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创新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各国国情也是不断变化、愈加进步的事物。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各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实际结合-创新-发展、再结合-再创新-再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正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的理论本质,经过艰辛的实践探索,并将其与实践的经验提炼,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既继承、坚持又创新、发展的统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表现。它是在继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又根据中国实际不断创新、发展所取得的。可以说,离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言。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事实上,促使马克思主义诞生及促成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变革的深层原因,绝不仅是理论本身,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及历史发展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反映和折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这些局限,与其说是理论本身的局限,还不如说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局限。
历史上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一个时代性质、矛盾的集中反映,决定了一定历史时期世界发展的走向和趋势,因而也就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一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任务不同,实践的内容就不同,因此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就会有所差异。时代特征如果作为一种评判的标准,那只有放在相应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评价和检验,才能凸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魅力,才能发现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由于人们实践与认识的局限而被遮蔽了的内容。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最根本的理论。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面临的任务也在不断改变。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也要跟上时代转换的步伐,在不同时期不断发展,创造出解决不同任务的新理论。正如江泽民所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实践上、理论上进行不断探索,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又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的"中国梦"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方面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又需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形势,亟需不断创造出适应新时期的理论,来不断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行;另一方面,"中国梦"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中国梦不仅是强国梦,需要国家富强最为保障;又是期待民族振兴的复兴梦;更是幸福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努力实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目标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的实践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管是重新确立思想路线,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都是在总结了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首先在理论建设上下了功夫。"历史经验都表明,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事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实践,党的事业就会收到损害,甚至发生挫折。" 如今,我们国家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应当首先在理论上给出回答。
五、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列宁曾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 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一再教导我们,要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也说过,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这不仅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还因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源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资料。正因如此,党中央一再强调,要紧紧依靠群众,最广泛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汲取智慧,从而使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新时期的以人为本理念,同时还应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做好这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以理论创新推动体制创新,又从体制创新形成新的社会氛围,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新的社会环境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
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是加强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需要
胡锦涛曾强调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深入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我们党执政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完善我们党的执政理论体系。" 自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指导中国新的实践,深入探索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规律,为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历史的实践证明,以科学理论做指导,不断推进执政理论创新,这是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的重要思想理论前提,正如胡锦涛指出的,"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朱彦同(1985),男,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2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创新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各国国情也是不断变化、愈加进步的事物。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各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实际结合-创新-发展、再结合-再创新-再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正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的理论本质,经过艰辛的实践探索,并将其与实践的经验提炼,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既继承、坚持又创新、发展的统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表现。它是在继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又根据中国实际不断创新、发展所取得的。可以说,离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言。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事实上,促使马克思主义诞生及促成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变革的深层原因,绝不仅是理论本身,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及历史发展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反映和折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这些局限,与其说是理论本身的局限,还不如说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局限。
历史上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一个时代性质、矛盾的集中反映,决定了一定历史时期世界发展的走向和趋势,因而也就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一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任务不同,实践的内容就不同,因此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就会有所差异。时代特征如果作为一种评判的标准,那只有放在相应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评价和检验,才能凸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魅力,才能发现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由于人们实践与认识的局限而被遮蔽了的内容。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最根本的理论。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面临的任务也在不断改变。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也要跟上时代转换的步伐,在不同时期不断发展,创造出解决不同任务的新理论。正如江泽民所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实践上、理论上进行不断探索,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又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的"中国梦"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方面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又需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形势,亟需不断创造出适应新时期的理论,来不断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行;另一方面,"中国梦"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中国梦不仅是强国梦,需要国家富强最为保障;又是期待民族振兴的复兴梦;更是幸福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努力实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目标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的实践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管是重新确立思想路线,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都是在总结了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首先在理论建设上下了功夫。"历史经验都表明,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事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实践,党的事业就会收到损害,甚至发生挫折。" 如今,我们国家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应当首先在理论上给出回答。
五、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列宁曾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 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一再教导我们,要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也说过,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这不仅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还因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源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资料。正因如此,党中央一再强调,要紧紧依靠群众,最广泛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汲取智慧,从而使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新时期的以人为本理念,同时还应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做好这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以理论创新推动体制创新,又从体制创新形成新的社会氛围,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新的社会环境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
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是加强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需要
胡锦涛曾强调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深入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我们党执政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完善我们党的执政理论体系。" 自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指导中国新的实践,深入探索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规律,为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历史的实践证明,以科学理论做指导,不断推进执政理论创新,这是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的重要思想理论前提,正如胡锦涛指出的,"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朱彦同(1985),男,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2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