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NM)是指由牙源性感染及咽部的化脓性炎症经颈部筋膜间隙下行引起的纵隔化脓性炎症.本病罕见,发展迅速,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是一种极严重的胸部感染。
【机 构】
:
030012,太原,山西省人民医院胸外科,030012,太原,山西省人民医院胸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NM)是指由牙源性感染及咽部的化脓性炎症经颈部筋膜间隙下行引起的纵隔化脓性炎症.本病罕见,发展迅速,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是一种极严重的胸部感染。
其他文献
例1 女,21岁.左前胸刀刺伤20d,活动后心悸.查体:一般情况可,平卧位颈静脉稍充盈.肝肋下1.0cm.心律齐,心率83次/min,血压94.5/22.5mmHg(12.6/3.0kPa),毛细血管波动征、股动脉枪击音阳性;第2~4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伴震颤;心电图示双心室负荷过重.X线胸片示肺纹理增强,心影增大,心胸比率0.58;彩超示右瓦氏窦破入右室流出道。
连枷胸多由多发性肋骨骨折所致,易造成胸壁反常运动,往往伴有肺挫伤,重者导致呼吸衰竭.我们对18例连枷胸病人进行无创正压通气(NPPV),探讨NPPV在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现介绍如下。
病人 女,49岁.左背部疼痛1个月,进行性加重,口服止痛药物效果不佳.1993年及1994年曾因左侧第9肋和右侧第5肋局部囊性病变2次行肋骨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均报告为动脉瘤样骨囊肿.查体:左第9后肋部分缺如,近脊柱残端膨大,压痛明显。
1999年1月始我们采用带蒂背阔肌或胸大肌肌瓣移植治疗慢性肋骨骨髓炎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病儿男,16岁.反复发热、气促1个月.曾行不规则抗炎治疗,症状不能控制并出现心包压塞,心包穿刺引流出大量血性积液.心脏B超示主动脉-左室隧道和大量心包积液.螺旋CT诊断为左室憩室并破入心包(图1).由于病儿不能平卧,未能行主动脉和左室造影。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程长,可达十数年至数十年,尤其以二尖瓣和三尖瓣病变所致的心肌损害为著,容易出现心脏恶液质综合征(syndrome of cardiac cachexia, SOCC),1年、5年的自然病死率高达50%和80%,手术病死率达16%~50%[1].1996年8月至2001年9月,我们共收治此类病人221例,占同期瓣膜病的12.31%,现总结报道如下。
胰头占位包括肿瘤性及炎性病变,虽然目前影像学检查手段日趋丰富,但不典型患者术前仍难以鉴别;通过术前、术中各种途径的活组织检查以获取病理诊断是可行之举,但具有局限性,有假阴性可能;针对此问题国内外虽有多篇指南和共识发表,但指导性及可操作性不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过程复杂,术后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基于此,对于不典型患者或术前影像学检查难以排除恶性诊断而活组织病理检查为阴性的患者,如何决策治疗方式,仍是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辅助蛋白,能够结合和稳定另外一种蛋白质的不稳定构象,并能通过有控制的结合和释放、促进新生多肽链的折叠、多聚体的装配或降解及细胞器蛋白跨膜转运,对蛋白质的功能完整性有着重要意义.现就分子伴侣与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例1 男,28岁.发现心脏杂音20余年.10年前曾在本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拒绝手术.查体:胸骨左缘第3肋间可闻及3/VI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P波I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电轴右偏,右心室增大,左房心律.胸部X线检查示肺动脉呈瘤样突出,心胸比率0.68.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先天性心脏病,嵴下型室间隔缺损2.5 cm,肺动脉增粗5.0 cm,右室壁增厚0.8~1.0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