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喀什这方厚重的土地上,历经千年依然传承着的文明之花枚不胜举,其中一朵便是凝聚着古朴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纯手工土陶。虽然千百年来,喀什的民间艺人们孜孜不倦地用双手传承着传统的民族制陶技艺,但是在去喀什之前,我却听说这种被列为“非遗”的技艺,几乎已近失传。
出乎我所料的是,我很容易的就在高台民居找到了土陶匠人和烧窑点,作坊对任何想参观的客人都敞开门扉。旅游摄影,将这即将失传的“非遗”技艺重又推到了世人面前。
悬崖上的土陶守望者
在以前,很多制陶匠人并不愿意称自己为艺人,因为对他们而言,所谓工艺和器具都是求生的一种手段。那每天重复着的转轴、抹口、上釉的动作,从古至今没有改变。在维吾尔族人民的心目中,高台民居里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土陶作坊象征着维吾尔族土陶文化的发祥地。在土陶的鼎盛时期,高台上林立的近百家土陶作坊比肩接踵,来自喀什噶尔绿洲角角落落,甚至中亚、西亚的商贾络绎不绝。高台民居至今还留有传承了四五百年的土陶作坊,各种制陶工具及工艺方法都是祖传至今。
从吐尔逊家的平台向外望,正对着喀什新城,巨大的摩天轮耸立在新城中间,昭示着这个古老城市年轻活力的一面。而与这年轻想对的,正是吐尔逊家所在的老城,也被称为高台民居或者阔孜其亚宝贝希。维吾尔语意为“高崖上的土陶人家”。吐尔逊就是如今这里为数不多的土陶艺人之一。
吐尔逊家所处的高崖是一条高40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有着2 000年的历史。喀什的母亲河土曼河从高崖前蜿蜒流过。据说800多年前一场特大灌水给这条河带来了一种红黄颜色的土,名叫色格孜,是做土陶的绝好材料,后来,一位烧制土陶的匠人最早发现了它,于是在这片高高的土崖上建起了第一个土陶作坊。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制作土陶的手艺中来,在高崖上安了家。100多年前,这里的土陶人家达到了五六十户,可如今,这种传统古老的手工艺正因现代生活的冲击而濒临失传,大多数土陶艺人的后代不愿意继承祖业,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工土陶作坊也只剩下几处。
沿着高台民居魔幻般的人行小道向上,在地势最高处,醒目地立着一块“祖农阿西木五代传统手工土陶”的牌子,作坊举世闻名。严格地依照祖传的工艺,从戈壁滩或高山上采集的彩色石块,石块经碾磨后再添加铁锈和植物油,最终演进蜕变为光彩夺目的靓色。他如今算得上高台民居历史最悠久的作坊,经历了350多年的传承。吐尔逊是第六代传人,自从作为第五代传人的父亲祖农阿西木几年前去世后,原本在学校做水暖工的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放弃了工作,跟着母亲一门心思制作土陶,这是他家的祖业,他想延续下去。他说相比以前,现在日常生活使用陶制品的人越来越少,做土陶的人也越来越少,如今游客多了起来,土陶的销售也越来越好了。闲聊间,他卖出了几只上了釉子的碗,一个五块钱。土陶的收入毕竟是微薄的,但就是这微薄的生意,养活了他们一家人。
在高崖上,正是这些坚守的土陶守望者,使得历经千年的土陶風情依然那般鲜活。
千百年来口口相传
充满传奇的是,这些朴素的土陶吸引了那些从国内外千里迢迢来到新疆喀什、来到这小小作坊的艺术家、考古学家、收藏家们。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远万里而来?原来,他们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发现了这种土陶。而那件与众多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比肩、摆放在大英博物馆里的土陶碗正是出自这间小小作坊,由吐尔逊的妈妈代依米尼汗制作。据说一位西班牙游客看到这只土陶碗后,大为惊叹:“真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淳朴的手工制品,似乎看到它们有了生命的灵性,在我面前欢呼舞蹈。”
喀什土陶既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又蕴含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土陶中以仿古土陶最有名,一直以来,保存着一种古朴的气息,无怪乎西班牙人折服于它的淳朴。从汉晋时开始,出现了彩陶。如今的土陶分为素陶、釉陶、彩绘陶三种。素陶有花盆、花缸等,由于维吾尔族人热爱种植花卉,所以使用比较普遍;釉陶是单色的,多用来储物,比如装粮食,以前还用作油灯;彩釉陶则多用于食物和饮料,比如碗、盘、碟等。
我登门造访的那天,依米尼汗不在家,但我看到了她的奖状,挂满了摆放土陶的房间。她的公公,也就是吐尔逊的爷爷,曾是当地最有名气的土陶匠人,据吐尔逊说,母亲嫁给父亲几十年,做土陶的手艺已经非常高超。
一走进土陶作坊,腼腆的吐尔逊脸上便有了神采。作坊分两层,下层是搅拌陶泥的地方,上层阁楼用来做陶和晾放泥胎,屋顶开了个天窗,一束光线洒进昏暗的阁楼,正好照在他身上。阁楼中间摆放的制陶机很原始,完全是手工制作,上面是特制的圆盘,一根轴连着脚下的踏板。吐尔逊在制陶机后坐下来,将陶泥放在圆盘上,脚蹬踏板带动圆盘转动,瞬间陶泥就在他手中呈现出不同器具的形状,不用图纸也不用思考,一切凭经验来完成。一件件泥胚就这样在一个匠人手中,用一种存在古久的制陶方式,独一无二地诞生了。
成型的毛坯放置在阁楼的小木架上晾干,十多天后才可以拿下来上色。尽管有些人为了方便而使用市面上现成的颜料,但吐尔逊家却依然严格地按照祖传工艺上色,他们用从戈壁或高山采集回来的彩色石头碾磨成粉,加入铁绣和植物油作颜料,用这些颜料在毛坯上描绘出各种花纹,然后经过火的洗礼,这些图案蜕变出光彩夺目的色彩,瞬间绽放出浓厚的维吾尔风情来,顿时有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味道。不仅吐尔逊享受着做陶的乐趣,连旁观者都感受到了一种艺术的美感。
与吐尔逊家相距不远的是另一个土陶匠人吾买尔·艾力的家,位于阔孜其贝希巷356号,他和妻子以及哥哥也在坚守着最后的土陶制作。兄弟俩住在一个院子里,但有着各自的的作坊。院中分别摆放着他们烧制的产品,琳琅满目。
“我們两兄弟的艺术风格不同,其实,每个土陶艺人做出来的都不一样,他做出来的,可能我就做不出来。”已过不惑之年的吾买尔·艾力想经营土陶的意识更强烈,“现在土陶主要卖给喀什农村居民,游客是其中一部分。生意还不错,如果没有土陶的收入,我们一家五口就没了生活来源。”他是家族的第六代传人,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和哥哥一起跟着父亲学做土陶,到如今已经30多年了,有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希望孩子们还能继承这门手艺。
闲聊间,吾买尔·艾力拿来一个自己的获奖证明给我看,神情间充满自豪。这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比赛的传承和创新奖,是对他执着的付出和肯定。
因为有了这些土陶匠人,喀什土陶有了个性,也沿袭了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更延续了喀什古城的文化和历史。土陶是文化的传承和寄托,也是土陶人家的传承和寄托。
用手捏制千年的泥巴艺术
喀什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漫长的岁月里,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使土陶渐渐有了新疆的内容:在土陶上绘制的花卉植物越发美艳多姿,外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既有一种波斯文化的意味,又注入了古希腊美学,简直是东西文化融合的活化石,展示着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生活之美。2006年,维吾尔族土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陶被称为“泥巴艺术”,但是这种“艺术”在一开始,就是和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件陶器,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在过去的岁月里,土陶制品与维吾尔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家庭生活,农耕生产,甚至宗教活动的洗手净身都用土陶。盛饭用的陶碗(塔瓦克),和面、放食物的盆,洗浴用的脸盆,洗手用的“吾肉克”(陶壶),盛水用的“库甫”(陶缸),洗衣用的“台西台克”(陶洗衣盆)、挑水用的“库扎”(土陶水桶)……都是土陶制品。独特的造型主要体现在各种壶上,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有一种水壶最为奇特,它是少数民族群众洗手用的物品——阿不都壶,形状有大小、高低、扁圆之分。这种壶的奇妙之处在于壶的两侧各有5个孔眼,看起来孔是相通的,实际里面是封闭的。如果在壶内装上水,水一点也不会从孔眼流出来,只能从壶嘴里倒出来,可以称为喀什土陶制品的代表。
土陶是纯手工制作,烧制历史已达几千年。当地至今仍沿袭古老原始的制作方法,这里的土陶好,关键在土质。在高崖土层中有一种叫“色格孜”的土,土质细腻,粘性强,是制作陶器的绝好材料。制作土陶时,先将胶泥浆泡,经踩、揉、和,使胶泥有黏性和强度,再上辘轳转胚成型,经削、刮、刻,然后晾干,彩绘上釉,涂抹上大多维吾尔族喜欢的伊斯兰风格的颜色,最后放入窖内点火烧制大半天,散热后出窑。
这种手工制陶工艺,千百年来一成不变,它以口头方式传承,没有文字记录,没有图纸,也没有任何模板,几把工具和一个自制的木制轴盘,就是他们全部的生产工具。作坊里的工具和物品都如土陶一样,蒙着层层尘埃,土陶的历史却在匠人绘声绘色的讲述中,鲜活如昨。