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的课堂上,学生们小组讨论,师生问答,表面上热热闹闹,似乎体现了互动、合作及探究的新课改理念,但细究起来,缺少独特的个性存在,缺少生命的意蕴、情调,以及建构、生成和创造的过程。要实现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教师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素养、学术视野,对课堂价值观的深切洞见,以及对教材文本的独特感悟等“功力”。
关键词: 课堂;效果;功力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22-1
报载,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代表团曾访问上海,在一所闻名全国的重点中学听了一堂语文观摩课,任教的是一位特级教师。整堂课,内容精当,层次清楚,节奏紧凑,流畅自如;学生的回答也都清晰准确,师生互动充分,气氛热烈。总体感觉,可谓天衣无缝。然而代表团成员们反应却很冷漠,他们说,课堂上都是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既然学生都已经能正确回答了,这堂课还为什么要上呢?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吗?当批判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的时候,我们是否走上更令人担忧的另一个极端:为适应新课改,教师刻意表演甚至作秀,在课堂上精心为自己打造一个“炫目”楼台?
与此相反,在观摩公开课或参与教学研讨活动时,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一些著名教师在课堂上,你看不出他运用了什么原则,什么方法,可又分明感到那些原则、方法无处不在,一切都表现得那样熨帖,恰到好处,不着痕迹。即便你真心想学,也未必学得来。似乎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魔力”弥漫在整个课堂。具体表现为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难怪很多同行深有感慨,说:“好是好,就是学不到。”
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学不到”的究竟是什么?——不是原则,不是方法,而是课堂之外的“功力”。
“功力”是什么?
早在清代,经学家章学诚就把学者从事的事业区分为“功力”和“学问”两类。他认为“记诵名教,搜剔遗逸,排纂门类,考订异同”为“功力”。可见,功力不同于学问,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积累和叠加。它的形成,远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字一识之见,而是冰冻三尺之获,艰苦磨练之所得。课堂教学的功力就是在一定理论修养的滋润下,在长期体验、感悟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知识经验、意志品质、道德境界、教学素养等总能量的具体和外在表现。它不是一时的小聪明,而是大智慧,厚功力。
那么,课堂教学的功力从哪里来?
首先,是来自教师宽广的学术视野。西方有句名谚:“空袋子是无法直立的。”“无知无慧”,没有深厚的知识基础,智慧就无所附丽,也不可能凭空生长。智慧是知识的迁移和升华,解决问题是已有知识的类化和运用,创造是已有知识的叠铸和释放。
作为教师,既要有本学科宽厚的基础知识,也要有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等学科的知识,更需要有广博精深的学科教育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师才会在课堂上显现出功力,才能把课上得像“课”。所谓备课,如果只是抱着“教参”和“教材”打滚,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其结果,要么就浮游无着,要么就“老虎吃天”,底气不足是显而易见的。须知,功力在课外!
统计分析表明,生存、生活及工作所需的知识,一个人在中小学和大学里一般只能完成10%,其余90%包括各种能力、智慧、创造性等等,需要在生活里、社会上和工作中学习、建构。因此,对教师而言,学习是无止境的。
其次,是来自教师对课堂价值观的深切体悟。有些教师,你不能说他知识不丰富,甚至觉得他很有才情,然而其课堂教学却少有魅力。原因何在?就在于他对课堂的价值认识模糊,如此,其价值追求定然不可能是清晰正确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对话”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师生和“文本”的“对话”。从哲学角度讲,这种活动分为“意义性活动”和“对象性活动”。教学活动是“意义性活动”,而“意义性活动”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精神的交流,这种交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性对话,使师生共同获得知识、能力,生命体验和人生智慧。这是一种生活经历,而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的过程。因此,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首先也必须以“意义性活动”为前提。“对象性活动”是建立在“意义性活动”的基础上的,两者相辅相成。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是一个价值判断,其次,才是一个事实判断。没有人与人的相互理解,没有人与人的精神沟通、互动与交流,获得知识和智慧的过程就不可能直接快捷,甚至根本就不会有真正的价值。
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个根本性问题认识不到位,那么,不管运用什么原则,什么方法,他也不可能上出意味深长、气韵流动的课。当然,这种思想意识到实践行为的转化也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个漫长的过程。可以这样说,这种深层次的观念转变更需要心路历程的“艰难跋涉”。
课堂教学的功力也体现在对教材的独特感悟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她每上一节课,即使是上了多遍的课文,也经常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这是“现身”的说法,体现出于老师力求对每一篇课文都要有独特感悟的一种追求。教学是教师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整体心理活动,一堂好课是教师用“心”上出来的,其中当然离不开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只有教师对教材经过懂—熟—化的过程,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进而“扬弃”教材,两者合二为一,交融升华,上出的课才会祛除雕痕,浑然天成,自成高格。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认为,教学中的意识符号是生成的,具有自如性、随意性和不可复制性。那种按照教案预设内容和思路搬运所谓“知识”的课堂教学,既偏离教育规律,又悖于课改精神,也决然不会是一节好课。
关键词: 课堂;效果;功力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22-1
报载,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代表团曾访问上海,在一所闻名全国的重点中学听了一堂语文观摩课,任教的是一位特级教师。整堂课,内容精当,层次清楚,节奏紧凑,流畅自如;学生的回答也都清晰准确,师生互动充分,气氛热烈。总体感觉,可谓天衣无缝。然而代表团成员们反应却很冷漠,他们说,课堂上都是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既然学生都已经能正确回答了,这堂课还为什么要上呢?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吗?当批判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的时候,我们是否走上更令人担忧的另一个极端:为适应新课改,教师刻意表演甚至作秀,在课堂上精心为自己打造一个“炫目”楼台?
与此相反,在观摩公开课或参与教学研讨活动时,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一些著名教师在课堂上,你看不出他运用了什么原则,什么方法,可又分明感到那些原则、方法无处不在,一切都表现得那样熨帖,恰到好处,不着痕迹。即便你真心想学,也未必学得来。似乎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魔力”弥漫在整个课堂。具体表现为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难怪很多同行深有感慨,说:“好是好,就是学不到。”
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学不到”的究竟是什么?——不是原则,不是方法,而是课堂之外的“功力”。
“功力”是什么?
早在清代,经学家章学诚就把学者从事的事业区分为“功力”和“学问”两类。他认为“记诵名教,搜剔遗逸,排纂门类,考订异同”为“功力”。可见,功力不同于学问,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积累和叠加。它的形成,远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字一识之见,而是冰冻三尺之获,艰苦磨练之所得。课堂教学的功力就是在一定理论修养的滋润下,在长期体验、感悟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知识经验、意志品质、道德境界、教学素养等总能量的具体和外在表现。它不是一时的小聪明,而是大智慧,厚功力。
那么,课堂教学的功力从哪里来?
首先,是来自教师宽广的学术视野。西方有句名谚:“空袋子是无法直立的。”“无知无慧”,没有深厚的知识基础,智慧就无所附丽,也不可能凭空生长。智慧是知识的迁移和升华,解决问题是已有知识的类化和运用,创造是已有知识的叠铸和释放。
作为教师,既要有本学科宽厚的基础知识,也要有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等学科的知识,更需要有广博精深的学科教育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师才会在课堂上显现出功力,才能把课上得像“课”。所谓备课,如果只是抱着“教参”和“教材”打滚,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其结果,要么就浮游无着,要么就“老虎吃天”,底气不足是显而易见的。须知,功力在课外!
统计分析表明,生存、生活及工作所需的知识,一个人在中小学和大学里一般只能完成10%,其余90%包括各种能力、智慧、创造性等等,需要在生活里、社会上和工作中学习、建构。因此,对教师而言,学习是无止境的。
其次,是来自教师对课堂价值观的深切体悟。有些教师,你不能说他知识不丰富,甚至觉得他很有才情,然而其课堂教学却少有魅力。原因何在?就在于他对课堂的价值认识模糊,如此,其价值追求定然不可能是清晰正确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对话”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师生和“文本”的“对话”。从哲学角度讲,这种活动分为“意义性活动”和“对象性活动”。教学活动是“意义性活动”,而“意义性活动”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精神的交流,这种交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性对话,使师生共同获得知识、能力,生命体验和人生智慧。这是一种生活经历,而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的过程。因此,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首先也必须以“意义性活动”为前提。“对象性活动”是建立在“意义性活动”的基础上的,两者相辅相成。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是一个价值判断,其次,才是一个事实判断。没有人与人的相互理解,没有人与人的精神沟通、互动与交流,获得知识和智慧的过程就不可能直接快捷,甚至根本就不会有真正的价值。
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个根本性问题认识不到位,那么,不管运用什么原则,什么方法,他也不可能上出意味深长、气韵流动的课。当然,这种思想意识到实践行为的转化也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个漫长的过程。可以这样说,这种深层次的观念转变更需要心路历程的“艰难跋涉”。
课堂教学的功力也体现在对教材的独特感悟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她每上一节课,即使是上了多遍的课文,也经常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这是“现身”的说法,体现出于老师力求对每一篇课文都要有独特感悟的一种追求。教学是教师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整体心理活动,一堂好课是教师用“心”上出来的,其中当然离不开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只有教师对教材经过懂—熟—化的过程,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进而“扬弃”教材,两者合二为一,交融升华,上出的课才会祛除雕痕,浑然天成,自成高格。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认为,教学中的意识符号是生成的,具有自如性、随意性和不可复制性。那种按照教案预设内容和思路搬运所谓“知识”的课堂教学,既偏离教育规律,又悖于课改精神,也决然不会是一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