以及政府部门的政策、活动、思想等 ,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事情全貌。在报道中,记者通常会隐藏自己的存在,呈现出较强的客观中立性。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新闻叙事方式,在大多数的新闻报道中,都需要记者隐藏自己的身份,用事实说话或借他人之口说话,以此确保报道不偏不倚。
但有时,记者也是亲历者。大到农村风貌的巨大变革、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小到一条路的修建、一家农户生活条件的改善,记者都有机会亲身经历与感受。因此,记者会适时地展现自己的身份。例如,在《奉节消费扶贫产品示范专馆:累计销售扶贫农特产品近1000万元》中,“多汁爽口的脐橙,熏香撲鼻的腊肉,还有农户自制的五粮酒……2月22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位于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的奉节消费扶贫产品示范专馆,馆内各式各样的山珍农味让人目不暇接”[2]。报道以记者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现场情况,利用文字将受众带入新闻现场,呈现出很强的现场感。
除记者视角外,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还注重多个主体共同叙事,在报道中尽可能地体现贫困群众、扶贫干部、政府官员等多种身份的声音。多个信源的使用和信源之间的平衡能够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能够让新闻报道更具立体感。例如,在《席家三代人眼中的万州巨变——来自万州的蹲点报告》中,就从原万县市京剧团副团长席慧馨、她的女儿席学红和孙子席程三代人的眼中展现了万州城市风貌的巨变。祖孙三代的视角展现出来的情绪、价值各有差异,不仅丰富了报道内容,而且通过前后对比,展现了万州的时代巨变。
“聚焦”讨论的是“看什么”,是“看”的人视觉的落脚点或关注点[3]。在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记者主要聚焦以下几方面:一是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主要包括经济收入、就业、居住条件等;二是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其中,交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关注度高的;三是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面貌,脱贫攻坚极大提振了贫困群众自强不息、创优争先、勤俭持家的精气神,对精神面貌转变的描述有利于弘扬艰苦奋斗等精神,有利于正能量的传递。总而言之,多种叙事视角与聚焦,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张力,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细节。
二、灵活的叙事节奏创造韵律感
在叙事学领域,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将叙事时间分为时序、时长和频率。顺叙是最常见的写作时序,即故事时间发生的先后和其在新闻话语中呈现的次序是相对应的,按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来组织材料。在重庆日报的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活动新闻、政策新闻通常采用顺叙时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进行叙述。
在新闻叙事中,除顺叙外还经常出现叙事顺序与事件发展顺序不一致的情况,这种叙事手法被热奈特称为“时间倒错”。例如,在《扶贫路上“孺子牛”初心铸就致富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精准扶贫的党建力量》中,就有这样的描述:“2月22日一大早,周海涛和母亲王世芬来到彭水县龙溪镇政府,在深深的谢意中把感谢信和锦旗送给当地党委、政府。3年前,这家人的命运坠入深谷……”[4]稿件开篇由一段当前的场景写起,继而转向三年前的描述。这种写法就是“时间倒错”中的倒叙,用记者的行话说,就是从事件的横截面入手。
在“时间倒错”中,还有一种写法——预叙,即最先揭露事件结果。预叙在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写作中也很常见,比如在新闻导语中,记者预先将事件结果告知读者,而后详细揭露事件原因、发展过程。预叙符合新闻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即将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前面。在《倒在扶贫路上,立在百姓心中——记垫江县裴兴镇高石村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夏强》中,就采取了这样的写法:“12月20日凌晨,垫江扶贫群里突然惊闻一个噩耗:‘裴兴镇高石村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夏强同志,于2020年12月20日凌晨因心脏骤停,与世长辞,年仅46岁……’”[5]记者先对主要的新闻事实进行预叙,再详细描述事件的全过程。 叙事时长,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所有时间与叙事文本中的所有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两者之间的比较。叙事学中有概要、省略、场景和停顿四种时长的概念。概要和省略,由于脱贫攻坚是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新闻主题,新闻报道不能对其发展过程一一阐述,因此仅将主要情况进行概述,省略其中不太重要的部分。这是十分常见的写作手法,在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也很常用。
停顿,是指叙事没有对应故事发展的某一时间跨度,而是针对某背景事件或环境进行细节化的描写。在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对新闻背景的描述、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的详细刻画都体现为停顿。而在某些情况下,故事的实际时间与叙事时间一一对应,就是场景策略。如“‘王书记您好,您刚到安静村任第一书记时,对周边的环境都十分陌生,请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坚持下去的?’余欣骋问。‘我来到安静村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村民生活过得更好,大家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王涛回答……”[6]这就是对现实场景的还原。
顺叙、倒叙、预叙以及概要、省略、停顿、场景等时间技巧的灵活运用,为重庆日报的脱贫攻坚新闻报道创造了独特的韵律感,使其生趣、灵动。
三、平民化叙事语言降低阅读门槛
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注重叙事的平民化。
一是讲究硬性话题的软性表达,脱贫攻坚这个新闻主题本身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记者在写作时很容易使用大量精英话语,变成不接地气的宏大叙事。在重庆日报的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常采用老百姓的视角叙事,运用鲜活、朴实、生动的语言,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听起有些复杂?没关系,还有另一套简单又好记的口诀: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7]在新闻报道中,重庆日报记者将贫困户精准识别标准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便于受众理解和记忆。
二是在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接地氣的语言,带给读者亲近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新闻报道不能高高在上,要贴近群众、关心群众。重庆日报注重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大量贴近群众生活、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如,《阳光变现钱!我市光伏扶贫让2281户群众户均增收7000多元》这一新闻标题[8],简单明了地凸显了该报道的主题,生动朴实的语言也最易将故事讲到群众的心坎里。此外,将人民群众的语言直接引用于新闻报道中,最能体现群众的真情实感。如“这两天天气不好,所以涨得慢点,要是碰上大晴天,一天就有十来度呢。”群众的大白话感染力、说服力强,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意。
三是在刻画人物时,注重对人物的全方位、立体化展现,让人物“活”起来。同一新闻主题下的人物通常具有很多相似点,但如果不在众多的相似点中找出人物个性,新闻报道将会变得千篇一律,很难塑造出深入人心的人物。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注重捕捉人物特点,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一本未写完的扶贫日记——追记涪陵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扶贫干部胡华平》,记者从胡华平的日记入手,用日记中的“身体感觉一天不如一天了”“三年没有钓过一次鱼”等细节充分展现一个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形象[9],既避免了模式化和套路化,又让受众感受到了新闻人物的真实存在,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讲好脱贫攻坚故事,要求新闻媒体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深入群众内部的基础上汲取群众语言的丰富营养和智慧。重庆日报在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用广大群众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把脱贫攻坚的“大道理”同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舒坦、听得亲切,产生认知共鸣和情感共振[10]。
四、媒体融合,创新叙事形式
媒体融合时代,受众的主体地位愈加突出,媒体要适应新的传播态势,以受众为中心,为其提供优质的新闻产品和服务。为此,重庆日报开辟了多种传播途径,为受众提供具有交互性、现场感的报道和即时性、互动性强的服务。
(一)充分运用图片、视频,增强新闻传播效果
相较传统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影像的要求更高,图片、影像对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9年底,重庆日报开设了图片版“视界”,后因报纸改版更名为“视觉重庆”。“视觉重庆”汇聚了大量精品图片、影像,其中不乏与脱贫攻坚相关的作品。重庆日报对于静态图片、动态影像的利用,不仅增强了新闻的视觉化表达,而且增强了信息的吸引力,充分挖掘出新闻的深度价值。
(二)充分结合社会热点和受众讨论度高的话题,开辟报道选题,深挖新闻故事
作为地方党报,重庆日报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发挥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积极作用。在脱贫攻坚重大话题的宣发中,重庆日报重视精准策划,利用“中央厨房”优势,实现全媒体发布。如今,重庆日报客户端、上游新闻客户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理论头条微信公众号等共同成就了重庆日报强大的传播矩阵。并且,新的传播渠道还在不断被开拓。在此过程中,重视受众的差异化体验,设置多种栏目满足受众的各种新闻偏好。例如,在重庆日报的客户端上,“学党史”“两江观察”“理论头条”“区县”“文旅”等新闻栏目,都有各自的报道领域和侧重点,能够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除此之外,重视受众反馈,注重与受众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也进一步增强了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媒体融合时代,读者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更是新闻媒体的服务对象。因此,重庆日报高度重视提高用户体验,不仅在客户端、公众号上及时回复受众评论,调动受众积极性;还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评价等方式了解用户需求,以此为依据,提升服务满意度;通过大数据抓取用户的阅读喜好,投其所好,实现精准推送。
五、结语
新闻叙事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动。新闻媒体通过新闻叙事,编织了一张受众认知世界的意义之网。本文基于叙事学视角,以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分析其叙事策略。 研究发现,在叙事视角方面,为确保新闻的客观性,在重庆日报的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记者多隐藏自己的身份,用客观全知视角进行叙事。但在一些特殊的新闻报道中,记者也会适时展现自己的身份。合理采用这种叙事方法有多种好处,例如增强新闻的现场感,易引发受众共鸣等。重庆日报在叙事中善于运用多个主体共同叙事,合理的新闻聚焦创造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在叙事时间方面,依据不同的主题和报道对象选择叙事的时序,以及对概要、省略、场景和停顿等时间技巧的巧妙运用,让重庆日报的报道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在叙事语言方面,重庆日报善于选用亲切的语言、平民化的视角,将一些晦涩的信息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出来,既有利于增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还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叙事形式方面,重庆日报紧跟传播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优化传播媒介,所形成的媒介矩阵能够实现新闻的多种媒体形式推送,针对不同媒体的受众采用不同的传播技巧,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总体而言,重庆日报的脱贫攻坚新闻报道重视叙事策略,为其提高传播力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仍需开拓更为多元的叙事方式和视角,以满足受众的感知需求,提升新闻的社会价值,增强自身的话语权和公信力。未来,重庆日报还将不断精进业务,提高传播能力和传播水平,为乡村振兴服务,在乡村振兴中勇担时代大任。
参考文献:
[1] 伍施施.探索新闻媒体在扶贫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J].传播力研究,2019,3(24):44.
[2] 重庆日报全媒体.奉节消费扶贫产品示范专馆:累计销售扶贫农特产品近1000万元[DB/OL].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10&id=611666,2021-02-24.
[3] 刘明谦.女性受侵害新闻报道的叙事学分析——以“空姐乘滴滴遇害事件”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95-96.
[4] 重庆日报|扶贫路上“孺子牛”初心铸就致富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精准扶贫的党建力量[DB/OL].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detail? classId=613&id=614478,2021-03-09.
[5] 重庆日报全媒体.倒在扶贫路上,立在百姓心中——记垫江县裴兴镇高石村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夏强[DB/OL].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 detail?classId=572&id=585207,2020-12-13.
[6] 重庆日报全媒体.六名“新时代重庆好少年”寻访双龙镇扶贫:传承扶贫精神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DB/OL].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detail? classId=10&id=475445,2020-10-26.
[7] 重慶日报全媒体.致敬重庆战贫英雄|市扶贫办:三个身份角色 见证重庆脱贫历程[DB/OL].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709&id=619217,2021-03-31.
[8] 重庆日报全媒体.阳光变现钱!我市光伏扶贫让2281户群众户均增收7000多元[DB/OL].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671&id=616496,2021-03-18.
[9] 重庆日报全媒体.一本未写完的扶贫日记——追记涪陵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扶贫干部胡华平[DB/ OL].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 10&id=508839,2020-11-11.
[10] 南方日报.用生动语言讲好脱贫攻坚故事[DB/ OL].南方网,https://theory.southcn.com/node_4274 ee5d35/7f3aa01fb3.shtml,2020-05-18.
作者简介:颜安(198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主任记者,研究方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