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夸父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由于历史久远,《夸父逐日》这则神话的本来面目已经变得扑朔迷离,另后人产生无限遐思,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夸父是在求雨,有人认为夸父在寻找光明等等。本文并不考证其历史本原,旨在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探究夸父这一失败的英雄形象的悲剧色彩,同时认为夸父失败原因不在于主体对目标的放弃,而在于自然外界的支持不够,困于现实约束的无奈状况。而后分析夸父的探索精神、造福后代的精神。
关键词:夸父 悲剧 精神 审美
在漫长的蛮荒的远古时期,古人在面对未知与恶劣的外在环境时,总以或崇拜、或畏惧的心理来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由于当时人类自身的弱小,他们常常以幻想的方式塑造或神化一些英雄人物,来表达战胜自然险阻的愿望。在中国远古神话中有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录了夸父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1】(p136)据考证,夸父是一个族名,而这则神话中的夸父是一个夸父族人。对于夸父追日原因及意义的研究,前人已有不同的看法,但究竟是为何因还没有一种令人十分信服的说法。本文将不细究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所反映的本原,而是仅从审美与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夸父行为的悲剧形象及其精神困于自然现实的无奈,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一、 英雄之悲剧美
《山海经》是战国时人对于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的记载,也是收集记录古代神话最多的一部神话古籍。在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时期,古人面对一些未知的自然现象,或恐慌、或敬畏。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现象、世界的产生、宇宙的形成等问题已经有了自己原始而朴素的感受和领悟。在强大未知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十分弱小,求得生存,这对于先民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先民为了生存不仅要躲过洪水、战争、猛兽等的袭击,还要不断的制造工具用以狩猎,克服来自外界的生存挑战。神化的英雄人物的产生也是基于此。在那个时代,原始的先民需要有这样的英雄,以振奋与自然对抗的决心和信心。“造神,既是中华先人面对盲目自然力的压迫、深感其自身力量之渺小与脆弱、因而不得不把暂时为人所无力把握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幻化为巨大的神灵偶像。”【2】(p7)
《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命运往往是悲剧性的。他们往往是为了对抗自然困境以保护人类的生存,以自身弱小的力量来对抗强大的外界势力。如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等,都反映了人类为生存敢与强大的天、神来对抗,这是一种不畏强势的抗争精神。“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群像和悲剧情结,传达出了先民们向死亡抗争的积极精神和无畏态度,一直激励着历代人民坚韧而不绝望地向自然威力发起了挑战。”【3】(p12)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夸父被认为是自不量力:“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诚然,夸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当时先民不可能了解更多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地理知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极其的弱小,也许是为了生存或者是某种祭神活动等使夸父有了这样的行为。所以不能将其理解为愚蠢或自不量力。夸父用尽全力地去突破自身限制的束缚,大步流星的奔向太阳。这时的夸父由于连续的奔波造成的疲倦以及遭受太阳的炙烤,“渴欲得饮”,不可避免的悲剧即将发生了。夸父将河渭的水都喝光了,继而“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夸父不是死于放弃理想、停止追逐,而是死于饥渴,死在追逐理想的路上。“悲剧的结局往往是生命形式的变形“【4】(p22)那种奔腾的喜悦至此已化为深深的无奈与遗憾。但是最终依然困于缺水,缺乏自然外物的支撑,他失败的倒下了。来自于自然外物的束缚正是夸父失败的原因。
悲剧性是属于美学范畴的。神话中的悲剧精神是英雄人物不满足于现实,不畏惧自然神力,以自身弱小的能力、坚定的意志、冷峻的情感向自然神力提出挑战以突破人生困境的精神。在美学范畴中,悲剧性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悲剧人物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努力与外在力量产生矛盾冲突并不可避免的失败了,从而引起人们悲痛、激奋的情感体验。夸父的悲剧在于他逐日的个人行为与自然运行规律形成了一种对立与冲突。这种矛盾是无法调节的。夸父积极勇敢探索的结果只能是失败。他的牺牲是必然的。夸父追日付出了巨大的体力,耗费了很多精力,他在艰巨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来自现实的打击。饥渴,这一现实的困难与伟大的理想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夸父饮于河、渭,又北饮大泽,还未到达目的地时他轰然倒在了追逐太阳的路上。这一壮举体现了人类与现实困难斗争的伟大实践力量。袁珂先生认为夸父是在“追求光明“,并且“夸父的牺牲遗留给人的不是悲哀的印象而是振奋的感情。”【5】(p152)因此这种实践力量带给读者的除了对于夸父悲剧的遗憾还有一种昂扬的审美感受。所以不得不说夸父的这一形象同样是崇高的。崇高是指在外在形式上显示出实践的艰巨过程和斗争痕迹,从而诉诸心理情感的昂扬。夸父的形象是极其壮美的,在气势上是非常雄伟豪壮的,他的体力和肚量惊人,并同现实的艰难做了超越与征服的努力,显示出伟大的实践力量。所以可以说夸父的实践斗争是崇高的,而不可避免的失败确实悲剧性的。
二、失败中的伟大
在探索自然规律与挑战个人能力极限的过程中,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和犹豫。夸父输给了自然力量,但他的这种实践行为给读者带来的并不是挫败感,失落感,而是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当夸父融入太阳的光环时,夸父的光辉形象已然竖立在读者心中了,给人以奔腾的喜悦和亢奋的激情。夸父的伟大在于他以自己的行动为自己的理想进行了追赶太阳的实践。当夸父不惧艰险、不以万里,以一种雄伟的气势、强健的力量追赶太阳并融入太阳的光晕中时,他的形象是如此耀眼炫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和敬畏的审美体验。夸父的行为体现了原始先民对于未知的自然现象的探索意识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在人类弱小的童年时期在面对自然威胁时不正是需要这种探索的心理需求吗?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夸父因连续的追赶和奔跑以及来自太阳的炙烤,造成了体力的下降,急需饮水。夸父竟然一口喝干了河、渭之水,居然还没喝够,继而去北饮大泽。这是一种多么雄伟的肚量,这种气吞山河的气势给人以震撼和敬畏。夸父最终“未至,道渴而死”,牺牲在了“渴欲得饮”的路上。夸父的这种为实现宏愿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勇于探索、不惧艰险的民族精神。“为达到自己的目标,抱定一种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精神,表现出了一种凌厉无前的顽强意志和壮烈崇高的人格魅力,而这恰恰是华夏先民所推崇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意义的价值永远高于生命本身。”【6】(p213)
夸父不懈的坚持让我们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西西弗斯因为触怒了天神,被罚到世间受苦。他的任务是每天要把一块大石头推向山顶。然而,之后石头又会自动的滚落山底。所以,前功尽弃,第二天西西弗斯必须得重复前一天的工作。但是他不相信宿命的力量,每天都不懈的做着努力,重复着不可能成功又毫无意义的事情。西西弗斯也是一个失败者,与夸父相同,不可避免的要面临失败。支撑他坚持下去的是他内心中不败的信念和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并没有受到惩罚,相反,他得到的是内在精神的充实。他的命运是属于自己的,内心的强大的毅力就是在告诉世人:天神的惩罚是要给他已永久的挫败感,但他自己却从中获得了力量。西西弗斯在与强大的自然力量进行对抗,基于自身力量的微薄,他的努力、他的激情同夸父一样都能够振奋人心。
另外,夸父伟大的地方还在于,他倒下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据清毕沅考证,邓林即为桃林。《汤子。列问》这样记载:“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里。”这里描写“邓林弥广数里” ,可知桃林之大,夸父的手杖之大,夸父的形体之大。夸父的壮烈的死给人的感受不是忧伤的,他不是悲惨的死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永存在世间,他的精神是不死的。精卫,另一位神话英雄,她也是死于自然力量的强大,死后的她化成了精卫鸟,日复一日的衔石填海,即使死去,她也不忘复仇,以另一种存在形式继续着与强大自然力量的抗争。夸父死后化为邓林,给他人的支持不也是在继续着对自然的抗争吗?这是一种奉献自身的精神,夸父的血肉之躯化为了一片桃林,为后人继续追寻梦想提供了休憩止渴的地方,这是一种无私的造福后人的精神和伟大品质。
康德认为:美不仅与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在精神也是美的条件之一。“精神是人身上生机勃勃的原则……人们常说,一段话,一部著作,社交中的一位太太等是美的但没有精神。”【7】(p147)他认为审美的表象能够激起情感的愉悦。夸父追日并融入太阳光圈的炫目之美确实给予人们美的审美体验。而夸父追求理想的不懈精神、勇往无前的精神,奉献精神更是他美的所在。一个人如果光是外在形象方面能给人以审美方面的感受,但没有内在精神的活力与伟大,那么这个形象是单调的没有精神的外在躯壳。夸父的探索精神、奉献精神产生在人类童年时期是极其伟大的是中华传统文学中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
结 语
总之,夸父作为一个远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勇于探索自然、英勇无畏、利用自身伟大的能量去追寻理想并付诸实践,追求光明,他光辉的、壮烈的形象、气吞山河的气势是崇高的、壮美的。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不可避免的失败了,他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主体的死亡这是夸父形象的悲剧价值所在。夸父作为神话人物永久的为后人所传诵,他是古代神话中非常耀眼的一颗明星,更为可贵的是夸父虽然困于束缚,但依然能够勇往之前、不懈的追求理想,最终不忘奉献自身,造福后人,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后人永远记诵与流传。
参考文献:
[1]韩格平. 山海经译注[M].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2]朱立元. 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张文杰.中国古代神话的悲剧性精神[J]. 2003.
[4]岳欣莹.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悲剧性因素[J].2009 .
[5]袁珂.古神话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2.
[6]陈鹏程.先秦与古希腊神话价值观比较研究 [J].2006.
[7]康德.实用观点的人类学.汉堡.菲利克斯.麦诺出版社1980.
关键词:夸父 悲剧 精神 审美
在漫长的蛮荒的远古时期,古人在面对未知与恶劣的外在环境时,总以或崇拜、或畏惧的心理来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由于当时人类自身的弱小,他们常常以幻想的方式塑造或神化一些英雄人物,来表达战胜自然险阻的愿望。在中国远古神话中有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录了夸父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1】(p136)据考证,夸父是一个族名,而这则神话中的夸父是一个夸父族人。对于夸父追日原因及意义的研究,前人已有不同的看法,但究竟是为何因还没有一种令人十分信服的说法。本文将不细究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所反映的本原,而是仅从审美与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夸父行为的悲剧形象及其精神困于自然现实的无奈,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一、 英雄之悲剧美
《山海经》是战国时人对于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的记载,也是收集记录古代神话最多的一部神话古籍。在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时期,古人面对一些未知的自然现象,或恐慌、或敬畏。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现象、世界的产生、宇宙的形成等问题已经有了自己原始而朴素的感受和领悟。在强大未知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十分弱小,求得生存,这对于先民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先民为了生存不仅要躲过洪水、战争、猛兽等的袭击,还要不断的制造工具用以狩猎,克服来自外界的生存挑战。神化的英雄人物的产生也是基于此。在那个时代,原始的先民需要有这样的英雄,以振奋与自然对抗的决心和信心。“造神,既是中华先人面对盲目自然力的压迫、深感其自身力量之渺小与脆弱、因而不得不把暂时为人所无力把握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幻化为巨大的神灵偶像。”【2】(p7)
《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命运往往是悲剧性的。他们往往是为了对抗自然困境以保护人类的生存,以自身弱小的力量来对抗强大的外界势力。如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等,都反映了人类为生存敢与强大的天、神来对抗,这是一种不畏强势的抗争精神。“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群像和悲剧情结,传达出了先民们向死亡抗争的积极精神和无畏态度,一直激励着历代人民坚韧而不绝望地向自然威力发起了挑战。”【3】(p12)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夸父被认为是自不量力:“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诚然,夸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当时先民不可能了解更多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地理知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极其的弱小,也许是为了生存或者是某种祭神活动等使夸父有了这样的行为。所以不能将其理解为愚蠢或自不量力。夸父用尽全力地去突破自身限制的束缚,大步流星的奔向太阳。这时的夸父由于连续的奔波造成的疲倦以及遭受太阳的炙烤,“渴欲得饮”,不可避免的悲剧即将发生了。夸父将河渭的水都喝光了,继而“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夸父不是死于放弃理想、停止追逐,而是死于饥渴,死在追逐理想的路上。“悲剧的结局往往是生命形式的变形“【4】(p22)那种奔腾的喜悦至此已化为深深的无奈与遗憾。但是最终依然困于缺水,缺乏自然外物的支撑,他失败的倒下了。来自于自然外物的束缚正是夸父失败的原因。
悲剧性是属于美学范畴的。神话中的悲剧精神是英雄人物不满足于现实,不畏惧自然神力,以自身弱小的能力、坚定的意志、冷峻的情感向自然神力提出挑战以突破人生困境的精神。在美学范畴中,悲剧性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悲剧人物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努力与外在力量产生矛盾冲突并不可避免的失败了,从而引起人们悲痛、激奋的情感体验。夸父的悲剧在于他逐日的个人行为与自然运行规律形成了一种对立与冲突。这种矛盾是无法调节的。夸父积极勇敢探索的结果只能是失败。他的牺牲是必然的。夸父追日付出了巨大的体力,耗费了很多精力,他在艰巨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来自现实的打击。饥渴,这一现实的困难与伟大的理想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夸父饮于河、渭,又北饮大泽,还未到达目的地时他轰然倒在了追逐太阳的路上。这一壮举体现了人类与现实困难斗争的伟大实践力量。袁珂先生认为夸父是在“追求光明“,并且“夸父的牺牲遗留给人的不是悲哀的印象而是振奋的感情。”【5】(p152)因此这种实践力量带给读者的除了对于夸父悲剧的遗憾还有一种昂扬的审美感受。所以不得不说夸父的这一形象同样是崇高的。崇高是指在外在形式上显示出实践的艰巨过程和斗争痕迹,从而诉诸心理情感的昂扬。夸父的形象是极其壮美的,在气势上是非常雄伟豪壮的,他的体力和肚量惊人,并同现实的艰难做了超越与征服的努力,显示出伟大的实践力量。所以可以说夸父的实践斗争是崇高的,而不可避免的失败确实悲剧性的。
二、失败中的伟大
在探索自然规律与挑战个人能力极限的过程中,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和犹豫。夸父输给了自然力量,但他的这种实践行为给读者带来的并不是挫败感,失落感,而是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当夸父融入太阳的光环时,夸父的光辉形象已然竖立在读者心中了,给人以奔腾的喜悦和亢奋的激情。夸父的伟大在于他以自己的行动为自己的理想进行了追赶太阳的实践。当夸父不惧艰险、不以万里,以一种雄伟的气势、强健的力量追赶太阳并融入太阳的光晕中时,他的形象是如此耀眼炫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和敬畏的审美体验。夸父的行为体现了原始先民对于未知的自然现象的探索意识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在人类弱小的童年时期在面对自然威胁时不正是需要这种探索的心理需求吗?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夸父因连续的追赶和奔跑以及来自太阳的炙烤,造成了体力的下降,急需饮水。夸父竟然一口喝干了河、渭之水,居然还没喝够,继而去北饮大泽。这是一种多么雄伟的肚量,这种气吞山河的气势给人以震撼和敬畏。夸父最终“未至,道渴而死”,牺牲在了“渴欲得饮”的路上。夸父的这种为实现宏愿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勇于探索、不惧艰险的民族精神。“为达到自己的目标,抱定一种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精神,表现出了一种凌厉无前的顽强意志和壮烈崇高的人格魅力,而这恰恰是华夏先民所推崇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意义的价值永远高于生命本身。”【6】(p213)
夸父不懈的坚持让我们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西西弗斯因为触怒了天神,被罚到世间受苦。他的任务是每天要把一块大石头推向山顶。然而,之后石头又会自动的滚落山底。所以,前功尽弃,第二天西西弗斯必须得重复前一天的工作。但是他不相信宿命的力量,每天都不懈的做着努力,重复着不可能成功又毫无意义的事情。西西弗斯也是一个失败者,与夸父相同,不可避免的要面临失败。支撑他坚持下去的是他内心中不败的信念和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并没有受到惩罚,相反,他得到的是内在精神的充实。他的命运是属于自己的,内心的强大的毅力就是在告诉世人:天神的惩罚是要给他已永久的挫败感,但他自己却从中获得了力量。西西弗斯在与强大的自然力量进行对抗,基于自身力量的微薄,他的努力、他的激情同夸父一样都能够振奋人心。
另外,夸父伟大的地方还在于,他倒下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据清毕沅考证,邓林即为桃林。《汤子。列问》这样记载:“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里。”这里描写“邓林弥广数里” ,可知桃林之大,夸父的手杖之大,夸父的形体之大。夸父的壮烈的死给人的感受不是忧伤的,他不是悲惨的死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永存在世间,他的精神是不死的。精卫,另一位神话英雄,她也是死于自然力量的强大,死后的她化成了精卫鸟,日复一日的衔石填海,即使死去,她也不忘复仇,以另一种存在形式继续着与强大自然力量的抗争。夸父死后化为邓林,给他人的支持不也是在继续着对自然的抗争吗?这是一种奉献自身的精神,夸父的血肉之躯化为了一片桃林,为后人继续追寻梦想提供了休憩止渴的地方,这是一种无私的造福后人的精神和伟大品质。
康德认为:美不仅与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在精神也是美的条件之一。“精神是人身上生机勃勃的原则……人们常说,一段话,一部著作,社交中的一位太太等是美的但没有精神。”【7】(p147)他认为审美的表象能够激起情感的愉悦。夸父追日并融入太阳光圈的炫目之美确实给予人们美的审美体验。而夸父追求理想的不懈精神、勇往无前的精神,奉献精神更是他美的所在。一个人如果光是外在形象方面能给人以审美方面的感受,但没有内在精神的活力与伟大,那么这个形象是单调的没有精神的外在躯壳。夸父的探索精神、奉献精神产生在人类童年时期是极其伟大的是中华传统文学中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
结 语
总之,夸父作为一个远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勇于探索自然、英勇无畏、利用自身伟大的能量去追寻理想并付诸实践,追求光明,他光辉的、壮烈的形象、气吞山河的气势是崇高的、壮美的。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不可避免的失败了,他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主体的死亡这是夸父形象的悲剧价值所在。夸父作为神话人物永久的为后人所传诵,他是古代神话中非常耀眼的一颗明星,更为可贵的是夸父虽然困于束缚,但依然能够勇往之前、不懈的追求理想,最终不忘奉献自身,造福后人,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后人永远记诵与流传。
参考文献:
[1]韩格平. 山海经译注[M].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2]朱立元. 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张文杰.中国古代神话的悲剧性精神[J]. 2003.
[4]岳欣莹.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悲剧性因素[J].2009 .
[5]袁珂.古神话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2.
[6]陈鹏程.先秦与古希腊神话价值观比较研究 [J].2006.
[7]康德.实用观点的人类学.汉堡.菲利克斯.麦诺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